文 本刊记者 唐福敬
为“最大的民生”急行军
——我省启动扶贫生态移民工程观察
文 本刊记者 唐福敬
5月26日,全省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启动大会召开,一个规模宏大的移民搬迁工程就此拉开帷幕,一条解决民生与生态问题的双赢之路初现端倪,一场向绝对贫困发起攻坚的大战在今夏打响。
贵州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在《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2号)出台前后,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备受关注。
2月15日,北京,国务院新闻办举办的国发2号文件新闻发布会上,面对中外媒体,省委副书记、省长赵克志坦言,中央七项政策十分给力,省委、省政府对贵州发展中遇到的一些难题,态度是一边干一边汇报,争取中央的支持,不能等靠。
作为例证,赵克志首次披露了贵州即将实施扶贫生态移民工程。他说:“现在贵州有35万户150万人,这些人通上路、通上水,再扶贫50年我看也很难解决问题,因为是在大山深处,在山顶上,石漠化比较严重……”
“我们下了一个决心,从今年要启动实施扶贫生态移民工程,150万人的大搬迁,这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在国家还没有具体安排的情况下,我们先干起来,今年省级财政安排了7个亿,市县财政配套5个亿,我们一共安排了12亿资金,首期搬迁10万人。这次搬迁不是由农村搬到农村,要由农村搬到小城镇,搬到各类园区。老人有社会养老保险;40岁、50岁没有文化的农民,通过购买公益性岗位,让他们从事城市保洁、园林绿化等工作;年轻人通过职业教育培训,在园区新办企业当中直接就业。我想,有这些措施的实施,有中央文件,有我们的自强自立,贵州的加速发展、加快转型,实现跨越、进入小康,指日可待。”赵克志说.
贵州将对150万贫困群众实施移民搬迁。图为移民喜迁新居。(罗甸县委宣传部供图)
一边干一边汇报,争取中央的支持,不能等靠,是因为,“扶贫开发是贵州最大的民生”。
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
我省自1986年开始实施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的扶贫开发工作以来,特别是“十一五”以来,探索出了一条符合贵州省情的扶贫开发之路,为贵州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全省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扶贫开发决策部署,全省广大干部群众,扎实努力,艰苦奋斗,大力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收入水平稳步提高,贫困地区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文化、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加快发展,自我发展能力不断增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建立,农村居民生存和温饱问题基本解决,贫困地区面貌发生明显变化,扶贫开发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但是,贵州依然是全国扶贫开发任务最重、难度最大的省份之一。按照国家设定的新扶贫标准,贵州现有农村贫困人口高达1149万。
在贵州,至今仍有数以百万计的贫困群众,生活在深山区、石山区和石漠化严重地区。在脆弱的喀斯特生态之中,由于自然、历史、人为等原因,导致自然环境恶劣,不少地方贫困群众处于无树、无草、无水、无耕地的境地,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吃粮难、饮水难、行路难、用电难、入学难,就医难,生产生活条件极为艰难。由于不具备“就地扶贫”的条件,需要实施生态移民。
把不适宜居住地区的贫困群众搬迁出来,是党中央、国务院对贵州扶贫开发事业一以贯之的关怀。近年来,中央领导同志多次深入贵州生态位置重要、生态环境脆弱的地方,深入三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民族地区考察,对这里的扶贫开发和生态移民工作作出了重要指示,要求贵州把生态移民这件民生大事办成、办好。
把不适宜居住地区的贫困群众搬迁出来,是省委、省政府统筹贵州协调发展、从根本上解决贵州贫困问题的重大决策部署和重大战略举措。
把不适宜居住地区的贫困群众搬迁出来,是一个从根本上解决我省特殊贫困人群脱贫致富问题的关键举措,是改变150万人民当前命运和惠泽后代的壮举。
当前,我省总体上初步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加快发展的阶段,把不适宜居住地区的贫困群众由农村搬到小城镇,搬到各类园区,是一次助推贵州追赶全国“三化同步”步伐、实现“后发赶超”的重大抉择,使命神圣,任务光荣,关系重大!
生态移民,是解决中国南方喀斯特山地和高寒山区贫困人口生存,缓解生态危机的最佳方式之一。
以扶贫为宗旨的生态移民,实质是在寻求一条解决民生与生态问题的双赢之路。这条路,以往在贵州已经有了局部的尝试和成功经验,在大力实施“两加一推”和城镇化带动战略的今天,贵州城市与城镇将以更强的人口吸附力,使迁入群众“搬得出、留得住、能就业、有保障”。
2012年,是加快推进贵州扶贫攻坚进程的关键之年。国发2号文件明确贵州为全国“扶贫开发攻坚示范区”和新一轮扶贫开发重点省;《中共贵州省委 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的实施意见》要求全面启动实施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重大事项推进行动;省政府2012年度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继续实施“扶贫脱贫攻坚第一民生工程”。
民生是沉甸甸的责任,扶贫是最大最重要的民生。扶贫生态移民是有效解决民族地区“返贫”问题,实现“开发性扶贫”的有效途径;是实施生态环境保护工程的必要的和较理想的措施之一;是实现贵州人口合理再分布的重要途径;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惠及子孙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和“民族团结工程”。
从今年开始,历时9年时间,涉及150万人的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将在全省各市州实施。9年后,这项浩大的工程将交出一份怎样的答卷?
从5月26日省委、省政府召开的启动大会上,可以看出答卷的思路和脉络。
总体要求——“搬得出、留得住、能就业、有保障”。
实施原则——“政府主导、群众自愿,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先易后难、有序推进”。
“五个为主”——搬迁对象以居住在深山区、石山区特别是石漠化严重地区的贫困户为主,迁出地点以生态位置重要、生态环境脆弱的地方为主,搬迁区域以三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民族地区为主,安置地点以小城镇、产业园区为主,实施方式以发挥市、县党委、政府和矿山企业积极性、农民自力更生为主。
“四个结合”——把实施扶贫生态移民工程与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结合起来,与发展旅游等特色小城镇结合起来,与农村危房改造结合起来,与基础设施向下延伸结合起来。
人口迁移,是带动经济文化发展最活跃的因素。
略微回顾历史,我们发现,贵州历史上的每一次大规模移民,都对贵州的开发与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明清时期汉族移民的进入,带来了中原和江南的先进文化;抗日战争时期沦陷区人民和科教机构避难入黔,使贵州迎来新一轮文化大启蒙;新中国成立后的“三线建设”,奠定了今日贵州装备制造业的基础。
这一次,与以往不同。这次移民的规模更大,其目的,是为了确保到2020年贵州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把贵州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文化多彩、民族团结、山川秀丽、人民幸福的美好家园。
链接:
贵州扶贫开发要情
2001年至2011年,贵州累计投入中央和省级财政扶贫资金160.6亿元,实施扶贫项目12.3万个。全省农村贫困人口从2000年末的860万人,减少到2010年末的418万人,净减少贫困人口442万人(按2010年1274元的扶贫标准),贫困发生率从27.6%下降到12.1%,
截至2011年底,按照国家设定的2300元的新扶贫标准,贵州共有农村扶贫对象1149万人,占农村户籍人口33.4%,占全国贫困人口总量的9.4%,数量位居全国之首。
在全国明确的14个连片特困地区中,武陵山、乌蒙山、滇桂黔石漠化三大片区覆盖了贵州80.3%的国土面积,涉及65个县,涵盖全省85.4%的贫困人口、87.6%的贫困乡镇、84.3%的贫困村、82.5%的民族乡镇。
2012年,在扶贫生态移民工程中,贵州将投入18.11亿元,搬迁10.13万人。
未来五年,贵州要实现20个县(市、区)全面小康,30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500个贫困乡“减贫摘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到500万人以内的目标任务。
(责任编辑/任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