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四个突出” 强化水利建设加快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

2012-10-20 06:40运城市委运城市人民政府
山西水利 2012年11期
关键词:马口运城市农田水利

运城市委 运城市人民政府

运城市是山西省的农业大市和水利大市。全市辖1区2市10县5个省级开发区,面积1.4万km2。总人口516.7万人,耕地面积54.87万hm2,其中水地面积35.91万hm2。粮食播种面积66.92万hm2(包括复播),水果面积近20万hm2。2012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 465元,增长15%。全市拥有各类水利工程28 903处,其中666.67 hm2(万亩)以上泵站21处,年供水量达到10.2亿m3。

运城市十年九旱,水资源短缺,人均水资源量、每公顷平均水资源量分别只有267 m3和2 295 m3,远低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面对水资源匮乏,农业用水需求大的特殊市情,市委、市政府坚持把水利作为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举全市之力,大兴农田水利建设,努力扭转“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不断增强水利支撑保障能力。

2008年以来,运城市按照省委、省政府“兴水战略和大水网”规划,在省农建指挥部、省水利厅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坚持高起点规划、超常规建设,大力实施“三引六扩、河库成网”水网建设,掀起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二次水利建设高潮,水利建设成就迈上了新台阶。

——水利投入大幅增加。在省委、省政府和省水利厅的全力支持下,2007年全市水利投资为4.2亿元;2008年投资达到8.4亿元,比2007年增长了1倍;2011年达到13.6亿元,是2007年投资的3倍多。除市、县两级财政每年投入大量资金外,群众自筹资金每年达到8 000多万元。

——基础设施大为改观。实施了夹马口、大禹渡、尊村、禹门口4个大型灌区节水续建配套工程和泵站更新改造工程,新建和改造干支渠道306.5 km。末级渠系建设实现了质的飞跃,10个县(市、区)被列入国家小农水重点县。新修和改造末级渠系2 077 km,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6.8万hm2,项目区年人均增收750元。

——水地面积大幅增加。2008年以来,全市新增水地5.53万hm2,改善水地11.58万hm2。水地面积由2007年的32.16万hm2增加到2011年的35.91万hm2。

——灌溉效益明显提高。水地面积的增加,促进了全市粮食产量的连年增收。2007年全市粮食产量18亿 kg,2011年达到 26.7亿 kg,2012年粮食总产32.4亿kg,增长21.7%,创历史新高。水果产量由2007年的30亿kg增加到2011年的42.9亿kg;蔬菜产量由2007年的10.9亿kg增加到2011年的20.2亿 kg。

值得一提的是,在省委、省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引黄灌溉电价由0.31元/kW·h降为0.06元/kW·h,水价由0.5元/m3降为0.25元/m3,仅此一项,年可减轻农民负担1.2亿元。

主要做法是“四个突出”:

一、突出灌区改造和水源工程建设,筑牢水利发展和粮食安全基础

近年来,运城市紧紧抓住国家加大水利建设力度和全省实施兴水战略的机遇,先后实施了尊村、大禹渡、夹马口、禹门口4大泵站节水续建改造工程和水源工程建设。一是灌区输水能力明显增强。尊村灌区改造完成干支渠152 km,改善灌溉面积2.33万hm2。夹马口灌区改造完成干支渠63.3 km,改善灌溉面积1.33万hm2。禹门口灌区改造完成干支渠68.1 km,新增灌溉面积0.6万hm2。大禹渡灌区改造完成干支渠23.1 km,改善灌溉面积1.69万hm2。5处大中型泵站改造完成设备更新、厂房改造及信息化建设,灌区面貌焕然一新,提水能力显著提高。西范泵站改造后,自2012年3月份上水以来,连续上水160 d,上水量1 012万m3,灌溉面积0.353万hm2,0.867万hm2次,成为1970年建站以来上水量最多、效益最好的一年。二是水源工程建设成效明显。先后实施了夹马口北扩和北赵引黄两处水源工程,重点解决了峨嵋岭台地近6.67万hm2(100万亩)旱垣缺水问题。夹马口北扩工程将黄河水提上峨眉岭台塬,解决临猗、万荣两县2.71万hm2农田灌溉用水问题。目前,该工程一期完成上水,灌溉面积达到1.2万hm2。北赵引黄工程将黄河水提至万荣、临猗两县交界处峨眉岭台地3.4万hm2旱垣农田,同时可解决西范灌区0.193万hm2耕地的灌溉水源问题。目前,该灌区主体工程已完工,建设干渠90 km、支渠100 km,0.67万hm2(10万亩)农田得到灌溉。小浪底引黄工程是山西省大水网“两纵十横”的第九横,7月25日开工建设,工期4年。竣工后,可解决全市的垣曲、绛县、闻喜、夏县、盐湖等5县(区)4.239万hm2农业灌溉和工业及城镇生活、生态用水问题。

二、突出“基建+农建”模式,努力解决农业灌溉“最后1公里”问题

针对农业灌溉“最后1公里”末级渠系建设的问题,按照省水利厅的要求,在夹马口北扩和北赵引黄两项重点工程建设中,积极推行“基建+农建”的新机制,做到基建工程与农建工程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受益,最大限度发挥国家投资效益,充分调动农民投入积极性。一是加强宣传引导。临猗县、万荣县采取县乡干部包村的办法,进村入户,与群众算经济账、长远账和水资源账,组织群众代表观摩,广泛动员受益区群众积极参与工程建设。二是实行政府补助。临猗县、万荣县政府分别拿出360万元和400万元专项补助资金,对群众搞农田水利建设实行先干先补,多干多补。三是严把工程质量。临猗县组织县水务局和灌区技术人员64人,分成8个规划设计组,现场测量,规划设计,严把程序,强化服务。万荣县对末级渠系配套工程实行“五统一”:即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施工、统一验收,确保工程质量。四是广泛发动群众参与。受益村组坚持公开公正透明原则,通过一事一议、民主决策的办法,对工程规划建设方案、投资投劳及占地、青苗补偿全部公示,引导群众广泛参与工程的决策、建设和管理。“基建+农建”投入少、见效快,广大群众对此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与干劲。仅夹马口北扩和北赵引黄末级渠系建设,群众自筹资金就达3 000万元。临猗县农民张奇峰,通过股份筹资1 000余万元,充分利用夹马口北扩工程,引水上大嶷山,建提水站2座,1 000 m3蓄水池2座,使大嶷山上0.133万hm2(2万亩)旱地变水地,群众年增收400万元。“基建+农建”模式既保证了国家投资效益充分发挥,又调动了群众投资办水积极性。实践证明,水利为群众,群众干水利,更有利于发挥水利的效益。

三、突出小农水重点县建设,提升农田水利建设标准化水平

2008年以来,运城市共有10个县(市、区)先后列为国家小农水重点县,占到全省的24%,在小农水重点县建设上,主要采取了三项措施:一是系统化规划。制定了《运城市农田灌溉发展总体规划》,重点围绕大中型水利骨干工程,配套、完善和改造一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构建“规划合理、设施完善、保障有力”的小型农田水利灌溉体系,千方百计增加灌溉面积,努力实现农民人均0.133 hm2(2亩)水浇地目标。二是标准化建设。严格按照“标准化设计、集约化生产、程序化管理、定额化补助”农田水利工程标准化建设要求,坚持高标准建设、高质量施工的理念,做到了渠道、井房、闸门、调蓄水池、管灌出水口和水计量设施统一标准,统一标志,分类编号;项目区土地平整、乡间绿化、路网改造、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实现了“田、林、路、渠、村”五配套,形成了“田成方、林成网、路相连、渠贯通、村美化、旱能浇、涝能排”的高产高效现代农业生产格局。大禹渡灌区按照支斗渠配水“计量设施一个标准、配水考核一个尺寸、计量管理一流水平”的要求,全力打造标准化管理和数字化灌区,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三是科技化推进。建立了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信息管理系统,通过对农田渠道流量、土壤墒情、雨情水情的自动监测,初步实现了水资源科学调度和合理配置。回龙灌区安装了澳大利亚最先进的全渠道测控设施,灌区供水、水位流量、墒情测定、用水调度等基本实现了信息化、科技化管理。

四、突出建立长效机制,推进农田水利建设深入开展

为确保农田水利建设扎实有效开展,建立健全了四项工作推进机制:一是组织领导机制。市委、市政府把农田水利建设作为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工程,作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基础条件。为强化组织领导,成立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指挥部,层层落实了农建行政首长负责制,把农建工作列入政府任期目标和考核范围。每年,市农建指挥部都要确定50处重点工程,实行市、县两级四大班子领导包工程、包质量、包效益责任制,形成了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职能部门合力抓的农建组织体系。二是部门联动机制。农田水利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几乎涉及到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各个方面。为了加强部门之间协作,形成工作合力,充分发挥农建指挥部统筹协调的职能,定期召开指挥部协调会议,定方案、定项目。同时,进一步整合水利、农业、林业、扶贫、开发、土地整理等涉农资金,按照“渠道不乱、各计其功”的原则,集中捆绑使用,使资金发挥最大化效益。三是阳光管理机制。农田水利事业,建设是基础,管理是关键。在工程管理上,推行了“先建机制,再建工程”的办法,始终遵循“农民参与式”原则,积极引导农民成立灌溉用水协会,每个受益村都配有专门的水管员,具体负责水利设施维修、管理工作。目前,全市共组建农民灌溉用水协会200多个,会员达50万人,成为水利工程管理的一支生力军。四是奖惩激励机制。2012年7月,组织各县(市、区)分管副县(市、区)长、水利局、各工程管理单位负责人和市水务局技术人员,开展了农田水利建设现场观摩学习活动,现场观摩找差距,学习交流促工作。同时,在全市持续开展以“比工程规模、比工程质量、比管理机制、比工程效益、比农建投入”为主要内容的农建“禹王杯”竞赛评比活动,促进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持续深入开展。

虽然运城市农田水利建设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省委、省政府要求相比,与兄弟市相比,还有不小差距。特别是作为全省农业大市,按照袁纯清书记关于运城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的要求和王君省长关于增加农民收入是运城经济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的要求,以及郭迎光副省长多次到运城调研提出的一系列指示精神,全市农田水利建设的力度和效益还存在很大差距,任务还很艰巨。下一步,要以此次全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现场会议为契机,学习借鉴兄弟市的先进经验,围绕市委、市政府确定的“三引六扩、河库成网”规划,扭住农民人均0.133 hm2(2亩)水浇地的目标,进一步强化措施,落实责任,重点抓好五大工程:一是抓好农村末级渠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构建“丰收工程”。二是抓好河道堤防、水库除险加固,构建“安全工程”。三是抓好农村饮水安全,构建“民生工程”。四是抓好水土流失治理,构建“生态工程”。五是抓好小泉小水、雨水集蓄利用和农业节水,构建“基础工程”。通过五大工程建设,进一步夯实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的基石,加快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推进运城转型跨越发展,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猜你喜欢
马口运城市农田水利
运城市农业农村局:“双减双抢”确保秋粮颗粒归仓
运城市:有机旱作农业将成为农民增收致富新路子
农田水利水土保持技术推广
非遗视野下湖北马口窑的保护、继承与开发
运城市盐湖区:“三抓三消除”激励党员干部担当作为
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的思考
上海市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探讨
农田水利技术推广
来自马口窑的对话
——马口窑文献与当代陶艺创作研究展
对话马口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