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闻德
▲德寿堂的创始人康伯卿
▲德寿堂店铺老照片
今天的珠市口西大街175号是一座中西合璧的建筑,整体外观颇像西式教堂,前店为一幢二层阁楼,后连两进院落。这是一家曾经名噪一时的京城老药铺——德寿堂。
从虎坊桥到珠市口,广安大街为它“屈尊”拐了一个珍贵的弯,这个价以千万计的弯,在最后时刻留住了德寿堂,也留住了某个历史的痕迹,这座存世90余年的建筑是现存最后一家保存完整的老药铺,它仿佛是另一时空的入口,封存着属于那个时代的记忆。
始建于1920年的德寿堂,现坐落于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75号,是目前北京市唯一完整保留店堂历史原貌的老字号中药铺。德寿堂地上两层,灰砖清水墙,木结构,店堂外立面以西洋建筑的总体构图和中国传统装饰题材相结合,极富特点。立面为近代折中主义形式,用砖壁柱竖向划分间数,用横向砖线角砌出檐口,二层出外廊,顶部做一间弯顶钟楼。后院为围合式建筑。用有限的空间充分满足商业功能,是近代商业建筑的代表作品之一。
北京德寿堂药店的创办人康伯卿,字印寿,号旭东,北京广渠门半壁店人士。康伯卿幼年时即随父亲进城谋生,经吴鸿溪大夫介绍,到西单舍饭寺乾元堂药店学徒,学习切制饮片和制造水丸技术。他天资聪慧,勤奋好学,富于开创精神,对丸药配方时时琢磨,默记于心。数年后开始自制中成小药,并历经钻研实践,逐步有所成就,自立发展,于1920年在崇文门外南小市开办了“德寿堂药铺”(总号)。在珠市口西大街开办了“德寿堂南号”,在崇文门外花市大街开办了东号。均以经营自制的丸散膏丹为主,后扩大到汤剂饮片。曾享誉京城并远销东南亚的康氏牛黄解毒丸,就是以创始者姓氏定名的德寿堂祖传名药。
从创办发展到今天,德寿堂之所以能从众多药铺中脱颖而出,名噪京城,关键是有自己经营的独特之处。企业有自己的注册商标和以创始人姓氏定名的品牌,如上世纪30年代享誉京城,并远销东南亚的“康氏牛黄解毒丸”(载入国家药典,现由同仁堂生产)。其生产销售的药品选料精良、加工精细、质量可信、价格公道,因而逐渐叫响了字号。
康伯卿善于钻研,他对古人研制的八珍丸、济生肾气丸进行科学分析得出,主治气血两虚的八珍丸是从宋朝和剂局方十全大补丸处方中减去黄芪、肉桂而成;而主治阴虚水肿之名药济生肾气丸,乃是将汉朝张仲景之八味丸加入车前子、牛膝制成。于是他取两家之长,采用加味、减味,或加减味套方研制出多功能的良药来。已载入国家药典的康氏秘制牛黄解毒丸便是将著名古方三黄丸、枝子金花丸、上清丸、黄连丸、清火凉膈丸、清脑丸等十余方套制而成,不再采用奇缺难得之犀角、羚羊角、麝香,加倍以牛黄代替;将补虚药物人参、阿胶、肉桂、大枣、白术、茯苓、当归等药剔除,只选用清热解毒、祛火化痰、清咽利嗝之物,如黄芩、桔梗、甘草、雄黄、冰片等,再加入清火退热之薄荷脑和清除肠胃实热积聚之大黄等。
康伯卿在牛黄解毒丸中大胆使用薄荷脑,极大提高了药品疗效,又起到对丸药中雄黄恶臭气味的矫味作用。他研发自制的“康氏牛黄解毒丸”面市后,以其配方独特和疗效显著,迅速成为闻名中外的名药精品,在20世纪30年代的南洋赛会上荣获奖章,在中南海国货精品展览会上获得褒奖,从而使德寿堂药店享誉全国。
康伯卿老先生非常重视药德,自制成药一定要选用道地的药材,为判断某种药材是否道地,他根据加工后的颜色来判断,如果颜色达不到标准,就将整批原材料销毁不用。为了保持信誉,必须保证质量。康伯卿在制药上极其严格、讲究。特别是其基本原料黄芩、大黄、雄黄、朱砂、山药、色味必须达到标准方可投料。用这些优质药材制作的牛黄解毒丸才能合乎色质标准。一直到公私合营后,中成药全部归同仁堂生产,但在同仁堂生产的药方上,还要注明“原德寿堂秘方”的字样。康伯卿曾说:“为人一生,切要有所发明、创新。自古以来,中成药有进展之新药剂,均以古方为本,改进而成。”
康氏思想不保守,善于汲取各家之长,创出新路。德寿堂依照京师国药商会1171种配方制药,进行创新研制之丸散膏丹就有200余种。其中康氏秘制牛黄解毒丸、牛黄清心丸、舒肝丸等牌子药深受患者欢迎;化虫散、截疟丹、小儿咳嗽定、犀羚丹等销路也很畅通。当年,德寿堂的牛黄解毒丸能与长春堂的避瘟散齐名。
德寿堂在宣传方面可谓是别出心裁。最有创意的是在二层楼顶南侧外立面设计安装的一辆仿真小火车,这辆小火车用燃油驱动,可穿过外立面开凿的涵洞,是按照1882年英国所产的“0”号蒸汽机车的1/10比例复制的。这一独特创意曾引得观者如潮,大大提高了德寿堂的知名度。
当时药铺门口的马路有十几米宽,小火车的声音和位置正好能引得街对面走过的行人观看,以增加宣传力度,招揽顾客。这辆以燃油驱动的小火车穿过外立面开凿的涵洞疾驰而过时,引得不少过往行人驻足观看。据德寿堂老药工介绍,德寿堂开业时小火车吸引了如潮的观众,当时人们为了看这个新鲜玩意,把路堵得水泄不通,曾致使这段马路交通瘫痪。
此外,德寿堂还有其他很多宣传方法,据老药工介绍,在当时的报纸上、电台广播中,各大戏园的舞台后幕上,有轨电车上,都可以看到或听到“德寿堂康氏牛黄解毒丸”的广告语。
侯宝林老先生在自传里说:“我们那时唱戏,除了给烟卷公司做义务广告,还给德寿堂药铺的牛黄解毒丸做义务广告。因为唱戏的上场门、下场门得用台幛,德寿堂就送给你台幛,上面印好了‘康氏牛黄解毒丸’字样。这样,很多厂子就替他做了义务广告。在天桥演出的很多厂子都用印有‘康氏牛黄解毒丸’字样的台幛。”可见,德寿堂当时在百姓中的影响之大。
德寿堂的成功与其经营独特、选料精良、加工精细、质量可靠、价格公道、诚信售药是分不开的。以前,在德寿堂生产的牛黄解毒丸的包装上,印有“保证质量谨防假冒”的字样,反映出我国传统的倡导诚信的商业道德观。
康伯卿对药工的服务质量要求更是严格,要求全体药工必须树立顾客至上的基本思想。据介绍,老药铺为了避讳,员工与顾客打招呼时不说“你好”,只说“您要什么药”,送客时不说“再见”,只说“慢走”。
1940年,康伯卿在总店柜前,发现一顾客横眉怒骂不休,原来此人家有疾病患者,急需两只活蝎,售货员冷面粗语:“没有活的,只有死的。”此语触犯顾客忌讳,因之大怒。康氏急忙上前,赔笑再三,并责令售货员当即往康氏内宅取来活蝎奉送,使顾客满意而去。事后,康氏立即将此售货员调到后柜包装组去了。
新中国成立后,德寿堂继承和坚持老店“重医德,顾客至上;守信誉,诚信无欺”的经营宗旨,把确保药品质量视为企业生命,把让顾客放心满意做为立店之本,企业建立了完善的药品质量管理制度和规范的药品质量管理责任制,坚持严把药品进货、验收、仓储、销售质量关,为满足顾客的需要,不断增加名、特、优、新经营品种和特色便民服务项目。
为保持货真价实、品种齐全的经营特色,老店在原有经营品种的基础上,重新调整优化了进货渠道,通过与同仁堂建立货源连锁配送业务关系,使经营范围扩大到七大类近万个品种。德寿堂不打价格战,而打服务牌、旅游牌。除了节日九折优惠,推广会员卡外,还特别推出为宣武区70岁以上的老人电话购药免费送货到家的服务。此外,德寿堂专聘老中医常年坐诊,其中不乏著名老中医的传人。为适应新时期不断变化的情况,药店及时调整服务内容,为前来购药、就诊的顾客提供全方位医疗服务。
▲2004年德寿堂修葺后重新开张
▲德寿堂中医门诊的诊室
1987年,北京市原宣武区政府将德寿堂药店列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德寿堂以建筑独特成为在1999年广安道路工程中保留下来的三处文物建筑之一。当时由于药铺位置“挡路”,曾被要求后挪十几米给工程让路。但是由于其特殊的历史价值,最后道路工程专门为它修改计划,为药铺让了十几米,缩窄了路宽。修缮一新后,德寿堂不仅继续为百姓们供医供药,而且还作为北京市的一个旅游景点,接待国内外游客。
北京市文物局有关人员说,为保护德寿堂药铺文物,在修复的时候,尽量保持了老药店的“原汁原味”。北京市文物局的负责人说,德寿堂历史上就是药店,因此修缮后还应该作为药店使用,药店已经和文物融为一体了,这就是老字号的特点。而且使用也是一种文物保护的方式,药店的经营不但不会对文物保护造成不利影响。反而探索出一条保护京城老字号店铺的新路。德寿堂的修缮保护文物经验,也用在了北京大栅栏地区百年改造中的老字号店铺。
德寿堂是幸运的,当千芝堂等老药铺旧址纷纷为发展让路,新的广安大街却“屈尊”向南拐了一个弯,为德寿堂等文物级建筑让了路,德寿堂搭上了文物保护的时代列车,它将载着时代的记忆不断前行。
2003年,北京市政府将其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为了修复这一重要的历史文物,北京市委市政府于2003年决定拨付专款修缮德寿堂药店。经北京市文物局对修缮方案的审定和监督,在不改变文物历史原状的原则下,工程对德寿堂药店的屋面、大木、墙体、砖雕等进行全面修缮,达到了在最大程度上保留文物建筑原貌的要求。工程于2004年9月底完工。2004年11月18日,沉寂四年之久的德寿堂药店重新开业。200多平米的店堂里人头攒动。其中有不少是德寿堂的老顾客,老字号的魅力并未因停业而削减。
修葺一新的德寿堂保持了原来的风貌。这座中西合璧的建筑,整体外观颇像西式教堂,其前店为一幢二层阁楼,后连两进院落。当时的人们置身此间,感受其中最醉人的是一股沁鼻的药香。暗红典雅的柜台、镂空雕花的门窗、中国传统题材的彩绘画、医圣李时珍的铜像,再加上鹤发银须的老中医,共同营造出古香古色的中医药文化氛围。迎着正门口,抬头可见上书“德寿堂”的匾额,两侧是华佗和李时珍的画像和一些草药图案,左边是传统的中药柜,黄铜把手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右边则是现代的玻璃柜台,里面摆放着各种中西药。抓药的师傅身后那一排排小抽屉的木墙壁,像书房里的书柜一样浩如烟海。老药工说,中药铺里的这些行头配伍是顾客信心的一部分。
再往里去是一个天井,天井两侧门上悬挂写有德寿堂的经营理念“同臻寿域,共跻春薹”的匾额,旁边配有对联一幅。天井中立有李时珍的半身铜像,在天井中还有一口7米深的井,但由于北京市地下水平面下降早已废弃了。在二楼的阳台两侧墙上还保留一些老瓷砖,图案为花卉,据说是日伪时期的,图案略有褪色,悬挂在阳台上的三个崭新的大红灯笼给门脸增色不少。
整个建筑最具特色的还是楼顶部分。德寿堂是一座中西合璧的建筑,楼顶是一个大钟,在建筑上安放钟表,这在20世纪初中国对那些需要建立时间观念的商人和职员是最吸引眼球的广告方式。如今,原来的机械钟表动力装置已经被电子装置代替。非常有趣的是,21世纪初,药店再次开张之时,百年前老药铺为吸引顾客而在楼顶安装的仿真小火车也重新启动。已经销声匿迹五六十年的小火车的汽笛再次响起,人们又再见了当年的场面。
当初药铺建成时的小火车早已不知去向,药铺重张时,便按照照片资料,在原位置上安装了现在的小火车模型。由过去烧煤油改为电动运行。看着老式小火车在房檐上开动,下面则是跑着现代化汽车的宽阔的广安大街,历史和现实仿佛在德寿堂找到了一个交汇点。
然而,遗憾的是,正当新时期的德寿堂准备大显身手之际,却发现由于年代久远,老建筑自身出现问题,为保护文物,也是为了避免意外发生,老药铺重又进入“蛰伏期”,开始了漫长的休整期,为未来再一次大放异彩积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