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 俊,程艳霞
(武汉理工大学 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
高新产业的发展是政策所需,也是城市未来工业发展的方向,对合理利用土地,创造经济价值,建立新型城市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对于高新产业而言,技术上的不断创新是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条件。持续性技术创新是技术创新理论新的研究方向,目前国内外学者对持续性技术创新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对其概念与内涵、要素、目标以及持续性技术创新体系和实现机理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但是,在提升科技型中小企业或高新技术企业持续性技术创新方面的研究较少,需要进一步深入。
近年来,湖北省高新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为全省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的提高作出了突出贡献。湖北是“科教大省”,科技创新实力位居全国前列,具有实施“科技强省”的优势。但是,与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相比,湖北省高新产业在科技人才培育,自主创新能力,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高新企业持续性技术创新能力有待提高。因此,研究和探讨湖北省高新产业持续性技术创新的瓶颈及提升策略是实现“十二五”战略目标的关键问题。
近年来,湖北省高新产业得到了持续稳定的发展。总产值和利润点额都呈现出不断上升的态势。见图1。
图1 湖北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状况
目前,湖北省已经形成了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高新企业,尤其是武汉邮科院、凯迪电力、华中数控等已成为带动高新产业增长的排头兵。同时,全省有70余家高新企业孵化器,其中,省级以上单位28家,国家级孵化器16家,正在孵化的高新企业达3 800余家,凯迪电力、凡谷电子、三特索道等多家上市公司均在创业摇篮中成长壮大的[1]。2010年,湖北省高新企业已达897家,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在10亿元以上的企业就有77家。湖北省还充分发挥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的引导与带动作用,直接支持了2 000多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其中凡谷电子、光迅科技、新华光在竞争中迅速发展壮大,成为湖北省高新产业增长的重要推动力[2]。
湖北省高新产业未来发展目标是年产值增长超过20%,高新产业增加值增长超过15%;同时,进一步加大科技招商和技术引进力度,力争每年引进大概50个有份量的高新技术项目;到2015年,要争取高新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35%以上,工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占全部工业销售收入比重的20%,全省能够形成5个产值过千亿元,10个产值过百亿元的高新产业群[2]。
武汉市高新产业发展势头十分强劲,尤其在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等方面卓有建树,因此,荣膺2011年度“中国十大创新型城市”之首。现今,武汉中国光谷和光谷生物城已成为湖北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旗帜和标志性品牌。2011年,该区建立了待认定企业后备库,已吸纳200多家企业,这些企业成为今后高新企业认定辅导服务的重点对象。
湖北省在推进武汉国家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的同时,还是三个国家级高新产业基地——武汉国家生物产地基地、武汉国家信息产地基地和武汉国家综合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目前,武汉市被确定为国家首批三网融合试点城市,全省信息产业总产值已超过1 700亿元,保持中部居首。
2011年,湖北省高新产业保持平稳发展势头。据统计分析,2011年上半年湖北省累计完成产值3 326.58亿元,同比增长了26.3%,实现增加值1 030.96亿元[2]。其中,四大支柱产业的支撑作用明显,上半年累计实现增加值870.92亿元,占全省高新产业增加值的84.48%。在四大支柱产业中,先进制造业完成增加值417.74亿元,贡献最大;新材料行业发展速度最快,完成增加值228.59亿元,同比增长28.9%,领跑其他行业;另外,电子信息完成增加值166.6亿元,同比增长18.2%;生物医药完成增加值57.99亿元,同比增长10.55%[2]。2011年上半年湖北省四大支柱产业增加值占高新技术产业比重,见图2。
图2 2011年上半年湖北省四大支柱产业增加值占高新技术产业比重
湖北省高新产业持续性技术创新能力虽然不断提升,但与江浙、广东、上海、北京等经济发达地区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高科技人才较为缺乏,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比例失调,自主创新能力不高,科技转化能力较弱等方面,从而直接影响湖北省高新产业的利润总额和持续竞争发展的实力。
湖北省是科教、人才大省,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等在全国都占有优势。目前,湖北省从事科技活动人员近20万人,科学家和工程师5.5万人,均居全国第9位,但各类人才分布不均,不仅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较为缺乏,而且专业技术人才空间结构分布也不够合理,主要集中在武汉及周边城市。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人才的应用领域不均衡,主要集中在行政事业单位,企业和基层人才较少。根据统计,湖北省有62.18%的专业技术人员工作在教育战线,22.76%在卫生战线,只有11.05%是工程技术人员,高科技人才主要集中在大专院校和中央在鄂科研单位,企业创新人才较为缺乏,直接影响代表创新实力的高新企业总体规模和发展水平。
虽然湖北省科技人力资源基础强,但人才吸引力较弱。近年来,虽然湖北省加大了力度,培养了大批博士生、研究生、本科生、科学家和工程师等高素质人才,但是在沿海的高收入等条件的吸引下,高科技人才外流现象严重。由此,湖北省科技人员数量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较大,应给予高度重视。
表1 2010年湖北省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活动与经济发达地区对比情况
湖北省高新产业的R&D经费投入低于江浙、广东、北京等省市,尤其是技术引进经费和消化吸收经费之比为6∶1[3],远远高于经济发达的上海、浙江等地的2∶1[4-5]。可见,湖北省忽视技术自主创新和消化吸收,过度依赖引进,缺乏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6]1-5,高新产业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有待提高。
技术引进促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一条重要途径,是为了超越式发展。在技术引进过程中,引进技术的选择、消化吸收、扩散和创新等环节各有其不同的功能,要实现从根本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进行充分的消化吸收。湖北省在鼓励发展高新产业的同时,对R&D投入强度和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重视不够,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技术创新缺乏持续性,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和竞争实力。
发明专利的申请数和拥有发明专利数是反映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2011年上半年,湖北省专利申请在全国排名第10位,专利授权在全国排名第12位[7],低于广东、江浙等地[4,8]。从表1列出的高新产业发明专利情况可以发现:2010年,湖北省高新产业发明专利授权数为2 025项,占全国高新产业发明专利授权数的0.25%,居全国第9位,低于广东、北京、江浙等[9-10]经济发达地区。湖北省高新产业科技活动产出力不高,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收获的效益有限,湖北省科技实力和经济实力的发展空间有待进一步提升。
湖北省高新产业要发挥技术创新的优势,改善人才培养环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转化力,发挥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效用,创新产业集群,实现企业技术创新的持续性和有效性,从而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可持续竞争优势,延长企业生命周期[11]。
当今,人才已成为科学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湖北省改善人才分布不均现象,吸引人才回流和遏制人才外流的根本在于软硬环境的改善和提高。目前,湖北省综合科技实力居全国前列,拥有各类科研机构1 364个,普通高校86所和一批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及研究中心,湖北省应该对如此庞大的科技人才队伍进行合理引导和充分利用,使人才资源向重点创新领域和薄弱环节和部门流动。
一方面,湖北省应积极改善人才培养环境,并优化高科技人才配备,要主动关心、支持和培养现有人才,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均衡发展。另一方面,要积极合理地建设相关科学园区、高新产业基地,为本地人才和海外回国人员创业提供广阔空间。
2010年,湖北省发明专利授权量2 025项,实现新产品销售收入2 330.16亿元,湖北专利申请和授权量不及经济发达地区,新产品销售收入也低于江浙[3,4,10]等地。湖北省应该坚持创新驱动的原则,强调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相结合,注重提高企业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的能力,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架起科教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的桥梁。同时,要加强管理,避免低级重复引进[12]280-310。
湖北省要进一步加大知识创新服务平台、科技中介服务平台和产学研合作平台的建设,推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整体提升。知识创新服务平台要致力于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的建设;科技中介服务平台则重点发展企业咨询机构和风险投资机构两类组织;产学研合作平台主要推进深度合作。湖北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建设,能够搭建联结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间的桥梁,推动企业积极进行技术交流与合作,优化配置技术资源,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不断提高技术创新的落实效率,实现企业持续性技术创新。
近年来,湖北省政府加大了支持产业集群发展的力度,出台了《关于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意见》,每年安排1亿元建立产业集群发展专项资金,培育和发展湖北60个重点产业集群,支持产业集群骨干企业的技术改造。
从全省高新产业发展趋势来看,建立以光电子信息技术为先导的信息化大省是湖北省发展的必然选择。湖北省应积极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创新集群,形成幅射效应,促进全省创新集群的发展。通过全省四大支柱产业对高新技术产业的贡献率分析,湖北省可重点培育光电子技术产业创新集群、汽车制造技术产业创新集群、生物技术产业创新集群和资源循环利用技术产业创新集群。首先,大力发展信息光电子技术及其相关产业,并以汽车科技打造“湖北制造”。同时,以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为契机,重点培育生态环境材料、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和金属材料等特色产业群,支撑企业的发展壮大。创新集群的发展能够有效地实现新技术的应用与升级,提高企业科技活动产出,给企业带来实际利益与效用。
以高新技术为基础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是信息社会最具活力,最不可或缺的力量,在技术创新方面发挥着生力军的作用。目前,湖北省有249个科技型中小企业获得了国家2011年第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资助,获资助金额达15 180万元,占全国资金总额度的6.32%,全国排名第6,科技型中小企业已成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主体[13]85-86。通过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的实施,将对湖北省建设科技创新体系和提升高新产业持续性技术创新能力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科技型中小企业在推动持续性技术创新,增加就业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湖北省应该积极创新投资策略,优化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培育环境,并充分发挥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对持续性技术创新的引导与带动作用,推动高新产业技术创新的持续能力。同时,要加大科技型中小企业人力资源与研发能力的投入,以创新求发展,实现湖北省高新产业持续性技术创新的优化升级。
通过政府的引导和调控,实施“产学研”战略联盟,使科技成果不断向经济领域渗透,增强湖北省高新技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升高新产业持续性技术创新,已成为促进湖北省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要克服湖北省高科技人才整体分布不均和外流现象严重,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比例失调,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和科技成果转化力不高等问题,需要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创新思维,发挥湖北省的比较优势,加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提高科技转化能力,将科技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实现湖北科技强省的宏伟目标。
[1]卢平川.“风投”眼中的湖北科技企业[N].湖北日报,2010-09-03(8).
[2]湖北省统计局.上半年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突破千亿 大 关 [EB/OL].(2011-07-22)[2012-01-06]http:∥ www.stats-hb.gov.cn/structure/tjfx/qstjfx/zw_8982_1.htm.
[3]叶礼奇,郭 栋.2011年湖北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4]陈敏尔,金汝斌.2011年浙江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5]王志雄,马俊贤.2011年上海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6]张景安.实现由技术引进为主向自主创新为主转变的战略思考[J].中国软科学,2003(11):1-5.
[7]湖北知识产权局.2011年上半年湖北省专利申请及授权情况统计分析报告 [EB/OL].(2011-12-02)[2012-01-08]http:∥hbinnofund.gov.cn/infor/html/22952.html.
[8]幸晓维,叶健夫.2011年广东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9]苏 辉,潘 璠.2011年北京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10]朱晓明,樊燕超.2011年江苏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11]杨爱华,高嘉社.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持续性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2):74-76.
[12]肖安民.湖北省高新技术产业化研究[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2:280-310.
[13]王 龙,康灿华.科技型中小企业集群化发展的动因、问题及对策[J].科技管理研究,2005,25(2):8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