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林
(商丘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河南 商丘 476000)
基于Moodle的研究性学习实践研究
——以“教育技术学导论”为例
徐林
(商丘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河南 商丘 476000)
M oodle以建构主义的理念、方便快捷的操作等优点受到了越来越多一线教师的欢迎,并为开展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前提。“教育技术学导论”是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的入门课,对引领学生深入专业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结合课程的特点,对基于Moodle的研究性学习作了有益的探索。
Moodle;研究性学习;实践
“教育技术学导论”(以下简称“导论”)是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最核心的必修课程之一,是引领学生步入该领域、了解该专业的导入性课程。[1]长期以来,我校“导论”课的教学存在着空谈理论的现象,相关改革也收效甚微。“导论”课涉及的多是专业基础性理论知识,某些教学内容更适合于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鉴于此,我们选择了基于建构主义思想的Moodle作为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辅助平台,以“教育技术是什么、学什么、为什么”为主线索,在课堂教学之外以学习专题研究为导向,以小组协作学习方式为主开展了研究性学习实践。
1.学习环境的创建
Moodle是目前国际上开展信息化教学的主流平台,与其他商业性软件相比而言,Moodle技术门槛低,更易于普及推广。[2]教师不需要掌握复杂的技术,只需要熟悉Moodle中提供的模块功能,就可以自由地设计自己的网络课程。[3]本次实践主要做了Moodle课程的创建、资源的添加等工作。
(1)课程与活动的创建
Moodle提供了三种课程组织形式:星期格式、主题格式和社区格式。根据“导论”课程的特点,笔者采取的是主题格式。按课程设定要求,输入课程的基本信息,生成课程的基本框架。接下来,笔者为每一主题单元的活动中,添加了Moodle特有的活动:包括测验、Wiki词汇表、聊天、讨论区、投票、问卷调查、专题讨论、作业等。
(2)资源的添加与编辑
教师创建的资源包括:电子教程、教学课件、教学案例、教学资料库、习题库。电子教程主要供学生自主学习;教学课件主要为教师上课使用;教学案例用于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教学资料库包括与主题相关的文本、图片、动画、视音频格式的资源;习题用于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除此之外,笔者还要求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通过Moodle参与资源的添加工作。
2.实施过程
研究性学习过程主要分三个阶段:开题、实施、成果展示。其中每个步骤都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完成;每个步骤都会产生过程性评价信息;在分析讨论中,可能会形成新的问题分支,因此学习可能要转到新的分析研究中;基于Moodle的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作用主要是给学生提供支架或向导,帮助他们更好地探讨问题。
(1)开题
由于学生刚刚步入教育技术学专业,对专业一无所知,因此,必须在选题上考虑贴近学生实际问题,如:教育技术是什么?教育技术学专业学什么?专业优势是什么?毕业后能干什么?因此选题应围绕以上线索,充分发挥课程特点,同时结合专业发展的热点和趋势,选择具有实际意义又能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作为研究题目。研究性专题的最终确定是师生共同思考和讨论的结果。主要选题有:专业现状调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技术若干热点问题等。
在实际操作中,学生通过Moodle中的聊天室、Blog、Wiki、E-mail等求助于教师或同学,对课题的可操作性等做认真的思考和细致的设计。然后在Wiki、互动评价模块以留言的方式上传。对此课题感兴趣的学生可以参与讨论,商讨课题设计,确立课题(如图1)。在确定完课题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课题的由来、目的与意义、可行性、成员的分工、阶段研究计划、研究所需要的条件、预期成果等,进行比较周密的考虑,并撰写开题报告。
(2)实施
在实施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多角度分析研究问题的方法和使用信息技术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实施过程中,考虑到多数学生不知如何开展研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分工开展专题研究,如问卷调查的设计、数据的统计分析、资源的收集整理、研究报告的撰写等。小组的形成主要采取自愿的原则,一般3到5人一组,每组选一组长负责统筹协调,为了加强小组成员之间的协作性,要求每个小组在研究方案的设计过程中做到明确分工,各司其职。既要考虑方案的整体性,又要保持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不间断地对学生进行监督并适时加以引导。本次实施主要采用了基于资源的调研活动,重在对已有材料、资源、文献的分析与综合,学生通过搜集、调查、筛选、整理相关资源和材料,再经过分析、概括,归纳出解决问题的重要思路或观点。
Moodle在这个阶段发挥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利用Moodle里的Wiki讨论区模块,学生在学习中提出有争议或模糊的问题,由其他人进行回答、修改、建议,直至达成共识。二是利用Moodle里的Blog模块。相同志趣的同学可以相互邀请,在对方的Blog里发表观点,这种交互要比单纯的回复更能体现协作的精神,如图2所示。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将研究过程中所获得的基本信息记载下来,并形成文字、报告、图片、动画、视频等多种形式的作品上传到Moodle平台上,既提高了信息技术能力,又体现了相互协作、共同分享的精神。
(3)成果展示
学生通过交流、研讨与同学们分享成果,这是研究性学习的最终环节。学生选择适当的表达工具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展示的内容包括研究背景、研究方案,研究过程中收集和使用的文献、数据、图表,反思与体会等。教师要求学生将其研究过程和最终的结论写成一篇不少于3000字的研究报告,并附上本组和本人在研究中的步骤、方法和心得,一起以作业的形式上传到Moodle平台上供组员分享和讨论。
在最终的成果展示中分配给每个小组15~20分钟的时间进行陈述,不仅展示了小组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又让学生品尝到胜利的果实。例如,“关于教育技术学专业的课程开设及就业情况的调查”小组,通过调研,掌握了目前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的课程开设情况、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并对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发展前景做出了展望。再如“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堂整合的实际情况调查”小组,在调研过程中对信息技术在基础教学领域中的应用和存在的问题有了深入的了解。同学们纷纷表示今后一定要学好专业知识,表达了为基础教育信息化事业服务的决心。“教育技术专业的社会认知度调查”小组,通过访谈,既扩大了我校教育技术学专业的知名度,又为今后的就业指明了方向,也收获了专业信心。
在本次实践中笔者利用Moodle中的学习记录、投票、告警等功能对研究性学习进行了过程性评价。如通过Moodle日志的自动记录功能,获得了学生学习了多长时间网络课程,上传了哪些作业和资料,参与了哪些讨论等基本信息。这些信息可以通过图表的形式动态生成,然后教师通过Excel对其进行分析,可以非常容易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当得知学生偏离学习方向时,Moodle就会给出告警信号,这时教师会关注这类学生,及时给予个别辅导,使他们重新被拉回到正确的方向。Moodle的“投票”功能还支持学生之间的评价,可以使每个学生充分参与到课程当中,并且给教师一定的反馈,如图3所示。
为了验证最终的学习效果,在终结性评价中利用SPSS软件对两个班级的期末考试原始成绩样本进行了统计(如表1所示)。
表1 测试成绩统计表
进一步用Z检验,得出两个年级平均成绩的差异程度如表2所示。
表2 平均成绩的差异度
问卷调查显示,利用Moodle开展研究性学习对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学习方式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Moodle作为一个基于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的开源系统平台,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较为有力的支持。但目前我国教育技术界对Moodle认识和应用还远远不够,并没有发挥Moodle的最大功能。比如,如何支持多媒体教学资源的实时播放;如何改善其界面的单调性;如何更好地翻译模块使之更贴近国人的习惯;如何制作符合SCORM标准的Moodle课程;如何处理基于Moodle的研究性学习中师生交互的问题等,这些都需要进行更多的实证研究,总结规律。
[1]黄荣怀,沙景荣,彭绍东.教育技术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黎加厚.Moodle课程设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3]汪基德,张莉.Moodle国内研究新进展[J].远程教育杂志,2009.(5):15-16.
G424
B
1673-8454(2012)05-0057-03
(编辑:金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