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泽涵
诚意,是一种生活
□ 江泽涵
稿子写到结尾,清洁阿姨提着拖把到了桌边,我眉头一紧,眼皮子也不翻一下,迅速起身,搬开椅子。阿姨冲着我微微一笑,哈着腰,哼唧哼唧地拖起来。
打扫完后,我随口说了声:“谢谢”。
令我惊讶的是,阿姨双手莫名地抖了一下,拖把柄险些掉地。她再次带着微笑,连说:“没关系”。此时,阿姨举手投足都显着紧张。而这一幕,也在我的心灵上深深触击了一下。
五年级的时候,我就不断提醒自己:当别人以任何举动来帮助我时,不管是显著,还是微小;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不管有效,还是无效,都不要忘记真诚地说一声“谢谢”。譬如这位清洁阿姨,她领着图书馆的工资,打扫卫生是她分内之事。对我而言,没有任何关系。
我花了整整六年时间,才养成了这个好习惯。可是,我猛然发现,刚才那声谢谢,机械而又苍白,与阿姨的热情回应相照映,是很罪过的。一句冠冕堂皇的“谢谢”,还远不如她那无声的一个微笑。
在道谢之前,我根本就没有想过,是阿姨是帮我营造了一个干净、舒适的环境,我应该说声谢谢。相反,我起初还嗔怪她打断了我的思路。换而言之,我根本就没有意识到,为什么要对阿姨说声谢谢。
小时候,邮递员送报纸上门,说声谢谢,是怜悯他在烈日下烧灼,应该给予关怀。老板娘端上热气蒸腾的馄饨:“小朋友,小心烫”。说声谢谢是感激她周到的服务;在公园里摔跤,磕出血,过路老奶奶掏出手帕帮我止血,说声谢谢,是感怀她的慈祥和善良。
谢谢,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亲和剂,能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但是它不能没有发自内心的诚意。
凝心沉思,的确,随着时光的流逝,当初决心恪守这些好习惯的初衷在渐渐消逝,真正的意义也被空架子下的暗流悄无声息地冲淡。所以,拥有好习惯不必自傲,时常思索为什么。说出来的话,做出来的事,都应该充满感情,否则就像亲和剂失去了粘性一样。
记得在2008年汶川地震后不久,我们小区来了两个推着三轮车,高声吆喝收废纸的孩子。他们是一对姐弟,姐姐十三岁,弟弟十一岁。我瞧着可怜,连忙整理出积压的报纸废纸,打算就象征性地收两块。谁知姐弟俩非常较真,一定要一毛不少的给我。
男孩最不乐意,说,这样就没意思了。我对自己的一番好意颇感尴尬。忽然,手机响了,不是我的,是女孩的。女孩一按下键就发牢骚,哎哟,妈呀,都累扁我了,胳膊掉了,手也起泡了……女孩还没说完,男孩就一把夺过手机,老妈,晚上给我烧一大盘鸡翅膀,还要可口可乐……
我仔细打量他们的衣着,不看还好,一看大吃一惊,可都是名牌货呢,于是疑惑地问:“你们家境很不错嘛,干吗大热天的还出来收废纸?”女孩说:“汶川地震了,给他们捐款啊。”我说:“难道你们爸爸妈妈不给你们零花钱吗?”男孩抢着说:“给,当然给啦,但那是爸妈的钱,就没意思了。”
此时想来,倍感动容。这对姐弟的爱心不仅超越金钱和名利,也超越时间和空间,更超越形式和虚荣,具有永恒的意义。简而言之,言谈举止,心要诚,意要真。诚意,是一种品质,是一种境界,更是一种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