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院校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2012-10-17 06:03李昌存马亚杰韩秀丽李富平
关键词:勘查课程体系资源

李昌存,马亚杰,韩秀丽,李富平

(河北联合大学矿业工程学院,河北唐山063009)

地方院校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李昌存,马亚杰,韩秀丽,李富平

(河北联合大学矿业工程学院,河北唐山063009)

资源勘查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实践

以河北联合大学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为实例,论述了在“符合人才培养规律、体现市场需求、切合专业办学实际”原则指导下,资源勘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内容、实践中的重点问题与解决方法。

我国的“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是98年教育部专业目录调整后由“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演变而来的,是一个培养专门从事地质找矿工作的专业。受上世纪90年代地质市场的萎缩影响,地质行业人才流失严重,各院校都大幅压缩了招生规模,造成各勘探单位、矿山较大的地质人才缺口,使该专业成为紧缺艰苦专业。2006年1月份,《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提出了“积极发展地质教育”的任务,并明确指出要“加大对地质类教育的财政投入,加强地质类院校办学条件建设”。为高等学校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时机。作为地方院校工科专业,抓住机遇、反思问题、积极开拓,形成适应行业发展需要并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将专业发展引入健康持续发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具有急迫和现实意义。本论文以河北联合大学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为实例,探讨了地方院校资源勘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实践问题。

一、河北联合大学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历史与传承

(一)持续较早招生的专业历史

河北联合大学矿业工程学院地质系始设于1964年,为原唐山矿冶学院、河北矿冶学院、唐山工程技术学院、河北理工学院采矿系下设地质专业。设置初期为地质基础教研室,为采矿、选矿等专业开设地质基础课程。上世纪80年代,该专业教学力量得以积累和发展,师资力量增强,招收84、85、86、87、88、89共六级学生;90年代随教育部专业调整转为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受行业萧条影响,仅招收91、99级两级学生,师资流失严重;步入本世纪,教学、实验及师资力量逐渐增强,持续稳步招生,每年招收两个班级。并于2004年获得地质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资源勘查工程专业迎来了快速发展新时期。作为办学历史早,持续稳定招生久的资源勘查专业,为我国资源勘查工程师培养做出了贡献。

(二)地质勘查实用人才培养的优势与传承

上世纪,与许多工科院校分属于不同的矿业部门,如地矿部、冶金部、煤炭部、石油部和核工业部相似,我校隶属于冶金部,地质专业具有单科性工科专业特点,根据所属行业特点和需要,在培养目标和规格、教学内容、课程体系设置主要面向固体矿产勘探与生产。奠定了在固体矿产勘查领域扎实的人才培养基础实力。九十年代至本世纪,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的继承并发展了这一传统优势,保持了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及勘查技术课程重要地位,为社会输送了极具竞争力的地质勘查实用型人才。

由于本专业属于艰苦专业,另外国家在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对野外地质工作人员的待遇消减很大,尤其是从事固体矿产找矿的人员工作环境艰苦、待遇低,与同专业油气方向无论从工作环境还是工资待遇上都相差较大,因此许多重点院校学生毕业后除选择继续读研深造外,部分人选择了改行到油气部门和单位就业,选择从事固体矿产领域工作的较少。据不完全统计,全国“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毕业生读研、固体方向就业、改方向就业的比例基本维持在5:3:2左右。[1]而我校作为地方院校,秉承勤奋、踏实、吃苦耐劳的传统,培养的学生专业思想稳定,除了读研之外,基本走向地质勘查单位及矿山工作一线。如据2007~2001届毕业生去向统计,平均考研率为 36.7%,地勘单位 35.5%,矿山单位27.8%,实际就业率100%。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内容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过程的总称。主要内容包括培养目标和要求、培养规格、培养途径等。

(一)“符合人才培养规律、体现市场需求、切合专业办学实际”的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

西班牙思想家奥特加.加塞特认为,“人才应该具有三方面的素质:一是文化素质,二是专业素质,三是科学素质。”诺贝尔奖获得者、我国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指出:“新世纪需要的是既有扎实的工程理论基础,能够从事工程基础理论的研究和应用,又熟练掌握工程技术知识,能够从事具体的工程工作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他们代表了目前我国主流的教育思想,与传统的苏式“专才教育”模式不同,更加符合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及科学交叉融合发展的需要。主流教育思想召唤“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人才。

随科学及社会经济发展,现代地矿科学内涵极大扩展,资源勘查行业发生许多变化:工作业务范围拓展至包括能源、金属、非金属矿产资源勘查与水资源勘查在内的广阔领域,服务则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矿产资源评价向资源环境联合评价转变,资源的勘查、开发、监测和管理更加融合;由传统地质勘查技术方法向新型高新技术为支撑的新探测技术方法转变,矿产资源勘查开始实施的数字化、信息化、系统化和高度技术集约化。紧跟行业发展潮流,顺应人才资源市场需求,诸多院校对人才培养目标改革都加以思考和探讨,针对各自特色提出了“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国际型”等人才培养发展方向。

作为一般院校工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符合人才培养规律,体现市场需求,切合专业办学实际,主要体现三方面目标:(1)培养具备良好思想品德、人文法律与心理素质、健康身体素质的素质型人才; (2)培养具备扎实、宽厚的工程基础的基础型人才; (3)培养掌握资源勘查大专业领域知识、具有较强应用能力,能够适应市场需要的应用型专业人才。资源勘查专业为艰苦专业,主要为工矿企业、地勘单位输送人才,因此将人才规格定位为“培养基础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和艰苦创业精神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二)“厚基础、强实践、高素质、重创新”课程体系建设

1.“三平台”课程体系构成

课程体系是培养方案中要为核心的内容,围绕新的人才培养目标,与传统的“专才”培养模式时期课程体系具有很大不同。首先,课程体系由通识教育平台、专业基础教育平台和专业教育平台三部分构成。通识教育平台主要围绕素质教学目标设置,占有较大学分比重,主要体现了政治与思想素质培养、身体素质培养、外语及计算机技术能力以及人文、法律素质的培养。专业基础教育平台兼顾科学基础及专业基础,重点包括数学、数理、化学、力学等学科的理论及实验课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注重实验验证理论,培养工程学科所需要的扎实理论基础。每一平台均设置必修课与选修课程,使学生能够从自身兴趣出发自主选择,并达到最低学分要求,形成既统一又可性化、多样化的课程方案。

2.课程体系改革中的矛盾与解决方案

专业平台课程是课程体系改革中的重点与难点问题。一方面,与通识教育平台、专业基础教育平台共同形成课程结构体系,此二者占相当比重课时量,专业平台课程学时比重大幅度减少;另一方面,在资源-环境-灾害大地矿领域发展形势下,既要注重地质基础,继承和突出固体资源勘查优势,又必须重视灾害地质、环境地质发展方向,拓展能源、水资源领域,以及紧跟新技术发展,需要增设更多课程内容,如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煤田地质、环境地质、灾害地质、GIS技术及遥感技术等的课程。构成了专业平台课程内容与课时数间此消彼长的矛盾问题。通过探索与实践,提出解决思路:

(1)凝炼科学问题,改革课程构成

凝炼地矿领域的科学问题,大量设置综合性课程。将学科问题与教学问题相结合,进行课程内容重组,吐固纳新,删繁就简,更新学科前沿与动态,形成结构更合理、内容丰富紧凑以及多目标教学的综合型课程。比如将构造地质学、大地构造学与区域构造地质学综合为一门构造地质与区域构造课程;将晶体光学、光性矿物学、矿物学、矿相学综合为结晶学与矿物学课程;将岩浆岩石学与变质岩石学综合为结晶岩石学课程。

(2)注重“多目标”课程、高效课堂

注重开发课程教学中的多能力培养、多功能实现。如,鼓励双语课程开设,既达到专业教学目标,又增强了专业英语训练,实现“双目标”教学,对培养勘查市场急需的“外向型”专业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在教学方法与手段上加以探索,实现课程高效率。寻求的有效方法,例如多媒体教学可极大扩充课堂容量;综合型或研究型大作业激励学生课外拓展学习;“启发式”、“引导式”教学,变知识教学为知识、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全面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3)进行新设课程的精、小化改革。新设课程应具备明确课程目标,在内容广度与深度上、内容交叉上深入研究,精心设计课程内容,内容精炼、重点突出,占用课时小。诸如,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煤田地质、环境地质及灾害地质课程均小课时(1.5~2学分、24~32课时)。

(三)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途径

资源勘查工程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我校毕业生就业集中于地勘单位、工矿企业,因此应用能力是市场考量学生质量的重要方面,资源勘查“应用型”人才要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应用能力、较强动手能力和野外实际工作技能。采取“一吸引,二锻炼,三提高”的培养理念,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1.增强职业理念,培养工程师意识

自大学一年级起,我专业便实行专业老师带班制度,引导学生明确“素质提高、知识水平全面拓展、专业知识与能力培养”的学习目标。配合开设学科导论、普通地质学专业课程,在专业基础早接触的同时引导学生了解行业领域,进行职业规划,建立工程师意识。工程师意识的建立,将使学习的目标自觉得由“应试”目标转变为“解决工程问题”目标,学习方法也由“死记硬背”转变灵活掌握、注重思考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向上来。更加重视地质观察能力的训练及动手能力的训练。同时,在教学方法中多引用工程实例进行“示范式”、“启发式”、“引导式”教学,强化同学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习惯。开展“工程师进课堂”,引进新颖、实用的教学内容,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工程意识。

2.构造大比例、成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

地质理论教学是学生获取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主要来源,地质实践教学更具有直观性、实践性、综合性与创新性。实践教学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教学环节。

首先应对实践性环节统筹规划,形成系统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课程实验与集中实践环节,如表1所示。一方面,在专业课程中增加实验课时比例,专业课中实验课时达 152学时,占课程学时的21%。同时,增加综合性和创新性实践环节,设置了包括课程设计、实训、实习及毕业设计在内类型齐全的集中实践教学,共36周。使得专业必修课中实践教学学分占比例达到66.1%,超过美国地矿类专业平均实验课时40%的水平。

表1 资源勘查工程专业课课实验与实践环节表

实践教学中明确教学任务,确保教学质量。实践教学应注重:(1)加强了理论验证,使学生深入、正确地掌握重要的地质基本理论,实现理论学习的继续、补充、扩展和深化;(2)注重开发智力,增强学生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具有科技工作者所必需的综合实验能力,提高学生用科学方法进行探索的能力;(3)在实践教学中,充分挖掘学生探索未知的积极性,调动其自主探索的积极性; (4)作为艰苦行业,在野外教学实践中锻炼和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地质工作者所应具备的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和献身精神等基本素质。

当前地质类人才紧缺、地质教育大发展时期,还需要在人才成长规律、市场需要双重引导下,切合院校实际,深入探讨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方方面面,保证学科健康发展,为国家、地方培养有特色、有优势、有市场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地球科学十一五发展战略[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6:14-16.

[2] 潘晨光.中国人才发展报告-人才蓝皮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18-20.

[3] 赵鹏大.高等地质教育发展的新阶段与新任务—科学发展观与地学教育改革[J].中国地质教育,2005(4):2-3.

[4] 周江羽,刘常青,张晓军等,资源勘查工程特色专业复合型和开放型创新人才培养机制[J].中国地质教育,2010(3): 24-26.

[5] 何幼斌,龚文平等.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实践教改[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242-243.

Key words:resource exploration engineering,Training pattern,practice

Abstract: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principle of"consistent with the personnel training law,reflecting the market demand,meet professional practical”,the main construction of training pattern,the important problem and their solutions in practice were discussed,which taking the example of the resource exploration engineering profession in the Hebei United University.

Resource Exploration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Training Pattern Study and Practice in Local Colleges

LI Chan-cun,MA Ya-jie,HAN Xiu-li,LI Fu-ping
(College of Mining Engineering,Hebei United University,Tangshan Hebie 063009,China)

G423.3

A

2095-2708(2012)04-0019-04

2012-05-03

本文系河北省教育厅“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高素质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06020454

猜你喜欢
勘查课程体系资源
《林业勘查设计》简介
《林业勘查设计》征稿简则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林业勘查设计》征稿简则
地球物理勘查技术在地热资源勘查中的应用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资源回收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