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泉彬,钱 军
水是泰州之魂,桥则是泰州大地上的一曲绝唱。而古桥作为古建筑的典型代表,既是宝贵的历史遗存,也是不可再生的历史资源。泰州地区的古桥有些已经历了上百年的运营,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病害,有的甚至已经损毁,因此加强对泰州古桥的研究和保护成为一项迫切需要开展的工作。
据《泰州志》记载,新中国成立之初泰州有各类古桥梁185座[1]。以后填河修路,部分桥梁拆除,至1987年尚有70多座,但多数已改建为钢筋混凝土桥。这些为数不多的镶嵌在古城脉络上的古桥,造型各异、风姿万千,如一部灿烂的艺术史书,记载着劳动人民的聪明与智慧,折射着水乡文化的博大精深,展示着古泰州的辉煌历史。
泰州现存的古桥主要分布在海陵区和里下河地区,以海陵老城区、兴化、姜堰为主。就建桥材料来说,主要有石桥、砖桥和少量的木桥;就结构形式来说,主要有梁桥和拱桥两种形式;此外在城区范围内还留存少量古桥遗址(见表1)。
本文就以泰州地区几种典型桥型的古桥为例,详细介绍泰州古桥的构造特点、施工技术、艺术特色及其典故等。
(1)砖拱桥-积善桥 积善桥位于距姜堰市俞垛镇西约3公里处的里下河水乡南陈庄,是一座距今90多年历史的砖拱桥(见图1)。
该桥长14米,总宽2.7米,内宽2米,桥面的平面部分长4.6米,其中心嵌有一块40厘米见方的花岗石,连接桥面平面部分的是南北两端各4.8米长的坡面,呈45度斜坡状。整座桥高5.06米,在距水面高3.96米、宽4.6米处,有供船只通行的弧形拱门。桥两侧的栏杆由70厘米高、35厘米宽的青砖砌成,上有条石压顶,条石上刻有云鹤浮雕。桥正中扶栏两侧外嵌46厘米宽、23厘米高的汉白玉石,其上正楷阴刻“积善桥”,以及“民国二十二年毂旦”字样(见图 2),一直沿至今日。
表1 泰州地区现存古桥桥型与分布
据考证,90多年前的南陈庄,河网纵横,垛子、垛田星罗棋布,一条夹河将整个村庄拦腰分隔。民国六年南陈庄上财主钱雀松的遗孀钱张氏出资三百块大洋在夹河上修建了一座结实的方形“砖木桥”(用青砖建造基础和桥墩,上铺木板为桥面),并命名“积善桥”。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重修积善桥,桥两岸仍以原砖墩为支撑,重点是对桥面木板部分进行改建,将中间方形门改成青砖砌成的弧形拱门,桥面则按拱形铺成青砖桥面。将两侧木栏杆也改成了砖结构栏杆,同时还在桥栏杆两头各设一尊供当地百姓烧香的神龛。
积善桥虽历经沧桑,现桥墩近水处的砖块已有缺损,用混凝土修补过,但它的雄姿不减当年,历经90多年的风雨洗礼,神韵依旧。由于积善桥系纯青砖砌成,加之造型别致、用料考究,在苏北地区颇为少见,2007年,姜堰市政府已将其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2)石板桥-孙家桥 孙家桥是泰州有名的古桥之一,明《(万历)泰州志》上就记有孙家桥。清《(道光) 泰州志》记载:“孙家桥,旧志未详何代建,今桥石栏刻‘利涉’二字。”《泰州地名录》 (1982年编印) 记载:孙家桥,来历无考,俗呼孙家桥,又名五泉桥。从以上地方文献记载可知,孙家桥始建年代,应在明万历之前,距今已400多年。此桥可能是某位姓孙的人出资兴建或修建,故称“孙家桥”。清道光时,孙家桥的石栏上刻有“利涉”二字,今桥栏上已不见有利涉字样。1951年的建国初期,泰州人民政府对孙家桥进行了改建[2]。原来的青石拱桥被拆除,改建成长条形厚麻石方孔踏步桥(见图3)。
孙家桥桥面主跨由宽度为48-60厘米、厚度为26-35厘米、长度为6.3米的7块麻石板组成,桥面两侧是高度为62厘米、厚度为16厘米的麻石栏板,桥两端台阶平均高度8厘米、宽度40-68厘米不等。改建后桥面整体降低了2米,台阶也减少了几个。两侧桥望为方石柱,柱头间隔雕刻成球体、立方体、长方体、小石狮等造型。两侧桥的麻石栏板上刻有“八仙过海”八种法器图案。麻石桥面板侧面刻“孙家桥”三字。图4所示为2010年经泰州市政府再次修缮后的孙家桥。
(3)石拱桥-演化桥 演化桥位于泰州市海陵区稻河北段,是一座典型的青石拱桥。演化桥外砌青石,朴素典雅(见图5)。在明代之前,泰州古桥多用青石,一方面青石硬度较小,便于加工,另一方面青石的青色还与泰州民居青砖黛瓦相呼应。演化桥为单孔拱桥,桥孔与桥身比例适当,高度与宽度恰到好处。桥拱下可通船,能满足水上通行需要。桥孔呈半月形,当河水到达一定水位,桥孔与水下的倒影会构成一个整圆。走访当地老人得知,演化桥是泰州四大高桥之一。
演化桥上的装饰,简洁明快,寓意深刻。桥顶面是一块方形大浮雕,图案为龙凤呈祥(见图6)。该桥两侧各有两只从桥身伸出的龙头,桥望柱上雕刻有如意形祥云,桥栏板上雕刻有民间常见暗八仙:葫芦、团扇、宝剑、莲花、花笼、鱼鼓、横笛、阴阳板。
演化桥与位于稻河北段的清化桥及北山寺的建筑时代相近,演化桥真正的建造时间在《(道光) 泰州志》中有明确记载,《(道光) 泰州志》是根据明代州志而沿袭记载地方史事的志书,书中这样记载:“演化桥明景泰三年(1452年)里人张近建”。由此可见,演化桥的始建时间至少为明代。
(4)木梁桥-溱潼木桥 由于木桥自身的耐久性不足和保护不善等问题,泰州地区现存的真正意义上的木古桥几乎没有。笔者在古桥调研过程中收集到的是姜堰市溱潼景区的一座仿古木梁桥(见图 7)。该桥位于溱湖国家湿地公园内,整座桥从桥墩到桥梁、栏杆等全部由圆木构成,上铺木板形成桥面。
(5) 古桥遗址-税务桥遗址 中市河曾是古泰州城水上货物进入城里的主要通道,河上有一太平桥,桥下舟船南来北往,是古泰州城最为繁华的地区之一。为方便来往船只上岸交税,旧时税务机关就设在太平桥旁。时间一长,太平桥被俗称为税务桥。以“税务”命名桥,迄今中国桥梁史上仅此一例。
该桥从明代起就已载入《泰州志》。据史料记载,该桥始建于宋淳熙年间,初名太平桥,明洪武初年重建。据考证,该桥为砖砌弧形拱桥,跨度为5.6米、桥高约4米,桥面长约8米,宽约7米。桥面和台阶均为麻黄石板铺砌,东西各有台阶十五六级。桥栏板为砖砌,高约1米。
上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整个泰州城区地面不断被抬高,中市河被渐渐填没,税务桥也随之被埋地下。1996年 9月,因铺设城市雨水管道,管道沟槽施工时意外挖出古税务桥出土(见图8),为此国家税务总局领导曾专程来泰州考察,后因故暂封存地下。古税务桥遗址为泰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并在原址竖立文物保护标志牌(见图9)。
泰州地处吴头楚尾,几千年来,长江、黄海、淮水汇集于此,吴、楚、越文化和中原文化交融于此,也孕育了泰州古桥独具特色的江南水乡文化、盐税文化、戏曲文化、宗教文化和革命文化。
据《泰州志》记载,泰州河道交错,桥梁众多,州城之内,桥上、桥下车行船过,河桥相映;河东、河西你来我往,此呼彼应。四乡民众,可驾船来到州城。出门见桥、上街穿桥、纳凉上桥、嫁娶过桥。于是,水和桥梁成了泰州人生活中息息相关、紧密相联的重要组成部分。
江南,从字面上理解即长江以南。江南从广义上指的则是长江中下游南岸地区,即包括江苏、浙江、安徽、上海、江西、福建等省市的江南地区,尤指江浙[3]。由于受地理位置的影响,地处长江之滨的泰州地区雨量充沛,气候湿润,河网纵横交错,是名副其实的江南水乡,再加之经济繁荣发达,使得桥梁建筑随处可见,遍及城乡。因此,各具特色的古桥成为泰州地区的一大亮点,这些囤积了百年来永不老去的底蕴的古桥也成了泰州江南水文化最有力的证明。
泰州,距今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古称海陵,自古就与“税”字结下了不解之缘。早在春秋时期,当时的泰州南靠长江,东临黄海,包括大丰、东台和南通等地,地域辽阔,盐场众多。丰盛的海盐资源,发达的海盐运销,促进了泰州的经济繁荣,同时也促进了泰州的水运和桥梁发展。从唐朝开始泰州就成为当时全国十大盐税征集地之一,被誉为“汉唐古郡,淮海名区”。
其中税务桥就是泰州古桥盐税文化特色最有力的证明。全国各地的古桥不胜枚举,但命名为“税务桥”的惟有泰州。为弘扬盐税文化,今日,泰州市人民政府已在“古税务街”立起一个牌坊。牌坊的正中刻着四个行楷大字“古税务街”。现泰州仍有众多盐税文化遗址、遗物、典籍,如税务桥、税务街(宋代盐运司署所在地) (如图10)、林则徐税务碑亭(见图11)、日涉园、盐宗庙,其中古税务街和税务桥在泰州盐税文化积淀中最为著名。
泰州盐业历史悠久。可以说,泰州古桥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盐业资源丰盛、盐税文化发展的历史。历史上的泰州,即为海盐产区,而且是全国的重要产盐区。隋朝泰州盐税占全国盐税总量的50%,宋代泰州一年的盐税收入比唐朝一年的全国各类税收收入总额还多。泰州所产之盐,主要销往河南、江苏、安徽、江西及湖北、湖南等省。丰盛的海盐资源,发达的海盐运销,促进了泰州的经济繁荣,同时也促进了泰州的水运和桥梁发展。
泰州古桥作为维系当地百姓生产生活、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纽带,具有重要的政治经济意义,由此也衍生出了宗教文化。统治阶层和宣扬宗教者通常利用古桥的重要作用进行宣化,以达到其目的。有的是统治阶层为了巩固其统治进行宗教宣化,有的是先人为了积阴德、广布施、扬善果所为,与宗教迷信息息相关。
在泰州地区虽有多种宗教并存,但佛教、道教影响最广。在泰州地区与佛教相关的古桥为数众多,如积善桥在建造时就在桥头设有佛龛,供当地老百姓供奉桥神,每逢初一、十五和婚丧喜事都有百姓到佛龛烧香拜神(见图 12)。又如泰州古城北河上有座赵公桥,该桥建于乾隆十八年(1753年),该桥是泰州过去最长的一座砖石古桥,跨度四五十米,桥上建了五座土地庙,以“一桥五庙”而驰名。在泰州地区有很多这样在古桥上或桥头建庙的情况,因为泰州当地人信仰桥有桥神,在桥上或桥头建庙可以方便百姓拜祭桥神。现存于靖江市生祠镇镇南的思岳桥北首建有岳庙(见图13)也是古桥与宗教文化交融的有力证明,属于典型江南地区的桥庙文化[4]。
泰州古桥在装饰方面也有很多地方体现出浓厚的宗教文化特色。如姜堰溱潼镇的三步两座桥,其红麻石桥栏板内外两侧均刻有双龙浮雕图案,22块栏板共刻有44条龙,而在其桥身两侧各有两只伸出的龙头造型,栩栩如生 (见图14)。因为,古人认为龙为水物,能升天入渊、兴云播雨,有引水镇水的神能和本领。桥上雕龙,意在桥下水位稳定便于行船又能在水大时桥不被水淹。因此,泰州地区的许多古桥上的装饰均与龙的造型有关。
如泰州海陵区稻河北段的演化桥,桥栏板上雕刻的民间常见暗八仙:葫芦、团扇、宝剑、莲花、花笼、鱼鼓、横笛、阴阳板 (见图 15)。“暗八仙”又可称为“道家八宝”,是指八种法器,用其代表八位仙人,不仅有吉祥寓意,而且还代表万能的法术。这些装饰都体现了浓郁的道家宗教文化特色。
泰州地区的许多古桥或与宗教故事有关、或与宗教习俗有关,既体现了宗教宣扬之广、根植之深,也充分显示了泰州古桥的重要地位和独特价值。
综上所述,泰州古桥主要以砖石桥居多,桥型以拱桥和石板桥为主,其分布也较为广泛。泰州古桥不仅有江南水乡古桥普遍具有的一般特性,同时也由于泰州所特有的区域位置、水文地质条件、经济文化发展等因素而形成的个性特色,如泰州古桥体现了独特的水乡文化、盐税文化、桥庙文化、宗教文化等特征。
[1]泰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泰州志[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
[2]苏鸣.泰州印记[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
[3]朱铁军.江南古桥文化与地域环境关联探究[D].芜湖:安徽工程大学,2010.
[4]徐作生.两岸书声接榜歌-上海水乡金泽古桥图考[C].古桥研究与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