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礼才 董雪莲
(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淮安223003)
影响高职生身体素质下降的因素分析*
徐礼才 董雪莲
(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淮安223003)
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数理统计及可比性原则等研究方法,通过对2010年江苏省苏北地区高职生身体素质的测试,结合2005年中国学生体质调研资料数据进行纵向对比。研究发现:调查对象身体素质总体水平低于2005年全国大学生的平均水平,不同年级学生耐力素质随着年级的增长呈下降趋势;速度和爆发力男生随着年级的增长有所提高,而女生则无明显变化。分析影响高职生身体素质下降的多种因素,有助于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
高职生;身体素质;影响因素;对策
按一般正常规律,经济的快速增长往往会带动国民体质水平的快速提升,如二战后的日本就因经济腾飞、国民收入提高、政府兴建大量免费公共体育设施,出现了青少年生长发育、体质水平连续增长多年的奇迹。随着我国经济、教育与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青少年的体质如何?对此,笔者结合2005年中国学生体质调研资料,与2010年苏北地区高职生身体素质测试指标进行了纵向对比,分析了影响高职生身体素质下降的多种因素,旨在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
研究对象2010年10月至12月,笔者对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食品职业技术学院、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等4所高职院校共计1562名学生进行了身体素质测试,样本构成采取分层随机整体抽样方式。
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通过互联网查阅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检索相关文章。(2)问卷调查法。对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食品职业技术学院、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等4所高职院校发放问卷840份,剔除不合格问卷,回收有效问卷764份,有效率为90.9%,根据巴比的观点,“回收率在50%以上为适当,60%以上为好,70%以上为非常好”。本调查问卷回收率和有效率均符合社会分析及研究的要求。(3)数理统计法。所有数据均经过spss for windows统计软件包分析处理。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将学生体质健康分为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四个方面。相关研究认为,身体素质在学生体质健康评价中的权重可达70%,在显性体质构成要素中,身体素质既是反映学生体能状况的有效指标,同时,其改善或提高也是体质增强最重要的方面。
表1 调查对象女生与2005年全国女大学生身体素质均值比较表
统计结果显示,2010年江苏省苏北地区高职生身体素质与2005年全国大学生平均水平相比,男生呈普遍下降趋势,具体表现:50m跑提高了0.11s,但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000m跑下降21.82s,引体向上下降1.97次,坐位体前屈下降2.52cm,立定跳远下降4.02cm,差异均具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而女生身体素质状况与男生基本相似,50m跑下降0.12s,具有显著差异(p<0.05);800m跑下降11.02s,仰卧起坐下降0.96次,坐位体前屈下降1.59cm,立定跳远下降5.12cm,差异均具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
表2 调查对象男生与2005年全国男大学生身体素质均值比较表
表3 不同年级之间耐力、速度和力量素质差异表
调查对象身体素质年级差异的研究结果表明,在调查对象中,男、女生耐力素质在不同年级之间具有明显差异(t=6.745,p<0.05),表现为随着年级的增长呈下降趋势;速度和爆发力素质,男生随着年级的增加有所提高,而女生则无明显变化,速度素质是女生身体素质中最为薄弱的环节。
高职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频度课外体育锻炼频度是反映高职生课外体育锻炼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频度是单位时间内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笔者的研究对高职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频度指标设定为五大类(见表4)。调查结果显示,比例最高的是第三类,即每周1~2次,占54%;其次是第二类,每周参加2~3次,占14%;虽然有87%的高职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但其中有12.3%的学生是以月为循环周期。也就是说,他们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时间间隔过长,并不能达到体育锻炼应有的作用。甚至还有13%的学生不参加锻炼。由此可见,高职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频度是比较低的,不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是比较高的,身体素质下降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在问卷调查中,认为“体育锻炼对增强体质很有用”的学生占91%,认为“没有用”的仅占2.3%,认为“课外体育锻炼有必要”的占93.4%;对“如果你体质增强了,其可能的原因是什么”的问题,71.6%的学生认为是经常参加体育锻炼,高居榜首,其次是睡眠、营养;而当问及“课外,你每周3次以上,每次体育锻炼的时间是多少”时,近1/3的学生回答每次平均体育锻炼不足0.5小时,近1/3的学生每次平均体育锻炼不足1小时,只有近1/3的学生每次平均体育锻炼时间达到1小时或以上。可见学生知道体育锻炼能增强体质,但思想上不重视,在实际生活中也没有将积极锻炼身体变为自觉行动。经济学理论认为:一般情况下,人们会把吃饭穿衣置于比居住优先的地位,而体育锻炼的位次则更靠后。并且人短期不锻炼身体,一般不会形成什么不良后果,特别是处于生命巅峰期的高职生更是如此;长期不锻炼身体的不良影响,一般也只有在进入中老年后才逐步显露出来。这也是许多高职生不重视基本体育锻炼需求的一个主观原因。
表4 苏北地区高职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频度表
影响高职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高职院校体育工作的重点应落实到学生的身心健康上。调查得知,目前没有一所高职院校能够保证学生每天有正常的课外体育锻炼。这种忽视广大学生课余体育活动的现象,无疑反映出群众性体育观念的淡漠,在表5所示的调查结果中位居第1,占58.6%。观念指导行为并决定结果,不正确的体育观念必然导致学生课余体育活动的缺失。各高职院校虽有体育教学部或教研室,但在计划部署全校体育工作时,只有教学计划和竞赛计划,却没有对学生课外体育锻炼开展的计划、组织、实施、检查与督促的明确分工,组织措施不力,在表5所示的调查结果中位居第2,占36.9%。缺乏强有力的组织领导,结果只会是放任自流而毫无结果。客观方面场地器材不足在表5所示的调查结果中位居第3,占35.7%,严重影响了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另外,体育教师身心负担过重(教学任务与科研任务过多所致),以致对学生课余体育活动的指导显得力不从心或无暇顾及,学生得不到技术指导、自身健身意识差、学业负担重、就业压力大等因素,使得课外体育锻炼提不到议事日程上,导致“无病即健康”的旧观念在学生中仍存在一定市场。
表5 影响课外体育锻炼主要因素调查表
调查对象对体育教学存在问题的评价通过对不同身体素质等级高职生的调查发现,他们对场地设施、教学内容与组织、学习成绩的评价以及教师在健身方法的传授方面满意度偏低(见表6)。从众多高职院校的现状看,场地器材这些教学硬件的短缺是造成项目设施单一、课程资源匮乏、教学组织困难的主要原因,并由此产生一系列恶性循环,严重影响了体育教学成效。另外,学生的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普遍较差,“填鸭式”传统教学模式已为师生所习惯,这种教师“包打天下”的教育模式弊病之一就在于忽视了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和学生潜在能力、创新精神的开发,更谈不上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的个性化教学。
表6 高职体育教学存在主要问题调查表(%)
体育课程改革的导向问题随着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改革,愈来愈强调项目的趣味性和学生的爱好,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在这一过程中,要防止学生从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出发,忽视对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因又苦又累而导致学生不喜欢,但对健康却非常重要的诸如耐力素质等项目的练习不能忽略。因为这会造成某些身体素质的下降。传统中国家庭溺爱的教育方式,放松了对独生子女在意志品质和吃苦耐劳方面的教育,独生子女怕苦怕累的现象十分普遍。如果仅以学生喜好为标准,必然导致教学改革的错位,后果堪忧。现在的学生大多注重智育,忽视体育,许多学生在意识、观念、行为上轻视体育。对此,教师应做好体育锻炼迫切性的宣传教育,使学生在思想上引起高度重视。
体育场地器材缺乏的问题体育场地器材的缺乏是导致高职生体质下降的另一个重要因素,也是造成体育教学资源匮乏的根源。虽说国家这些年来在不断提升高等教育经费的总额,但远不能满足高职院校发展的需求,并且这些有限的经费投入,首先要用于满足学生住宿、重点学科教学科研等方面的建设,对于体育教学所需场地、器材经费的投入少之又少。在缺乏必要健身条件的情况下,学生也就没有参与体育锻炼的欲望,体质的下降就在情理之中了。
结论(1)十一五期间,调查对象身体素质总体水平呈下降趋势,2010年苏北地区高职生身体素质(男生50m跑除外)比2005年全国大学生平均水平低。(2)耐力素质随着年级的增长呈下降趋势;速度和爆发力,男生随着年级增长有所提高,而女生则无明显变化,速度是女生身体素质中最为薄弱的环节。(3)影响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建议(1)加强对高职生科学健身重要性和迫切性的宣传教育,使之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2)深化课程改革,重视课程内容的文化含量,增加一些能够增强体能、体质的教材内容。(3)建立相应的管理体系,即由分管领导挂帅,学工处、体育部等部门组成领导机构,辅导员管理、专业教师辅导、职能部门检查的管理体系,同时,应发挥学生会组织动员和自治作用。
[1]黄俊伟.保障国民的“体质安全”也是硬道理[J].中国国情国力,2004,(5).
[2]董晓虹.浙江省高校学生体育学习与锻炼的现状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3).
[3]吴嘉玲,平越.我国学生体质健康评价的演进与意义——对《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解读之一[J].教学与管理,2008,(12).
[4]李芾,赵立.体育锻炼增进个体健康的经济学分析[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4,(2):94-96.
[5]吴秋林,胡婉珍.终身体育与大学体育教学改革[J].江西社会科学,2000,(10):115-118.
[6](美)肯尼斯·D·贝利.现代社会研究方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G715
A
1672-5727(2012)06-0036-02
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高职生体育锻炼行为缺失转变策略研究》(课题编号:GYB26)阶段性成果
徐礼才(1960—),男,江苏涟水人,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校体育与训练。
(本栏责任编辑:王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