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生命潜力的白衣使者
——记卫生部北京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顾新

2012-10-16 11:42陈广晶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12年17期
关键词:医学康复妈妈

◎陈广晶

顾新正在研究X 光片

说起牵引、烤电,现代人并不陌生,但是要说起康复医学,大多数人则知之甚少了。而就是这个并非“主流”的学科,卫生部北京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顾新为之奉献了20 多年的青春和智慧。

从“优秀毕业生”到世界卫生组织(WHO)奖学金获得者,从住院医师到中华医学会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会主任委员,最初的选择是懵懂的,最终的坚持却坚定而热诚。岁月记刻了默默无闻的医者仁心的足迹,光阴见证了康复医学工作者辛勤耕耘的往昔,顾新也正是这其中的一员,是什么给予她默默坚守的力量?她又是怎样让重症患者重拾信心,于绝望中实现自我拯救,唤醒生命潜力?顾新用她的经历展示了一个白衣使者的成长历程。

空军大院中的童年

1964 年,顾新在上海出生。三四岁的时候,她随父母一起来到北京生活。顾新的父亲是空军的技术干部,是建国后的第一批航校毕业生,曾经作为机械长参与过抗美援朝战争,由于同组的飞行员击落多架美国战斗机,她的父亲获得了多枚二等功和三等功勋章。空军的工作充满神秘,在顾新的印象中,与父亲一起度过的时间很少。母亲在顾新的成长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对她一生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顾新的童年在空军的部队大院里度过,由于父母工作都很忙,她很小就被送到幼儿园。当时的蓝天幼儿园在永定路,离家比较远,她平时全托在幼儿园,只有星期天在家,而这一天妈妈还要在工厂上班。小顾新大多数的时间都在集体中度过:在幼儿园和小朋友们一起吃住,回到大院就和小伙伴们一同玩耍,三餐都在食堂解决。

“顾新没问题!”

顾新上学以后,妈妈发现经常有不认识的人跟自己打招呼,“顾新妈妈”是他们给她的新称谓。后来顾妈妈才知道,原来是女儿顾新品学兼优,每次家长会都会受到老师的表扬,“顾新妈妈”也跟着成了“公众人物”。

“成名”以后的顾妈妈很困扰。因为其他孩子的家长们总是会问她:“顾新妈妈,您女儿真优秀,您是怎么教育的呀?”开始的时候,顾妈妈都是如实说:“我不怎么管她学习的事儿……”结果,问的人总是很不满意,误会她守着好方法不肯分享,顾妈妈很无奈。

顾新的小学和初中都是在大院里就读,很快就要读高中了,她想到院外读。1980 年,顾新收到了北大附中的录取通知书,这意味着她就要离开家,到学校去住宿舍了。开学前,高中的老师来家访,了解各个孩子的情况。顾新妈妈对老师说:“老师,顾新的自理能力绝对没问题,到时候您不用照顾她,她还能帮着照顾别人,您有什么事儿都可以放心交给她去办!”

至今,顾新仍在感叹,家长的信任和鼓励对孩子竟有如此巨大的力量。当时的顾新从来没有离开过家,没有住过宿舍,她对自己的自理能力究竟如何,还并不知晓,然而,那天顾新就坐在妈妈的身旁,她听到妈妈用如此坚定的语气说:“顾新没问题!”她也跟着坚信,自己完全没有问题。

后来的事情证实了妈妈的话。整个高中,顾新都是团支部书记兼寝室的室长,她真的做到了,不仅照顾好了自己,也帮助老师照顾着其他同学。

优秀毕业生的选择

现在常用的“悬吊式训练”也是顾新率先从国外引入的,图为顾新正在示范这种方法的实施方法

1982 年,高中毕业,顾新被上海医科大学录取。虽然,当时妈妈希望她去读北大图书馆学,但是,她还是把所有的志愿都填满了“医”字。她要去学医,去了解人的健康,去解释一些自己困惑的问题,她认为这是自己迫切需要去做的事情。

顾新从来不是一个单纯苦读书的人,她始终认为基础和学习方法才是最重要的,学习的秘诀就在于抓住问题的关键。学习的方法有很多种,她自认为选择了适合的那种,在大家都拿着参考书复习的时候,顾新更重视课本。勤奋与有效的学习方法为她带来了丰硕的成果。

1988 年,顾新从上海医科大学医学系毕业,毕业时获得“荣林氏奖学金”和“优秀毕业生”称号。这意味着她有直升读博的机会,而与此同时,她也接到了卫生部北京医院的邀请。经过慎重考虑,顾新放弃了继续深造的机会,选择到北京医院康复医学科做临床工作。运动医学与康复医学是大学时期的选修课,顾新当时恰好选修了这两门课,当年只是无心之举,没想到竟与之结成了不解之缘。

当记者问起选择康复医学的原因,顾新说,当时选择康复医学其实是因为它的理念。康复医学是与临床医学并列的一大医学分支,有着与临床医学不同的理念。她说:“临床医学关注的焦点是病灶,而康复医学关注的焦点是病人,是对患者整体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关怀。我们的工作就是最大限度地发掘患者的潜力,在医生能力范围内,给予患者最佳的恢复效果。”

康复治疗不仅仅是医学问题

澳大利亚西海岸有一座美丽的城市叫做珀斯(Perth),风光秀丽,旖旎多姿,而这座城市留给顾新最深的记忆却并不是秀美风光。

1997 年,顾新在世界卫生组织(WHO)奖学金的支持下,以访问学者的身份,来到澳大利亚的科廷(Curtin)大学康复学院求学。而这座城市无障碍设施给予顾新最深的震撼,也更加坚定了顾新从事康复医学工作的信念。

顾新就读的康复学院并不在科廷大学的主校区,而是位于城市较为偏僻的郊区,学院同时有一座附属康复中心。康复中心有很多高位截瘫的患者,他们只能靠电动轮椅活动。令顾新吃惊的是,这些人可以在完全没有陪同的情况下,自由活动:坐地铁去市中心、去买东西、旅游观光,基本没有任何妨碍,而当时在国内的同类型的残疾人还是基本出不了门的。

这座城市完善的无障碍设施和志愿者服务给顾新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让她开始意识到,康复治疗不仅仅是医学的问题,更加是一个全社会的问题。而康复治疗的主要目的就在于:最大限度地发掘每个人的潜力,让每个人都能够自理自立,无障碍地融入社会,这既是患者的福祉,也能最大限度地减轻全社会的负担。

顾新在耐心地指导患者

在澳大利亚的学习开拓了顾新的视野,同时也坚定了她继续从事康复医学工作的信念,国外的学术氛围、知识产权意识、课题研究的新方法……这一切都成了她此后工作的重要基础。

给每个患者最好的结果

从医20 多年来,顾新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不但服务好普通患者,且具有很强的高干保健意识,工作中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为配合首长工作时间,有时就在黎明或深夜进行治疗,节假日也是随叫随到。通过她的精心治疗,一些患有周围神经损伤、脑出血、脑梗死、骨关节疾病等疾患的保健对象满意康复,继续在领导岗位为党、国家和人民服务。由于在干部医疗保健工作中成绩突出,2000年,顾新获中央保健委员会先进个人奖,2005 年起被中央保健委员会聘为中央保健会诊专家。

同时,顾新也在参与课题研究,主持部级课题2 项,局级课题2 项,作为分中心负责人参与国家“十五”攻关课题1 项,参与国家“十二五”攻关课题1项,发表论文数十篇,参与著作编写十余部。平时工作中,也会注意吸收引进世界先进技术,现在临床广泛应用的“麦肯基技术”和“悬吊式训练”就是由顾新率先从国外引入。

然而,比起课题研究,顾新更喜欢临床工作,她说:“看着病人从不能翻身自主活动,到能够生活自理,甚至能够回归社会、自食其力,真的是件很有成就感的事情。”她认为,康复医学的临床工作一方面可以解决患者的痛苦,包括身体上的和心理上的;另一方面,患者的康复也是社会的福音,患者能够生活自理甚至自食其力,也为社会减轻了负担。“如果可以,我还是希望更多地做临床工作,为每位患者量身设计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分享他们一步一步康复的过程。”她说。

但顾新也说,这项工作必须面对的事实是,任何一门科学都不是万能的,恢复的效果也不能做到尽善尽美。“但是,我希望能够尽自己最大努力,使每位患者发挥最大潜能,希望能给他们每个人最好的结果。”

器械审评需要多方配合

顾新在业务上的努力得到了同行们的认可,被选举为中华医学会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会主任委员,同时担任北京医学会物理医学与康复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老年保健医学会理事、《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副主编、《中国康复》常务编委、《中国康复医学杂志》编委等重要学术职务,与全国康复同仁一起努力为康复医学在我国的发展贡献力量,并积极参与多项政府任务,为政策制定提供专业参考意见,作为北京市医疗器械评审专家委员会物理康复器械专业组的组长,她与其他专家一同负责理疗器械上市前的评审工作,同时参与相关规范、标准的制定。她参与制定的规范包括《中频电疗产品技术审评规范》和《红外线治疗产品技术审评规范》,前者已经成为国家药监局的审评规范《中频电疗产品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后者也正在转化成国家药监局的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这项工作带给了她新的荣誉,她获得了北京市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评审专家委员会2007 年度专家贡献奖和2011 年度最佳贡献奖。

关于医疗器械评审工作,顾新认为很有意义,一方面可以开拓自己的视野,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新的设备,另一方面也是一个机会,可以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来为设备把关,让器械评审和实际临床应用之间加强了联系,学有所用,为社会做出贡献。顾新及其他物理康复器械专业组的专家在器械审评方面的工作,主要有两个方面:在理论上,评定器械是否符合理疗原理,器械的性能指标是否合理并且能够让设备安全、有效地运行,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在实践上,评估临床实验报告的可信度。她告诉记者,理疗其实是一种依靠物理因子(声、光、电、磁、热等)治疗病患的方法,既是临床医学的治疗方法之一,又是康复医学的重要手段。理疗仪器则是理疗中的重要工具。顾新和她的同事们要首先确认某一仪器所用的物理因子及其治疗原理,继而要判断这一仪器的各项指标是否能够达到理疗效果。理论上没有问题后,还需评定产品临床实验结果的可信度,实验所用方法是否合理,接受试验的患者是否具有典型性,病例分布和数量是否具有临床统计学意义,结果是否真实有效。除了日常的器械审评工作,他们也承担了很多组内和审评相关的工作。2011 年,顾新主任还接待了北京药监局医疗器械技术审评中心的审核员到北京医院的康复医学科进行参观和学习,让审核员们在实践中提高了审评的业务能力。

顾新说:“器械审评是一项各学科配合的系统工程,并不是一个人或者几个人就可以说了算的。专家并不是样样精通,某一个器械是否合格需要审核很多方面,包括政策法规、工程原理、临床应用等很多领域,需要各行业专家共同配合才能得出最终的结果。”

“最刻苦学习的时候就是现在了”

职务多起来以后,顾新更加繁忙了。除了临床工作以外,还要兼顾行政事务和中华医学会的工作,虽然这样,她还是每天坚持补充业务知识,几乎每天夜里都要12 点以后才能休息。

顾新告诉记者,康复医学自上世纪50 年代才逐渐发展成熟,至今不足百年,而在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康复医学上世纪80 年代才刚刚兴起,根基尚浅。虽然康复医学界的同仁们一直在努力着,但是仍然还有很多需要改进之处,基础还有待继续加固,需要学习的知识还很多,做临床工作的时间越久,就越发现自己还有很多不足。她笑着说:“这么多年来,最刻苦学习的时候就是现在了。”

在采访的最后,顾新感慨地说,希望以后可以有机会专心做临床工作,帮助更多的患者恢复机体功能,回到社会生活中去。康复科的临床工作看似平淡重复,却对患者有重要的意义,这项工作并不是仅仅解决着患者身体的病痛,更多的意义来自生活质量的提升,让每个人都能更有尊严地活着。

人物小传

顾新,女,1964 年生,1988 年毕业于上海医科大学医学系,获得“荣林氏奖学金”和“优秀毕业生”荣誉称号,同年入卫生部北京医院康复医学科工作。获世界卫生组织奖学金,并于1997年赴澳大利亚科廷大学康复学院学习。

现任卫生部北京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担任中华医学会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副主编等重要学术职务,为中央保健委员会中央保健会诊专家、十八大党代表。主持部级课题2 项,局级课题2 项,参与国家“十五”攻关课题1 项,国家“十二五”攻关课题1 项,发表论文数十篇,参与著作编写十余部。曾获北京市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评审专家贡献奖和最佳贡献奖。

猜你喜欢
医学康复妈妈
医学的进步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脑卒中患者康复之路
鸟妈妈
我的妈妈是个宝
不会看钟的妈妈
医学
医学、生命科学类
残疾预防康复法制建设滞后
妈妈去哪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