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芳芳
急性感染性腹泻是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疾病之一。临床症状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特征,并伴有发热、腹痛、里急后重等[1]。我国是人口大国,不良生活习惯及饮食方式导致目前感染性腹泻仍是我国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笔者应用布拉氏酵母菌治疗感染性腹泻,取得了满意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 2010年10月至2011年10月于我科住院的82例急性感染性腹泻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诊断符合1998年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的诊断标准[2]。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应予排除:①伴随其他疾病,需服用的药物,可能影响药效观察;②存在肠道肿瘤、免疫性疾病和先天性疾病者;③重度营养不良者。④就诊前12 h应用抗菌药物和(或)止泻药物者。
将入选的82例急性感染性腹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38例,男20例,女18例,平均年龄(45.0±11.7)岁;对照组44例,男23例,女21例,平均年龄(44.5±9.2)岁。治疗组体温升高22例,对照组体温升高35例,治疗组白细胞或中性粒细胞升高23例,对照组37例。
1.2 方法 所有患者基础治疗相同,应用环丙沙星抗感染,蒙脱石散收敛,清淡饮食。在此基础上,治疗组予布拉氏酵母菌(商品名:亿活)500 mg,日2次口服,连续口服5d;对照组应用地芽孢杆菌胶囊(商品名:整肠生)500 mg,日3次口服,连续口服5d。
1.3 疗效判断 疗效标准:显效:治疗72 h内粪便性状及次数恢复正常,全身症状消失(体温升高、腹痛、里急后重等);有效:治疗72 h内粪便性状及次数明显好转,全身症状明显改善(体温升高、腹痛、里急后重等);无效:治疗72 h内粪便性状及次数与全身症状均无好转甚至恶化(体温升高、腹痛、里急后重等)。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两组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差异显著性用P<0.05表示,应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2.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临床表现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2.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65.9%,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2。
表2 两组疗效比较(例)
感染性腹泻的病原体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霍乱和病毒性腹泻为代表的分泌、渗出性腹泻;另一类是以痢疾杆菌、空肠弯曲菌和沙门菌感染引起的侵袭性腹泻,侵袭性腹泻可以对肠黏膜主肠细胞直接破坏并形成肠道浅表性溃疡,引起黏液血便[3-4]。感染性腹泻是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治疗一直受到临床工作的重视。
目前,我国临床使用的微生态制剂均为细菌类微生态制剂,作用机制主要是恢复正常肠道菌群的生态平衡,起到生物屏障作用,抵御病原菌的侵入,但临床发现这些细菌类微生态制剂对急性感染性腹泻的止泻效果并不好,且存在须低温保存,不能与抗生素同时服用等缺点。而布拉氏酵母菌属于真菌类微生态制剂,是一种生物性止泻剂,有不同于一般的微生态制剂的特性,在疾病防治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机制:布拉氏酵母菌在消化系统中存活时间长,不会被胃酸、胆酸、抗生素等破坏,对抗生素天然耐受,服用抗生素的患者可同时服用布拉氏酵母菌。同时,除平衡肠道微生态环境等作用,还能激活网状内皮系统和补体系统,提高人小肠免疫球蛋白(S-IgA)的分泌,以增强宿主的免疫功能,此外,可激活锌结合金属蛋白酶的活性,使肠道中多胺的含量显著增加,从而提高宿主双糖酶的分泌,改善了宿主吸收功能,可直接抑制肠道致病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以及对黏膜上皮细胞的粘附及侵袭,释放低分子量蛋白酶中和、钝化和降解细菌毒素,缓解肠道的异常分泌,通过抑制炎症信号途径中NF-κB的易位而抑制炎症信号途径,发挥抗炎症作用[5]。布拉氏酵母菌同时具有抗微生物和抗毒素作用,不会被胃肠液、抗菌素或磺胺类药物所破坏,在肠内具有活性作用,并对肠粘膜有营养作用,目前广泛应用于治疗急性感染或非特异性腹泻、抗菌素相关性腹泻及肠易综合征。目前,布拉氏酵母菌是惟一通过随机、双盲、对照试验证实有效的微生态制剂[5]。
本研究的结果表明,治疗组患者在抗感染治疗的同时服用布拉氏酵母菌散剂(亿活),其腹泻的平均病程、平均疗程较对照组明显缩短,治疗组的总有效率达92.1%,明显高于对照组,在研究中未发现有不良反应发生。
[1]高文妹,何国琴,杨珍才.左氧氟沙星治疗急性重症细菌性感染性腹泻疗效观察[J].临床医药实践,2010,19(3):343-344.
[2]Fang HS,Wei CY,Duan SC,et a1.Chinese schema on diagosis and therapy of diarrhea disease[J].Chinese Journal of Practica1 Pediatrics,1998,13(6):381.
[3]娄元霞,陈恩富.感染性腹泻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浙江预防医学,2010,22(3):17-18.
[4]林玫.感染性腹泻流行病学研究现况[J].中国热带医学,2008,8(4):675-677.
[5]Czeruckad,Piche T,Rampal P.Review article:yeast as probiotics-Saccharomyces boulardii[J].Aliment Pharmacol Ther,2007,26(6):7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