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振华,杨芳绒
(河南农业大学 林学院,河南郑州450002)
书院是中国古代一种独特的教育机构,对中国古代文化教育、学术思想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书院园林是在书院发展成熟的基础上书院文化的物质承载者,集聚集、讲学、藏书、习艺、游息为一体。大程书院是中国理学奠基人之一的程颢所建,是中国现今唯一一处规模较大,保存较为完整,距今近千年的古书院。曾先后荟萃程颢、程颐等一大批著名学者,培养了大批人才,在儒学、理学及书院发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具有极高的园林艺术特色与文化内涵。
大程书院始建于宋代,为程颢所建。程颢,北宋哲学家、教育家、理学奠基人。王安石改革时期,程颢等因与其政见不同,与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年)至元丰三年(1080年)调往扶沟任知县,尚宽厚,重教化、关心民疾,兴建学校。他亲自“聚邑之优秀子弟而教之”,亲书“书院”二字匾额悬于大门之上,并倡导“乡必有校”,大程书院即是在这种情况下创建的。落成之后,程颢先后请来有名望的学者到扶沟传道授业,有谢良佐、游酢、周纯明、吕大临等从学。曾于公署后筑亭游憩,元时易亭为明道祠。程颢此举使扶沟县域文风一时丕振,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书院规模雄伟,大气磅礴。从建院始,经历宋、元、明、清四个朝代,900多年的沧桑。程颢逝世后,经历多次变故。后因年久而坏,加上兵荒马乱,仅存遗址,至明景泰二年(1451年)县令陈纪曾拟新建而未果,适逢河南布政司副使尹内则来扶,赞成此举,并勉励修之。景泰四年(1453年)十月在县署前右侧动工,重新修建,次年初落成。据《扶沟县志》记载,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知县吴士喜将书院改建在化民台旁,即为现在地址;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知县郁士超建敬业、乐群二堂;乾隆十二年(1747年),署县令吴溶重修两月告竣,知县杨烛始将书院改名为大程书院;乾隆十四年(1749年)知县马佰骆始建立雪讲堂;乾隆二十年(1755年)知县七十一捐银增建;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知县张映台劝谕生员买地254亩,后又捐地380亩,以资书院;嘉庆十三年(1808年)知县殷秉镛、监生郝廷杼捐银增建;光绪五年(1879年)大规模扩建;至光绪十年(1884年)知县孟宪璋重修大程书院,增设大门、龙门、东西文场、讲堂、官厅、花厅、山长院、斋房、执事房等110多间,使书院与试院合一,此次对书院重修扩建至次年夏天落成,前有照壁,东南角有文昌阁、魁星楼,并围一高垣,甚为壮观。现存建筑即为此次扩建的原物,主体建筑保存完好。
古代书院历来重视环境的建设,书院以培养人才为目的选址考究,书院介于官学与私学之间,是教书育人的神圣之地,同时为了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一些著名的书院又处于风景优美的地方,如祝允明日“身与事接而境生,境与身接而性生。”身临其境可获得精神上的感应与共鸣。将君子比德思想融入环境,寓于教化,自然与文化融为一体。因此,书院就是一座突出人文思想的园林。
古代书院历来重视环境的建设,书院以培养人才为目的选址考究,书院介于官学与私学之间,是教书育人的神圣之地,同时为了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书院在环境的营造上极具匠心,如祝允明曰“身与事接而境生,境与身接而性生。”身临其境可获得精神上的感应与共鸣。将君子比德思想融入环境,寓于教化,自然与文化融为一体。因此,书院就是一座突出人文思想的园林。
程颢最初创立大程书院之时,位于县署之后,县署内有一处化民台,顾名思义,化民台即是为教化民众所筑的台,具有集会、演讲、祭祀的功能。将书院建于县署之后,一方面主要是结合化民台以寓教化之义,与其“尚宽厚,重教化、关心民”的思想是离不开的;另一方面大概是出于方便讲学及保护学生的目的。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县署为一县的最高行政机构,通常县署之后有后花园,程颢将大程书院建于县署后与后花园结合,正是为了营造优美的环境以达到陶冶学生情操的目的。
大程书院整体建筑结构严谨,布局规整。全为蓝砖布瓦,古代风格的柱廊式建筑。与我国北方传统民居四合院一样,以中轴线呈严整对称布局。北方四合院的最主要特点就是以庭院为中心,以建筑包围庭院,从而形成以外部空间为中心的独特组合形式。采用此种形式的建筑布局,视线的聚焦点往往集中在庭院中心。
现存有大门3间,龙门3间,立雪讲堂3间,依次排列在中轴线上。大门两侧耳房10间,东西对称和大门混为一体,雄伟壮观。“龙门”与大门风格相似,面阔三间,两侧有耳房8间,由月亮门通向东西耳房,各成小院,清静幽然。东西廊房各2排,每排13间,共52间,在当时作为举行县试的文场,是目前国内保留最完好的古代科举考场原貌。
植物是园林景观重要构成要素之一,它能发挥三方面功能:构成空间、观赏功能和生态功能。中国古典园林中植物造景注重植物的内涵与意境,并赋予其人的思想与情感,书院园林园林植物配植也是如此。将植物材料人格化,给植物赋予象征、联想。
书院内现存古槐1株,古松2株。两棵古松,高大挺拔,蔚然成阴,是当年重建书院的县令缪应缙亲手所栽。古槐代表着尊贵、传承,寄予了重建者对大程书院教书育人的殷切期望以及读书人作为文人对自身高风亮节的保持。古松四季常青,有“岁寒而后凋”的刚直不阿的品格,象征读书人坚韧的气节,不向困难低头,宁折不弯,对寒窗苦读的文人士子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书院中庭依然可见古老的石龟和石狮,仿佛是这座千年古书院的历史见证。
光绪十年重修后的大程书院增设花厅,栽植有象征文人雅士高尚品格的丹桂、梅花、兰草、秋菊等花木。丹桂取“蟾宫折桂”的吉祥寓意,是对学子科举高中的美好祝福;梅以它的高洁、坚强、谦虚的品格,给人以立志奋发的激励;兰被誉为“花中君子”,给人以极高洁、清雅的优美形象;菊花以其清雅淡泊的品质,一直为文人墨客所钟爱,成为一种人格品性的文化象征。
在自然山水园林中,建筑往往作为配景而存在,它是以游赏为目的存在于园林风景中的建筑物体。园林内的建筑除了具有供人休息、娱乐和作为赏景立地等功能外,本身也构成了一大景观。书院园林内往往建筑是主体景观,根据功能不能而形成不同的建筑景观。
大程书院现存建筑形式为典型的北方四合院建筑,砖山瓦顶,重檐叠脊,布瓦跑兽,木雕彩绘等建筑景观令人美不胜收。大程书院内的建筑、石雕、砖雕、彩绘和窗花等都是中国古代书院建筑作品当中的妙品,书院内“立雪讲堂”前壁呈框架结构,是我国古代书院建筑所共有的特征。书院有许多地方不追求皇宫大院的恢宏华丽,而是采取简略方式,乡土气息浓厚,在装饰设计和色彩搭配上却都非常讲究。比如“立雪讲堂”的彩绘,有祥龙、瑞云、凤凰、蝴蝶、花草、团寿等(如图1),虽然图案形式不一,但是色彩都会基于一个统一的色调之中。图案颜色以青蓝为主,杂以黄绿红白,雍容华贵而又不显得混乱无章。此外,立雪讲堂的木门窗,虽没有复杂的造型,却有很强的装饰性。
中轴线最末端的立雪讲堂内部,在最醒目的一角塑了程颢的坐像,再现他接人待物“春风满面”的历史场景。史书记载,程颢平时独坐时或闭目养神,或思考问题,总是一脸严肃,一动不动,像雕塑一样。而给学生解答问题或待人接物时却满面春风,和蔼可亲。
《宋史·杨时传》记载曰:“…,时河南程颢与弟颐讲孔、孟绝学于熙、丰之际,河、洛之士翕然师之。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颍昌,相得甚欢。其归也,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四年而颢死,时闻之,设位哭寝门,而以书赴告同学者。至是,又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后人就以“程门立雪”作为尊师重道的典范。讲堂东边的一组塑像,只见程颢端坐,杨时、游酢满脸恭敬站立求教,生动地再现了程门立雪的典故,所以大殿名为立雪讲堂。以此来教育后人虔诚求教,勤奋学习。
讲堂西边的群塑像是从“大程书院”步入仁途的历史名人。官员有明代户部、兵部、刑部尚书刘自强,吏部尚书刘泽深;一代才子江西提学付史李梦阳;广东道监察御史杜化中;柳堂、杜化中、罗赞、曹嘉、卢传元、郝维乔、何出光、何出图等,都是出自大程书院的官员。从另一方面来说,程颢当初兴建书院、崇尚教化的目的达到了。
大程书院大门、龙门(即二门)、立雪讲堂三进式中轴线对称布局,寓意丰富。据说龙门位于黄河上游,其流甚急,古代传说鲤鱼登此门即化为龙。科举时代称会试得中者为登龙门。大程书院把二门称作龙门,也是对入学弟子进取及第寄予的厚望。古代大诗人李白在诗中写道:“一登龙门,身价百倍”。在过去,书院只有“大比”之年方得开放,每当龙门开启,豫东百姓无不争先恐后赶往书院“跳龙门”,以期好运。久而久之成为百姓避霉祈神速、喜闻乐见的民俗,体现了科举取士对世人的影响。
“兴盈学海间,联镌书林处”与许多名胜古迹一样,古代书院有数不尽的楹联佳作,它将哲学、地理、信仰、书法、篆刻等方面的知识熔于一炉,抒怀深沉,寄兴遥远,隐喻曲折,用典恰切,以其凝炼工整的文字,精巧灵妙的情思,新颖独到的意境,别具风姿的手法等,往往被人们当作箴言、座右铭,给人以有益的启迪乃至成为鞭策人们好学向上的巨大力量,同时给人一种美妙的艺术享受。
大程书院的对联堪称一景,内涵丰富,意境深远。其内蕴之一是崇仰先贤,宣扬传统。如“问惑须程门立雪;求知必孔府凌云。”以“程门立雪”之典故,表达景仰前贤之深情,激励后学者以之为榜样,刻苦学习。
其内蕴之二是抒怀言志,催人奋进。如“学无止境,致用要关天下事;理本精深,文章须合世间情。”通过描绘求知的道路没有尽头、知识的博大精深,激励学生要有关心国家大事的政治抱负,做学问要实事求是、脚踏实地。还有一副楹联值得品味:“大器晚成大器早成皆大器,程门立雪程门霁雪满程门。”寄寓了对学子们成才的厚望。
其内蕴之三是倡导学风,修身明理。如“立雪见精诚,树尊师以令范;设堂明理性,遗重教之高风。”以“程门立雪”的典故,倡导尊师;以设立讲堂施教激励书生要珍惜光阴,脚踏实地学习。
书院自唐产生以来,在宋代有了更大发展。此外,书院的大量出现,是宋代建筑的一个特有现象。同时,在社会意识形态上,理学之风崛起。书院在这种条件下就成了国家未来官吏的“孵化器”、培养机构,更重要的是提供了理学家们讲习学理的场所,借以宣扬自己的学术思想。大程书院即是如此。
程颢与弟程颐开创“洛学”,奠定了理学基础。《宋史》本传称:“慨然有求道之志。泛滥于诸家,出人于老、释者几十年,返求诸‘六经’而后得之”。在教育上,潜心教育研究,论著颇巨,形成一套教育思想体系。程颢提出,教育之目的乃在于培养圣人,“君子之学,必至圣人而后己。不至圣人而自己者,皆弃也”,“孝者所当孝,弟者所当弟,自是而推之,是亦圣人而已矣”,即认为教育最高目的要使受教育者循天理,仁民而爱物,谨守封建伦常。程颢的教育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后人为求学统渊源,于他讲学之处立祠或书院以为纪念。其中,扶沟大程书院便是其重要的思想传播之地。
书院园林是中国传统园林的组成部分,大程书院园林内的建筑布局方式、植物造景特色,为传统园林的发展提供了佐证;大程书院园林衍生出的楹联文化、科举文化等,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和文化意义;大程书院建筑艺术对于研究中国古典建筑具有重要的意义。
[1] 何礼平,郑健民.我国古代书院园林的文化意义[J] .中国园林,2004,20(08):1-4.
[2] 伍辉.浅谈书院园林特色及文化内涵-以石鼓书院为例[J] .中国园艺文摘,2010(06):81-83.
[3] 粱南南,鞠建新.从竹山书院略觑我国书院园林的环境特色及文化内在 [J] .中国园林,2009,(03):59-63.
[4] 王振复.中华建筑的文化历程-东方独特的大地文化[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5] 万 叶,叶永元.园林美学[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
[6] 方枪枪.从大程书院到安贞书屋[P/OL] .(2009-1-9)[2011 - 5 -15] .http://www.ddsfw.cn/viewthread.php?tid=16520&page =1& authored=6860
[7] 阳 桀.书院对联赏析[J] .上海企业,2010(09):94.
[8] 张花桃.试论中国的古代书院[J] .内蒙古电大学刊,2010(6):95-96.
[9] 扶沟县志影印本[M] .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
[10] 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