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惠鹏,马国富,王子贤,高鑫
网络文化安全防范体系研究
王惠鹏,马国富,王子贤,高鑫
网络文化在给我们带来巨大益处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我国的网络文化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严重阻碍了网络文化发展。因此,对网络文化进行关注,对网络文化安全进行研究无论对网络文化本身还是对国家利益都具有重要意义。从技术、法律、网络文化环境的管理、提高意识等多个层面出发;从静态、被动防御到动态、主动防御,创新性的融合了多种网络文化安全防御子体系,提出一种纵深网络文化安全主动防范体系。
网络文化;安全;评价指标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明和智慧的长期积淀和凝聚,是民族生存的前提和条件,它蕴涵着国家走向未来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正如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与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力如果被削弱,或者被摧毁,也就意味着其综合国力和竞争力的弱化。近代以来,一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其先进的生产力、强大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军事优势,不仅对相对落后的国家进行军事侵略和政治压迫,而且也进行文化渗透,搞文化霸权。国家的文化安全问题因此也变得更为突出和明显[1]。
“文化安全”问题成为当前我国进行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文化产业过程中的一个重大问题,已经引起政府部门以及学术界的高度重视。近年来,网络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在中国迅速发展壮大。网络的开放性、无边界性、虚拟性、使用者的匿名性等特点,使各种文化获得了一展身手的平台与空间。与传统文化传播相比,网络文化有其自身的特点: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影响力度大。美国反病毒公司Symantec公司的研究人员埃里克·基恩(Eric Chien)表示:“我们做了大量的模拟试验,平均结果是IM病毒在30秒内能传播到50万台电脑上。”网络的传播速度可见一斑。而我国网民的数量目前已经列世界第一,其中相当一部分是青少年。就网络本身而言,其发源、兴盛于美国,其基本的技术构成都不可避免地打上了美国的烙印,如传播格式等,这在客观上要求使用者逐渐适应美国的思维方式,这是美国文化隐蔽蔓延的过程。因此,网络文化安全问题比传统的文化安全更值得重视。借助网络,那些有害的信息无论在传播速度还是在影响程度上都是传统的文化传播所无法比拟的。
按照第五届中国国际网络文化博览会的说法,网络文化就是“为网络注入文化的灵魂,为文化插上网络的翅膀”。杨义先教授认为,从技术角度看,网络文化安全的主体就是信息内容安全。它包含六个方面的内容:政治性方面、健康性方面、保密性方面、隐私性方面、产权性方面和破坏性方面[2]。丁烈云、赵刚认为,“网络文化安全”是指一个国家的网络文化系统正常运转并免受不良内容侵害,能够为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价值体系的发展提供持续动力,为国家文化利益提供正向作用的状态[3]。对于如何保证网络文化安全,许多学者提出了自己的对策和建议。刘桂珍在《网络传播与文化安全》中提出建立网络文化安全预警机制和反应机制,另外再利用管理机制来保证网络文化安全[4]。但是她没有作具体的阐述,尤其是如何建立预警机制,预警的依据是什么,均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说明。姚伟钧等提出,网络文化安全需要三大保障,即物质技术、法律制度、网民素质[5];杨文阳讨论了如何对网络信息内容进行分级[6-8],为网络文化监控系统的研制和网络文化安全预警平台的研发提供了借鉴和指导。
为了维护我国网络文化安全的稳定局面,我们要坚决打击网络犯罪,监控、管理网络中的不良信息,同时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有效遏制一部分负面影响。但是,单纯从技术层面上解决网上不良信息问题难度很大[9]。除了从技术层面上保障网络文化安全外,我们还提倡一种积极的“网络文化安全”观,利用网络这个平台提升本国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增强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对话与交流的实力,由防御性的“网络文化安全”向积极对话型的“网络文化安全”转变。为此,我们建立了相应的网络文化安全防范体系模型(图1)。
图1 网络文化安全防范体系模型
上述防范体系模型从被动防御、主动防御维度,从防御时采用的策略维度,从网络实体防御、网络内容防御维度构成一个立体化、多层次的网络文化安全防范体系。
网络文化具有全球性、开放性的特点,网络文化的传播高度无序化,难以控制。因此,在开放的互联网时代谈网络文化安全,不能一味地加强文化市场的管制,也不能仅采用技术手段控制文化产品的准入审查。如果仅靠这些措施,在开放的互联网时代其效果会大打折扣,甚至会损害一个国家积极健康的文化竞争生态。当然,这些手段也是必不可少的,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提倡“走出去”战略,全面发展本国的综合实力,加强网络文化安全教育,这两方面同时出击才是保障网络文化安全的根本之道。
在本模型中,被动防御主要是从技术角度,利用技术手段保障网络文化安全,包括承载网络文化的载体的安全和网络文化内容的安全。网络文化载体的安全主要是指网络设施的安全,主要包括存储介质的安全和信息传输通道的安全。为保证网络文化内容的安全,通过网络文化内容识别与过滤,基于网络文化内容安全的等级划分来构建网络文化安全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网络文化预警和控制,必要时进行网络文化安全应急处置。
积极主动的防御体系主要从意识形态方面对有害网络文化的危害进行宣传。一是建立完善的网络文化安全法律体系。及时跟踪网络文化发展的最新动态,加快立法进程,制定完整健全、可操作性强的网络安全法律规范,建立起与我国网络发展相适应的网络文化安全法律体系。二是加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力度。建立高质量的中文网站,传递、宣传健康向上的信息,弘扬我国传统文化,减少垃圾网站、糟粕信息。还可以加强网络文化安全教育,让人们树立正确的互联网观念,保持健康的网络心理,懂得如何对待各种网络文化,自觉抵制有害的信息。
当前学界对我国文化安全的研究,更多是从技术层面上来维护我国的网络文化安全,却忽略了承载网络文化的载体的安全。目前黑客入侵网络设备及服务器篡改网站事件时有发生,这对网络文化安全造成了极大危害。这就需要我们建立网络实体安全防范体系,侧重网络文化的载体自身的安全。网络文化载体的安全也是整个网络文化安全的一个基础,影响计算机网络实体安全的因素主要有:(1)计算机及其网络系统自身存在的脆弱性因素。(2)各种自然灾害导致的安全问题。(3)由于人为的错误操作及各种计算机犯罪导致的安全问题。在这里我们主要关心的是第三点,主要涉及的安全内容包括存储介质安全以及信息传输通道的安全。为保证网络文化载体的安全,我们应从“软”“硬”两方面着手。“硬”主要是指采用安全的硬件设备,如在网络边界安装防火墙。“软”的方面主要包括对用户访问网络资源的权限进行严格的认证和控制。例如,进行用户身份认证,对口令加密、更新和鉴别,设置用户访问目录和文件的权限,控制网络设备配置的权限,等等。另外,还可以使用杀毒软件等对硬件设备进行防护。
在对网络文化内容防范的时候,我们采用图1所示步骤。首先通过信息获取技术获取网络上的信息内容,然后通过信息识别技术将信息内容进行归类。信息内容识别是指对获取的网络信息内容进行识别、判断、分类,确定其是否为所需要的目标内容。文字信息的识别包括关键字/特征词/属性词识别,语法/语义/语用识别,主题/立场/属性识别,涉及规则匹配、串匹配、自然语言理解、分类算法、聚类算法等。在对这些信息内容分类时,我们采用两种方法进行分类:一是信息的表现形式,二是信息的危害性。(表 1和表 2)。
表1 表现形式
表2 危害方式
具体过程为:(1)确定受害的个体。具体的受害个体在表2中体现为一级指标。确定信息系统受到破坏后所侵害的客体时,应首先判断是否侵害国家安全,然后判断是否侵害社会秩序或公众利益,最后判断是否侵害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各行业可根据本行业业务特点,分析各类信息和各类信息系统与国家安全、社会秩序、公共利益以及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的关系,从而确定本行业各类信息和各类信息系统受到破坏时所侵害的客体。(2)确定对受害客体的危害方式,具体体现为表2中的二级指标。(3)综合判定危害程度。应首先根据不同的受侵害客体、不同危害后果分别确定其危害程度。对不同危害后果确定其危害程度所采取的方法和所考虑的角度可能不同,例如扰乱社会秩序、破坏公共设施的程度可以从覆盖的区域范围、涉及的人数等不同方面确定,有的可以直接从财务损失或者资金损失等费用方面直接确定。
根据危害程度的不同可以指定一个危害指数(危害指数1),根据受害的个体,我们暂且将侵害国家安全的信息内容的危害指数定为0.8以上,侵害社会秩序或公众利益的信息内容危害指数定为0.6以上,将侵害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的信息内容的危害指数定为0.4以上。具体的值要根据具体的危害程度来确定。
第四,参考信息内容的表现形式确定最终的危害程度,为网络文化预警及控制提供依据。最终的危害程度采取危害指数1与危害指数2直接相乘的方法来得到。
当前,我国的网络文化安全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本文构造了一种网络文化安全防范体系,从三个维度来保证网络文化安全。但是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具体的技术问题:(1)如何让危害指数更准确的反应网络信息内容的危害性,这需要在实际中总结以前发生的网络安全事件来确定,并在使用过程中不断修改、更新。(2)信息安全方面的一些技术问题还需要解决。如:对信息内容的识别,即哪些内容能够说明是对国家安全的破坏,哪些内容又是对社会秩序的扰乱等,还有实时、高效的不良内容的阻断技术等。这些具体的问题将是我们以后研究工作的重点。另外,网络文化安全问题最终还是人的问题,网络只不过是一个平台、一个工具,我们应该从人的角度出发,加强安全意识的宣传,增强我国文化的竞争力才是确保网络文化安全的最重要的手段。
[1]刘跃进.国家安全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145.
[2]杨义先.网络文化安全综论[EB/OL].中国文化市场网,http://www.cnhubei.com/200503/ca765740.htm2007.
[3]丁烈云,赵刚.网络文化安全及其监管关键技术研究[J].理论探讨,2007(10).
[4]刘桂珍.网络传播与文化安全[J].高校理论战线,2008(10).
[5]姚伟钧,彭桂芳.构建网络文化安全的理论思考[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
[6]谷志远,张屹,杨文阳.构建我国网络文化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实证研究[J].网络教育,2008(2).
[7]杨文阳.中国网络文化安全不良信息评价指标体系实证研究[J].民办教育研究,2009(6).
[8]王燕,杨文阳,张屹.中国网络文化安全推荐信息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情报杂志,2008(5).
[9]李松涛.3.7亿个色情网站威胁青少年成长[N].中国青年报,2007-05-25(A1-A3).
D922.8
A
1673-1999(2012)04-0045-03
王惠鹏(1963-),男,河北保定人,保定市社科联(河北保定071000)副主席;马国富(1974-),男,河北保定人,中央司法警官学院讲师;王子贤(1980-),男,河北保定人,中央司法警官学院讲师;高鑫(1981-),女,河北保定人,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讲师。
2011-12-20
2011年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网络文化安全研究”(201103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