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市场确实不好,行情过于平稳,很多企业受其影响,效益都不太好,都希望国家给予政策鼓励。但我认为政策只是一方面,国家宏观调控只能保证某些方面的调控到位,任何一个政策都不可能完全控制市场。调控的目的是平抑价格、保护农民利益、保证农业生产,企业要有承担风险的意识,当然一旦市场出现大面积波动,企业也可以向国家呼吁争取政策或者争取行业在某些方面的调整,但是完全依靠政策是不可取的。
现在市场变化快,阶段性的市场很难预测,能不能抓住市场机会也是一方面,这个难度也是很大的,出口受限一方面是国家出口政策问题,一方面有国际市场形势的问题,市场不是国家政策性宏观调控手段能够做到的。
今年化肥市场整体表现低迷,特别是流通行业,我们更是承受了诸多压力。今冬明春的市场表现如何,农资流通企业身上的重负会不会有所减轻,主要由出口政策和市场需求两方面决定,如果出口政策出现传闻中的调整,那么明年将是一片大好的局面。不过个人表示最好保持谨慎乐观的态度,不要过多期待政策。
就个人而言,我还是希望国家能够针对目前这种困境,做出适当的政策调整,给流通企业提供更宽松的环境,例如降低关税或者延长窗口期等,这样才更有利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也能更有效地刺激明年上半年的市场。
我参加工作就一直干农资,干了将近30年了,经历了中国的农资市场从最早的计划经济到专营再到市场放开,逐渐向市场经济过渡的一步步转变。对我而言,涉农行业确实是越来越辛苦,越来越难做,但我们一直在坚持,坚持对农民负责,坚持让利于民、为农服务。
近两三年农资市场波动比较大,今年窗口期关闭后,尿素后期还好,磷铵稍微比去年差些,目前价格基本上是最低点了,快触底了,再往下走的后劲不会太大。关于明春市场,由于这几年市场波动大,好得快,降得也快,对于市场的把握难度增加,现在我们与厂家采用联储联销,目的就是分担风险。
虽说国内产能过剩,但受限电等影响,企业也不都是开足设备生产,因此供需矛盾有所缓和,同时国际市场也在变动,国家出口政策也有可能会调整,如果延长出口时间或者调整出口税率,对磷铵包括尿素的出口,肯定是有利的。
今年下半年以来,化肥销售比较平淡,很多厂家都调整了生产量,整体生产量有所减少。目前云南各个厂都在观望,经销商也在观望。这几年,云南省一直都比较干旱,省内的水利基础设施也在逐步完善,农作物种植结构也随之有所调整。干旱了好几年了,大家心理都有些准备,明年的损失也会小些,如果明年天气正常的话,云南这边的化肥销售应该是正常的。
现在云南备货的农资经销大都与厂家联储联销,到旺季销售时候再定价,风险共担。近3年云南干旱比较严重,我们抗旱的复合肥也销售一部分,但是价格高,长期销售不是长久之计,所以我们还是以传统化肥为主,只要明年不大面积出现冰灾、雨水多、干旱,天气正常的话,省内销售应该影响不大。
国内化肥市场的状态不比以前,以前可以根据前一年或者前几年的市场状况对明年的行情做出大概的预判,但是现在我们不敢预测也预测不了明年的行情,因为现在的市场充满不确定因素,随时可能忽然上扬也可能急转直下。
作为流通企业,我们既不能判断市场,同时我们还左右不了市场,就只能根据市场的变化随机应变,做出相应的对策,处理相应的问题。不管市场如何,我们能做的就是以不变应万变,万变的是价格,不变的就是我们做好本职工作——销售。
农资行业经历了风雨坎坷,市场依然严峻。目前为止,也没有一个很明确的价格、政策导向明朗的态势。整合多方信息,我认为,明春价格不一定会跌。一是成本价格在支撑,再低不太可能,企业承受不了。二是虽然整体过剩,但企业产量是可以调节的,生产企业也在调整产能,到目前,整个生产企业对我们流通企业还是负责任的,尤其是磷复肥生产企业,他们为了市场的稳定不打价格战,如果整个市场乱而无序,这样本身对农业生产没有好处,对企业没有好处,同时对市场价格影响更加不利,市场的稳定无论对农业还是对磷复肥行业,都是一种健康的助推。
目前刚性需求仍然存在,国家的政策对"三农"的扶持力度应该会加大,使得相关联的行业会发展更好,更有利于我们农资行业。国家的淡储肥料政策也是这个导向,不希望我们农资这个行业不稳定、不安全。
这二十年来,农业变化很大,农资流通行业变化也很大。以前农资是专营商品,产品质量也不好,现在质量有了很大的提升,同时竞争也变得激烈起来。以前只需要简单的开门做生意,但是现在需要拼产品的科技含量、品牌甚至流通渠道。但是,目前农资流通行业的竞争激烈程度还远逊于其他行业,预计未来竞争将会更加惨烈。
至于销售方面,目前有一种趋势,就是厂家都在大力推广新概念、高附加值的新型肥料,这些肥料有一定的科技含量,有一定的卖点,但是这些肥料是否适合所有土地,基础肥料的效果到底差在哪里?希望厂家能够在宣传时梳理清楚,同时也希望厂家做实打实的新型肥料,而不是将此作为一个推销化肥的噱头。
因为成本支撑的问题,明春的价格不会有大的波动,对于明春市场我们不应该悲观,不能因为怕明年降价就不备肥了。我们是国有企业,肩负着保证农业需求、稳定市场的任务,当然企业也是要有效益的,只是我们的出发点是稳定市场。
目前我们现在已经开始冬储备肥了,备肥量比去年还要多,我们不是盲目地去储备,而是有数据分析的。我认为,在十八大以后,国家的政策对 “三农”的扶持力度应该会加大。据预测,我国在2020年将实现人均收入翻番、农民达到小康水平、经济会发展、各行业都在增加、大环境也会不错,这些对于农资行业都是利好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