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亚
——以大型寄宿制学校为蓝本的研究
【摘要】“普通高中学生发展指导”课题研究的内容包括了对学生生活、学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的指导。我们试图通过案例来探讨家庭经济状况对寄宿制学校学生学业发展的影响,期望能为学校教育教学提供一些有意的建议。
【关键词】寄宿制家庭经济状况学业发展
注:本文为教育部“普通高中学生发展指导”课题,宁夏育才中学课题组子课题。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8-0007-02
宁夏育才中学积极参加了教育部的“普通高中学生发展指导”课题组,作为第一批实验学校,全校师生都认真地投入到这项课题研究中。我们小组承担了子课题“学生生涯规划指导”下的一个小课题研究,试图探讨家庭经济状况对寄宿制学校学生学业发展的影响。
一、本课题研究的背景及目的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提出要在普通高中“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加强对学生理想、心理、学业等多方面的指导”。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在学校教育中建立并加强学生发展指导制度与工作,健全对学生的生活、学业、生涯等方面指导,不仅能为每个高中学生的成长发展提供高质量的教育,也必将对学生的未来发展、终身发展起到长足和深远的影响。
宁夏育才中学是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为扶持南部山区加快发展而创办的大型寄宿制学校。目前全校有六千多名学生,大多数学生都来自宁夏南部山区的农村以及移民调庄。很多同学的家庭以务农为主,少数家长常年外出打工,家庭经济收入单一,加上兄弟姊妹众多,这部分同学个人求学道路充满艰辛。另一小部分学生来自银川市,家庭经济状况相对比较好一点,很多人有音乐、美术和舞蹈等方面艺术特长,文化课学习存在一些困难。我们小组想通过此次活动,了解不同家庭经济状况对我校学生学业发展的影响。总结规律,为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提供有用的建议。
二、本课题研究所采用的理论及方法
在开展本课题研究以来,本组老师积极研究教育学的理论及方法,结合本学期在高一年级学生中开展的“房、树、人”自画像的活动,虚心的向专业心理学老师请教研习心理学研究方法,在此基础上,对学生的“房、树、人”自画像认真分析。同时,还采纳了一些社会学、统计学的研究理论和方法。多学科研究方法的结合,使得我们的课题研究具有综合性科学的理论做指导,也使得我们的课题研究具有灵活的操作性。
三、本課题研究对象及调查分析
本课题研究以学生的家庭经济水平为主要标准,在研究案例的选择上,我们秉承在普遍性的基础上筛选出典型,在典型的基础上又要综合归纳普遍性的原则。宁夏育才中学实行全寄宿制,分为三个学区进行有效管理。每个学区都分别相当于一个小型完整的高中学校,三个校区的生源分配、师资力量基本均衡。因此,在开展课题研究的时候,我们选取了孔德学区高一年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1.高一学生整体调查
在对高一学生进行调查的时候,涉及到外出旅游参观、艺术培训、文化课辅导班、参加兴趣小组等几项内容,我们认为这几项能够从侧面反映出一个学生在知识面、个人修养、思维方式、人际交往能力、艺术素养等方面的能力。
通过整体调查,我们很容易发现,城市和农村学生有非常明显的差异。
2.抽样调查
开展课题研究时,我们在班主任、科任老师以及同学之间做了大量的调查摸底工作,结合高一年级开展的“第二父母”和“房、树、人自画像”活动,我们选取了不同家庭背景、不同经济状况的学生案例进行研究。在我们所选出的这些案例中的学生,有来自宁南山区的,也有来自银川市的;有男同学,也有女同学;既有普通班级的,也有珍珠班的。
案例之一: 某生,男。来自宁夏南部山区,家有7口人。母亲在家务农,父亲常年外出打工。上有年事已高且多病的爷爷奶奶,下有年龄尚小的弟弟妹妹。家庭经济状况很是不好。
在他的自画像作业上,硕果累累的树占据了画面的中心位置,灿烂的太阳昭示着他内心的坚强。
他在第二父母交流手册上这样写道:“自从我上了高一,生活费就高了。那次父亲来学校看我,在他给我递生活费的那一瞬间,我看到了他那双布满皱纹并且弯曲的双手,我心里有点痛,但父亲却说:在这里要好好学习,生活费别操心,有我呢,我打一个月的工,最起码也有上千块钱。听到这些话,我眼里充满了泪水。我把自己的高考成绩目标定的很高,我想要用成绩来报答父亲,我相信,我不会辜负父亲的。”
这类学生基本都来自经济状况较差的农村家庭,个人勤奋好学,目标远大,且信念坚定。
案例之二: 某生,女。来自宁夏南部山区,家有父母,四个孩子,父亲外出打工,母亲在家务农。她非常刻苦努力。
在这位同学的自画像中,我们可以看到房子很大,代表她对家的依恋,画面中长长的垂柳阴影下,坐着小小的自我。在成绩不能达到预期目标的时候,她是这样记录当时的心情的“两次考试成绩下来,我都很内疚,自责。自卑也一起涌上心头,我没有勇气告诉父母。那一段时间,我的心里太沉重,太压抑了。有时候,我甚至都不想读书了。我无处发泄,无处倾诉。我害怕同学们讽刺的目光,老师责备的言语。自己的压抑,自卑,让我恍恍惚惚。压在心底,动不动就伤感。真的,那一段时间我感觉自己快要窒息了,悲观到了极点,也自卑到了极点。上课我经常走神,下课我又自卑。一个人坐着,默默发呆,让时间就这样浪费,我很想家,但我却无颜面对他们,我真的很痛苦。”
此类家庭经济状况不好的农村学生,一般自我期望较高,但不能正确看待学习成绩的高低起伏,自我调解减压能力较低,心理负担较重。
案例之三: 某生,女。银川市人,家庭条件优越。她是家里的小女儿。父母在生活上娇惯她的同时,也迫切的希望女儿能成才。
在自画像作业上,这位学生画了一个类似于别墅的房子,当窗户上有很明显的网,其实代表她优越的家庭条件,在她成长过程中对她的限制。
她说“从小学到初中,家里几乎给我报了所有的家教补习班,连语文补习也不放过。很小的时候,我就觉得别人上课时候我在上,别人玩的时候我在学,别人睡觉的时候我还在学”。“初中开始厌学,成绩也下降了。还曾因为和老师赌气考试交了白卷。再后来干脆那门课都不想学了”。上了高中,“課总是听不懂,似乎全班都懂了,就我不懂。我不可能学好了”。 其实“我心里非常难过,谁愿意把自己放弃呢。”“虽然从小就有人告诉我,好好学习,以后靠自己会过得很好,可我却觉得学习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要在这个社会上生存下去,只有学习成绩好是不可能的,可是没有文化是不行的。”
此类学生,属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父母对孩子期望太高,强迫学生学习,造成逆反心理,他们视文化课程学习为畏途。
案例背后的原因分析:我们会发现这些学生开始学习的时候,在他的心里,排在第一的不是学习这个活动本身能不能给他带来快乐,而首先想到的是肩膀上所承担的责任。
1.“过分的望子成龙情结”我们的教育中普遍存在“望子成龙”情结,现在的城市家庭,基本上是独生子女,4+2+1的家庭模式下,孩子就是整个家庭的未来和希望。越是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越发重视孩子的教育,有的甚至不顾及孩子自身的感受。孩子还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被家长带着在这个、那个辅导班之间奔波,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家长的好心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这些活动在无形中占据了孩子很多玩耍、休息的时间。于是就出现了下列情形:美术、音乐、舞蹈类艺术课程,这些孩子热情似火,因为可以放松身心;而每到文化课时昏昏欲睡。这样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我们学校里那些来自城市家庭的孩子大多在音乐、美术、舞蹈甚至社会活动方面有一定的特长,但文化课的学习很吃力。被家长逼迫学习的孩子,逆反心理作用下他会认为学习是痛苦的。这种状况其实跟家长过分地要求“望子成龙”的教育情结有割不断的联系。其实对这类学生,我们不要总拿他们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对比,挫伤他们的积极性。而应该关注如何给他们提供特长发展的机会,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成长道路,学习才会使他们感到快乐和成就感。
2.强烈的家庭使命感而对于那些来自山区,家庭经济情况相对较差的家庭,父母由于生活环境、见识的局限,很多都忽视对孩子艺术素养、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在为孩子提供必修的生活和学习条件的基础上,更多关注的是孩子文化课的学习。从这些家庭出来求学的孩子,非常明白自己在知识面、个人修养、思维方式、人际交往等方面与城市孩子有很大的差距。努力、刻苦,是他们的代名词,“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天才=1%的灵感+99%的汗水”是他们的座右铭,他们有很强烈的成功愿望,试图通过文化课程成绩的高来弥补自己在其它方面的不足,最好能考上好的大学,进而来改变自身及其家庭的生存状态。对这些主动刻苦学习的孩子来说,激发他们学习热情的不是学习本身能带来的快乐,而是因为责任。
目前的教育体制下,最直观衡量一个学生的进步,能看的就是所谓的考试成绩,确切的说是文化课的考试成绩。一旦学生成绩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学生个人在心理上首先形成的就是愧疚,觉得辜负了太多人的期望。学生对自己的认可度、满意度不高,直接的表现是缺乏自信。有一些学生的负面情绪只能通过“躯体化特征”表现出来,比如烦躁、郁闷、睡不着,视学习文化课为畏途,考试紧张到呕吐,手脚冰凉,感觉压力太大。长期下去,渐成心理定势,形成一种无形的负担,严重的甚至可能导致心理疾病。
四、本课题研究的一些结论
1.来自宁南山区,家庭经济状况不好的学生,往往在知识面、个人修养、思维方式、人际交往方面存在缺陷,对文化课的学习努力程度更高,想通过考大学来改变自己及家庭命运的心理期望更强。在强烈自尊的背后,也有深深的自卑,不能坦然面对学习成绩的高低起伏。如果缺乏专业的心理辅导,很难缓解他们的心理负担。
2.个别来自城市,家庭经济较好的学生,在求学早期,深受其家庭过分的“望子成龙”思想之苦,对文化课学习产生逆反心理。虽然文化课成绩不怎么好,但在知识面、艺术修养、思维方式、人际交往以及化解心理压力方面的能力,尤其是艺术特长,为山区农村家庭经济较差的学生所不及。
五、本课题给学校教育教学的一些建议
1.深入开展学习目标教育,为学习树立崇高理想,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家人的期望,正确面对学习成绩的高低起伏, 放下不必要的负担。
2.开展转变学习思路教育,帮助学生变刻苦学习为快乐学习。
3.对于有强烈自尊、自卑意识的学生,学校要注意委派专业的心理老师对其加强心理辅导。
4.为有特长的学生提供特长发展机会,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成长道路。
参考文献:
1.杨芳,王莉萍.《团体辅导对改善寄宿学生人际状况的实证研究》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课程教育研究·中2012年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