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方
(武汉科技大学图书馆,湖北 武汉 430081)
WIKI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网络交流平台,通过该平台可以使人们相互分享从信息海洋里获得的知识,打破了网络上某些人垄断信息发布、更新与维护工作的局面,进一步体现了信息自由共享的思想。
1995年3月25日,在美国普度大学计算机中心工作的沃德·坎宁安为了方便社区群落方式的内部交流开放了一套名为波特兰模式知识库(Portland Pattern Repository)的工具。在建立这个系统的过程中创建了维基的概念和名称,并实现了支持这一概念的服务系统。Wiki源自夏威夷语的“wee kee wee kee”,本是“快点快点”之意。这是沃德·坎宁安在去夏威夷国际机场的Wiki wiki快巴上获得的灵感。Wiki是一种超文本系统。在Wiki的页面上每个人都可以浏览、创建、更改文本,系统可以对不同版本内容进行有效控制和管理,所有的修改记录都可以保持下来。不但事后可以查验,也能追踪恢复到本来面目。这就意味着每个人都可以方便地对共同的主题进行写作、修改、扩展甚至探讨。简单地讲,以维基技术创建的网站最大特点就是允许任何人创建新网页和编辑自己或别人已经创建的网页。同一个Wiki网站的写作者自然构成了一个社群,Wiki系统为这个社群提供简单的交流工具。维基的目的在于构建知识库,并且所有的人都可以参与知识库的构建,贡献自己的知识。
高校图书馆要实现WIKI技术的应用,必须搭建一个稳定可靠的WIKI管理系统。当前国际上比较流行的10种开源WIKI源码系统分别为:Twice、HDWiki、PmWiki、SpeedyWiki、TikiWiki、Wikiwig、DocBookWiki、WikkaWiki、DokuWiki、MediaWiki等。其中,全球著名的维基百科全书就是选用的MediaWiki系统。在国内高校中,山东工商学院图书馆利用MediaWiki软件构建“馆员百科”知识共享平台;上海大学图书馆的MBA百科全书采用HDWiki系统做平台。
基于WIKI的学科导航是结合WIKI开源软件,以“学科脉络”为基本单位,采用树状结构及网状结构组织学科相关资源,并发布于网上,为用户提供学科信息资源导引和检索的导航系统。
基于WIKI学科导航的构建主要采用双主模式,即“以学科资源为主导,以用户为主体”,如图1所示。在双主模式中,管理员或学科馆员主要负责技术监控和信息的添加及修正。技术监控包括:①下载、安装WIKI开源软件构建WEB站点;②以“学科脉络”为基本单位,构建学科资源标签,构建标准顺序为学科、专业名称、资源类型、内容标签。③对资源标签进行相应的规范形成标准化,审核用后的内容标签。便于资源检索、类聚以保障学科导航的可持续发展。普通用户具有在WIKI平台对学科资源标签的内容标签进行添加和修正的功能,并受管理员或学科馆员的技术监控。
在这个网络数字信息泛滥的时代,学术信息的交流与共享显得尤为重要。通过WIKI平台,可以实现读者与读者、读者与学术人员、学术人员与学术人员间的学术信息的交流与共享。
原有的参考咨询系统的模式是读者提出问题,馆员查阅相关资料后进行回复。由于问题涉及面很宽,馆员查找资料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工作量很大。而且,如果问题积累的很多时,可能有些问题以前已有人提出,但读者不知道,馆员也没有找到。维基技术作为WEB2.0的一个代表性应用,充分体现了WEB2.0“大家参与,利用集体智慧”的特点。利用其开放性,参考咨询不再是馆员对读者的两点模式,而演变为读者提出问题,如果其他读者了解相关信息和资料的话,也可以进行提供或予以回答,这样就调动了用户参与的积极性,利用大家的智慧为大家服务,即提供了用户满意度,又减轻了馆员的工作量。利用维基的自组织特性,系统内多个内容重复的页面可以被汇聚于其中的某一个页面,相应的链接结构也随之改变,这样可以迅速准确地发现已有信息,减少重复劳动,提供工作效率。因此,以WIKI为技术和理念支持,结合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的现状和未来,提出了基于WIKI的新型参考咨询服务模式(见图1)。
图1 基于WIKI的新型参考咨询服务模式
4.1.1 由知识的特征决定
知识具有如下特性:①知识的动态特征:知识会不断更新和修正。②知识的主观特征:每个人对知识的理解,都会加入自己的主观意愿。③知识的延展生长特征:知识在应用、交流的过程中,被不断丰富和拓展。④知识的倍增特征:知识经过传播不会减少,而会产生倍增效应。一个苹果两人分享,一人只有半个,一个知识两人分享,就至少有两条。⑤知识的生命特征:知识是有产生和实效的过程,有生命长短,不是永久有效的。鉴于知识有以上特征,因此WIKI的自由性与共享性能与其有机的融合。
4.1.2 海量的信息资源和高质的学术资源
高校图书馆都具有海量的信息资源和高质的学术资源。①海量的信息资源:高校是知识聚集与传播的摇篮,海量的信息资源正是WIKI平台所需的。②高质的学术资源:高校高质的学术资源也是充实WIKI平台的最好要素。
4.1.3 灵活的WIKI技术规范
WIKI提倡面向大众公开参与的原则又尽量降低众多参与者带来的风险,因此在技术上和运行规则上做了一些规范。如:①保留网页改动的版本以便于管理者从记录中恢复正确的版本。②页面锁定,可对一些重要的页面进行锁定,不可再编辑。③版本对比,WIKI系统的每个页面都有更新记录,WIKI系统能够找出任意两个版本的差别。④更新描述,对于更新的内容进行描述便于管理者和参与编辑人员理解与处理。⑤IP禁止,可以对恶意破坏者的IP进行记录并禁止。⑥Sand Box(沙箱)测试,通过测试可以提高平台的稳定性。⑦编辑规则,只有统一的编辑规则,才能保证数据的一致性。
4.2.1 稳定强大的技术支持
WIKI是一个自由的匿名社区,体现了开放、平等、共享的网络文化,打破了知识霸权主义即垄断信息、发布、更新与维护工作的局面,但同时也难免会存在被恶意破坏。对于这种“任何人都可以编辑网页”的信息发布方式,图书馆技术人员除了利用WIKI自身的特点保证平台的正确性和安全性外,如何把握一个合适的尺度,从而在争取做到面向大众、公开参与实践的同时,又使不利风险系数减到可以接受的程度。这些都需要稳定而强大的技术来支持。
4.2.2 健全的相关知识产权法律
WIKI的精髓和目的是创作共用。WIKI所采用的开放内容版权许可模式的多样性与许可条款的复杂性使得版权解决方案的应用和推广的门槛随之提高。因此,健全的相关知识产权法律是WIKI源码技术在高校图书馆中顺利实施的一个重要保障。
4.2.3 持续可靠的用户群
WIKI可以在高校中形成稳定成熟的用户群,也是由高校的学术性质和学术氛围决定的,通过WIKI提供的这种崭新的知识创建共用的技术路径。馆员之间、读者之间、馆员与读者之间可以方便地交流、共享自己的知识、经验,将个体知识变成集体知识。从信息创建共用的角度体现了“众人拾柴火焰高”的意义。
4.2.4 高素养的学科图书馆员
在维基共建共享系统中,图书馆馆员要有相当高的专业知识与学科素养,要有能力解答读者的问题或引导相关读者共同探讨。之后,馆员必须运用专业学科知识来准确判断探讨内容的可信度和相关度。因此,拥有专业学科知识的图书馆员是WIKI源码技术在高校图书馆中得以实施的重要保障之一。
Wiki作为新兴的交流工具,能很好地发挥群体的力量,聚集相关的专业用户,在知识共享、分享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将其应用到高校图书馆中,有利于知识共享与协作建设。但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提高资源质量和利用率,还需提供稳定的技术支持,加大宣传、推广的力度,在遵守知识产权法的前提下,通过高素质的图书馆员使这一技术得以顺利实施。
[1]常虹,田野.基于Wiki构建馆员知识共享平台的实践与思考[J].图书情报工作,2008(9):113-115,109.
[2]伟军,甘春梅,颜政等,基于Wiki的知识服务系统研究[J].情报科学,2008(9):1292-1296,1431.
[3]益明.长尾理论和图书馆服务的变革[J].数字图书馆论坛,2007(4):15-19 .
[4]顾敏.探究Wiki在高校图书馆中的应用[J].现代情报,2005(5):164-165.
[5]苏凝.Wiki在国内高校图书馆尚未广泛应用的原因探析[J].情报探索,2010(7):31-33.
[6]黄永.维基知识库版权许可模式研究[J].数字图书馆论坛,2011(11):57-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