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兰英
(江苏省常州建设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 常州 213016)
从人才市场的调研看建筑工程专业教改的方向
陈兰英
(江苏省常州建设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 常州 213016)
职业学校的发展离不开市场需求,培养市场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教育教学的宗旨。文章通过对建筑行业人才市场的调研,围绕本行业岗位能力的特点,建立切合实际需要的专业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方案意义重大。
人才市场;建筑工程;岗位能力;改革
为了提高建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长期以来,我们就建筑企业对高职人才需求量、技能掌握程度、专业知识结构等方面组织了高职建筑工程专业人才市场需求调研。调研采用了问卷调查和走访企业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取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为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可靠的依据。通过建筑市场人才需求量、技能要求和专业知识结构、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的调研和访谈基本情况分析,给我们建筑工程类专业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带来很大启示。
1.高职建筑工程专业人才有相当的就业市场
随着国民经济的蓬勃发展,以建筑业为代表的第二产业发展迅速,国家对基础设施、公用事业项目不断加大投入,城乡建设行业需要一大批懂技术、会管理、能吃苦的施工现场专业技术人员。通过调研,我们关注到在各建筑企业中,绝大多数企业主管、主要负责人对我国及我省未来几年及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建筑行业的发展持比较乐观的态度。在回答“贵公司近三年对高职建筑人才需求的数量”一问时,67%的企业认为是“增加”,30%回答“维持现状”,只有3%回答“减少”。通过调研了解到,企业的一线工程技术人才相当缺乏,专职的工程资料管理人员几乎没有,高职建筑工程专业人才有一定的就业市场。
2.当前的学生质量评价标准与企业的要求存在差距
通过到企业调研和访谈,了解到企业在对学生专业方面最关心的是他们掌握了多少从事业务的岗位能力,企业需要学生上岗即顶岗,而学校对学生的评价习惯于传统的课程成绩,也就是用理论课程的分数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水平,因此出现了学校的“好学生”到了工作岗位不一定成为好员工、高分的学生不一定高能的问题。企业需要学生能顶岗实习和零距离就业,可是现在学生学到的知识往往和实践有着较大的差距,学生一到工地才发现书本上学的与现实当中的完全不是一回事,从而导致学生适应岗位能力差,企业对学生不是太满意。
在访谈和调查中了解到,一些专家对专业课教师也提出期望,希望教师能积极参加现场一线的指导工作,以具备很强的实践经验,并及时了解建筑行业的新知识和新动态,将最实用的知识教给学生,让学生能做到零距离就业。
3.企业对专业课程设置符合职业岗位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企业对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是综合性的,在针对技能结构的问题中,就“您认为哪些技能最重要”的问题企业认为“识读施工图技能”的占90%,“建筑工程质量检验”占55%,“计算机操作”占34%,“工程操作技能”占58%,“施工机械操作技能”占36%,“施工机械维修技能”占10%,其他占8%。在“贵公司认为建筑类人才应具备的知识有”一问中,“专业知识”占100%,“计算机知识”占55%,“办公室事务管理知识”占21%,“ 法律知识” 占35%,“ 外语” 占28%,“ 公文写作”占42%,“其他”占11%。多家建筑企业的负责人认为,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当前高职教育仍呈现“重理论、轻实践”、“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局面,另外,到建筑工地上去的学生除了会施工、懂技术、还要具备较强的现场管理、组织协调、与人合作等综合能力,也强调了人际沟通、公关、写作能力的不可或缺性。
4.企业不满意学生的应知应会知识、对毕业生工作责任心提出质疑
调研表明,各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大中专毕业生不仅专业技能掌握不够,应知应会知识也明显欠缺。比如有的学生不会读施工图、工程量计算规则不懂、钢筋放样时配筋图也看不懂。“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要扎实,专业技能要进一步强化”是各用人单位普遍的呼声。几乎所有的企业负责人都提到了学生缺乏责任心和吃苦耐劳的精神,甚至有人提出不愿意接受城市的学生进入本企业工作。由于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大部分学生是独生子女,尤其是条件优越的城市学生,缺少工作责任心,做一点事情就满腹牢骚,做事浮躁,不稳重,干了一阵嫌苦累就换地方,报酬少就随意走人,严重影响了单位的正常工作秩序。
1.专业课程改革以职业岗位能力为重,充分挖掘实习实训基地的潜能
办学有思路才有出路,为了加快建筑工程高职专业课程的改革步伐,形成“宽基础、多方向、多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具备施工员、质检员、材料员、造价员、安全员、资料员等多种职业岗位能力,学校专业课程改革应注重学生技能的训练,走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模块的培养途径。譬如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其职业岗位能力可以分解为五大项综合能力,即工程基础能力,包括识读施工图和基本构件设计计算能力;施工技术和质量控制能力,包括技术控制能力和质量控制能力;施工组织与工程计价能力;质量检验和安全管理能力;工程资料管理能力。每项综合能力再分解为各专项能力进行训练,各专项能力可以再分解,将专项能力归合并整理后落实到课程中完成,最后再进行综合能力训练。训练场合甚至可以安排在校外实训基地,如施工前的图纸会审和交底阶段、编制标书和投标阶段、单位工程竣工验收阶段、工程资料归档阶段等,由教师带队亲临现场,充分参与进去。因此,教师选择课题应结合学生顶岗需要,并注意项目的实操性。
教师要利用好校内外实训基地,将认识实习、识图能力、工程测绘能力、建筑材料的检测技能、基础定位放线、施工工艺专项技能训练在实习实训基地完成。学校要重视与校外建筑企业的合作与交流,在全省甚至跨省建立新的校企合作实训基地,让教师能顺利完成建筑工程类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训练,挖掘实习实训基地的潜能。
2.专业素养的引领和培养要有亮点,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进入职业学校的学生专业素养的引领和培养,光从认识实习和专业课程的学习是不够的,应从踏进校门便开始,而且要常抓不懈。为了使学生的专业素养培养有亮点,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迫在眉睫。文化课程中的政治学科在法律课程讲解时,可以结合建筑工程有关法律法规内容和工程建设案例学习,尽早渗透专业意识;体育课程除了教授传统的课程内容外,还应结合专业实际增设体能训练,选择学生感兴趣且培养学生适应施工现场的训练项目,譬如举重、爬高、应急救援、防火、安全生产等;语文课程可以在应用文写作、演讲等方面将专业知识融合进去,体会技术交底、安全教育演讲、会审记录、质量检查记录、监理报告书写、建筑工程资料归档等一系列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内容。当然,这对文化课教师更新教育理念和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是挑战。
3.改革课程考核制度,构建以能力评价体系为主的考核方法
改革课程考核制度非常必要,传统的以一张试卷定成绩的方法不能适应职业教育的需要,笔者认为,构建以能力评价体系为主的考核方法,是培养以综合职业能力为本位的高职学生的最佳途径。如对“识读建筑施工图的技能”考核的设想,考核内容有:(1)绘制建筑工程施工图、竣工图(20分);(2)熟练识读建筑工程施工图(30分);(3) 识读设备专业常用的施工图(10分);(4)阅读和编制建筑工程图技术说明(20分);(5)识图能力综合评价(20分)共五项专项能力组成。而每一专项能力又规定具体的考核内容和手段,并给以权重,譬如:(1)中首先根据给出的条件绘制建筑、结构节点(10分);其次根据给出施工图及设计变更,绘制竣工图(10分),总分20分等。考核的结果评价以五个等级或百分制分数评判,而不是以传统的试卷来反映学生的成绩,以能力的考核来体现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
4.加大社会调研力度,建立教学改革信息库
建筑行业发展迅猛,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层出不穷给职业教学带来难度,因此,加大社会调研的力度,建立教学改革信息库尤为重要。学校应组织专业教师,利用“4+1”教学管理模式,及时掌握和了解顶岗实习学生情况,并分阶段进行调查和跟踪,组织学生交流和总结,分析企业对学生顶岗实习所需技能要求,以及随时归集和反馈信息以作为教育教学完善和改革的重要资料,这些信息对于指导我校专业建设与开发、开展各项教育教学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5.深化校园文化建设工作,让学生成为自信的建设人才
学校应充分发挥二级管理这一优势,积极组织各类学生专业社团,加强专业引领与辅导,开展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专业技能活动,充分发挥“活动育人”的作用。各类活动要分层次、分年级、分阶段进行,要调动全校教职工和各类专业人员,鼓励学生跨专业、跨系部参与。从目前我校开展的选修课目、各种社团活动来看,学生热情高涨,如果能经常进行横向联系,与同类学校交流信息和共同承办相关专业活动,将更能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学校应创造条件组织建筑行业专家讲座、百家讲坛观看和讨论、世界名著阅读、毕业生或顶岗实习生回校座谈、野外体能训练、形式独特的文娱体育比赛等多种项目,深化校园文化建设氛围,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让多姿多彩的文化信息在校园里遍地开花。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教学改革试点方案选编(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G718.5
A
1673-0046( 2012)2-00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