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 磊
(海南大学旅游学院,海南海口570228)
会展业,顾名思义,是会议业和展览业的总称,是指在一定的地域空间,由多个人集聚在一起形成的,定期或不定期的、集体性的物质、文化交流活动[1],在国外被称作MICE(Meeting,Incentive,Conference,Exhibition),可延伸至博览会、展览会、交易会、运动会、招商会以及各类经济、商务、学术交流研讨会等。近代意义上最早的会展(贸易性)形成于19世纪中期德国的莱比锡[2]。经过一个半世纪的发展,会展业现已成为各国经济不可缺少的部分,在第三产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很多国家都将其当作支柱产业加以大力发展。有关资料统计,国际上会展业对相关产业的产出比例是1:9,即如果举办会展本身的收入是1,那么相关产业的社会收入则为9[3]。
在我国,被称作“朝阳产业”的会展业也在蓬勃发展,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会展业发展已形成一定规模,成功举办过很多国际性大型会展,如奥运会、世博会和亚运会。此外,镶嵌在碧波浩渺的南中国海面上的海南岛也通过服务博鳌亚洲论坛逐步建立了举办大型国际会议的服务保障机制。“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三次会晤”、“博鳌国际旅游论坛”、“第十届亚太华商领袖(海口)论坛”、“东亚海大会和部长级会议”、“环海南岛公路自行车赛”、“第60届世界小姐大赛全球总决赛”等活动的成功举办,彰显了海南举办大型国际会议和赛事活动的实力。
2009年12月,《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意见》)正式印发,标志着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意见》提出“海南要加快发展会展产业,完善博鳌会展服务设施,积极招徕承办各种专题会议展览”,海南会展业迎来百年不遇的重大发展机遇。正如海南会展协会会长杨学功所言:在国际旅游岛的开局之年,海南会展业的发展,可以用“爆发性”来形容[4]。
海南省“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以博鳌亚洲论坛为龙头,以海口、三亚为重要基地,培育国际会展品牌,把会展业发展成为海南国际旅游岛聚人气、展形象、扩影响、增效益的重要产业和载体。
国家利好政策的支持和连续十年服务博鳌亚洲论坛取得的经验,使海南会展已经驶上平稳较快发展的道路。
博鳌亚洲论坛品牌效应强、参会人员层次高、范围广,其成功举办带动了海南会展业的迅速发展,举办的大型展览和会议明显增多,会议运作水平快速提高[5],不仅提升了海南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同时也使海南会展行业直接受益,会展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博鳌亚洲论坛是一个非政府、非营利的国际组织,目前已成为亚洲以及其他大洲有关国家政府、工商界和学术界领袖就亚洲以及全球重要事务进行对话的高层次平台。自2001年2月成立并定址海南以来,在博鳌召开了成立大会(2001)和十次年会(2002-2011)。
根据图1可以看出,博鳌亚洲论坛服务保障队可分为上、中、下游三部分。上游由论坛秘书处和海南省论坛年会服务保障工作领导小组组成;领导小组下设6个工作组,构成中游部分;其中办公室设在省外事侨务办公室,牵头负责年会的综合协调、接待、礼宾和后勤保障工作,再次下设数个工作小组构成下游部分,工作小组会根据每年论坛实际情况进行增减,例如2011年设有三亚组,负责“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三次会晤。
从上游到下游,构成一支由外事干部、公安干警、省直机关职工、专业技术人员、高校学生志愿者等组成的国际会议服务保障队。上游的组织、策划,中游的硬件设施、软件服务,再到下游的具体服务、接待,整条链上的工作人员都需要具备较高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才能确保年会顺利召开,并且达到国际会议标准。
图1 博鳌亚洲论坛服务保障队结构
博鳌亚洲论坛与会代表包括各国政要、企业界、学术界重量级人物,而且并不局限于亚洲。像这样的国际会展活动,与会者均是来自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他们之间的交流往往是跨文化交流,其中看不到、摸不着的文化差异现象会很大程度上影响会展组织者和参与者。因此,会展业从业人员应该具备必备的文化知识,用来设计有效的议题,尊重与会方的价值观和社会准则;掌握跨文化知识,具备评估文化差异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这样才能克服文化障碍,把信息有效传递给对方,达到交流目的,从而完成“有效的交际”——这是会展业从业人员需具备的重要技能[6]。
下列案例均来自博鳌亚洲论坛服务接待过程中发生的实例:
案例1:某一次年会的开幕当天,伊朗代表团从三亚的下榻酒店转场到博鳌的国际会议中心参加开幕式,途中,接待人员为了缓解来宾长途奔波的困乏,打开了中巴车上的电视,播放当时风靡全球的God Is a Girl的MV(DJ版),不料伊朗驻华大使二等秘书立即要求我们切换节目。
分析:在伊朗,女性衣着不宜太暴露,不能穿迷你裙,肩膀到膝盖必须遮掩不露,衣袖不可短到露肩或露出腋下[7]。
案例2:同样发生在伊朗代表团,海南方某女性工作人员与伊朗方男性工作人员初次见面,伸出右手主动与其握手,伊朗方工作人员见状只是礼貌地回应。
分析:在伊朗,男士不主动与女士握手,即使女士主动与男士握手,男士也只礼貌回应。
案例3:年会期间,新西兰代表团工作人员与海南方接待人员在酒店内偶遇,礼貌问候:How are you doing?海南方接待人员也很热情,回应道:Fine,where are you heading for?Have you had your breakfast?听到这样的问候,新方工作人员显得迷惑不解,不知如何回应,只能微笑着离开,很是尴尬。
分析:西方国家问候人的方式一般是Hello,How are you等,而中国人的问候语会让他们觉得是在侵犯其隐私。
案例4:年会期间会有很多双边会见,这些会场大多集中在某一固定区域,为了避免代表团车队碰到交通管制或交通拥堵,会议流程中各代表团从酒店出发的时间精确到了分钟。在一次伊朗团与中方领导人会见中,伊朗团在计划出发时间后5分钟才走出酒店,急坏了当时的总指挥。
分析:我们不能评论伊朗人的时间观念,但是伊朗确实不习惯遵守事先的计划,他们认为,现实状况比事先安排的计划更重要,对按日程办事的态度往往嗤之以鼻,并且认为在时间上限定“最后期限”是对自己的一种“威胁”。
案例5:某学生志愿者在与日本代表团工作人员交流会议流程时,总是直接注视日方人员的眼睛,慢慢地,双方的对话变得不是很愉快,这位学生不得不求助于其组长。后来,组长告诉他原因:日本人不习惯在交谈时眼对眼。
分析:西方人交谈时,直接注视对方的眼睛,是正直与诚实的标志。在亚洲人看来,不一定要正视对方,甚至地位低的一方还有可能通过避免不断的目光接触,以示谦卑或尊敬。会展从业人员要注意使用对方文化认可的眼神接触,避免发生误会。
海南会展业要实现专业化、规模化、品牌化和国际化并举,瓶颈在于会展业人才,其中专业策划人才、设计人才和管理人才固然重要,但在国际旅游岛背景下,有一批精通外语、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会议保障技能的跨文化人才显得更为重要。因为掌握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会展工作人员能够了解文化差异,懂得尊重对方的交际习惯,减少沟通中的壁垒,进而使海南会展业完全与国际接轨,促进海南会展业发展。
外语知识是跨文化交际的首要条件。国际会展一般以英语作为工作语言。
1.加强英语的听、说、读、写技能
会展工作人员要全方位提高英语水平,其中提高英语使用熟练度,掌握英语口语表达和英语行文规范尤为重要。无论是在会展准备期间的邮件、电话沟通,还是会展期间的服务与接待,会展工作人员都要自信、流利和准确使用英语。
2.掌握专业、规范的会展英语
会展英语涉及大量专业词汇,体现“措词婉转,讲究礼节,语言简练”的特点[8]。会展工作人员要通过实用、权威的会展英语教材或者其他资源掌握会展英语,提升自身专业素质。
不同的地理环境、不同的历史背景孕育了各民族不同的文化。不同文化代表不同的风俗习惯和行为准则。会展工作人员仅仅掌握外语是不够的,还要“知己知彼”,即认识到自身文化与对方文化的差异。
1.言语交际和非言语交际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同民族的言语表达折射出不同的文化。会展工作人员要掌握对方言语表达方式,准确解析对方所要传达的信息。文化同时与非言语交际密不可分,各民族文化的非言语交际行为既有共性,又有独特性,其独特性源于很多非言语交际行为是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形成的。非言语交际一般是情感和情绪的表露,最能反映人的真实态度、心理活动和价值观念[9]。因此,会展工作人员要了解言语交际和非言语交际的文化差异,消除交际障碍,避免发生交际摩擦。
2.跨文化敏感性培训
对其他文化的敏感是成功进行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条件。加强文化敏感性培训可以增强会展工作人员跨文化意识,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可以为会展工作人员开设文化课程和专题讲座,组织实地考察、访问外籍人士,以此达到跨文化交际培训目的。会展工作人员也可以从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中提取文化信息,增强对文化的敏感性。
会展工作人员不可能完全掌握对方的文化,完全“知己知彼”。在跨文化
交际中,有时不知道怎么说或是怎么做才不会引起对方误会,在这种情况下,可运用“谈判技巧”[10],开门见山(如:I would like to ask you a question,but I am not sure if it is a personal one in your culture.)或将自身文化解释给对方(如:If I have asked you a personal question,I am sorry.In my culture,this question is common)。
在实践中,工作经验尚浅的会展工作人员即使在理论上已经具备了基本跨文化知识,但是由于受工作强度、个人情绪或者紧张心理的影响,还是会产生交际障碍。因此可见,心理素质和跨文化知识只有通过交际实践才能不断得到加强和巩固。政府或社会团体建立会展人才会员资料库,设有会展专业的高校采用校企合作的实践型培养方式,都可以为会展从业人员和会展专业学生提供学习与实践的机会。
海南已经具备承办各种大型国际会议、展览的能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背景下,会展业发展势必要走向国际化,会展组织方对各国文化差异的处理直接影响会展的效果与质量,所以跨文化交际人才是会展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因此,大力培养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会展从业人员对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将具有深远意义。
[1]马勇,王春雷.会展管理的理论、方法与案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徐婷婷,张敏.试论复合型会展人才的培养[J].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学报,2009(3).
[3]黄骥.对海南发展会展旅游的思考[J].琼州大学学报,2002(1).
[4]中国会展网.海南会展业迎来“爆炸性”发展[EB/OL].http://www.expo-china.com/pages/news/201012/72100/
[5]火爆展会网.2011海南博鳌亚洲论坛将助力海口、三亚会展业发展[EB/OL].http://www.1131.cc/news/7357
[6]陈泽炎.会展文化概念辨析[J].中国会展,2005(14).
[7]余廷明.“博鳌亚洲论坛”成员国国情及对华关系[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
[8]赵璐.会展英语特点及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探讨[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1(8).
[9]毕继万.跨文化非语言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10]林大津.跨文化交际研究[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