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大学排名:高等教育作为一个市场

2012-10-11 08:50刘珵蒋凯
大学教育科学 2012年6期
关键词:学术大学世界

□刘珵 蒋凯

2011年10月6日,英国《泰晤士高等教育》发布了2011~2012年世界大学排行榜。哈佛大学8年来第一次失去榜首宝座,让位于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此事引起了公众的热议。排行榜的前10名全部被美国和英国大学占据,中国高校在200强中获得4席。而早在几个月之前,2011年6月15日,欧洲大学协会发布了一份报告,抨击了全球九个著名的大学排行榜和其他四个全球高等教育评估实验,认为其忽略了世界上99%的其他大学(约17000所),同时存在操纵甚至歪曲数据的情况[1]。全球大学排名作为市场化、全球化背景下高等教育系统的产物,由于自身特点与边界的相对模糊,在学术文化与商业文化的冲突间,始终徘徊于学术与市场领域的边缘,正屡遭质疑、备受争议。本文拟从高等教育市场化的角度探析全球大学排名之溯源,分析全球大学排名的特点,并思考其所引发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与争创世界一流大学的现象。

一、市场化与全球化背景下的高等教育:全球大学排名的溯源

高等教育系统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传统的特殊系统。中世纪时代的大学是远离社会发展的象牙塔,一个充满高尚学术品位与理性精神、为知识而知识的古典机构。彼时,高等教育质量的话语解释权往往掌握在大学校园里的学术精英与教授们手中,拒斥外部花花世界的诱惑。近一个世纪以来,经历了知识经济的市场化转型与全球化的发展,高等教育的重要性已超出了教育领域,成为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一部分。质量问题不仅是高等教育自身所关注的,也是社会与个人发展对高等教育的要求。随着市场机制介入大学,新型高等教育质量评价模式有了较为明显的市场化取向,大学排名就是现有传播较广的模式之一,而它的产生也是源自高等教育市场对其自身发展的需求。

市场经济制度起源于十八世纪亚当·斯密的古典经济学。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由于受到新自由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影响,英美两国政府针对公共领域开始了市场化经济改革,高等教育领域也卷入其中。直至今日,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国家、社会、个人三方高等教育需求主体共存的情形,使得政府放松了对大学的管制,并适当采取经济手段使大学之间展开竞争,促进大学积极回应社会需求与个人需求[2]。高等教育不仅是一项共同的公共服务,被赋予了更多的私人属性,成为了一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商品”或“产业”,社会公众作为这一“产业”的消费主体正逐渐成为投资主体,私人选择、购买教育所投入的资源和非政府性社会投资对高等教育的作用也越来越大。

为了吸引消费者的使用与投资,取得市场竞争中的上游地位,雄心勃勃的大学开始运用“高等教育营销”手段,不断使自己“品牌化”增加吸引力:学校聘请专业人士为自己装点学术门面、用高价格购买学术思想、提高学费并降低录取率、努力从各方获取基金资助、用经济资助策略追逐最优秀的学生、甚至给学校改名。如原“海狸学院”的校长诺斯特兰德一上任就开始为改名进行游说,认为“学校的名字把申请者都吓走了,而且很多中学电脑里的互联网过滤器甚至禁止他们的学生进入大学的网页”,在市场咨询公司的帮助下,最终改名为“桃源大学”(Arcadia University),结果在当年的确为其带来了有史以来最多的申请者。随着市场机制在高等教育中的运用,“名声”与“品牌”成为了大学主要追逐的目标。要证明大学在竞争中的地位,还需要有更加权威的方式来向消费者展现自己的“实力”,大学排行榜无疑是在表面上看来最为普及、最公正及最具有影响力的一种证明方式。它通过对大学各方面情况进行信息比对、处理与汇总,以最直观的方式显示出来,满足了社会各界对世界大学进行了解、评估与决策的需求。

实际上,有关学术质量的排名可以追溯到19世纪,第一份由媒体发布的高校排名是1957年《芝加哥讲坛报》(Chicago Tribune)发布的。更为广泛的大学排名活动始于1983年《美国新闻和世界报道》(USNWR)进行的大学声誉排名。此后从1987年开始,该排名每年出版一次。随着生产与传播竞争的增强,其普及性与影响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业已成为美国最著名的大学排行榜之一。目前,北美、欧洲、亚洲以及非洲约4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国内大学排名体系,对专业学院和学科评价等多元化的排名更是层出不穷。

进入21世纪,知识经济与全球化发展形成了一个让个人、企业、社会与国家都难以逃避的高度竞争环境。各国无不积极地寻找自身的利器,提升国家的竞争力[3]。经济的成功必须以知识为基础,大学在知识创新方面所扮演的角色日益重要。因此,大学竞争不再限于一国之内,而变成世界性的。各国顶尖大学在世界范围内展开了对生源、师资等资源的争夺和在学术发表、科研资金等方面的竞争,大学排名也因此演进成了全球性的排名。

最早出现全球性的大学排名是由上海交通大学于2003年发表的“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cademic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它根据6项指标排名出全球大学前500强,引起了学界及新闻媒体的关注。2004年,英国《泰晤士高等教育》(The Times Higher Education Supplement)与高等教育指南提供商Quacquarelli Symonds(简称QS)合作,依据5项指标发表了“世界大学排名”(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涵盖世界前200强。直到2010年,《泰晤士高等教育》与QS停止合作,各自根据不同的指标体系,分别发布了“世界大学排名”和“QS世界大学排名”。本文将主要以此3个机构于2011年发布的全球大学排行榜为例进行详细论述。

二、全球大学排名的特点:与高等教育绩效评估比较

由于大学规模的扩大,社会更加关注大学的教育质量。大学为了配合商品市场的需要,普遍地采取企业化经营方式。适应和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是生产服务领域的宗旨,近年来这一理念越来越多地运用到高等教育管理和质量评价领域,对大学原有组织结构、管理运行手段等多方面造成了严重冲击。全球化的发展又促使国外高等教育机构与商业企业组织进入本国境内,影响了各国政府管理高等教育的方式和国内外高等教育机构的评价体系。

新自由主义、管理主义与“新公共管理”理念进入到高等教育的质量评审领域,通过高等教育问责制加强院校管理效能及资源调配的效益。与大学排名一样,高等教育问责制下的大学绩效评估(下文简称“高校评估”)也是高等教育市场的新型产物,致力于促进高等教育发展与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有人把大学排名当作高校评估的一种方式。而笔者认为,二者虽形式相似,但从市场结构的角度来说,高校评估是高等教育市场内部的一种管理方式,而大学排名则是另一种商品形式,代表了学校在社会上的声誉、品牌与等级,二者有着本质性的区别。

高校评估一般由教育行政机关、教育评估事务所等社会组织进行,或高校自己根据一定的标准规则对自身进行评价,根本目的在于提升高校的办学质量。而大学排名以市场为导向,很多都是由新闻或网络媒体机构发布,其直接目的是为了引起社会对其所办刊物或出版物的进一步关注,主要出于经济目的[4]。如《美国新闻和世界报道》(USNWR)创建的第一份大学排名源于该杂志的编辑希望用它来吸引消费者;“THE-QS世界大学排行榜”的排名一直都发表在报纸期刊上;“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也主要通过网站发表与更新,但以公开的出版物或通过媒介形式发表的高校评估内容极为少见。

在功能与职能方面,随着知识生产与传播竞争的加剧,新型知识精英的表现越来越引人瞩目(例如,美国的统计数据显示,接受过和没有接受过大学教育的人之间的收入差距,从1979年的31%上升到1997年的66%)[5]。高等教育的消费者,如高中毕业生、想更换专业或更换学校的大学生、教师,有更强烈的愿望进入一个更符合其自身期望的学校;就业市场也希望掌握更多高等教育的人力资源分布。大学排名使教育系统更透明化,指导与引导着学生、家长以及雇主等的市场选择。例如,香港高校在全球大学的排名一直位于国内大学之前,近些年来香港高校在内地扩大招生,许多省市高考状元更倾向于选择香港高校就读,在一定程度上就受到了排名的影响。从这方面来看,大学排名加强了高校与社会及市场的对接,促进社会进一步关注与了解高等教育事业,这是高校评估这一以内部性为主的活动难以做到的。

在性质上,大学排名带有较强的新闻实践性,而高校评估一般由专家团队进行,带有很强的研究性质,结果也更专业、可靠。二者往往运用不同的测量过程与方法,高校所依据的数据资料都由评估者到被评高校进行深入调查后获取,而大学排名的数据资料则主要来源于第三方机构,如本文列举的3类全球性的大学排名的数据主要来自政府数据库、高等教育机构以及对学生、教职工或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调研数据等。

此外,高校评估通常只包括少数几所高校,而排名则会囊括整个系统内的大学;排名往往希望尽快得出一个外部数据结果,评估通常会更注重深度分析;排名采用定量指标体系,可能完全不考虑一些高校名次落后的原因,而找出其原因和弱点则是评估的核心任务[6]。

虽然高等教育绩效评估相对于大学排名有很多优势与可取之处,但二者不能替代也无法替代,它们从不同方面体现了高等教育市场化的特点。如果说高校问责制下的大学评估是全球化背景下新公共管理理论在高等教育领域质量和效益评价上的内部应用,那么大学排行则更像这个市场的“商标”或“品牌”,是高等教育领域市场与外部自由经济市场相互作用、融合甚至同化的体现。

三、大学排名给高等教育质量带来的影响:对全球大学排名指标的分析

全球大学排名在高等教育市场中引入一种竞争机制,把学校的实力告诉社会,接受公众的考量,让学校有危机感,从而主动参与竞争[7]。因此,许多国家的政府为了提高大学在排名中的名次,努力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改善并反思由排名反映出来的自身不足。如法国曾由于在排名中表现不佳,引发了关于大学体系的全国性辩论。法国教育部门领导和高校校长普遍认为,法国大学规模不大、资源分散、政府对大学干预过多、缺乏专项科研投入,导致其国际排名和国际竞争力下降,并随即出台了新教育法,赋予大学更多的自治权[8];德国也曾针对排名改革了高等教育体系的科研资源配置战略。可以看到,全球大学排名可以激励国家大力发展教育,有利于保障高等教育学术系统内部的教育质量。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大学排名由于其极强的市场性,也给学术系统内部带来了冲击,它的发展至今仍极具争议性。1998年,美国法学院协会曾经向93000名法学院申请者发出了题为《法学院排行可能有损您的健康》的信,呼吁停止对法学院的排行。该信得到了164位法学院院长的支持,包括在排名中名列前茅的学院。2005年9月,马来西亚在THE大学排名中下滑了大约100名,引起马来西亚国内公民对大学的极大不满,要求成立皇家调查委员会调查此事。几周后,马来西亚大学校长引咎辞职[9]。全球大学排名作为一种外部性的市场行为,与大学一样也有质量的好评与坏评。从目前的全球排名指标体系设计也可看出(三类排名体系的指标设计及其权重详见表1),这些排名对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有着不同的定义及标准。

上海交通大学的“世界大学学术排名”大多以评价传统的科研产出为主,由于国际性可比的排名数据指标有限,大多利用国际通用开发的文献计量和文献引证数据库[10]。如在《自然》和《科学》上发表的论文量(权重20%)、高等教育机构诺贝尔奖获得者和其他国际主要奖获得者数量(权重10%)。QS“世界大学排名”则用教师平均科技论文引用率(权重20%)来计算这一数据,《泰晤士报》的最新排名还加入了另一个新的指标——发表论文平均影响因子(32.5%),表现其对科研产出的重视。

此外,由于受指标选择和数据源的影响,学术测评的知识领域比较狭隘。这些数据库最能记录医学、生物学等数据与信息。而在应用研究与强调创新的技术开发等领域,除科技论文以外,还有专利、生物材料等非论文形式的研究成果,并占据了越来越大的份额。以数据期刊论文、诺贝尔·菲尔兹奖等这些主要以基础科学研究为主的奖项作为评价依据,容易导致大学拘泥于传统基础研究,忽略了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有学者认为,这种方式阻碍了大学的多样化发展,怂恿社会和政策制定者用评价顶尖的研究密集型高校的标准来评判全世界的大学,而不是应用质量保障的核心原则之一“目标的契合性”来进行评价,存在着根本的缺陷[1]。

表1 ARWU与THE、QS世界大学排名体系比较

《泰晤士报》的排名建议从声誉的角度来看待质量,采取了同行评议的方式。QS“世界大学排名”中同行评议与雇主评议的权重高达50%,《泰晤士报》的最新排名体系中教学声誉度与科研声誉度的调查也分别占15%和19.5%。虽然负责“世界大学排名”的Martin Ince在为此辩护时指出“同行评议是进行大学比较时,最受信任的方法”[11],但其未说明学者的取样(国家分布与地域分布等)以及同行评议得分的具体计算方式,因而受到质疑。再者,这一方法在进行跨国评比时,难免会遭遇语言上的限制或一些随机因素的影响,以致降低排名的稳定性与连续性[12]。此外,由于同行评议只强调学术论文在学术同行之间的影响,这种评价方式仍然体现的是传统科学知识质量监控模式和以学术价值为评价的核心指标。而这种传统评价方式对当前新知识生产方式下的科学知识无能为力,也与提升国家创新能力的科技发展战略背道而驰[13]。这很可能会对各国高等教育质量战略的发展造成方向性误导,也不利于高等教育质量的真正提升。

由于各国之间以及大学制度之间的差异给全球大学排名带来了较大的难度,《亚洲周刊》的亚洲大学排名就因为争议太大而不得不终止。但到了21世纪,信息技术和世界贸易组织极大地推动了高等教育全球化与国际化进程,各国都要争创世界一流大学,全球大学排名又成了一种潮流,目前已有的全球大学排行榜达十余类[14]。

四、全球大学排名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人们常常将全球大学排名与世界一流大学联系在一起。虽然目前对“世界一流大学”的定义尚未明晰,但它对国家高等教育的战略选择有着重要的影响。有学者把在上海交通大学的排名中名列前100名的大学定义为“世界一流大学”,从排名的分析结果推算出它们的共同特征:拥有完整学术领域的综合型公立大学;大学设有医学院;有相当规模,不论学生数或教师数都达卓越发展所需的临界数量;生师比低;行政及技术支持人力充沛;经费充裕;国际化程度高[15]。但在这些因素中,不论是高等教育的质量保障还是大学对社会的贡献等方面,都非常难以客观的方法进行衡量。并且,如果以这种评判方式与标准,研究型综合大学无疑会在排名中占绝对优势,而这可能导致很多年轻的、有特色的、以教学为主的大学盲目追逐世界一流大学,忽视了其自身的发展特色。

越来越多的排名,特别是全球性的排名,导致大学出现新的等级划分。许多国家政府为了在排名中取得竞争优势,采取了新自由主义高等教育发展策略,声称要重点建设精英式的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将其与大众化的教学型大学区分开来;还有很多大学意图重组与联合大学体系,通过专项投资扩建医学院和研究生院,但这种投资未必对每一个学校都有必要,甚至可能会有损于一所大学甚至整个学术系统。学校可能把精力和资源从更重要的,或许是更实际、更符合自身特点的目标上挪开,忽视了培养学生或服务国家的需求,这样的现象也可能会削弱国家科研体系对区域经济发展和技术创新的服务能力。

不可否认的是,争创世界一流大学已成为一种国际趋势,它关注学术标准化和提高,强调高等教育的作用。毕竟,竞争可以激发进步,追求卓越也不是件坏事。但问题在于如何能够对其进行综合衡量,使其顺应时代的需求,达到真正有助于高等教育发展的质量保障。如同阿特巴赫(Phlip G.Altbach)教授所言:“大学的运转是在国家和全球范围内进行的。世界一流的理念是一种基于全球视野的概念。它意味着某所大学正在与世界最好院校竞争,追求成为最杰出的院校,并得到公认。各国家、甚至各地区之间的大学的现实情况是有差异的,它们与当前的社会和经济需求有关,包括对地方社区需求的回应问题。在这些不同的背景下,院校表现和院校角色的性质是各不相同的,指称一所大学为‘世界一流’而将其他院校归入学术等级的底端,这种情况可能是难免的,但也是不幸的。将建设一流大学与这些不同的实际联系起来,这并不容易,但是又非常重要。”[16]

追求卓越是世界一流大学的特性。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之一即为高校间的竞争。全球大学排名作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驱动力,在引领“世界一流大学”的内涵与标准走向上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作为高等教育学术系统质量评价的重要手段,作为高等教育的市场引领者,全球大学排名更需要有清晰的价值观,必须深深地扎根于大学活动和战略计划的中心,顺应社会多样性的特点,创立出更加科学、合理、多样化的排名指标体系,在高等教育全球化与市场化的背景下,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1]European University Association.EUA report On Rankings 2011[R],2011:68.http://www.eua.be/pubs/global_university_rankings_and_their_impact.pdf,2011-06-15 /2011-09-20.

[2]朱新涛.大学功能与市场化[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7:13.

[3]戴晓霞,莫家豪,谢安邦.高等教育市场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20.

[4]李文兵.试论大学排名的功能与作用[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6):99-103.

[5]刘念才,Jan Sadlak.世界一流大学:特征·排名·建设[C].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95.

[6]刘念才,程莹,Jan Sadlak.大学排名:国际化与多元化[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95.

[7]张继平.基于核心竞争力的大学排行榜研究[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9(25):36-40.

[8]Enserink Martin.Who Ranks the University Rankers[J].Science,2007(317):1026-1028.

[9][摩诺哥]Jamil Salmi.世界一流大学:挑战与途径[M].孙薇,王琪译.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1.

[10]Ellen Hazelkorn.Impact of Global Rankings on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and the Production of Knowledge[A].UNESCO Forum on Higher Education,Research and Kwnoledge[C],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2009(15).

[11]Martin Ince.Elements that paint a portrait of g lobal powers[EB/OL].Time s Higher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http://www.timeshighereducation.co.uk/story.asp?storyCode=192259§ioncode=26,2004-11-05/2011-09-25.

[12]叶赋桂,钟周,李越.《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副刊》世界大学排名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1):48-56.

[13]武学超.世界大学排名科研测评的影响与缺失[J].中国高教研究,2010(3):43-46.

[14]孙海涛.全球性大学排行榜的发展与展望[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2):94-101.

[15]戴晓霞.世界一流大学之特征:从世界大学排名说起[A].刘念才,Jan Sadlak.世界一流大学:特征.排名·建设[C].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76.

[16][美]菲利普·G·阿特巴赫.世界一流大学的成本与分析[J].覃文珍译.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1):28-31.

猜你喜欢
学术大学世界
“留白”是个大学问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我爱你和世界一样大
彩世界
奇妙有趣的数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