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市三化螟轻发生原因浅析

2012-10-10 02:31:02黄怡兵胡三英
湖北植保 2012年3期
关键词:白穗双季稻咸宁市

黄怡兵 胡三英 吴 英

(1.咸宁市植保站 437000; 2.咸宁市科技局 437000)

三化螟属鳞翅目螟蛾科,是亚洲热带至温带南部的重要稻虫。中国主要发生于长江流域以南,以沿海、沿江平原地区为害最重。长江中下游为3~4代,咸宁市各代成虫盛发为期:越冬代在5月上中旬,一代在6月下旬,二代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三代在9月上中旬。三化螟以老熟幼虫在稻桩内越冬,成虫昼伏夜出,飞行力强,趋光性强,有趋绿产卵习性,幼虫取食茎内白色柔嫩组织,大量取食前先在叶鞘和茎节部位作“环状切断”,有转株为害习性,老熟后在稻茎基部作薄茧化蛹。三化螟向北分布有扩展,目前已达北纬38度,即山东烟台附近。三化螟仅为害水稻,在广东惠阳,曾报道亦寄生普通野生稻。

三化螟以第三代在中稻上危害最重,特别是8月上中旬中稻抽穗期与三代三化螟孵化盛期吻合程度高,危害尤为严重,常造成大量白穗。有的年份(无低温天气)四代三化螟9月上中旬在晚稻上也会造成危害。三化螟过去为咸宁市危害水稻的主要害虫,2000年三化螟的冬后基数为10520头/667m2(见图1),发生面积为8.75万hm2,主害代水稻白穗率为5.5%(见图2),造成稻田减产10%~20%,给咸宁市水稻生产造成很大的损失。2010年三化螟冬后基数剧下降为 263头/667m2,水稻枯心和白穗基本为二化螟和大螟所致。咸宁市三化螟发生危害急剧下降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

图1 咸宁市近十年三化螟冬后残虫基数

图2 咸宁市三化螟危害高峰代水稻白穗率

1 双季稻面积减少,导致三化螟失去“桥梁田”

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减少和水稻生产成本及单产的提高,我市双季稻面积逐年减少,导致三化螟失去耐以生存繁殖的“桥梁田”。2000年,全市双季稻面积为5.37万hm2,到2006年,全市双季稻种植面积下降到4.66万hm2,减少13.21%,其中咸安、赤壁、嘉鱼、通山的双季稻面积减幅都在40%以上,到2010年,全市双季稻种植面积为3.78万hm2,比2000年减少29.52%,其中咸安区、通山县减少幅度都达90%以上。通山县2011年统计农户双季稻良种补贴面积只有46.7hm2(见表1)。由于三化螟只为害水稻和野生稻,食性单一,在早稻和晚稻面积急剧减少,种植范围急剧缩小的情况下,三化螟失去了逐代繁殖的“桥梁田”,导致三化螟虫量急剧下降,甚至难寻踪迹。

表1 咸宁市近10年水稻播种面积统计表单位:万hm2

2 长时间极端低温导致三化螟死亡率高

2008年我市遭遇 50年一遇的雨雪冰冻灾害,极端低温达-6℃至-8℃且持续时间长达20d。2009、2010年又连遇雨雪冰冻低温导致三化螟死亡率高,冬后基数逐年递减。2007年三化螟冬后基数为平均3286头/667m2,最高达10960头,死亡率为18%;2008年冬后基数平均为2213头,比2007年少32.7%,死亡率达72%,当年水稻被害率是历年来最轻的一年;2009年,冬后基数667m2虫量为1700头,比2008年少23.2%,死亡率43%,当年二代轻发生,未查到幼虫和卵;2010年,冬后基数667m2虫量为263头,比2009年减少84%,死亡率39%(见表2);2011年,全市大部分县(市、区)未查到卵和幼虫。

表2 2~3月上旬日均温与三化螟冬后成活率的关系

3 防治水平的提高减轻了三化螟危害

近年来,随着植保专业化服务组织的快速发展和统防统治面积不断扩大,高效、低毒农药大力推广,用药技术越来越高,防治效果越来越好,“氯虫苯甲酰胺”、“BT乳剂”、“毒死蜱”等农药在防治水稻二化螟、“两迁”害虫的同时兼治了三化螟,加之三化螟残虫量基数低,卵和幼虫少,导致三化螟发生程度很轻。

猜你喜欢
白穗双季稻咸宁市
海南杂交水稻双季稻单产突破1500千克
今日农业(2021年21期)2022-01-12 06:31:28
咸宁市农业科学院情况简介
工友艺苑
工友(2021年2期)2021-02-26 13:46:46
咸宁市农业科学院农机所简介
湖北农机化(2020年4期)2020-07-24 09:06:58
小麦白穗的发生及综合防控对策
农业与技术(2020年9期)2020-05-27 09:47:49
麦田出现白穗 收割时应这样处理
今日农业(2019年11期)2019-08-13 00:49:00
菏泽小麦白穗发生成因及防治对策的研究
山东青年(2019年1期)2019-05-16 06:37:40
咨询台 要大力发展双季稻生产
湖南农业(2015年5期)2015-02-26 07:32:28
大螟防治适期及药剂对白穗数量动态变化的影响
施肥模式对双季稻产量、养分吸收及经济效益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