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红霞
新生儿疾病筛查是指在新生儿期对严重危害新生儿健康的先天性、遗传性疾病施行专项检查,提供早期诊断和治疗的母婴保健技术。新生儿疾病筛查病种包括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苯丙酮尿症等新生儿遗传代谢病,主要通过采集足跟部血液进行群体的筛查,使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的临床表现尚未出现之前或表现轻微时即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从而避免了重要器官如脑、肝、骨等不可逆的损害,而导致死亡和生长及智力落后。实施新生儿筛查是预防儿童残疾的一项有效措施,对优生优育、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具有深远意义。芜湖市自2008年11月份启动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 ,我院同步进行,共计筛查了1149例,自筛查工作以来,不断总结经验,力求提高一针采血成功率和标本合格率,取得了一些成果,我科从2011年1月开始采用新生儿直立体位足底斜刺进针采血法,效果和成功率明显优于传统采血法--新生儿平卧位足底直刺进针采血法。通过2011年1至4月185例新生儿作为试验组与2010年9至12月181例对照组进行比较,以往的直刺采血法的一次成功率89.39%,现在新生儿直立体位足底斜刺进针采血法的一次成功率98.37%,这种采血的方法不但减轻了新生儿的痛苦,也提高了我们的护理工作效率,家属对此也很满意。所以新生儿直立足底斜刺采血法的临床运用是值得推广的,现将我科实行的新生儿直立体位足底斜刺进针采血方法和体会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选择2011年1至4月185例在我科出生的新生儿采用直立体位,足底斜刺进针采血法,与2010年9至12月181例传统采血方法--新生儿平卧位足底直刺进针采血法进行对比观察,试验组185例,平均年龄76.5h,平均体重3350克,男111例,女74例;对照组181例平均年龄74.5小时,平均体重3480克。男110例,女71例,均无其他合并症,出生后吸吮力好。两组平均年龄,平均体重差异无显著性(P>0.05)。
2.采血时间:新生儿出生满72h并且摄足6~8次母乳后进行,早产儿、低体重儿可适当延长时间,达到预防接种体重标准时方可采血(保证充分母乳喂养6-8次以上)若在哺乳前无蛋白质负荷的情况下采血,会出现苯丙酮尿症(PKU)筛查的假阳性,72h后血样可避免生理性促甲状腺素(TSH)上升,并可防止生理性促甲状腺素上升延迟患儿的假阴性。
3.环境准备:调节室温26℃ -28℃,当室温过低,新生儿因四肢寒冷,血流缓慢不畅,因局部血流量不足而导致采血失败。室温过高,新生儿大量出汗,因汗液中含水分99%,固体成分不到1%,大量出汗可导致血液粘稠度增高,血流量不足,血液粘稠度增高会使外周阻力增大,在这种状态下即使局部毛细血管扩张,流至局部的血流量仍缓慢不足,造成采血斑过小,而且血滴到圆圈内迟迟不渗透,严重者可导致凝固而需重新采血。
4.采用方法:新生儿平卧位足底直刺进针采血法:新生儿沐浴后,平卧于操作台上,操作者左手握住新生儿左足,暴露足底,右手轻轻的按摩足底采血部位,使其自然充血。用75%酒精棉签消毒采血部位待干,右手持采血针沿新生儿足踝外侧向足底外侧缘做垂直线,此线与足底外侧缘交界为采血点,沿此点进针,针头与皮肤呈45°-60°进针,深度约2-3mm,针刺后挤血应在穿刺点较大的范围挤压,用力适度且间歇放松,以保持血液流出。用消毒的干棉签拭去第一滴血后(因第一滴血可能含有体液或皮肤碎皮),将血标本卡片滤纸端轻轻接触再次挤出的血滴,使其渗入滤纸片上所印的圆圈范围内,并透至滤纸背面形成正反面大小一致、直径大于6~8mm的三个血斑[1]。
新生儿直立体位足底斜刺进针采血法:新生儿沐浴后,一护士将新生儿直立抱于胸前,另一护士进行采血,针头与皮肤呈15°-30°斜刺进针,深度约1.5mm,快速出针,不要用力挤压,血液很快涌出聚成血珠,使血自然渗透至滤纸背面,标本血斑合格。
5.采血成功率判断:一次需采足3个血斑,且每个血斑直径约为8mm,否则为一次不成功,需第2次穿刺。
1.两组采血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采血结果
2.护理体会
此法采血一针成功率高:新生儿直立位足底斜刺进针采血法。穿刺点为浅静脉汇聚点,血量丰富,新生儿直立位,因重力作用,出血快,对滤纸片渗透好,渗透均匀,又由于皮肤由表皮、真皮和皮下脂肪层组成,常规“直刺法”易入皮过深,针头易到达皮下脂肪层,此层血管相对较少,血流欠丰富,用力挤压易挤出脂肪颗粒,是导致采血失败的主要原因。因此,新生儿直立,斜刺进针采血法,效果更好。
操作简便易行,效率高,新生儿直立位足底斜刺进针采血法,不采取任何辅助工具,定位准确有效,避免了针刺过深及反复穿刺,大大缩短了采血时间,提高了护理工作效率。
对新生儿及家属的影响 新生儿直立位足底斜刺进针采血法,无需挤压,出血快,出血量较大,血斑标本合格率高,护士将新生儿抱在胸前,新生儿有安全感,有效地降低了因新生儿平卧位血量少而反复用力挤压所致新生儿长时间哭闹及家属紧张心理,同时穿刺后止血时间并不延长,减少了新生儿痛苦,增加了新生儿的安全感,家属易于接受。
选择有利的采血时机和采血体位:新生儿在哺乳后1-2小时采血效果较好,新生儿末梢血运受血容量的影响较大,而血容量主要取决于哺乳,同时新生儿末梢血运与体位有关,因此,在掌握了新生儿的具体出生时间和采血时间后,提前督促产妇哺乳,并采取最有利的体位,有效提高采血成功率,调节室温在26℃ ~28℃,当室温过低,新生儿四肢寒冷,血流不畅,因局部血流量不足而导致采血失败;室温过高,新生儿大量出汗,因汗液中水分占99%,固体成分则不到1%,大量出汗可致血液粘稠度增高,血容量不足,血液粘稠度增高会使外周阻力增大,在此种状态下,即使局部毛细血管扩张,流至局部的血流量仍缓慢不足,造成采集的血斑过小,而且血滴到圆圈内迟迟不渗透,严重者可导致标本凝固而需要重新采血。
我科采用了新生儿直立位斜刺进针采血法,一针采血成功率、标本合格率高,效果满意,不但减轻了新生儿的痛苦,提高了工作效率,还赢得了家属的满意。采血最好是选择在38℃ -40℃温水沐浴后,因为这样可以促进全身的血液循环,有利于采血的成功[2]。通过对上述两种方法的临床实践表明,新生儿直立体位斜刺进针法较常规的平卧直刺进针法成功率高,而且更为安全,可靠,效果更好,避免了反复穿刺,提高了一次性采血成功率,减轻新生儿的痛苦,从而提高了护理质量。总之采血成功是多方面的,我们每位护士在新筛工作中,注意采血的流程和细节,寻找失败的原因,不断总结经验,一定能够把这项工作做得更好。
1 裴金霞.新生儿足底定位采血法的临床运用[J].中华护理杂志,2004,6,39(6).
2 张朝佑.人体解剖学(第二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