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光英
(禹城市人民医院妇科,山东 禹城 251200)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妇科临床实践中常见的一类疾病,是指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在子宫被覆面以外的地方生长繁殖而形成的一种妇科疾病,近年来,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率逐年上升趋势 ,约为 l0%~15% ,该病主要发生于育龄期,患者多以反复腹痛及不孕为主要症状。该病是一种良性疾病,但同时具备一般恶性疾病一样的具有局部浸润、转移、扩散等生物学特征,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目前,其发病机理仍未完全清楚。手术是其主要治疗手段,但术后复发率高,因此,近年临床研究的热点是减轻症状及减少复发,如何有效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当前困扰妇科医生的一大难题。采用药物巩固治疗可以降低术后复发率,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一种理想途经。但由于长时间用药会给患者带来一定的经济压力,且产生药物毒副作用,特别是家庭经济条件不好的患者 ,治疗会受到一定限制。因此,对我院自2010-01~
2012-04收治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给予米非司酮治疗,取得了满意收效,现报道如下。
选择我院自 2010-01~2012-04收治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4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其中治疗组年龄 22~50岁 ,平均 32岁。孕 0~5次 ,产 0~3次 ;单侧 12例 ,双侧 8例;痛经 6例 ,性交痛 4例 ,卵巢内膜样囊肿 6例 ,盆腔触痛结节 4例。对照组 ,年龄 21~49岁 ,平均 31岁。孕 0~6次 ,产 0~2次;单侧 11例 ,双侧 9例;痛经 5例 ,性交痛 5例 ,卵 巢内膜样囊肿 5例,盆腔触痛结节5例。两组患者年龄、孕产次、病情等方面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P> 0.05),具有可比性。
上述所有患者均为育龄期妇女,根据1985年美国生育协会拟定的子宫内膜异位症分期法,均为Ⅱ期以上,且伴有不同程度的腹痛及痛经,月经规律,没有出现异常生殖道出血。研究前3个月内,未接受过任何一种激素药物治疗者,排除心脏病、高血压、肿瘤史以及内分泌疾病等,肝、肾功能及血脂正常。
两组患者均于同一时间开始服药,在手术结束月经来潮后第一天开始服用,治疗组给予米非司酮治疗,每次12.5mg,每日1次,连续6个月。对照组给予孕三烯酮治疗 ,每次2.5mg,每周2次,连续6个月。分别于手术结束后的 1月、3月、6月进行复查,主要了解两组患者治疗后症状的缓解情况,B超检查盆腔结节及附件包块有无复发,记录患者服用药物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① 缓解:患者疼痛症状缓解,盆腔痛性结节消失;②改善:患者疼痛症状减轻,无阳性体征,盆腔痛性结节缩小,触痛减轻:③复发:患者疼痛症状复发,盆腔部原发痛性结节至增大,或 B超检查提示“附件区囊性团块,内见光点反射”,或再次出现周期性、渐进性下腹痛者。总有效率=(缓解+改善)/总例数×100%。
① 胃肠道反应:患者多出现腹部不适,恶心、呕吐及神疲乏力等症状;②低雌激素表现:患者表现为点滴出血、潮热、盗汗、烦躁、情绪发生改变等;⑧雄激素样作用:患者体重加重、体毛密度增加、痤疮、声音改变、脂溢性皮炎等;④肝功能损害:进行肝功检查表现为转氨酶水平增高。
所有数据均采用 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 t检验 ,计数资料比较采用i2检验,P <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85%,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75%,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P> 0.05),治疗组20例患者中 ,出现复发的有3例,1例在术后1年内复发,1例在术后1~3年内复发,1例在3年后复发。对照组20例患者中,出现复发的有 5例,1例在术后1年内复发,2例在术后1~3年内复发,2例在3年后复发。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n=20)
上述40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症状均得到不同程度改善,治疗组20例患者在服药期间,有 1例早期出现有轻微恶心,有1例肝功能发生损害,为转氨酶轻微增高,症状均较为轻微,患者自述可以耐受 ,未影响治疗 ,对肝损害的患者,在不停药的情况下,给予护肝治疗后,肝功能恢复正常。对照组20例患者在服药期间,有4例早期出现有轻微恶心,有3例出现了肝功能损害,均为转氨酶显著增高,患者自述可以耐受,未影响继续治疗,对于肝功能损害的患者,停药后配合护肝治疗后肝功能恢复。治疗组患者用药后的不良反应显著小于对照组,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子宫内膜内异症是一种容易复发的雌激素依赖性疾病,发病率较高,约占 10%~15%,该病虽为良性病变,但具有同恶性肿瘤一样的种植、侵蚀及远处转移的特点。并且,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需求的不断提高,发病率呈现出不断上升趋势。由于病灶可以多发,反复发作致使局部黏连,在进行手术的过程中,经常可以看到病灶相互之间黏连紧密,这种情况,导致术者在进行分离操作时,很容易将病灶碰破[2],因此,手术不能彻底清除干净,可能导致术后再次复发,该病一旦发生会给患者生活质量的维持及提高带来严重不良影响。药物不仅具有预防病灶复发的作用,还具有预防病灶恶变的作用。目前,为有效避免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复发的情况,临床多采用药物巩固治疗的方法进行。因此,药物治疗就成为当前妇产科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可缺少的治疗方法,对手术后患者辅助药物治疗是很有必要的。当下,临床实践中用子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药物很多,如丹那唑、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但前者患者常出现多毛、声音变粗、痤疮、水肿以及肝转移酶升高等,导致患者不得不中途停药,并且,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价格昂贵,家庭经济水平一般的患者不容易接受。米非司酮是孕激素拮抗剂,与子宫孕酮受体具有较强的亲和力,可抑制排卵,约为孕酮的6倍。诱发黄体溶解而干扰子宫内膜的完整性,成为目前治疗该病的常用药物,由于该药具有较强的抗孕激素作用,可抑制异位子宫内膜的体外增殖并促使其凋亡,同时可出现闭经现象,因此现已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孕三烯酮是19一去甲基睾酮的衍生物,也是为临床上用于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一种常用药物。有较强的抗孕激素活性和中度抗雌激素作用,抑制雌激素的生成,与孕激素受体有强的结合能力,并能与雄激素受体结合,导致患者体内雌激素水平降低,最终使得异位内膜萎缩。对异位病灶有显著消减作用,能有效缓解子宫内膜异位症伴不孕患者的治疗以及异位症导致的疼痛,但该药的不良反应较大,上述40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症状均得到不同程度改善 ,治疗组 20例患者在服药期间,有1例早期出现有轻微恶心,有1例肝功能发生损害,为转氨酶轻微增高,症状均较为轻微 ,患者自述可以耐受,未影响治疗,对肝损害的患者,在不停药的情况下,给予护肝治疗后,肝功能恢复正常。对照组20例患者在服药期间,有4例早期出现有轻微恶心,有3例出现了肝功能损害 ,均为转氨酶显著增高,患者自述可以耐受,未影响继续治疗 ,但对于肝功能损害的患者,需停药后配合护肝治疗后肝功能才得以恢复。治疗组患者用药后的不良反应显著小于对照组,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且价格较高,药物的费用是米非司酮的3~4倍。根据上述研究结果表明,治疗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85%,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75%,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P> 0.05),治疗组20例患者中,出现复发的有 3例,1例在术后1年内复发,1例在术后1~3年内复发,1例在3年后复发。对照组20例患者中,出现复发的有5例,1例在术后 1年内复发 ,2例在术后 l~3年内复发,2例在3年后复发。综上所述,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效果显著,不良反应少,具有安全、有效等特点,经济实用,价格低廉,复发者还可重复用药,尤其适合于农村基层医院推广使用。
;
[1]孙秀丽,王建六,李小平,等.我国青少年子宫内膜异位症分析[J].现代妇产科进展,2007,16(4):256
[2]王卉.子宫内膜异位症腹腔镜术后服用米非司酮及孕三烯酮的临床观察 [J].临床军医杂志,2009,18(22):9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