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诚正有限责任会计师事务所 罗珺
所谓审计风险,是指会计报表中,存在的重大错报以及漏报,引起的注册会计师在审计后发表出不恰当的审计意见的可能性。会计师作为社会公众的被委托人,肩负着重大职业责任、社会责任。现代审计则是建立于对内控制制度的评审基础之上的,结合抽样审计理论以及方法,以解决审计实务中出现的大量问题。审计风险是必然存在的,如何对审计风险进行防范和控制,避免造成审计的损失,本文对此进行探讨,仅供参考。
审计人员是审计的主体,其素质的高低对审计风险的大小起着主导作用。一方面,由于目前我们审计人员的整体水平偏低,综合素质、识别风险能力、判断是非的能力良萎不齐,而审计经验作为审计人员所必备的一种重要职能,它需要在实践中积累,而且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审计内容,审计经验准确度也有偏颇的时候。另一方面,由于国内的审计准则、工作规范以及职业道德标准都有待加强,许多内部审计机构以及审计人员还缺乏必要的职业规范进行约束和指导,甚至部分内部审计人员缺乏应有的职业道德观念,违法规、循私情、害怕打击报复,放弃在重大问题上进行的追查和揭露,报告出与事实并不相符的审计结果,存在一定的道德风险;内审人员也普遍缺乏计算机的审计技能,难以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这些因素都给内部审计工作质量、信誉的保证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导致了审计风险的出现。
目前,审计多采用的审计方法为制度基础审计,该审计方法存在的弊端日渐暴露,已难以顺应当今复杂经营环境发展。原因在于,它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测试的过度依赖,本体就是巨大风险存在的主体。因为被审单位实际情况并不相同,审计的目的多样,采用什么审计程序、选用那个审计方法最恰当却难以进行确认。若审计程序以及方法的选择不当,则会造成审计时长增加,成本上涨,甚至将一些重要审计内容遗漏,难以及时觉察出重大错弊行为,未收集到充分并且可靠的审计证据,导致审计结论与实际有偏差,产生审计风险。审计人员在进行实际审计过程中,若已经了解到审计风险的形成因素,就需要有意识对审计风险进行防范,以提高内部审计工作质量,充分发挥内审服务在管理中的职能
审计对象的日趋复杂化,使得现代审计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在市场激烈的竞争中,企业经营的发展规模也日益壮大,会计核算时记录不当产生的可能性也逐渐增加,而且这样的记录不仅极其容易被大量其他的信息所掩盖,并且在抽样审计中被忽视的可能性也逐渐增大。此外,随着交易的日趋复杂化,进行恰当的记录也变得很困难,审计结论和实际情况之间发生偏差可能性也逐渐升高。
政府以及广大的投资者对企业财务状况关注度大大提高,人们开始更加关注到已经审核的财务报表,对财务报表中所提供出的信息可靠性也开始日益重视,对审计意见依赖的人也越来越多,证监会等政府部门,以及投资人、债权人,甚至包括一些潜在的投资人、债权人等,都将目光放在审计上,并且聘请了专业的审计人员,提升信息的可靠性,以降低他们的投资风险。因此,审计时,不但需要克服客观存在结合主观努力时的审计风险,同时,也更加大了对政府部门以及社会公众负责提供准确的审计信息、并维护国家以及公众利益的责任。
会计师在审计时,正确运用审计抽样的方法,可以提高审计效率,获得可靠有效的审计证据,从而保证审计质量、防范审计风险。因为会计师进行审计时,难以做到面面俱到,对被审计单位所有的经济事项以及所涉及到的财务收支进行查实。会计师要不仅仅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是否存在重大方面进行回答,并且也需要反映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这就对抽样的可靠性、有效性提出要求,即,抽样必须提高样本对总体的反映程度。否则,样本的总体反映情况差异一旦超出可容忍范围,导致会计师对抽样结果产生信赖过度,引起误差,审计公允性则丧失。审计证据存在片面性、不可靠性,导致重大误导作用,得出错误审计结论,导致审计风险。
审计报告作为审计成果,是追究审计责任以及承担审计风险的具体判断依据。根据审计程序以及常规逻辑思维,审计报告是根据审计约定书中所规定的内容和要求,以及审计抽样、取证所组成的工作底稿来得出的,审计风险似乎应在审计报告以前环节中存在。但现实中,撰写出审计报告的本身不仅仅存在风险,而且应作为防范风险的重要环节。审计风险作为是客观存在的实体,若在审计报告中将风险客观性忽略,并将查证结果的真实性进行了绝对化的肯定,对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责任进行忽视,一旦产生误差,则引起风险。如果审计报告中,审计时间和空间范围的表述不清,则可能引起审计报告使用者的误解,风险形成。
维持良好的执业环境是维护会计师赖以生存和发展环境的客观条件,有了良好的执业大环境,会计师才能在执业时,刚正不阿的坚守独立、客观、公正原则,进行保障审计的质量。但就最近几年出现的审计案例来看,大多由于会计师事务所以及注册会计师在受到了被审计单位,甚至在政府部门的压力下,不得不违规或违心地出具虚假的审计报告,一旦问题出现,就将自己的位置置于非常被动状态下。因此,对会计师进行的审计,迫切的需要一个良好的执业环境。随着最新《会计法》的颁布与实施,单位的负责人成为承担会计责任主体,加上其于相关辅助规定,遏制会计造假的力度加大了,从而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环境在良好、宽松的社会环境有了条件。
社会公众对审计真实性的要求与真实审计能力所达到程度之间存在一个期望差值。审计中,往往由于应用的工具和技术手段具有局限性,其审计人员自身素质不统一,都会影响,它在满足公众需求方面的达标,始终处于相当被动的位置,这就使得审计人员必须要担起一定的风险。就如何对这些风险进行控制,保证他们在能接受范围内,对审计人员素质需做出以下要求:
1.树立较强风险观念
维持良好的执业环境是维护会计师赖以生存和发展环境的客观条件,有了良好的执业大环境,会计师才能在执业时刚正不阿的坚守独立、客观、公正原则,进行保障审计的质量。但就最近几年出现的审计案例来看,大多由于会计师事务所以及会计师在受到了被审计单位,甚至在政府部门的压力下,不得不违规或违心地出具虚假的审计报告,一旦问题出现,就将自己置于非常被动状态下。因此,对会计师进行的审计,迫切的需要一个良好的执业环境。随着最新《会计法》的颁布与实施,单位的负责人成为承担会计责任的主体,加上其余相关辅助规定,遏制会计造假的力度加大了,会计师审计的社会环境有了改善。
2.增强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意识,提高自身素质
社会公众对审计真实性的要求与真实审计能力所达到程度之间存在一个期望差值。审计中,往往由于应用的工具和技术手段具有局限性,其审计人员自身素质不统一,影响它在满足公众需求方面的达标,始终处于相当被动的位置,这就使得审计人员必须要担起一定的风险。就如何对这些风险进行控制,保证他们在能接受范围内,对审计人员素质需做出以下要求:
(1)树立较强风险观念。国内审计人员数量是非常大的,但层次偏低,即使已经获得会计师证的人,但因为会计师事务所中存在长期的挂靠体制,养成了一定墨守陈规,引起审计工作质量降低,增强了审计风险。因此,审计人员需要将思想进行转变,积极的去适应市场经济对审计标准的要求,提高风险意识、道德意识、责任意识,培养具有高尚品德、正直人格和严谨工作态度的执行者。
(2)遵守职业道德要求。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应是注册会计师工作中必须遵循的行为守则,包括:职业品德、职业纪律、专业胜任能力以及职业责任多方面,需达到一定的职业标准。审计人员需要理解并掌握这些标准,并且在执业时严格的遵守,这样就有可能为公众提供高质量的审计服务,避免在审计中发生过失,降低发生重大审计风险损失机率
(3)提高执业水平。审计进行的目的,是对被审计单位的报表可靠性表达审计的意见,这说明审计结果需要做出准确的判断。该判断能力则来自于审计人员实践经验的积累以及专业能力,判断一直存在于审计过程始终,因此,审计人员不仅需要具有执业所需会计、审计、法律、税务、企业管理等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还需具备实务操作能力以及丰富的实践经验。
3.执行适当审计程序
将审计的质量控制制度建立健全,合理制订科学的审计计划,收集充分有效的审计证据,将审计资源集中于高风险的审计领域,确保所有重大差错以及非法事项识别能力,最终根据审计工作底稿三级复核制度,将风险控制在最低的水平范围。可以说,防范审计风险的本质,就是质量控制问题。会计师事务也必须建立一套严密性强、科学性强的内部质量控制制度,并对风险可能发生的环节,进行严格质量控制,保证审计人员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并将责任细化到个人。事务所尽量选择业务全面的客户,并且选用审计经验较丰富、综合素质高的会计师,将每一个重要的客户年度审计做出标准的审计工作底稿,以备给其余人员执业参照,这样既有利于有效地对准则进行理解,又提供实例参照,加强了作业的标准化,降低了执业的随意性。
4.加强自我保护,促进法规健全
(1)签订业务约定书。业务约定书应该明确委托方的会计责任以及受托方需承担的审计责任,并明确业务性质、范围、双方的权力以及义务,并作为法律效力的有效契约。这样才能在发生法律诉讼时,有可能将审计风险的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
(2)提取风险基金或是购买责任保险。西方国家的投保中,充分的责任险作为会计师事务所一项重要的保护措施。在国内《注册会计师法》规定中,会计师事务所需要按规定组建职业风险基金,但很多保险公司并未开展责任险的业务,因此,行业协会要积极与保险公司进行磋商,促成该项业务成功。尽管这难以消除可能受到的法律诉讼,但却防止或减少了诉讼失败给会计师事务所带来的审计风险损失。
5.保证内部审计独立性、权威性
对机构、人员、工作、经费进行独立性保证,是搞好内部审计的必要条件。领导的重视尤其关键,领导拥有一定权限,能对会计人员的违规操作以及会计舞弊行为产生一定的限制和规范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透明度,让企业难以进行违规操纵利润。
审计风险作为审计界的新课题,充满着诸多不明确因素,需要对其中某些特点进行一个全面把握,找出最优防范以及控制风险措施,就需要审计机构和外部相关部门联合合作。总之,审计机构需要主动提高风险防范以及控制能力,变被动作主动防范,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外部机构协同作用,做到防范、控制审计风险最佳。
[1]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审计.经济出版社,2008
[2]郝新春.关于审计理论若干问题研究.会计研究,2006.1
[3]万霏,王芳.新会计准则研究.会计研究,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