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荧光灯管的全新第四代电子源(二)

2012-10-06 14:05小泽隆二田亚葵
灯与照明 2012年1期
关键词:管内斑点线圈

小泽隆二,田亚葵

(北京天洋浦泰投资咨询有限公司,北京 100089)

尽管点亮FL管内的钨丝线圈通过断开辉光放电管开关而不再被焦耳热加热,HCFL管内的钨丝线圈还是有不均等的温度,它相当于短时间焦耳热的不均等加热。点亮FL管内钨丝线圈不均等加热取决于运行时间。点亮FL管内带有BaO颗粒的钨丝线圈在长时间运行时不被加热,只有点亮FL管内钨丝线圈里的裸金属斑点被其他东西选择性加热。

图4 点亮FL管的照片

图5 点亮FL管中带有BaO颗粒钨丝线圈的照片

点亮FL管的照片如图4(a)所示,通过一个塔丝,点亮HCFL管两端的整个钨丝线圈似乎都被加热到高温。观察结果由人眼做出,它有敏感曲线的饱和。围绕着加热区域和来自加热斑点的发光具有强密度的散射光,人眼的观察无法分离散射光。散射光可通过低感光度从照片上除去,图4(b)显示采用低感光度照相机拍摄的相同点亮FL管钨丝线圈的放大照片(1.5倍),你可以清晰地识别钨丝线圈两端加热和未加热的区域。图4的结果是从FL管内较差的钨丝线圈获得的,如同许多民用FL管。FL管必须安置如图2所示的理想钨丝线圈。图5显示点亮FL管内理想钨丝线圈加热的照片,点亮FL管采用80 Vac电压加载到电极上。你可以看到含有BaO颗粒钨丝线圈的大区域没有被加热,并且只有裸金属斑点被加热到较低温度(600℃)。点亮FL管内裸金属斑点的加热温度通过施加到电极上的ac电压改变。

采用理想钨丝线圈的FL管点亮的亮度与民用HCFL管的亮度相类似,表明裸金属点的加热温度,对于点亮FL管电子源的产生不是重点担心的。这是设计FL管实践中的一个重要发现,差别在于运行寿命。加热裸金属斑点的较低温度导致更长的运行寿命,伴随较少加热金属的蒸发。钨丝线圈获得较低加载到电极上的较低ac电压,如图2所示。换句话说,点亮FL管的运行寿命随着带有BaO粒子钨丝线圈的品质显著改变。钨丝线圈上BaO粒子的大数量导致受热斑点的高温,它将钨丝在真空中蒸发掉,导致FL管运行寿命的缩短。

从以上观察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在点亮FL管内产生全新4G电子源的先决条件关系到裸金属斑点加热到600℃以上。在600℃的钨丝从不发射热电子,点亮FL管的电子源既不是受热裸金属斑点,也不是受热BaO粒子的影响。我们必须找出点亮FL内的新电子源。

众所周知,FL管需要高ac电压,被称之为点火电压。图5中带有BaO层钨丝线圈的大部分区域是暗的,这表明钨丝线圈里没有来自BaO层的热电子发射。BaO颗粒在钨丝线圈上,但是,在点亮FL管中有重要的角色。钨丝线圈上的BaO颗粒的角色是:(1)增强施加到氩气体空间的电压;(2)保持钨丝线圈内受热裸金属斑点的温度,裸金属斑点在ac施加电压的半周期内不被加热。氩气体空间极化BaO粒子的极性与电极的极性一致,所以,极化BaO粒子增强施加到氩气体空间的ac电压。极化强度通过结晶良好的BaO颗粒得以加强。受热裸金属斑点附近的BaO颗粒被裸金属斑点加热,BaO颗粒具有大的热容量。

我们将首先讨论通过焦耳热在裸金属斑点上BaO颗粒的热效应。指定的外施ac电压加载到钨丝线圈,微小裸金属斑点(大约是线圈的5圈)快速加热到平衡温度。如果裸金属斑点过于小(少于3圈),斑点达到平衡温度的加热速度,随裸金属斑点附近BaO颗粒的加热而减速。若裸金属斑点过宽(大于10圈),由于热分布的不均衡,裸金属斑点的温度上升同样缓慢。为了迅速加热,裸金属斑点的尺寸有一个优化(大约5圈)。对于给定尺寸的裸金属斑点,受热温度随钨丝线圈上BaO颗粒的数量而改变。仅采用如图2所示的钨丝线圈能获得重复性实验,裸金属斑点的尺寸变化导致未点亮HCFL管的启动困难,这表明民用HCFL管启动条件的变化。带有钨丝线圈的FL管具有BaO颗粒,不用来自受热BaO颗粒的热电子,它利用钨丝线圈里的裸金属斑点。不要在FL管内的钨丝线圈上使用过量的BaO颗粒,过量的BaO颗粒导致运行寿命的缩短。

我们现在来描述点亮FL管内真正的4G电子源。受热裸金属斑点上的氩气体被加热到相同温度,受热氩气体与冷氩气体有热交换,氩气体的热交换导致受热氩气体空间的体积增大。受热氩原子具有较低的电离能,因此,处于受热氩气体内的氩原子伴随施加到电极上的较低电压电离。电离的氩(Ar1+)和电子(e-)不被人眼所见。幸运的是,作为副产品,氩原子的电离总是伴随有一定数量的氩原子激发(Ar*)。受激氩原子在受热氩气体容积内发射天蓝色的光,受热氩气体空间的存在和大小可通过天蓝色的光来认识。我们可以识别电离氩气体的体积。电离Ar1+与Ar*的数量之比在100到1的范围。受热氩气体空间中,只有较少数量的Ar*发射天蓝色光,其他的为人眼所不见。来自Ar*的天蓝色光在分类上属于晕光。因此,电离氩气体空间被称为“高温氩晕空间”(HTACS),受热裸金属斑点上的HTACS的体积如图4(a)所示,HTACS是点亮FL管内的电子源和电子收集源。HTACS的尺寸随钨丝线圈的条件而不同,图4中左边的HTACS相对于右边的HTACS具有较大的体积。尽管左右两边HTACS的大小不一样,但点亮FL管的表现并不受所形成 HTACS体积的影响。HTACS的体积 VHTACS表示为 πφ2×4-1,依据 FL 管的直径,VHTACS计算为3 cm3~15 cm3。

图4中的受热氩气体空间扩展到FL玻璃墙的内壁,因此,玻璃墙被HTACS的温度加热,图6显示玻璃外墙的温度曲线图,它通过附属点亮HCFL管玻璃墙的热电偶检测到,室温是19℃。玻璃墙2 cm处的HTACS温度最高(33℃)。如果采用民用温度计,例如Venter 350,测量点亮FL管的温度,温度计在距离玻璃墙一定距离外检测到热辐射,所检测到的热辐射包括钨丝线圈上的受热裸金属斑点。图7显示采用民用温度计检测到的点亮FL管的温度曲线图,温度曲线图与图6的不同,我们采用图6的结果。图6中HTACS 的体积 VHTACS计算为 3 cm3(1.42π × 4-1)。HTACS的大体积含有许多Ar1+和自由电子,它们不均匀分布在HTACS内。HTACS的大体积是点亮FL管氩气体空间内运动电子散布的有利因素,点亮FL管内的散布电子具有短的平均自由程。

图6 点亮FL管玻璃外墙的温度曲线图温度通过玻璃墙上的附属热电偶测得

图7 点亮FL管的温度曲线图采用民用温度计Venter 350检测

图5是采用80 V运行的点亮FL管的钨丝线圈,当FL管在75 V以下运行时,钨丝线圈里的受热红斑点从点亮FL管消失,HTACS也从点亮FL管消失。所以,发光也从FL管消失,外ac驱动装置的电子线路在未点亮FL管的电极处断开。这一结论表明裸金属斑点的重要性,裸金属斑点是被来自HTACS的电子加热的。我们必须发现裸金属斑点被来自HTACS的电子加热的新机制。

经过多次尝试后,我们终于得出结论,微小裸金属斑点是被来自HTACS的流光电子辐射加热的。在形成HTACS之后,由于HTACS中Ar1+的存在而造成的中性真空,立即使得电子在其中运动困难。然后,HTACS内裸金属附近的电子向标靶聚集,这是覆盖有BaO层钨丝线圈中具有最高正电势和最低电导的地方,标靶就是裸金属斑点。聚集电子并不向钨丝线圈上的BaO绝缘颗粒接近。更精确的描述,高密度的聚集电子在HTACS内形成流光电子,如同通过雷云中负电荷在天空形成闪电的早期形态。流光电子轰击裸金属斑点,斑点加热到需要的温度。裸金属斑点的加热温度被施加到电极的电压所控制,高电压产生高温度。

图8 建议照片钨丝线圈的裸金属部分被来自点亮FL管内HTACS的流光电子加热

图8照片简要说明,HTACS内的聚集流光电子选择性轰击裸金属斑点,将其加热到红色温度。聚集电子不接近带有BaO颗粒钨丝线圈的昏暗区域,这里是电绝缘体。我们必须确认作为流光电子靶标的裸金属斑点的极性,确认通过向电极施加dc电压实现。

实验仅在FL管发光情况下进行,这里给电极应用高于500 V的dc电压。当dc电压加载到FL管的电极时,它被焦耳热加热,HTACS出现在电极{阳极(+)}的一边,而电极的另一边{阴极 (-)}没有HTACS。流光电子只轰击钨丝线圈内阳性的裸金属斑点。必须注意,非常精巧的实验要求对电极应用dc电压。

图9 点亮FL管中两个HTACS之间的电子流和外施ac电压半周期内电流的方向

在真空装置里,阴极向真空提供电子,而阳极从真空中收集电子。在FL管中,阴极金属不提供电子,FL管当具有HTACS时被点亮。HTACS含有许多自由电子和Ar1+,电子取自负电极上的HTACS,而在正电极上HTACS内的Ar1+收集到达的电子。到达的电子与HTACS内的Ar1+复合返回氩原子。内电子线路通过处于点亮FL管两边HTACS之间的电子运动实现闭合。图9简述在所施加ac电压半周期内HTACS之间的电子流。

钨丝线圈上的裸金属斑点只在所施加ac电压半周期加热,斑点在随后的半周期内不被流光电子辐射。钨丝是金属,具有电导和热导,受热金属斑点迅速降温到阈值温度600℃以下。受热裸金属斑点必须在随后的半周期内保持阈值温度。在受热裸金属斑点附近的受热BaO颗粒,它有大的热容量,在半周期期间保持裸金属斑点的温度。所以,点亮FL管内的裸金属斑点在ac运行中总是保持温度,如图9所示。采用200 V和50 Hz运行的点亮FL管内的受热BaO颗粒,在随后的半周期内保持阈值温度10 ms。

图10 在ac电压半周期的运行中,HTACS在阳极电极(+)一边形成,且在没有BaO颗粒的阴极电极(-)上不形成HTACS。没有HTACS,也就没有取自阴极电极的电子

如上所述,外ac驱动装置通过Ar1+形成的电容器Ctube内的感生ac电流实现电性连接。在未点亮HCFL内不形成电容器Ctube。当钨丝线圈的一端没有BaO颗粒,在阴极(-)上不形成HTACS,如图10所示。据此,在半周期内从阴极到氩气体空间没有电子流动。换句话说,在氩气体空间因没有运动电子而没有氩原子的电离。因此,外ac驱动电路在具有负电势的电极处断开。随后的半周期,从阴极上HTACS到裸金属斑点阳极的电子流闭合外ac电路,如图11所示。200年来已经众所周知,任何尖端金属阳极可能从真空和气体空间收集到达的电子。

图11 在带有BaO颗粒钨丝线圈内受热裸金属上,取自HTACS的电子在随后的ac电压半周期内向裸钨丝线圈运动

以上陈述可以通过检测外ac驱动装置的电压v和电流i波形来确认。图12显示采用150 V和30 kHz运行的FL管电极处检测到的ac电压v的波形,和来自电极导线里的ac电流i。当钨丝线圈的一端没有BaO颗粒,如图12(a)所示,所检测未点亮FL管ac电流i的波形,确实在半周期内没有ac电流。在此,裸钨丝线圈(-)没有HTACS。当钨丝线圈的两端都有HTACS时,如图12(b)所示,检测到的ac电压v和ac电流i表明,外ac驱动电路是闭合的。需要注意,图12所示的波形实验不能在低于20kHz频率电压运行的FL管上做。

图12 点亮FL管的波形,采用200 V和30 kHz运行

图12的结果告诉我们另一个在未点亮FL管中生成HTACS的方法,新方法形成HTACS的先决条件是氩原子的电离,通过施加高于20 kHz高频率的高ac电压,使得氩气体空间里钨丝线圈上BaO颗粒前面的氩原子电离。在电离氩气体空间内的小体积里形成流光电子,流光电子辐射到裸金属斑点上,如图8所示,裸金属斑点的温度立即上升到600℃以上。然后,HTACS在受热斑点周围形成,是的,确实如此。未点亮FL管立即被所应用的ac 800 V和30 kHz点亮,裸金属斑点不用焦耳热。通过高频形成HTACS的细节将在其他地方报告。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HTACS在带有BaO颗粒的钨丝线圈上的受热裸金属斑点上形成,HTACS是全新的电子源。带有BaO颗粒的钨丝线圈受热裸金属斑点上的 HTACS是点亮 FL管内的第四代(4G)电子源。

3 小结

通过实验发现,用于点亮FL管里内电子线路的全新电子源(4G电子源)带有颗粒的钨丝线圈。全新电子源是高温氩晕空间(HTACS),它在带有BaO颗粒钨丝线圈里的受热微小裸金属斑点上形成。形成HTACS的先决条件是有名无实的HCFL管内的受热斑点达到600℃以上,辅助条件是围绕受热斑点受热氩气体空间内的氩原子电离。点亮FL管内的加热源是来自HTACS的流光电子,当钨丝线圈具有正电势时,流光电子辐射到裸金属斑点上,而处于负电势时不辐射在裸金属斑点上。因此,钨丝线圈上的裸金属斑点在ac加载电压半周期内被加热,而随后的半周期不被加热。在点亮FL管的ac运行中,受热斑点附近的受热BaO颗粒,它有大的热容量,在随后的半周期保持温度。然后,通过ac电压的运行,在点亮FL管内钨丝线圈的两端总是形成HTACS。在内电子线路中,取自HTACS的电子从电极的阴极(-)向阳极(+)运动,到达阳极HTACS的电子与Ar1+复合返回氩原子。氩气体空间里运动电子的方向与所施加周期相反并同步变化。实验清晰显示,外ac驱动电路通过电容器Ctube的感生ac电流闭合,电容器Ctube只在点亮FL管中形成。

[1]T.A.Edison,USP 307,031,1884

[2]A.Whenelt,Ann.Phys.Leipzich.14,425,1904

[3]R.H.Flower and L.Nordheim,Proc.Roy.Soc.London,Ser.A,119,1928

[4]Sanborn C.Brown,Basic Data of Plasma Physics,Chapter 14,American Vacuum Society in 1959 and reprinted from American Institute of Physics,1993

[5]L.Ozawa, and Y. Tian, J. Chinese Ill. Soc. in printing 2011,

[6]L.Ozawa,Y.Tian and M.Kato,J.Inf.Display,12,p 69,2011

[7]F.Meyer,USP 2,182,732,1927

[8]J. F. Waymouth, Electric Discharge Lamps, MIT Press,1971

[9]L.Ozawa,Displays and Imaging,4,59,1996

[10]L.Ozawa,Cathodoluminescence,Chapter 7.5,Kodansha Scientific,Tokyo,Japan,1990

[11]L.Ozawa,Cathodoluminescence and Photoluminescence,Chapters 3-2 and 3-3,CRC Press,Taylor& Francis Group,Boca Raton,London,New York,2007

猜你喜欢
管内斑点线圈
可爱的小斑点
基于LSTM的汽轮发电机线圈的早期异常检测
斑点豹
脱硫废水浓缩系统中烟气蒸发器的管内模拟
小型线圈缠绕机设计
上倾管内油水两相流流型实验研究
超小型薄壁线圈架注射模设计
猪身上起红斑点怎么办?
2007款日产贵士车点火线圈频繁烧毁
腕管内原发性腱鞘结核误诊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