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教会大学的停办与部分接续

2012-09-27 06:54章华明刘淑娟
关键词:东吴大学上海理工大学校庆

章华明,刘淑娟



如何看待教会大学的停办与部分接续

章华明,刘淑娟

(上海理工大学档案馆,上海 200093)

作为近代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会大学曾备受关注,后因种种原因悉遭停办,而后又部分得以重组或接续。以沪江大学等作为个案分析,研究了教会大学在改革开放及社会经济大发展前提下的部分接续,得出变被动为主动,基于相互平等、相互尊重、互惠互利的中外合作与交流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发展趋势,而我们对待教会大学历史的态度也更加自信、理性和客观。

教会大学;停办;延续

业内对教会大学的印象一般有两点。其一,教会大学虽然数量不多,但起点高,在体制、机构、教学乃至规章制度等方面,直接引进西方近代教育模式,以整体的规模影响,在中国教育近代化过程中起着某种程度的示范与导向作用。其二,教会大学在建国初期被整体解构、停办,但改革开放后,诸多教会大学毕业生基于对母校的感恩,凭借自身实力和影响,与母校原址上的大学合作,使多所教会大学得到了部分接续,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教会大学的文脉。少数大学更将校史追溯至教会大学本身,以致在社会上产生了不同的反响。这就带来了一个问题:究竟如何看待建国初期教会大学的停办和今天部分的接续?

一、建国初期教会大学的停办与其后海峡两岸的部分接续

学界关于教会大学的研究,多以13所基督教大学、3所天主教会大学为对象。这些大学和今天原址上大学的历史关系如表1、表2所示。

表1 13所基督教会大学今昔

Tab.1 Today’s 13 Christian universities

表2 3所天主教会大学今昔

Tab.2 Today’s 3 Catholic universities

* 震旦大学创建于1903年,地点在徐家汇天文台。1912年迁至重庆南路现址,现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原徐家汇天文台震旦大学校址现为上海市气象局。

大学历史的存续,多以文脉论。国家教育部有一个指导性的意见,即2002年颁布的“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校史和校庆问题的通知”(以下称“通知”)。该“通知”特别关注教会大学,强调,高等学校建校历史的变更,涉及到一些政治问题……一些教会学校的历史涉及到帝国主义对华教育的侵略。

建国初期在港台地区,改革开放后在大陆,由于政策或民间华人校友的推动,使得教会大学文脉得以部分延续的现象比较普遍。具体而言:国民党政府迁台后,由东吴大学在台校友倡议,1951年东吴大学在台复校,仍称东吴大学。圣约翰大学停办后,部分校友在1967年成立了新埔工业专科学校,目前已升格为圣约翰科技大学,另有部分校友于2000年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内设立了圣约翰学院,建成使用。至于辅仁大学,原址现为北京师范大学北校区,1960年在台复校。而广州曾被并入中山大学的岭南大学,也在香港复校。在大陆,1951年,中国第一所女子大学金陵女子大学和金陵大学合并,1952年改为南京师范学院,1984年改名南京师范大学。1987年,在原金陵女子大学校长吴贻芳的推动下,南京师范大学成立金陵女子学院,金陵女子大学由此复校。但客观上,南京师范大学的成立时间(1902年)本身就早于金陵女子大学的成立时间(1913年),关系不到校庆时间的计算。类似的情况还有:齐鲁大学医学院得以保留并更名为山东医学院,今为山东大学西校区;华南女子文理学院校友以华南女子文理学院暨附中校友会的名义复办了福建华南女子职业学院;华西协和大学被停办后,辗转成为今四川大学医学院的前身之一。这样一来,高校在比较自身和“关联教会大学”历史时要考虑的现实问题是:教会大学的历史是否比自己长?两者有无内在的关联性,如果接续,社会与政府是否承认?

南京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四川大学、北京师范大学4所建立在教会大学原址的大学,其本身的历史均早于教会大学,不存在追溯教会大学历史的问题。包括北京大学在内的8所建立在教会大学原址的大学,虽然建校时间迟于教会大学,因种种原因,并未将校史上溯至教会大学。不过,华中师范大学、苏州大学、上海理工大学、河北大学分别接续了华中大学、东吴大学、沪江大学、天津工商学院4所教会大学的历史,校庆都以教会大学的创立时间为开始计算,但文脉强弱程度有所不同(参见表3)。

表3 4所教会大学校史接续概况

Tab.3 Overview of the 4 Christian universities’ historical continuance

表3的4组关系中,华中大学和华中师范大学的关系算是一个特例。华中大学原址现为创建于1958年的湖北中医药大学,但华中师范大学将华中大学认作前身。原因在于:1951年,华中大学与中原大学教育学院合并为公立华中大学,就地从教会大学转为公立,档案及华人师生悉归公立华中大学。1952年,中华大学、湖北教育学院等并入后,学校改名为华中高等师范学校,1953年定名为华中师范学院。1985年,华中师范学院更名为华中师范大学,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校名。显然,和其他教会大学不一样,华中大学看似被停办、合并,实则是“就地重组”,实现了从教会大学到公立大学的平稳过渡。不过,在具体建校时间上,华中师范大学却理性地选在华中大学前身文华书院设立大学部的1903年,而不是文华书院的始创年1871年,也不是文华大学更名为华中大学的1924年。此外,档案在文脉传承中具有标志性意义。在建国初期的院系调整中,绝大部分被停办的教会大学,其档案都归入当地政府档案馆。但和燕京大学档案归入北京大学一样,华中师范大学幸运地接收了华中大学的全部档案。

苏州大学和东吴大学之间也存有文脉关系。1952年,东吴大学停办,以东吴大学文理学院中文、化学、生物、物理4个系为基础,苏南师范学院成立,在原东吴大学校址办学,同时江南大学数理系及苏南文化教育学院部分系科并入,同年底苏南师范学院更名为江苏师范学院,1982年改为苏州大学,仍沿用东吴大学“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的校训。苏南师范学院还接受了东吴大学的图书仪器及学生档案,东吴大学最后几届学生也是留在苏南师范学院完成学业的,教师也是继续留用的多。

2006年,在原沪江大学校址办学的上海理工大学,得到国家教育部的认可,首次将沪江大学作为前身,庆祝建校100周年,上海市市长韩正出席庆典,表示祝贺。沪江大学校训为“信义勤爱”,宗教色彩明显。上海理工大学百年校庆时定校训为“信义勤爱思学致远”,加了四个字,学校四条干道也分别被命名为“之信大道”、“之义大道”、“之勤大道”、“之爱大道”。从文脉上说,沪江大学仅商科一脉得以部分传承,后文将对此作具体描述。

天津工商学院原址自1964年起,由秦皇岛外语专科学校及其后的天津外国语大学使用。1970年,河北大学由天津迁至保定,天津工商学院和河北大学之间的地缘关联消失殆尽。2001年,河北大学将天津工商学院作为前身,庆祝建校80周年。天津工商学院的校训为“实事求是”,河北大学的校训也加了四个字,为“实事求是笃学诚行”。

二、个案分析:沪江大学和上海理工大学相互认同的逻辑

中国大学的历史有一个问题值得关注:现代意义上的大学,普遍因为抗战爆发或中断,或内迁。对这种情况,“通知”认定其校史的连续性,指出,高等学校由于战争、动乱或其他不可抗拒的原因停办,其后重新接续办学招生的,可以延续其原建校时间。以内迁形式接续的,有两种途径:一是政府主持接续,二是靠校友自身力量推动接续。前者如西南联大,后者如中小规模的上海海洋大学,又如已在国民政府时期完成注册登记的教会大学,如沪江大学。

追溯沪江大学的历史可知,上海校区被日军占领后,一方面校方宣布停办,另一方面部分校友在市中心另办沪江书院,自养图存。同时,以校友凌宪扬为首的部分校友在大后方重庆和东吴大学联办东吴沪江联合法商学院。抗战胜利后,沪江大学在上海原址复校,直至1952年停办,档案悉数归入上海市档案馆,今天上海理工大学档案馆只收藏有部分沪江大学校友的捐赠。后来沪江大学校友又分别在台港沪等地复校:1958年在台湾创设沪江高级中学,1987年在香港创设沪江小学,1988年在上海沪江大学原址联合上海机械学院设立沪江城中区商学院。值得一提的是,沪江大学首任华人校长、抗日烈士刘湛恩之女刘光坤及上海沪江大学校友会副总干事喻超等多位沪江大学校友,都曾受聘沪江城中区商学院担任过教职。这个商科,就是今天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的一部分,堪称沪江大学和今日上海理工大学间的“一脉”相承和接续。2005年,上海理工大学设立沪江学院,开设大学预科汉语、商务汉语、基础汉语、HSK考试辅导等课程,为海外留学生提供国际教育及文化交流服务。

依笔者观察,沪江大学和上海理工大学之间的历史认同,不唯商科一脉的接续。多年来,广大海内外沪江校友一直与上海理工大学保持着联系,维系着亲情。2006年,海内外沪江校友齐聚上海理工大学,庆祝建校100周年,香港校友为沪江学院捐资100万元港币;2007年,上海理工大学附属小学和香港沪江小学结为姊妹学校;2008年,上海理工大学代表团应邀出席台湾沪江高级中学50周年校庆。这其中,和沪江大学的灵魂人物刘湛恩密切相关。每年清明前后,沪江大学校友、在校大学生都要齐赴龙华烈士陵园悼念这位抗日烈士。如今,在上海理工大学校园内,除最宽敞的“湛恩大道”外,“湛恩纪念图书馆”及保存完好的刘湛恩故居和刘湛恩三座塑像也非常醒目,整个校园到处都能感受到刘湛恩的气息和魅力。上海理工大学档案馆已经完成编辑出版的“沪江文化”丛书中就有两本是《刘湛恩纪念集》和《刘湛恩文集》。2011年,上海理工大学建校105周年之际,以若干幢沪江大学教授别墅为依托的沪江国际文化交流园正式开园,引起轰动,连美国新任驻中国大使骆家辉也跑来探个究竟。

最值得一提的是,沪江大学校友会是上海市民政局登记在册的合法社团组织,而上海理工大学校友会只是局限于校园内部和校友之间的非正式机构。从法律上来说,两者之间不仅没有隶属关系,前者的法律地位甚至还高于后者。当年,沪江大学校友会在人民广场附近的青年会宾馆设有办公室,空间非常局促。后来,考虑到校友们年事已高和交通便利等因素,上海理工大学便在市中心的复兴路校区为沪江大学校友会腾出了一间办公室,尽管校友们只每周二上午过来办公,利用率并不高。因为两者之间的良好互动,2011年3月,“上海沪江大学校友会”正式变更登记为“上海理工大学校友会”,沪江大学校友会全部档案资料悉数归入上海理工大学档案馆,《沪江校友通讯》的编辑也改由上海理工大学校友会成员为主,沪江大学校友会为辅。这样一来,上海沪江大学校友会事实上就演变成了上海理工大学校友会的分支机构。广大沪江校友对沪江大学的感情之深,对上海理工大学的情感认同可见一斑。

换言之,考察沪江大学和上海理工大学之间的关系,可以说,除却商科的“一脉”相承,是双方的热情友好互动、密切联系与合作,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并最终促成了双方实质性的相互认同。一言以蔽之,这种关系是“相互认同为主,文脉传承为辅”。2010年4月,毕业于沪江大学英文系、原中国驻美大使李道豫在接受笔者采访时曾笑谈:沪江大学停办后英文系并入复旦大学,复旦大学校友会曾向我发出邀请,欢迎我以复旦校友身份走进复旦校园。但我一天都没在复旦校园待过,怎么合适呢?我还是对今天的上海理工大学有感情。

三、我国社会经济大发展条件下对教会大学历史的再认识

距离1952年教会大学的停办,60年过去了。对照“通知”精神,我们究竟该如何对待4所大学的校史与校庆问题呢?今天的中国究竟该如何对待教会大学的历史呢?

通过上述分析,按照4所教会大学文脉传承的强弱论,由强到弱,依次为:华中师范大学、苏州大学、河北大学和上海理工大学。我们注意到,以相关教会大学的创建时间为起点,华中师范大学1993年90周年校庆、苏州大学2000年100年校庆、河北大学2001年80周年校庆、上海理工大学2006年100周年校庆都得到了认可。江泽民同志担任总书记期间,还曾分别题词祝贺华中师范大学90周年校庆、苏州大学100年校庆。诸多教会大学建筑更被列为近代优秀历史保护建筑,亨利·墨菲则因为设计规划了包括沪江大学在内的多所教会大学建筑受到国人尊重。更值得关注的是,沪江大学和上海理工大学之间的接续关系,直到上海理工大学百年校庆之际才首度得到政府正式确认,这在中国教会大学史上,在整个高等教育领域,也算是一个特例,反映了进入21世纪以来国家对教会大学历史态度的新变化,也体现了大学校史认定方式的灵活性,即:既重视历史,也重视双方的情感因素。这是我们今天在考察教会大学历史和相关大学校史乃至校庆问题时不能不关注的典型案例。

应该承认,教会大学的出现是清末至民国时期被动接受西方文化的结果;教会大学的停办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变被动为主动的结果。当年,齐鲁大学被裁撤之际,国学研究所也和神学院一起被撤销,如今,经过30余年改革开放,中国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水平及国际地位与建国之初已不可同日而语,国学研究院更是遍地开花,孔子学院也遍布全球。历史学家章开沅提出:“应当将教会大学作为主体的教育功能与日益梳理的宗教功能乃至政治功能区别开来,将学校正常的教育工作与西方殖民主义的侵华政策区别开来,将教会大学的不同发展阶段区别开来。”这一观点更得到了广泛认同。而“教会大学就是‘传教’、‘渗透’、‘侵略’”的偏颇观点开始得到重新审视和纠正。这正体现了中国政治乃至文化逐步走向自觉、成熟和自信。

与此同时,教会大学在开启中西文化交流,推进中国教育近代化方面的诸多贡献,更加受到重视。因为主权在握,今天的大学也和共和国一样,已经从建国初期的被动封闭走向主动开放,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且更大程度地实现国际化的意识非常强烈,目标非常明确。以史为媒,今天,和教会大学有着历史关联的诸多大学,恰恰因为教会大学那段历史的铺垫构成了在国际交流中的优势。1980年亚洲基督教高等教育联合董事会(UBCHEA)应邀接续了在中国的工作,包括提供访问教授津贴、培训师资、添置器材、补贴科研、购置图书、资助青年教师进修及举办研讨会等。作为教会大学史研究的重镇,华中师范大学甚至还以章开沅在教会大学史方面的研究成就和国际影响力为基础,成立了“章开沅东西方文化交流学术基金”。燕京大学停办后,哈佛燕京学社在推进中美两国文化交流的工作却没有中断,并逐渐成为中国大学与美国大学交流的典范,在东西文化交流中举足轻重。2001年始,北京大学和哈佛燕京学社还联合设立了中国学高级研修奖学金项目。上海理工大学的中英学院、中德学院乃至沪江国际文化交流园,都得到了国家教育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的高度评价。另一方面,以越来越多的孔子学院为标志,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步伐大大加快。我们相信,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基于相互平等、相互尊重、互惠互利的高等教育领域合作与交流将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而我们对待教会大学历史及其遗存的态度也将越来越自信、客观和理性。

[1] 马敏, 汪文汉.华中师范大学百年校庆书系《百年校史》(1903—2003)[M].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2] 谭双泉.教会大学在近现代中国[M].长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5.

[3] 董黎.中国教会大学建筑研究——中西建筑文化的交汇与建筑形态的构成[M].珠海: 珠海出版社, 1998.

[4] 王立诚.美国文化渗透与近代中国教育——沪江大学的历史[M].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1.

[5] 章开沅, 马敏.社会转型与教会大学[M].武汉: 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8.

[6] 章开沅.文化传播与教会大学[M].武汉: 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6.

How to Treat the Suspension and Partial Continuance of the Christian Universities

Zhang Huaming, Liu Shujuan

(,,,)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modern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Christian universities have been under the spotlight, but they were suspended for various reasons soon, and then some were restructured or continued. Take 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an example. We should study the continuance of Christian universities under the premise of the reforms and social-economic development. It is concluded that sino foreign cooperation foreign cooperation and exchange on the basis of equality and mutual respect and mutual benefit has become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However, we have also adopted a more confident, rational and objective attitude towards the history of Christian universities.

;;

A

中国分类号:G648

1009-895X(2012)03-0233-05

2012-02-20

章华明(1967-),男,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档案学、高等教育史。E-mail: baiyanghe@usst.edu.cn

①台湾东吴大学是1951年国民党政府迁台后由东吴大学在台校友倡议复校而创立的。该校的英文名字叫“Soochow University”,与“苏州大学”的英文名“Soochow University”一样,也沿用“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校训。

②校名缘于学校所在地:台湾台北县淡水镇新埔。

③东吴大学主要有文学院、理学院、法学院3个学院,其中法学院设在 上海。

④凌宪扬(Henry Hsien-yang. Lin,1905-1958),1927年毕业于沪江大学商科,1929年获南加州大学工商硕士学位。1941年,任中央印制厂经理并兼任《星报》社长。1943年任“东吴沪江联合法商学院”之商学院院长。抗战胜利之后,任沪江大学校长。1951年,在“镇压反革命运动”中被捕,但“长期不审不判”,1957年初被释放。后又遭羁押,于1958年瘐死狱中。1981年获得平反。

⑤沪江大学停办后,原址改办上海工业学校,属原国家机械工业部,1960年起升格为上海机械学院,为上海理工大学前身之一。

⑥沪江大学主要有3个学院:文学院、理学院、商学院。沪江城中区商学院为沪江大学商学院的分支,位于外滩附近的圆明圆路。

⑦抗战胜利后,由凌宪扬主持,沪江大学图书馆被扩建、命名为“湛恩纪念图书馆”。此后,屡经变故。1991年,上海机械学院图书馆重被命名为“湛恩纪念图书馆”,顾廷龙题写匾额。2009年,原沪江大学中文系教授兼图书馆馆长、上海市作协主席徐中玉受聘担任名誉馆长。

⑧上海市军工路516号上海理工大学校园内的108号别墅。

⑨具体包括:校史馆内一座,学生宿舍区前一座,刘湛恩故居内一座。

⑩亨利·墨菲(1877-1954),又译茂飞,毕业于耶鲁大学建筑系,建筑设计师,20世纪上半叶在中国设计了沪江大学、清华学堂和燕京大学等多所重要大学校园。曾受聘担任南京国民政府建筑顾问,主持了国民政府南京的“首都计划”。

猜你喜欢
东吴大学上海理工大学校庆
河北农业大学120周年校庆公告
贺河北师范大学百廿校庆
校庆特别报道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上海理工大学
从馆藏红色档案探析东吴大学地下党组织的发展与活动特点
东吴大学音乐社团活动述评(1901—1952)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征稿简则
我校举行建校70 周年校庆活动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征稿简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