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 尹中卿
主持人语:
过去30年,中国城镇人口由1978年的1.72亿增加到了去年年底的近7亿,城镇化率由1978年的17.92%上升到去年的51.27%。我国城镇人口首次超过总人口的一半,并处于持续增长中。
而城镇化的重要标志就是农业人口转为城市人口。进入城市的大量农民其实并没有真正变为市民,他们还是处在一种游离状态中,有人把中国现在的城镇化叫半城镇化。如何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如何在人口和空间城市化之间权衡?城镇化的资金又从哪儿来?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虽然改革开放30多年来城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也要清醒地看到,长期以来各个地方都把推进城镇化简单地等同于城市建设,过分注重城市建成区规模的扩张而忽视了城市人口规模的集聚,把农业的转移人员仅仅当做生产者、当做劳动力,而不愿意接受他们本人和他的家属进入城市成为市民,结果导致了现在比较严重的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
未来城镇化发展,户籍制度变革是农民进城的关键。由于51.27%的城镇化率实际上是一个伪命题,因此,在提高城镇化的质量的道路上,我们需要做的不是盲目地扩大城区,追求统计数据上的城镇化率,而是要更加紧迫地把实现人口的城镇化作为我们的主要任务。
要推动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放开大中城市落户限制,有序地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进程。
解决了户籍制度的问题,接下来是解决农村土地流转承包的机制,积极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和城市内部的二元结构。在拒绝用摊大饼的方式简单扩大城市规模的前提下,打通城乡土地转化的渠道,加快征地制度改革,逐步缩小征地范围,规范征地程序,解决好被征土地的农民转移到城市后就业、住房、社会保障问题,保障对征地农民的长远生计。
◎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陶然
人口和空间是城市化的两个主要方面,但目前中国空间城市化的速度远快于人口城市化,出现了不协调的局面。从人口方面来看,现有发展模式损害了为数众多的农村打工者和被征地农民的利益;从空间方面来看,主要是土地利用结构失衡,一方面,廉价的制造业用地导致各类工业开发区用地不集约,浪费了宝贵的耕地资源;各城市经济的高速增长大多依靠土地的“平面扩张”,土地和空间利用效率较低。另一方面,虽然城市发展占用了大量土地资源,但这些土地资源的绝大部分却没有用到人民生活最需要的居住用地上,对中国农村人口城市化构成了主要约束。
目前我国几乎所有的生活消费品都已市场化,随着就业市场化和非国有企业成为城市就业的主要创造者,就业也逐渐与城市户口脱钩。城市户口与就业的逐渐脱钩,也就意味着户口与就业相关的社会保险(即“五险一金”)脱钩。如果劳动者就业单位为其雇员买了这些社会保险,则不管该雇员是否有本地城市户口,都可以享受这些保险。
从这个意义上讲,当前阶段某地城市户口主要意味着那些由该地城市政府所提供的、与城市户口相关的、具有排他性的三项公共服务:以城市最低生活保障为主的社会救助服务,以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实物或租金补贴为主的政府补贴性住房安排,以及迁移人口子女在城市公立学校平等就学的机会。在推进新型城市化过程中,政府应该把征地、户籍、财政三方面的制度改革统筹起来通盘考虑,并通过制定配套性的改革方案来从整体上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