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贾常艳/
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关系影响着工业的发展。电工行业作为工业链条上的一颗螺丝钉,其发展势必深受信息化和工业化关系的左右。从“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到“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电工行业以及整个工业的发展方向也悄悄的发生着变化。以信息化支撑,追求可持续发展模式为核心的两化融合将引领电工行业迈入一个新的台阶。在此,本刊记者专访了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樊会文,他将在两化融合的发展历程及对电工行业的影响方面展开一场深刻而生动的论述。
《电器工业》:请您谈谈从“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到“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是怎样一种变化与进步?
樊会文:首先我介绍一下从“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到“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历史过程。
2000年8月,江泽民在第十六届世界计算机大会开幕式上讲话时提出“在完成工业化的过程中注重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工业化的水准,在推进信息化的过程中注重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努力实现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当时只有前半句“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当年10月份,在十五届五中全会又重申了这一点,“继续完成工业化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艰巨的历史性任务,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其中“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的提法是到目前为止历史上对信息化最高的提法和评价。2001年,中央成立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200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指导思想,这就确定了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辩证关系,表述更完整。此后几年基本就是这样表述。直至200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有了新的表述:“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2010年十七届五中全会做了进一步的表述,也就是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这说明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已经有了一定程度,需要进一步深度发展挖掘。
这种表述变化的原因我认为主要是:一、对信息化与工业化两者关系认识的升华。以前我们认识到信息化是大的趋势,当时信息化并未完成,信息化和工业化是两个过程两件事情。直到十七大认识到信息化和工业化其实是一件事情,二者是融合的。工业化发展到21世纪后,已经不是以前单纯的工业化了,而是智能化、自动化、信息化的机器和工业,而发展工业本身已经是发展智能化的工业,自动化的工业,信息化的工业。因此,现在的工业化已经包含了信息化。同样,信息化与工业化也不可能分开,信息化包含了社会的信息化和产业的信息化。现在的工业化在很大程度上是两化融合的信息化,所以信息化和工业化不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一个融合体。二、这种变化体现了对信息化工作务实的态度。以前更多的是从理论上认识信息化,现在从务实的角度讲,真正做的就是信息技术和工业技术的融合,信息产品与工业产品的融合,信息技术企业与工业技术企业的融合,而且是深层次的融合。另外,两化融合的提出是在信息化和工业化发展取得一定成绩,是在经济社会发展具备一定条件的基础上提出的。总得来说从“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到“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是认识的升华和深化,是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工作更具体、务实的表现。
《电器工业》:当前中国装备制造业中工业化与信息化分属两大专业领域,那么如何使装备制造业成为“两化融合”的主力军?请您从行业层、区域层、企业层三个方面,为推进两化融合提一些建议?
樊会文:装备工业在工业化和信息化这两方面做的都是非常棒的。比如国防科技工业,信息化水平非常高,工业制造水平也很高。近些年崛起的汽车、机床、轮船等产业制造能力很强,信息装备能力也很强,信息技术在产品中的附加值很高,有的高达50%,信息技术的力量是装备工业不可想象的。导航、ECU、传感器等信息技术在装备工业中的应用尤为重要,只有信息化和工业化两股力量都强,两种技术都强,两方面人员水平都高,装备工业才能更大更强。此外,装备制造业本身也是一套信息技术,比如涡轮。涡轮必须要一整块钢才能制造出来,靠传统的人为方式是不可能实现的,只能通过数控机床来切削。装备工业要想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其中信息技术和工业技术的融合是必然的,它一定是在两化融合中占有非常关键的地位。
行业层面:做一些基础性的工作,创造行业发展环境。比如统一技术标准。标准的不统一使得集成的机械设备不能共同操作,造成资源浪费。这是需要国家来统一实现的。另外,人才的培养也是如此。从课程设置到实习经历都需要统一的规划,培养实用型人才是行业层要实现的重要内容。
区域层面:一、营造公共的技术平台。地区以什么产业为主就要创建什么样的公共技术平台。这个平台能为企业提供公共设施,减少成本开支。二、把信息技术企业和工业企业对接起来。虽然这一点通过市场可以实现,但市场有很大的盲目性,所以地方政府应把企业组织起来,通过展会、对接会、组织参观学习、建立试点示范、建立企业家俱乐部等方式来增加企业之间的认识和交流,增加合作的机会。
企业层面:主动学习、观察。两化融合的主体是企业,其表现在于:创新的主体是企业,投资的主体也是企业。这属于基础性环境的营造,是基础性政策的一个方面,以激励企业实现创新和投资。因此,企业对于新的技术、新的应用、新的商业模式,要积极主动的去学习。要利用信息技术有针对性的去找应用点。
任何行业对于两化融合都要有总体上的评价,现在有定性的评价,并没有量化。比如电工行业中,企业产量、利润、成本的多少都可以计算出来,是具体的、量化的,但是信息化水平的评估无法量化,无法统计。所以可以针对装备制造业甚至电工行业建立两化融合的水平评估。不只是不同行业的评估,还要实现跨行业的评估。
《电器工业》:最近有种提法,提到两化融合就会与第三次工业革命联系起来,对此您怎么看?
樊会文:第三次工业革命以前称为第三次科技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一次科技革命是同一个,第二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科技革命是同一个,而第三次工业革命和第三次科技革命没有人认为是同一个。原因是第三次科技革命刚开始的时候在产业上并没有取得突破,当时发明的六大技术:原子能、海洋技术、新材料技术、信息技术等,在当时只是技术而已,并没有实现产业化。现在新材料技术已经变成新材料工业,核能已经成为核产业,信息技术成为信息产业,而且现在的信息产业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产业。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概念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杰里米·里夫金提出,他指出现在能源危机的情况下必须使用新能源,新能源产生后,建立户用的自供应系统,实现能源的小单位应用,这是物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应用。他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尽管也提到了信息技术、工业革命,但并未专门论述两化融合。只是后来英国的保罗·麦基里在《经济学人》杂志专题论述了当今全球范围内工业领域正在经历的第三次革命,即数字化革命。如果真如他所言,制造业正在发生变化,生产效率、科技含量都在提高,这将对拥有劳动力成本优势的中国产生很大的冲击和挑战。未来,两化融合要靠信息化来装备工业,工业要走上一条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低人工成本、高劳动效益的转型之路,这样才能在世界有竞争力,这样才能应对第三次工业革命带来的挑战。所以这样来说,两化融合与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关系就显得尤为密切了。
《电器工业》:在当前国家要求工业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两化融合将对整个电工行业起到怎样的作用?
樊会文:现在的工业转型升级没有抓手,转型升级是目的,不能把他当做一种手段。转型升级需要满足必需的条件,当我们提到转型升级的时候不能只说转型升级本身,而是要深究一步,转型升级靠什么,怎么做才能实现转型升级?在电工行业中转型升级首先是人的升级。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的转型升级是一个很长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人的素质的提升。其次是技术的升级。技术是需要积累的,创新也是逐步长期积累而来的。再次是消费的升级。新的消费,新的热点,才会有新的产品、新的市场,从而刺激人素质的升级和技术的升级。这些要素升级的捷径还是信息技术。信息技术能改变人的素质,改变企业的经营方式,改造我们的环境和市场,改善这些要素才能做到转型升级,而改善要素的方法就是转型升级。所以我认为信息技术是工业转型升级的具体有力抓手,而没有两化融合的转型升级只是空洞的口号。
电工产品的智能化、数字化、无线化是整体趋势。而未来企业的生产以订单式生产为主,全自动的生产线将会普及,企业的经营管理将通过电子商务来实现。企业的生产方式、产品、商务模式等都需要采取新的信息技术,信息网络将成为电工行业转型升级的必然产物。比如现在的电网在将来也会是一种通信网,未来的电表就是一个小型智能终端。对整个电工行业来说,两化融合将会起到重要的引导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