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学报女性编辑双重角色下的学术研究

2012-09-25 07:31黄文英
关键词:学术研究学报

黄文英

(东莞理工学院 学报编辑部,广东 东莞 523808)

[基金项目] 本文为广东省高校学报研究会基金资助项目“学报女性编辑双重角色下的学术研究探析”(编号:20100212)的研究成果。

学报女性编辑由于承担家庭与社会的双重角色,加之学报编辑职业特性的影响,存在工作负荷重、学术研究弱、情绪焦虑的现象。其中,科研困境是造成女性编辑焦虑的关键性因素。寻求社会和家庭的共同支持,改善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能使这种焦虑有所缓解,但最为关键的因素还是女性编辑的态度。多数女性编辑应和社会对女性成功定义的评判,顶着重重困难搞学问,由此陷入深深的困境。对此笔者持有不同的观点,并认为,学报女性编辑是具有自我主权意识的个体,具有权衡抉择的权力,对待人生应该自由选择。人生应该是家庭/社会的、自然/文化的、理性/感性的完整图景。学报女性编辑对于学术研究的态度,也应该依据自己现有的专业知识水平、专业技能水平、情志与价值观、性格特质以及家庭实际情况、自我意愿等进行“个性化”的抉择。

一、女性编辑学术研究现状

出版界学术档次较高的主要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期刊检索源有《编辑学报》、《中国科技期刊研究》、《编辑之友》、《出版发行研究》、《编辑学刊》、《科技与出版》等。这些期刊是编辑界有影响力的期刊,是编辑们心中的“圣地”。而它们拥有的作者群地域范围覆盖广,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调查作者在这些期刊的发文情况,可以衡量其学术研究的层次水平。而通过它进一步了解作者发文量等情况,是衡量作者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高低的重要指标。发文量多者一般有自己特定的研究方向和学术风格,且在学界树立起一定的知名度。

一年来,笔者选择跟踪几种有影响力的期刊,在其论文发表后出现在中国知网的第一时间进行检索,从中了解作者职称、发文数量和发文期刊等信息;也利用百度、Google等检索工具,进一步检索验证作者相关信息,加强补充因单位调动而遗漏的发文情况;再进一步检索“新闻出版总署教育培训中心”之“原始数据查询”,进一步确认作者的职称情况。所调查内容可能由于某些因素无法穷尽,个别作者的职称也可能未能达到即变即正的效果,但已能在很大程度上了解到编辑们学术研究的情况。

表1 男、女编辑在部分核心期刊发文状况

由表1可见,男性编辑在有影响力期刊的发文人数、已公开发表的文章数量都比女性编辑胜出一筹。近年来,女性编辑在核心期刊的发文人数有不断提升的现象,但阅读比较发现,其在发表文章的数量、学术研究的深度与广度上与男性编辑还是存在一定差距。学界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明显突出者多数是男性编辑,如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的游苏宁、中国出版集团的聂震宁、《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编辑部的陈浩元、中国编辑学会的邵益文、《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学报》编辑部的李寿星等,这些出版界知名人士发表文章上百篇者大有人在,研究的深度与广度一般编辑无法企及。女性编辑在这个层面上与男性比肩的为数极少。

出版界还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女性编辑从业者大大超于男性,中、初级职称人员居多,高级职称的人数比例较男性低,特别是正高职称。笔者在调查与交流中发现,女性编辑高级职称以副高者居多。编辑职称评定方法目前多数实行的是评审制度,以科研成果作为主要的评定依据,职称高低虽不能完全代表编辑实际的学术水平,但目前还是一种比较科学的衡量尺度。

二、影响学报女性编辑学术研究的内因和外因

学报女性编辑学术研究水平偏弱,有其历史的原因、社会的原因以及自身的原因。

在中国,“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人们对男性和女性所持有的不同性别规范和性别期待,一直以一种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性别文化形态和潜移默化的性别意识观念,被当作常识、作为规约,广为承传、接受。[1]“贤妻良母”是社会对良好女性的道德评判,在学报女性编辑身上转化成的实际体现便是,成为家庭中贤妻良母,工作上担当起繁琐事务的执行者。家庭与工作上大量的繁琐事务造成的结果,便是女性编辑在学术研究上未能获得完整而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保证。学术上与同行异性逐渐形成差距也就慢慢变成现实。

另外,社会对女性歧视的不公倾向,如女性比男性提前5年退休,单位招聘与岗位竞聘对女性的特殊限制与要求等现象,都大大挫伤女性进取的积极性,无形中给女性编辑造成地位从属的潜在心理暗示。

再者,虽然原国家教育部有关文件中明确规定,高等院校学报编辑部“是相当于系或校属研究所一级的学术机构”,但学报编辑部与其他出版单位并不一样,一直只被当作学校教学与科研的辅助部门,加之编辑工作的特性,自然无法像学校其他部门一样成为主流,编辑部人员的形成也就有其独特的结构特色。大龄教师、相应部门调配进来的人员、新进家属等均成为编辑人员的主要来源,近年来虽有硕士、博士等高学历人才充实学报编辑部,但还是相对较少。考虑到女性从事编辑工作有其先天的优势,编辑部多数成员为女性。而少数的男性则多为高级职称,担任主编或其他重要职位的工作,因而从一开始学报女性编辑的整体起点与素质就有低于同行异性的现象。

三、以“个性化选择”的态度面对学术研究

学报女性编辑学术研究偏弱的现象是不争的事实,负荷繁忙事务与繁重家务于一身是难以改变的现状。据笔者调查,90%以上女性编辑均在家庭中承担主要角色,如果要在职业晋升、自我提升方面实现较高的追求,并获得社会对其成功者(家庭、事业都成功)的评判,必须付出比异性更多的艰辛。追求完美的女性如果不能科学合理地加以应对,只会陷入工作、家庭、事业的漩涡中而无法自拔。因此,学报女性编辑需冷静面对自己的处境,从女性自身角度个性化地作出选择。

(一)正确看待学报女性编辑的“成功”

女性成功的标准无需要与男性划上等号。为争取男女平等,寻求彻底的解放,西方从19世纪始历近200年的运动史,中国亦有近百年的女性解放运动史,但女性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平等,获得彻底的社会解放还需漫长的历程。许多女性主义研究者曾从先天、后天、社会认同等角度对男女关系进行研究,一致承认两性差异的存在,承认男女不平等现象的存在。如弗洛伊德认为,在生物学、解剖学、心理学上女性都天然地劣于男性,从生物性别构成的角度解释了女性的依附性与被动性,说明男优女劣是天然存在的。法国前期女性主义分析者西蒙·波伏娃认为,女人并不是天生的,是被塑造被规定的,从社会性别构成的角度解释了女性的从属与依赖特性,说明男强女弱差别是后天形成的。[2]而现代女性主义研究者认为,男女各有优势与劣势,存在男女不平等现象是因为,女性具有与男性同等的素质被历史上的学科和人们所忽视。[3]经过几百年,女性获得了与男性相对平等的地位,但最终也只是主体性意义上的平等,是相对的平等,不是绝对的相同。两性差异永远存在,男女不平等现象尤存。从这方面而言,“女性成功的标准无需要与男性划上等号”的观点便有了其存在的依据。

家庭、事业上均能成为强者,这是成功女性的代表。但对于“成功”的理解可以是多样化的,程度上及内容上也可以是极富个性特色的。工作特点及自身发展需要要求学报女性编辑必须加强学术研究,但多种因素造成学报女性编辑负荷超载,不同起跑线拉开了男女研究水平的距离,此种情况下要争取与男性一样的成就有其艰难之处。作为具有自我主体意识的个体,学报女性编辑具有权衡抉择的权力,可以选择不躲进家庭当主妇,也不硬着头皮搞学术,更不必时刻缠绕于家庭、工作、学术而不能自拔。学报女性编辑如果陷入两难境地而不能自拔,更多的只会增加心理负担,产生负面情绪,降低工作效率,影响家庭和睦与事业发展。只有全面安排,量力而行,分清轻重缓急,使自己保持一种平和、安宁的心理状态,使目标更接近自身的能力与现实生活,才能幸福地生活,认真地工作,并创造佳绩。

现实中也有女性编辑热衷于学术研究,科研成果显著。但这中间的多数人很难用心顾及家庭,还必须付出大量的闲暇时间。爱因斯坦说过,“人的差异产生在于业余时间”。学报女性编辑必须挤压难能可贵的业余时间搞研究,但过分紧张与劳顿,会影响女性编辑的健康。因此明智地对待,弹性化地安排,才是可取之道。

学报女性编辑的人生图景应该是完整的,是家庭/社会的、自然/文化的、理性/感性的,任何割裂都是对其完整性的破坏。能在轻松愉悦的情况下,兼顾家庭,认真工作,对学术有所研究,是女性编辑最大的成功。学报女性编辑为了调和家庭与事业,哪怕对学术进步有所取舍,也不失为一种理性的选择。

(二)学术研究的“横向S曲线”(Sigmoid Curve)选择

“横向S曲线”(Sigmoid Curve)理念主张,达到顶端之前,在上坡的某一个端点开始,寻求改变走出一条新的S曲线,这样才会把生命领向另一个新高点,而非等到了最低点,才顶着压力与抱怨,才开始想办法往上爬。意在学会适时地放弃及改变,才能真正地充满活力,不断创造好成绩。学报编辑面对的是学术性强、专业性强的文章,要求编辑要有相应较强的学术水平。加强学术研究是学报编辑做好工作并提升自己的客观要求,但是,编辑工作过于繁忙(有些职业技术类专科院校甚至整个编辑部只有一个编辑)的特点,加之学报女性编辑人员的整体素质偏弱的现状,使得多数学报女性编辑在非专业科班出身的情况下,在积累不够、编辑业务修养不够的条件下,对于搞学术研究感到力不从心,研究也缺乏深度与广度。此时可走“横向S曲线”,放慢职业晋升的脚步,舍弃急功近利的心态,先以完善知识结构和提高专业能力为重点,把学术研究目标放缓,等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再制定新目标进行学术研究,这是学报女性编辑比较明智的规划。

(三)学术研究进程的“弹性”安排

任何研究及研究结果的分析、总结并上升到理论高度,都需要在完整而集中的时间里进行,需要掌握充足的材料并全身心地投入。学报女性编辑工作之余留给自己的业余时间是有限的,而且是分割的,因此,平时要对编辑工作实践与理论探讨多留心,多做笔记,一旦有体会或有见解就要及时记录。对自己确定的研究主题,平时多调研、多收集,等到时间充裕时再进行全面的疏理、总结、思考、升华。

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学报女性编辑的生活节奏张弛不一。结婚生子前的所有时间几乎是自己的,是学习、工作、研究的大好时光,应紧紧把握;而孕期至孩子儿童期,子女的培养与教育,无形中增加的户外活动、课业辅导以及名目繁多的杂务等,几乎占用其所有的业余时间,这是学报女性编辑最忙碌、压力最大的阶段,阅读积累最适合作为这阶段的目标;孩子上中学后,有了独立学习的能力,家长的担子逐渐减轻,在这个阶段学报女性编辑学术研究的步伐可逐渐加快;等到孩子进入大学后,其生活负担便削减至照顾老人,处理朋友、姻亲、家庭等人际关系,依仗有偿服务业的兴起,养老逐步社会化,此阶段正是女性致力于事业发展的成就阶段。如果不是社会对女性的歧视,55岁退休后至60岁,卸下了哺育培养孩子及大部分家务的重担,加之人生历练的丰厚和认知的成熟,这个阶段会是女性事业发展的高峰期。因此,学报女性编辑要张弛有度、有所侧重地合理安排各阶段的工作与生活,阶段性地制订适宜的近期与远期学术研究目标。

[参考文献]

[1] 任一鸣. “社会性别”学术研究的必要性——“昌吉学院2004女性文化论坛”总结发言[J]. 昌吉学院学报,2004(4): 1-4.

[2] 西蒙·波伏娃. 第二性——女人[M].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9.

[3] 何锡蓉. 女性素质与女性发展[J]. 社会科学,2000(6): 65-68.

猜你喜欢
学术研究学报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努力推进“中国改革发展史”的学术研究工作
致敬学报40年
学术研究
学术研究
学术研究
学术研究
外语学术研究应关注应用
学报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