耦合电感在交错并联断续Buck变换器中的应用研究

2012-09-25 01:51姚国顺李陆军
通信电源技术 2012年6期
关键词:纹波瞬态并联

卢 迪,姚国顺,李陆军,3,陈 辉

(1.空军预警学院研究生管理大队,湖北 武汉430019;2.空军预警学院,湖北 武汉430019;3.93975部队,新疆 乌鲁木齐830000)

0 引 言

Buck变换器是一种最基本的变换器,广泛应用于动车组、火车等的辅助电源系统中。这些应用场合通常存在高功率、大电流的特点,应用交错并联技术可以减小输入电流纹波,降低开关损耗,提高变换器的效率。

虽然Buck变换器通过交错并联可以降低开关损耗,但变换器仍然工作在硬开关状态,存在较严重的二极管反向恢复问题,导致开关损耗的增加和较严重的EMI问题。对于单路,目前抑制Buck变换器续流二极管反向恢复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选择使用碳化硅(Si C),另一种是电路采用断续(DCM)工作模式。但在目前技术条件下,碳化硅二极管功率级比较低(IM≤20 A),不利于功率变换器的提升。DCM工作模式下,输出滤波电容值太大,同功率条件下,开关器件的电流应力过大。

综合上述问题,本文提出采取Buck变换两路交错并联方式,两路变换器通过耦合电感并联输出,单路电感的电流工作在DCM状态,这样既克服了续流二极管的反向恢复问题,又可以扩大功率范围,降低输出电压纹波。

本文介绍的交错并联Buck变换器占空比小于0.5。文中分析了电路工作原理,最后通过实验验证了上述分析的正确性。

1 工作原理

1.1 电路结构

图1给出了交错并联Buck变换器主电路图,L1和L2为耦合电感,M为耦合系数。

图1 带耦合电感的两路交错式Buck变换器

1.2 工作原理

变换器工作在断续模式比较复杂,不能一一分析。为便于分析设计,以临界状态Buck变换器为例,说明耦合电感在Buck变换器中的工作原理。

(1)t0~t1阶段

VT1导通,电感L1电流上升,VT2关断,电感L2经VD2续流。如图2(a)所示。根据电路原理,可得出如下公式:

由式(1)可得t0~t1阶段的等效电感:

(2)t1~t2和t3~t4阶段

VT1和VT2关断,L1、L2处于续流阶段。如图2(b)、(d)所示。

由式(3)可得t1~t2和t3~t4阶段的等效电感:

(3)t2~t3阶段

VT1关断,电感L1续流,VT2开通,电感L1电流上升。如图2(c)所示。

由式(5)可得t2~t3阶段的等效电感:

2 性能分析

图2 交错并联Buck变换器各阶段工作状态

图3 耦合电感电流波形

本文只对D<0.5下的交错并联Buck变换器(工作在临界状态)进行了仿真,从图3可以看出,稳态电流纹波是由等效电感Leq1决定的,可以发现当M>0时,总存在Leq1<L,这造成了很大的电流纹波;而当M<0时,总存在Leq1>L,稳态电流纹波减小。根据Leq1>L的条件,结合等式(2)可推出:

文献[1]指出Leq2为瞬态等效电感 ,为取得快速的瞬态响应,Leq2应该小一些。由等式(4)可以看出,只有在M<0时,Leq2<L。

上述分析可知,对于交错通道之间的耦合电感,其稳态和动态性能是由不同的耦合电感决定的,通过调整对应的耦合电感可以改善稳态和动态性能。

3 参数设计

(1)磁芯设计

利用中柱气息大小改变耦合系数的耦合电感的结构如图4所示。

图4 耦合电感结构

耦合电感的磁路模型如图5所示。

图5 耦合电感磁路模型

R1、R2为铁芯两外柱的磁阻,R1=R2=R,RC为中柱磁阻,N1、N2为绕组匝数,N1=N2=N。

对于铁氧体磁芯,大部分阻值在气隙中,通过调整气隙大小或者密度,改变外柱、中柱的磁阻,得到合适的电感值和耦合系数。

(2)电感设计

根据磁芯的耦合系数、占空比等参数算出各阶段的等效电感Leq1、Leq2、Leq3。求出一周期中的平均电感LA。

依据式(9)可以求出相应的电感范围,保证电路工作在断续状态。

4 实验结果

根据上述分析,文中设计了耦合电感,并制作了实验样机。磁芯为Philips公司的E18/4/10,输入电压为35 V,开关频率为20 k Hz,负载为2.8Ω,占空比D=0.2,耦合电感L1=76μH,L2=76.5μH,耦合系数为-0.26。

图7波形验证了图3仿真的正确性,可以看出纹波有所减小,电路的瞬态性能得到提高。

图6 耦合系数为0时的单路电流波形

图7 耦合系数为-0.26时的单路电流波形

图8 耦合系数为0时的双路电流波形

图9 耦合系数为-0.26时的双路电流波形

5 结 论

本文设计的交错并联Buck变换器,仿真实验波形达到了预期的效果,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电感电流波形纹波小,瞬态响应快,有助于改善电路的稳态和瞬态性能。

[1] Pit-Leong Wong,Peng XU,Bo Yang,Fred C Lee.Perf or mance i mprovements of interleaving VRMS with coupling inductors[J].IEEE Trans.On Power Electronics,2001,16(4):499-507.

[2] Wang P L,Wu P.Investigating coupling inductors in the interleaving QSW VRM [C].New Orleans,Louisiana,IEE APEEC(15),2000:973-978.

[3] 李 季,李洪珠.耦合电感在交错并联Boost变换器中的应用研究[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07,28(4):382-386.

[4] 荣德生,李洪珠.耦合电感对交错并联变换器输出特性的影响[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8,27:172-174.

[5] 胡庆波,翟 博,吕征宇.一种新颖的升压型电压调整器-两相交错并联耦合电感BOOST变换器[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6,26(9):94-98.

[6] 张裕仕.对耦合电感并联等效计算研究[J].枣庄学院学报,2007,24(5):39-40.

猜你喜欢
纹波瞬态并联
同步加速器慢引出束流频谱定量分析及其应用
识别串、并联电路的方法
温度条件下电解电容器对开关电源电路的纹波噪声影响
高压感应电动机断电重启时的瞬态仿真
升压型开关电源纹波抑制方法研究
审批由“串联”改“并联”好在哪里?
并联型APF中SVPWM的零矢量分配
一种软开关的交错并联Buck/Boost双向DC/DC变换器
十亿像素瞬态成像系统实时图像拼接
基于瞬态流场计算的滑动轴承静平衡位置求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