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奇书《群书治要》涅槃重生

2012-09-23 07:09文/
西部大开发 2012年7期
关键词:群书魏征习仲勋

◎ 文/ 周 励

千古奇书《群书治要》涅槃重生

◎ 文/ 周 励

聚焦

它是一部在中国失传1300多年的书,一部被中国政治界和文化界称为千古秘笈的书。2011年6月,当它历尽曲折重新出版仅仅半年后,就引起中国高层和学界的重视,被中央党校定为学员必读教材,被学问大德称为能帮助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瑰宝……

《群书治要考译》

中国著名外交家符浩

1996年初春,日本东京,正是樱花怒放的季节。已年过八旬退休养老的中国著名外交家符浩先生,来到日本。此行,他是来了却自己的一桩特殊心愿……

符浩,陕西礼泉人。礼泉也是一大批在中国历史上有杰出贡献的政治家、军事家的灵魂安息之地。在礼泉北面的九嵕山上,安葬着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政治家唐太宗李世民和魏征、褚遂良、房玄龄、李绩。这些人都是创造过中国历史辉煌一页的伟人,也是影响中华民族1000多年的响当当的人物。

10岁时,符浩入私塾读书。先生所教的课本中有一部分叫《诸子治要》,他知道了在贞观盛世有一部书叫《群书治要》,正是这么一部《群书治要》是大唐治国的理论指南,是开创大唐百年盛世辉煌的思想基础。《诸子治要》正是《群书治要》的一小部分,而《群书治要》早在大唐覆灭之后,已经焚于战火,失传了。

在符浩心灵深处,从此铭刻下一个名字——《群书治要》。

这天,在异国他乡,他终于要见到这部让他牵挂了半个多世纪的奇书了,因为一位日本皇室成员答应,要把日本皇宫收藏的《群书治要》影印送给他。这让这位身材高大、平静沉稳的老人,激动得坐立不安。

时间回溯到1300年前,公元7世纪,大唐贞观初年。刚刚经过“玄武门之变”登上大唐皇帝之位,只有28岁的君主李世民,面对自己龙椅之下这片百废待兴的土地,有些诚惶诚恐,一筹莫展。

李世民从小跟随父亲南征北战,戎马倥偬,战马所到之处,莫不望风披靡。然而他也知道,打天下靠兵戈厮杀,治天下却要靠圣贤之道。在大唐之前,中国历史经历了近400年的战乱纷争。古老的华夏大地始终在王朝更替,在血与火中喘息。

大唐往哪里去?中国往哪里去?怎样建立一个繁荣昌盛,长治久安、强大安稳的大唐帝国?李世民把这个问题带到他所出现的一切场所,朝议、私访、座谈、聊天,这个问题太大了,不是一般文臣武将所能回答的。他想起一个人,这个人就是魏征。

魏征,河北巨鹿人,从小父母双亡,家境一贫如洗。为了活命只好出家为道。在道观里可能受高师指点,也可能熟读了道观里珍藏的前朝典籍,总之,在十多年之后,当魏征再次还俗入世时,已经成为一位知天命懂世故的饱学之士。

当李世民告诉魏征,他要建立一个长治久安的大唐,苦于无从着手,魏征告诉他,应该从古代先贤那里寻找智慧。于是李世民下旨,让魏征组织一个班子,将先贤的著作中,对治理国家、提升个人修养有用的,编辑成一部书,以便他随时阅读学习。

魏征开始了编辑工作,在编辑团队中,有萧德言、虞世南、褚遂良等人,都是才高八斗,学贯古今的人物。

萧德言,雍州长安人,属于“官二代”。史书记载,“德言博涉经史,尤精《春秋左氏传》,好属文。”萧是典型的书痴,一生只好读书,通宵达旦,毫无倦意。每次读书前,都要正襟危坐,洗手焚香。时间长了,看得他老婆很烦心,就问他:“你整天这样,烦不烦?累不累?”萧说:“面对前辈圣人的书,咋敢不恭敬?”此后,萧做了唐高宗李治的老师。除参与编写《群书治要》外,还写过不少文章。九十三岁寿终。

唐魏征撰 群书治要此书宋以后失传,日本有旧抄本。日本有来自朝鲜之庆长活字,德川家康命汉人林道春等于元和二年(1616年)补铸活字,印成此书。为日本最早铜活字本,又兼朝鲜、中国、日本工匠陆续铸造完成,尤显珍贵。

虞世南,身体文弱,博闻强志,读书勤学不倦,他和萧德言不同,每次学到关键地方,经常十几天不洗手不洗脸,搞得脏兮兮的。他不但是饱学之士,也是唐初著名的书法家。唐太宗称他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为五绝。

褚遂良,也是一位文坛、书坛灿若星汉的人物,属于“文二代”,他爸褚亮,是李世民文学馆十八学士之一。他的才华很得李世民赏识。李世民曾对长孙无忌说过:“褚遂良鲠亮,有学术,竭诚亲于朕,若飞鸟依人,自加怜爱。”

这些中国顶尖级的学问家来编写一部书,如果编得没有水平,那才是咄咄怪事。于是,经过五年呕心沥血,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以匡政辅政为主要职能的综合性文化典籍《群书治要》编纂成功。

史书上说,《群书治要》取材六经、四史、诸子百家,“上始五帝,下迄晋年”,以“务乎政术,存乎劝戒”为宗旨,从1.4万多部、8.9万多卷古籍中“采摭群书,剪截淫放”,计65部约50余万言。

当50多万字的《群书治要》被搬到唐太宗李世民龙书案上的时候,李世民龙颜大悦,手不释卷,日夜苦读。并下令将《群书治要》手抄十多部,分送给王子及主要大臣,作为治国理政的思想指南。大唐从此在中国古代先贤的思想照耀下,一路走向盛世辉煌。

日本是一个善于学习的国家。大唐时期,日本派出大量的遣唐使来中国学习文化,同时,也有神职人员前来学习宗教。他们费尽心力和财力,把中国的文化学回去,不放过任何一部书或者文化上的任何一件事。

日本遣唐使发现了在大唐宫室和大臣之间传阅的这部《群书治要》,决心把《群书治要》带回日本去。他们煞费苦心,先从中国皇室花费巨资,租出来一部《群书治要》,再组织遣唐使、僧人抄写,经过半年努力,终于誊写完成,于是,日本僧人将《群书治要》欢天喜地地送回日本去了。

我们今天要感谢日本遣唐使们,因为是他们的努力,才为我们保存了《群书治要》这部千古奇书。

岁月在向前走着。大唐帝国经过太宗、高宗、武周、中宗、睿宗,直到玄宗,在《群书治要》指导下,一步步走向辉煌的顶点。但是,在玄宗天宝年间,“安史之乱”爆发,大唐宫室被毁,《群书治要》失传。

从唐以后的历朝史书中,《群书治要》已不见记载。

东方不亮西方亮。经由日本遣唐使带回日本的《群书治要》受到日本皇室的高度重视,被日本历代天皇及皇子、大臣奉为瑰宝,成为治国的重要参考。

习仲勋在2001年2月25日为《群书治要考译》一书题词:“古镜今鉴”

习仲勋

时光再回到1996年春天,此文开始写的这个晚上,符浩先生正在焦急等待着一位日本皇室成员送来《群书治要》的影印本。终于等来了,当他看着满满两大箱《群书治要》影印本时,这位80岁的老人,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第二天,符浩先生将装着《群书治要》的两只大木箱空运回国。

此后,符浩在北京寓所潜心阅读《群书治要》,一天,同是陕西老乡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习仲勋见到符浩,符浩将得到《群书治要》的事情告诉了习仲勋。习仲勋听完立即要求送几卷到他那里,他读后,告诉符浩,应该尽快组织人对这部千古奇书进行断句、标点、校对、翻译,让这部著作成为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参考。

符浩遵照习老指示,积极物色能够担当此项工作的人选,这时候,他想起一个人,他的礼泉老乡吕效祖。

吕效祖,与符浩几乎同岁,是陕西著名的唐史研究专家。这位耄耋老人,在接到符浩要他编译《群书治要》的电话,不顾年老体衰,欣然应允。

对《群书治要》的译注工作是一项艰苦的工程。首先要对原书逐句标点断句,再对每句话进行校对翻译。吕老此时已经80岁高龄,身体衰弱,视力极差。而原书影印本字迹模糊,很难辨认。但吕老不顾年迈,夜以继日,终于在两年后完成全书的断句工程。此后,又开始对原文进行白话翻译。

吕老考译《群书治要》的事情,在一个个礼泉乡党中传说,便有许多礼泉人自愿参加进来,陕西省人事厅原厅长赵保玉,澄合矿务局原党委宣传部长张耀武,以及众多礼泉籍专家学者参与进来,终于使《群书治要考译》一书编纂完成。

在此期间,《群书治要》一书的考译工作得到习仲勋和符浩的关怀和支持。习仲勋在2001年2月25日为《群书治要考译》一书题词:“古镜今鉴”。

但是,当《群书治要考译》一书还没有公开出版的时候,吕效祖先生溘然长逝。

2009年,同是礼泉籍的青年作家、学者石岗从外地回到陕西,他在看望赵保玉老人时,得知《群书治要考译》编辑完成了但无法出版的事情。石岗闭门不出,通读这部巨著。但他在阅读过程中,发现这部书存在许多译注上的瑕疵,便开始进行更正和修订,并决心不让这部中华民族的伟大著作再次湮灭,他背着修订后的书稿来到北京。经与北京出版界联系,2011年6月,《群书治要考译》一书正式公开出版发行。

《群书治要考译》一书的出版,引起中国政界和学界的重视。

2011年7月1日,《群书治要》对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专题论坛在云南开讲。

2011年9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中央党校校长习近平在2011年中共中央党校秋季开学典礼上所做的《领导干部要读点历史》讲话中指出:“中国历史是中国人民、中华民族坚持不懈的创业史和发展史,蕴涵着十分丰富的治国理政的历史经验和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其中包含着许多涉及对国家、社会、民族及个人的成与败、兴与衰、安与危、正与邪、荣与辱、义与利、廉与贪等等方面的经验与教训。”

2011年10月28日,《群书治要》与中国古代治国思想座谈会在中央党校召开。

2012年3月19日,“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叶剑英元帅之女凌孜说,中央党校已经准备将《群书治要》引入课堂。“所有盛世都有共同经验,所有末日都有共同教训。这本书是一面镜子。”

2012年4月5日,清明节。石岗将《群书治要考译》一书,在唐太宗昭陵及魏征、虞世南、褚遂良之父褚亮坟前焚化。

猜你喜欢
群书魏征习仲勋
中国史上最能杠的“找碴儿王”
魏征身后的落寞
谦虚
古镜今鉴: 《群书治要》导读
习仲勋受命主政中国“南大门”
习仲勋 政治生涯的“艰苦岁月”
唐太宗因何会砸了魏徵的墓碑
高群书:爱是最真实的化学反应
习仲勋:统战工作的典范
高群书:看到正向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