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最融入全球化进程的经济体之一
中国经济在赶超美国,到2030年会达到美国的两倍。在这期间内,中国的国际贸易额将达到美国的三倍。在国内需求和个人消费的基础上,中国经济近三年来持续增长,金融市场快速开放并进一步深化,经常项目盈余迅速减少,人民币持续升值。中国是世界上最开放的经济体之一,也是最融入全球化进程的经济体之一。(阿根廷《号角报》)
中国支持有抱负和创新的企业
发达国家的市场日渐萎缩,劳动力和原材料快速涨价,人民币对美元升值,一连串的困难迫使中国的许多企业做出选择:不升级就消失。中国当局现在支持那些有抱负和创新的企业。尽管挑战多多,但战略是明确的。世界工厂想要赢得附加值。 (法国《回声报》)
住房价格开始下降
随着政府努力抑制投机,住房价格开始下降,但还不足以引起大幅度的降价狂潮。中国的新富们用现金购买住房。奇怪的是很多中国人作为投资购买的住房都是空置的,他们不愿将这些房子出租出去,因为他们想以新房出售。(美国《大西洋》月刊)
中国提高工资水平不损失竞争力
随着中国工资水平的上涨,低成本生产商会离开中国。简单产品再也不会在发达国家大量生产。而且只要中国的生产率能与工资水平保持同步,中国就可以在提高工资水平的同时,不损失竞争力。在过去20年里就是如此,生产率平均每年提高了10%。中国的竞争力一如从前。(英国《金融时报》)
城市人口增加将改变中国的自给自足农业
经济的增长最终使得中国人的胃口超过了国家的农业能力。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近50%的人口都进入了城市——这种史无前例的大规模变化自1970年以来产生了6.5亿吃肉的城市人。而中国要想满足国内的猪肉需求,还需要再多养6000万头猪。摩根士丹利的农矿产品分析师侯赛因·阿利迪纳在一份报告中警告说,“从历史上看,这个国家一直把自给自足看作事关国家安全的问题,并且把大量的精力用于维持自给自足”。他写道:“然而,伴随着收入增长和饮食结构变化的人口增长所产生的食品消费趋势可能会限制中国增加国内粮食生产来维持自给自足的能力。”(英国《泰晤士报》)
中国实施“软实力”战略
根据改革进程的传统模式,中共最高管理层总结了北京、上海和深圳等地过去几年来的经验,制定了未来几年在“软实力”领域的发展方针。从国内看,爱国主义教育正身处肥沃土壤。这并非难事,很多年前爱国主义宣传就在系统推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则更为复杂。市场经济的不良影响势必与我们所理解的社会主义产生矛盾,且常常起到公开的相反作用。不管是爱国主义宣传,还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加强制度的意识形态基础都是最终结果。目前这一概念并非完全清晰。显然这些价值观必须大大超越单纯的宣传,一切停留在口号上的行动都将是浪费精力和白费苦心。(西班牙《中国政策观察》)
中国的官员
在中国,官员受到尊重,为国效力,捍卫国家利益。他们的忠诚与优渥的待遇及严格的纪律不无关系。自2000年以来,有近万名官员因腐败被执行死刑,近12万人被判处10年到20年监禁。(俄罗斯《论据与事实》周报)
当中国变成消费大佬时
13亿人口的中国开始大肆购物,成为制造商趋之若鹜的消费市场。中国每年的消费已达4万亿美元,在啤酒、香烟和汽车等诸多商品上,已是世界头号消费国。连锁店正遍及全国。广告日益左右消费风尚。曾属超级富豪专享的高尔夫和滑雪运动开始吸引中产阶层。作为显赫地位象征的茅台酒正给法国白兰地让路。在并不遥远的将来,吸引人们赴华的将不是长城或故宫而是购物良机。全球最佳品牌将为中国市场打造,最先在中国面市并影响全球消费时尚和趋势。(美国《波士顿环球报》)
中国引领世界奢侈品消费
据美国Luxury Institute一项对七国年家庭收入$150,000以上消费群体调查显示,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包括美国的富人阶层都不再那么热衷于奢侈品消费。然而,中国的富裕消费者们正在为生活的各个方面挑选奢侈品。中国消费者对奢侈品的积极态度要远远强于其他发达国家。在受访者中,约78%的消费者认为奢侈品在当今经济发展中十分重要。(英国《路透社》)
中国“红色”主题餐厅
在上世纪90年代,北京出现了第一家“红色”主题餐厅。“红色”餐厅的兴起部分源于中国旅游和娱乐行业对人們革命怀旧之情的迎合。大多数“红色”餐厅的顾客都是“文革”时期的年轻人。但是“红色”主题餐厅的流行也引起了一些争议。一位读者曾对北京当地的一家报纸抱怨说,“红色”餐厅让她想起了过去那段不愉快的时光。(美国《新闻周刊》)
保障房建设引发思考
中央政府宣布今年1000万套社会保障房的指标已经基本完成。下一年的目标仍是增加1000万套保障性住房。清华大学教授郑思琪指出,这种住房建设能否持续快速发展令人堪忧。同时,有批评指出,社会保障房建设的主要受益者是拥有城市户口的居民。也有部分人对政府的努力持怀疑态度,因为部分高质量住房都落入了那些不应该拥有它们的人手中。(英国《经济学人》)
改革开放成就中国经济奇迹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四个现代化”方针,涵盖农业、工业、国防和科技领域。当时,中国有80%的居民人均日支出尚不足1美元,三分之二的成年人还是不谙读写的文盲。之后,邓小平提出了具体的发展目标:到20世纪末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改革从农村起步,到上世纪80年代末,没有国家投入的农村养活了自己和城镇,农村人开始消费工业产品,并也拥有了一定积蓄。直至1984年,中国才选定了14个沿海港口城市对外开放,外资纷纷涌入。1978-2010年,中国共引进资金8530亿美元,主要来自日本、美国、德国和台湾。如今,当世界经济都遭遇衰退时,中国却以9%-10%的增长率睥睨全球。(俄罗斯《论据与事实》周报)
中国学生赴美留学成浪潮
仅在过去3年里,赴美留学的中国大学生的数量就增长了两倍,达到4万人,这也使中国留学生成为美国大学里最大的外国学生群。这些学生基本上来自中国迅速扩大的中产阶层,有能力支付全额学费。一旦进入课堂,英语能力有限的学生要费一番力气才能跟上讨论的节奏。尽管他们优秀、刻苦、不及格率跟美国学生一样,一些教授说,他们还是不得不改变教学方法。(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
中国文化元素使中国获得进步和成功
在思想力量的各种组成部分中,文化被视为主要力量。无论古代还是现代,中国社会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个人对物质和精神改善的追求,这在中国文化财富中占据首要位置,而且也是它对海外最具吸引力的一方面。这种吸引力在某些情况下带来的是对中国的钦佩和同情。过去30年来,我们见证了中国经济的起飞,它所带来的是3亿人脱贫和经济规模跃居世界第二。尽管还面临诸多挑战,但这些成就已足以证明中国人民已经能够实现自我超越。许多国家的公众都想了解中国取得成功的秘诀在哪里,这要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寻找答案。以促进教育的核心地位、尊重权威、律己、公民道德、为家庭奉献、寻求社会和谐为主体的儒家思想在作为一种符号被推崇的同时,也为中国获得进步提供了工具。(西班牙《中国政策观察》)
中国增强军力并非要挑起战争
过去10年里中国一直在增强军事实力。人民解放军将重心放在西太平洋,而过去60多年来该地区一直是华盛顿的重大利益所在。正如前防长盖茨所言,中国对网络战和反卫星战、对空和对舰武器及弹道导弹的投资将威胁到美军在太平洋地区投放力量和帮助盟友的能力。如果仔细研究中国的军事文章和战略文化会发现,尽管军事期刊的文章强烈表明解放军将美国视为劲敌,但中国的战略思想主要源自军事理论家孙子,他认为战争的最高境界是“不战而屈人之兵”。中国增强军力的目的可能并非是要挑起战争,而是推动军事平衡朝有利于自身的方向倾斜,直至华盛顿无法维护自身或盟友的利益。这种情况下,北京将无需战争来确保地区霸权。 (美国《洛杉矶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