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秋香
地球上有了人,然后才有了部落和国家。地球上有了国家,就有了领土与国界。就像小时候同桌的你,在两人中間用粉笔画上一道重重的粗线,并约定,谁也不能过界,否则,可能就会有难听的话,甚至武力的出现。
或者也有无赖者,非要越过那道本已成为事实并经确认的线。或者有好事第三者,非要站出来告诉别人,你们的线画得不对,以显示自己的强权。或者二人之间,有一方以糖果为代价,重新画出一道线……
因为这道线,全球各地在历史上发生了很多有趣的故事。
南沙群岛
南沙群岛是中国南海诸岛中位置最南、岛礁最多、散布最广的群岛,北起雄南潍,南至曾母暗沙,东至海里马滩,西到万安滩,南北长500多海里,东西宽400多海里,水域面积约82万平方公里,约占中国南海传统海域面积的五分之二。主要岛屿有太平岛、中业岛、南威岛、弹丸礁、郑和群礁、万安滩等。曾母暗沙是中国领土最南点。
南沙群岛由550多个岛、洲、礁、沙、滩组成,露出海面的约占五分之一。常年出露的岛、礁、沙洲以及在低潮时出露礁坪或礁石的低潮高地共54个,而且水面环礁往往又由多个单独的礁体构成,因而,南沙群岛常年出露和低潮时出露的地理单体共86个(按照海洋公约,灰沙岛和常年出露的礁石都可以享有12海里领海和12海里毗邻区海域)。
周边自西、南、东依次毗邻越南、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文莱和菲律宾。南沙群岛领土主权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管辖属中国海南省西南中沙群岛办事处。目前除中国大陆和台湾控制少数岛屿外,主要岛屿均被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占领。南海明珠
南沙群岛是珊瑚礁构造,南沙群岛及附近海域是中国唯一一个位于珊瑚礁核心分布区的海域,其美丽和富饶足以比肩马尔代夫和澳大利亚大堡礁,分布海域面积比两者都要大。
南沙群岛属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雨量充沛,岛上灌木繁茂,两栖生物丰富,水产种类繁多,是我国海洋渔业最大的热带渔场,有浮藻植物155种,浮游动物200多种,贝壳66种。海域蕴藏着大量的矿藏资源,有石油和天然气、铁、铜、锰、磷等。其中油气资源尤为丰富,地质储量约为350亿吨,有“第二个波斯湾”之称。
南沙群岛处于越南金兰湾和菲律宾苏比克湾两大海军基地之间,扼太平洋至印度洋海上交通要冲,为东亚通往南亚、中东、非洲、欧洲必经的国际重要航道,也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通道和南疆安全的重要屏障。在我国通往国外的39条航线中,有21条通过南沙群岛海域,60%外贸运输从南沙群岛经过,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南沙岛礁中的水面环礁的礁体面积有3000平方公里左右,而在国际海洋公约中,水面环礁具有准陆地地位。按照群岛基线准则,南沙群岛就能够划出数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区域(陆地+水面环礁(具有准陆地地位)+内水),据此能够主张上万平方公里的领海,几十万平方公里的专属经济区。
中国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
中国最早发现、命名南沙群岛,最早并持续对南沙群岛行使主权管辖,对南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
中国古代政府对西沙群岛的管理始于秦代。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分全国为42郡,其中南海郡管辖包括西沙群岛在内的整个南海诸岛。
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平定南粤之乱后,在海南岛设儋耳、朱崖两郡,辖南海诸岛,并派水师巡视西沙。东汉杨孚《异物志》有“涨海崎头,水浅而多磁石”的记载。这里的“涨海”是当时中国人民对南海的称呼,“崎头”则是当时对包括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在内的南海诸岛的岛、礁、沙、滩的称呼。
三国东吴将领康泰所著《扶南传》不仅提到了南沙群岛,而且对其形态描述道:“涨海中,到珊瑚洲,洲底有盘古,珊瑚生其上也。”及至南朝,南朝朝廷仍派出舟师巡视南海。
,
《旧唐书·地理志》记载,振州(今海南三亚)疆域“西南至大海千里”,西沙群岛包括在内。唐宋年间,许多历史地理著作将西沙和南沙群岛相继命名为“九乳螺洲”、“石塘”、“长沙”、“千里石塘”、“千里长沙”、“万里石塘”、“万里长沙”等。唐穆宗时明令岭南节度使管辖的范围包括南海诸岛。
宋元明清四代,以“石塘”、“长沙”为名记述南海诸岛的书籍多达上百种。《琼州府志》记载,宋仁宗庆历(1041~1048)年间,将西沙群岛列为广南水军的巡海范围之内。中国最迟在明初就到南沙群岛从事开发渔业生产,早在明代已有渔民到南沙捕捞海参等。
及至元代,对南海诸岛地理位置的记载更为详细。汪大渊所著《岛夷志略》中有“万里石塘,由潮洲而生,迤逦如长蛇,横亘海中……原其地脉。历历可考。一脉至爪哇,一脉至渤泥及古里地闷,一脉至西洋退昆仑之地。”其中“万里石塘”指包括今南沙在内的南海诸岛。
到清代,中国政府将南沙群岛标绘在权威性地图上,对南沙群岛行使行政管辖。1724年的《清直省分图》之《天下总舆图》、1755年《皇清各直省分图》之《天下总舆图》、1767年《大清万年一统天下全图》、1810年《大清万年一统地量全图》和1817年《大清一统天下全图》等许多地图均将南沙群岛列入中国版图。
1868年《中国海指南》记载了我国渔民在南沙群岛活动情况,郑和群礁有“海南渔民,以捕取海参、贝壳为活,各岛都有其足迹,亦有久居礁间者,海南每岁有小船驶往岛上。携米粮及其他必需品,与渔民交换参贝。船于每年十二月或一月离海南,至第一次西南风起时返。”清末以来,我国海南岛和雷州半岛各地渔民都有人到南沙群岛去捕鱼,其中以文昌、琼海两县最多,每年仅从此二地去的渔船就各有十几条到二十多条。
《更路簿》是中国人民明清以来开发南海诸岛的又一有力证明,始于明代,后不断完善,记载渔民从海南岛文昌县的清澜或琼海县的潭门港起,航行至西沙、南沙群岛各岛礁的航海航向和航程。它是中国海南岛渔民在西沙和南沙群岛进行生产活动的航海指南,积累了许多人航行实践经验的集体创作。
中华民国以来我国渔民开发经营南沙群岛的史实,中外史料均有记载。1932年和1935年,当时的中国参谋本部、内政部、外交部、海军部、教育部和蒙藏委员会共同组成水陆地图审查委员会,专门审定了中国南海各岛屿名称共132个,分属西沙、中沙、东沙和南沙群岛管辖。日本小仓卯之助《暴风之岛》记载1918年他组织的探险队到达北子岛时发现三位“文昌县海口人”。1933年日本三好和松尾到南沙调查时看到北子岛有中国人2名、南子岛有中国人3名住在那里。日本《新南群岛概况》记载,中业岛有渔民“栽种之甘薯”、“昔时有中华民国渔民居住于此岛,并种植椰子、木瓜、蕃薯和蔬菜等”。和平解决南海争议
上世纪60年代以来,南沙群岛岛礁及附近海域被周边国家侵占,这些国家包括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和文莱,加上中国大陆和台湾,形成六国七方对峙的局面。截至1991年底,除我国控制的7个礁和台湾控制的太平岛外,其他44个岛礁分别被其它几国侵占。
中国主张有关各方在南沙问题上采取克制、冷静和建设性的态度,愿同有关国家根据公认的国际法和现代海洋法,包括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所确立的基本原则和法律制度,通过和平谈判妥善解决有关南海争议。这已明确写入1997年中国一东盟非正式首脑会晤发表的(《联合声明》中。中国政府还提出“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主张,愿意在争议解决前,同有关国家暂时搁置争议,开展合作。
西沙群岛
2012年4月初有媒体报道称,西沙群岛旅游即将对普通游客开放。4月5日,国家旅游局表示并未直接发布此消息,西沙群岛是否进行旅游开发虽然没有定论,但西沙已然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西沙群岛地处热带中部,是南海航线的必经之路。早在隋代,中国已经派使节经南海到过今天的马来西亚,唐代高僧义净亦由此到达印度。中国古代的陶瓷、丝绸、香料的商船在此驶过,故又被称为“海上丝绸之路”。
西沙群岛是中国南海四大群岛之一,由永乐群岛和宣德群岛组成,共有22个岛屿,7个沙洲,另有10多个暗礁暗滩。永乐群岛包括北礁、永乐环礁、玉琢礁、华光礁、盘石屿等5座环礁和中建岛台礁,宣德群岛包括宣德环礁、东岛环礁、浪花礁等3座环礁和1座暗礁(篙煮滩)。宣德群岛中的宣德环礁和东岛环礁发育不完整,只有少部分礁坪。在西沙礁坪发育较完整的环礁中,永乐环礁是面积最大的一个,且岛屿众多,礁湖内有大片浅水区域,是西沙重要的渔业基地和渔民居住地。
永兴岛是南海诸岛中面积最大的岛屿,东西长约1950米,南北宽约1350米,面积2.10平方公里,是海南省西沙、中沙、南沙群岛首府。1949年后,岛上先后建有办公楼、邮电局、银行、商店、气象台、海洋站、水产站、仓库、发电站、医院等生产和生活设施。
西沙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旧唐书》记载从唐朝起,中国政府开始正式管理海南岛以南海域。古代这里被称为“千里长沙”。西沙群岛中的珊瑚岛自1956年起由南越西贡政权占领,1974年1月17日越军又占领了甘泉岛和金银岛。1974年1月19日,中越西沙海戰随即爆发,中国军队收复了珊瑚岛、甘泉岛、金银岛等三岛,越南军队被驱逐出整个西沙群岛。
西沙群岛距海南三亚330海里,是中国四大群岛离海岸线最近的,但因为还未列入旅游规划,只有驻军和一些科研人员才能登岛,西沙给人的印象一直是神秘而美丽富饶的。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中就曾有过《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山东大学威海分校海洋学院副教授王亚民曾多次在西沙进行科考活动,但据他的介绍,西沙群岛早已经不是“美丽富饶”了。
西沙群岛在历史上确实是美丽又富饶的,海域中的鱼类有400余种,贝类400余种,鸟类繁多,而且是珊瑚礁最适宜生存的地区,是南海大部分海龟的产卵地。仅就海龟而言,历史数据显示,西沙和南沙的海龟数量在1万3千到4万只左右,海南和广东沿海在2300到5000只左右,但现在海龟数量急遽骤减,沿海一带已经看不到海龟,在西沙只能偶尔看到。
现在的西沙群岛,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一半是水一半是鱼”的富饶已经成为历史。据王亚民介绍,西沙群岛面临着以下问题:过度捕捞、海岛建设、生活和建筑垃圾、非法捕捞海龟、珊瑚礁大量死亡、长棘海星爆发以及旅游开发的威胁。
西沙渔民大多来自海南琼海,集中在赵述岛上住在简易窝棚里,捕捞海产是唯一经济收入,而且生活仍显困顿,并没有合理捕捞、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而由于海上特殊的环境,行政力量难以辐射到此,也没有休渔期或禁捕等规定。现在西沙海域鱼类、贝类已经很少,更严重的是因此而带来的生态系统的失衡。
一些贝类以海星为食,贝类被渔民大量捕捞后导致海星泛滥,而海星又以珊瑚为食。西沙的珊瑚礁还面临白化问题。珊瑚多与藻类共生,藻类为其提供营养,但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海水遭到污染和酸化,藻类从珊瑚礁上逃离,珊瑚失去色素出现白化现象。而且,珊瑚礁本身对海水温度和酸度就比较敏感,由于海水污染,很多珊瑚礁死亡。目前西沙海域的珊瑚礁死亡率高达80%~90%。如果不采取及时的补救措施,西沙珊瑚礁可能面临彻底性毁灭。
海龟生存状况岌岌可危。海岛工程建设破坏海龟产卵沙滩,并且海龟的习性是必须在出生的那个海滩产卵,如果卵没有产出来只会在海龟体内慢慢被消化掉。海龟数量减少的一大因素还在于渔民对海龟的过度和非法捕捞。渔民对海龟的习性非常了解,能在沙滩上准确找到海龟埋卵的地方并进行高存活率的孵化。一只小海龟的市场价大概在400到500元左右,而一窝海龟卵大概有100个。在巨大的经济利益诱惑下,沙滩上的海龟卵几乎都会被渔民挖走。
西沙群岛的生态系统已经十分脆弱,最大的岛屿永兴岛已经属于过度开发,西沙群岛是否有能力容纳大批普通游客的进入,还是一个问题。王亚民介绍,如果西沙群岛要进行旅游开发,有几大问题必须要注意:生态旅游指导原则、科学规划、社区与旅游业同步发展、建立海龟、珊瑚礁等海洋保护区、严格控制旅游规模和开发建设、开展污水和固体废弃物示范工程、减少渔民数量、控制渔业捕捞强度、开展珊瑚礁和生态恢复工作以及建立渔业资源增殖放流站。
钓鱼岛列岛
钓鱼岛列岛又称钓鱼台、钓鱼台群岛、钓鱼台列岛(日本称其为“尖阁列岛”),由钓鱼岛、黄尾屿、赤尾屿、南小岛、北小岛和3块小岛礁,即大北小岛、大南小岛、飞濑岛等8个无人岛礁组成。钓鱼列岛周围海域面积约为17万平方公里,相当于5个台湾本岛面积。这些岛屿在地质上和花瓶屿、棉花屿、彭佳屿一起,都是台湾北部近海的观音山、大屯山等海岸山脉延伸入海后的突出部分,为台湾岛的附属岛屿。
钓鱼岛面积居八小岛之冠,约4.3平方公里,岛上基岩裸露,尖峰突起,土层基薄,缺乏淡水。山茶、棕榈、马齿苋随处可见,仙人掌遍地丛生。这些植物显然为了适应海上强风的自然环境,都长得又矮又粗壮,其中很多是名贵药材。有一种叫海芙蓉的海草,生长在沿岸的岩石缝中,是防治风湿症和高血压的良药。我国沿海采药者有不少人祖辈在钓鱼诸岛采摘中草药。
位于钓鱼岛东北的黄尾屿,陡岩峭壁,屹立于海中,成千上万的海鸟栖居在这里,每年4~5月间,成群的海鸟几乎遮住了黄尾屿的天空。海鸟在黄尾屿产卵,数量极为惊人,登岸捡拾鸟蛋者,俯拾即得。海鸟极少与人接近,所以并不怕人,捕捉极为容易。黄尾屿因鸟多,又称为“鸟岛”。除鸟多外,黄尾屿还有丰富的海产,龙虾特别肥大,最大的甚至有鸭子那么大。岛上另一著名的生物是蜈蚣,它们身长约20~30厘米,有红色、黑色两种,生长在阴暗的石缝中,在阳光下行走时,闪闪发光。
北小岛和南小岛孤悬于海中,它们原为一个岛屿,后因断裂活动,地堑陷落,一岛分裂为二。虽然同源,但它们却各有特色。北小岛以鸟多著名,南小岛则以蛇多著称,因为蛇多,又称为“蛇岛”。南小岛蛇多,遍布全岛,最大的有碗口粗,最小的则如小手指头细。蛇的颜色一般以黄色、黑色居多,但都是无毒的。南小岛也许由于蛇太多,鸟类竟然绝迹。
钓鱼诸岛及其附近海域,不仅蕴藏有大量石油资源,在其他方面也有巨大的经济价值。太平洋黑潮(黑潮并不黑,含杂质极少,甚至比一般海水还清澈,但当太阳的散射光照射到黑潮海面时,水分子偏重于散射蓝色光波,从上往下看时海水成了蓝黑色)流经这里,带来了大批鱼群,所以我国浙江、福建和台湾等地的渔民经常到这一带捕鱼。在钓魚岛与东南方的北小岛、南小岛之间,有一条宽达1000多米的“蛇岛海峡”,风平浪静,成为渔民的天然避风港湾。在这个海峡港湾中,还盛产飞花鱼,台湾省基隆、苏澳两地渔民,常靠此渔区生存。早在明初已明确为中国领土
早在明朝初期,钓鱼诸岛就已明确为中国领土,明、清两朝均将钓鱼诸岛划为我国海防管辖范围之内。
中国有关钓鱼台岛的最早文献出自明朝永乐元年(1403年)的《顺风相送》,称该岛为“钓鱼屿”。其后文献及官方舆图亦采用“钓鱼屿”名称,见诸如明朝嘉靖十三年(1534年)第十一次册封使陈侃所著《使琉球录》、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浙江提督胡宗宪编纂之《筹海图编》、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乾隆皇帝钦命绘制之《坤舆全图》(《坤舆全图》使用闽南语发音,称为“好鱼须”,即“钓鱼屿”)。台湾沿用“钓鱼台”名称至今。中国大陆现代则称该岛为“钓鱼岛”,有时也用“钓鱼台”的名称。
光绪十九年(1895年)十月,即甲午战争前一年,慈禧太后下诏将钓鱼台岛赏给邮传部尚书盛宣怀作采药用地,诏书中写道:“盛宣怀所进药丸甚有效验。据奏,原料药材采自台湾海外钓鱼台小岛。灵药产于海上,功效殊乎中土。知悉该卿家世设药局,施诊给药,救济贫病,殊堪嘉许。即将钓鱼台、黄尾屿、赤屿三岛赏给盛宣怀为产业,供采药之用。”
1895年日本在中日甲午战争后,通过强迫清朝政府签订《马关条约》而攫取了台湾及附属各岛屿。并在签订前的三个月窃取这些岛屿,划归冲绳县管辖。
1943年12月,中、美、英发表的《开罗宣言》规定,日本将所窃取于中国的包括东北、台湾、澎湖列岛等在内的土地“归还中国”。1945年的《波茨坦公告》规定:“开罗宣言之条件必将实施”。同年8月,日本接受《波茨坦公告》宣布无条件投降,各种国际文件均明确指出,台湾及其周围岛屿归中国所有。其中日本政府却将附属于台湾的附属岛屿钓鱼岛等岛屿以归冲绳县管辖为借口由美军占领,并私自交给了美国托管。
1972年中日两国在恢复邦交的谈判中,双方从中日友好的大局出发,同意将钓鱼岛列岛归属问题挂起并留待以后条件成熟时解决。1996年7月14日,日本右翼分子在钓鱼岛列岛的北小岛设置了一座灯塔,企图使灯塔列于海图以便让国际社会承认钓鱼岛是日本领土。同年8月18日,日本右翼分子又在钓鱼岛上竖起绘有“太阳旗”和纪念死者字样的木牌。2010年9月7日,中日钓鱼岛撞船事件发生,日本非法抓扣15名中国船员。
2012年1月,中国外交部就日右翼分子登上钓鱼岛表明严正立场,中国政府捍卫钓鱼岛领土主权的决心坚定不移。
黑瞎子岛
黑瞎子岛又称抚远三角洲、熊瞎子岛,位于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交汇处,由银龙岛、黑瞎子岛、明月岛3个岛系93个岛屿和沙洲组成,相当于70个钓鱼岛,500个珍宝岛,比新加坡的国土面积小一点。其西半部为中国所有,东半部为俄罗斯所有,是中国最早见到太阳的地方。
全岛平均海拔约40米,地势平坦,基本处于未开发状态。它并非江中岛屿,而是一块冲积而成的三角洲,地位重要,扼守着黑龙江一乌苏里江通航咽喉。黑瞎子岛上自然资源丰富多样,70%的面积可用作耕地、割草场或者牧场,岛上栖息着珍贵的毛皮兽和水鸟,在黑龙江及其支流以及河滩湖泊中有许多种鱼类,比整个伏尔加河流域的还要多。
1929年,中国东北当局将中东铁路电报电话权收回,将苏联职员遣送回国,就此引发了中苏争夺中东铁路所有权的大规模武装冲突,最后中国战败。当年12月20日,张学良派代表与苏方签订《伯力协定》。中国领土黑瞎子岛就是在该次武装冲突期间被苏联红军占领。这是历史上中苏之间发生的规模最大的一场鲜为人知的“冲突”。
在上世纪50年代末以前,中国人上下黑瞎子岛并不受限制。至中苏关系交恶后,中苏边防部队都加强了对黑瞎子岛周边的戒备。该岛与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市之间有浮桥相连,中国人要到岛上,必须先出国到俄罗斯,再从哈巴罗夫斯克经该桥上岛。
根据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关于中俄国界东段的补充协定》,中国收回半个黑瞎子岛的主权,获地174平方公里,俄罗斯保留东半部分。2005年,俄罗斯杜马、联邦委员会和中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先后批准了这个协定,从而为黑瞎子岛乃至中俄边界问题的最终解决划上了句点。
耶路撒冷
耶路撒冷,世界闻名的古城,居民主要是犹太人和阿拉伯人,面积126平方公里,人口约72万。在地理上位于犹大山地,介于地中海与死海之间,被誉为三大宗教(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圣城,是以色列的最大城市。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曾由联合国管理,1948~1949年以色列占领了耶路撒冷西部,并建立了新市区,约旦则占领城东旧区。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后,以色列占领了整个耶路撒冷。
三大宗教圣地
公元前10世纪,所罗门圣殿在耶路撒冷建成,自此耶路撒冷一直是犹太教信仰的中心和最神圣的城市,昔日圣殿的遗迹西墙,仍是犹太教最神圣的所在。基督徒也相当重视耶路撒冷,因为根据《圣经》记载,这里是耶稣受难、埋葬、复活、升天的地点。伊斯兰教也将耶路撒冷列为麦加、麦地那之后的第三圣地,以纪念穆罕默德的夜行登霄,并在圣殿山上建造了两座清真寺——阿克萨清真寺和圆顶清真寺来纪念这一圣事。
今天的耶路撒冷,是一个对比强烈的城市,不同文化、宗教、民族、社会阶层的人,同处一城;城市的东西两部分更是截然不同,发展水平悬殊。老城雅法门以西的西耶路撒冷是现代以色列的核心地带,而老城及其东、北、南三面的东耶路撒冷则以巴勒斯坦人为主。最特别的地方是面积只有1平方公里,被一圈城墙所围绕的耶路撒冷老城,划为4个区:东部为穆斯林区;西北部为基督教区,有基督教的圣墓教堂;西南部为亚美尼亚区;南部为犹太教区。城西南面的锡安山为犹太教又一重要圣地。城东的橄榄山有基督教与犹太教圣地。它于1981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文化遗产。
虽然耶路撒冷主要是以宗教圣地而闻名世界,不过该市同样也拥有许多文化艺术场所。以色列博物馆是耶路撒冷最重要的艺术博物馆,每年吸引将近100万游客,其中三分之一来自以色列国外。8万平方米的博物馆包括几个艺术机构,主要收藏来自全世界考古学、雕塑和传统艺术品。以色列博物馆最著名的人文类收藏品是死海古卷,20世纪中叶在距离耶路撒冷不远处发现,收藏在博物馆的“圣书之龛”中。
夏威夷群岛
夏威夷群岛位于太平洋中部,是波利尼西亚群岛中面积最大的一个二级群岛,共有大小岛屿132个,总面积16.65万平方公里,其中只有8个比较大的岛(夏威夷岛、茂宜岛、瓦胡岛、可爱岛、尼豪岛、莫洛凯岛、拉纳岛、卡霍奥拉韦岛)有人居住。夏威夷群岛是火山岛,也是太平洋上有名的火山活动区,这些岛屿正位于太平洋底地壳断裂带上,夏威夷群岛也正是由地壳断裂处喷发出的岩浆形成的。直至现在,岛上一些的火山口,还经常发生火山喷发活动。
夏威夷州是距今最近加入美国的州份,与美国其他各州有着明显的区别:它除了是美国最南方的州外,也是美国唯一一个全部位于热带的州;它与阿拉斯加州是美国各州中,仅有的两个不与其他各州相连的州份,也是美国唯一一个没有任何土地在美洲大陆的州。
“夏威夷”一词源于波利尼西亚语。公元4世纪左右,一批波利尼西亚人乘独木舟破浪而至,在此定居,为这片岛屿起名“夏威夷”,意为“原始之家”。最早发现该群岛的欧洲人是西班牙的胡安·盖塔诺,而真正使夏威夷为世人所知的是英国航海家库克船长,他于1778年登上夏威夷群岛。1795年夏威夷酋长卡美哈梅哈统一了整个夏威夷群岛,并自称为夏威夷国王卡美哈梅哈一世。1818年卡美哈梅哈一世因羡慕英国国旗的米字旗图案而将夏威夷王国的国旗绘制成类似英国的米字旗,也是今日夏威夷州旗的由来。
1893年美国基督教传教士率领所有教会成员,推翻了夏威夷王国。1894年夏威夷共和国临时政府成立,夏威夷第一个女王也是末代女王被逼退位,由杜亨任夏威夷共和国临时政府的首任总统。1898年美国正式将夏威夷合并。1959年夏威夷成为美国第50个州。
夏威夷特色
夏威夷全年的气温变化不大,没有季节之分,2、3月最冷,8、9月最热,一年四季气温在14~32℃。通常情况下,从10月到次年4月雨量最大,随时可能下雨。
在夏威夷群岛的8个主要岛屿中,瓦胡岛面積不是最大,但它各方面条件好,开发得也好,所以成为群岛中的佼佼者。夏威夷的首府火奴鲁鲁(中文译作檀香山,孙中山于1894年11月24日在此成立了近代中国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坐落在这个岛上,拥有几十万人口,有港口码头和国际机场,居住着夏威夷群岛百分之八十的人口,还有世界著名的威基基海滨沙滩和美国海军基地珍珠港。
摩洛凯岛是夏威夷群岛的第五大岛,岛上任何一处距离海边都不会超过5英里。根据科学家的考证,摩洛凯岛形成年代超过两百万年,东、西两座火山的喷发活动造就了此岛中部地区富饶可耕的平原土地,岛上居民迄今仍受其惠。
可爱岛的第一批居民在公元200年左右来到岛上,比其他各岛的居民要早五百年左右。岛上的居民享受着平和的环境,至今仍遵守着此地社会规范,有时严格呆板,有时自由自在。在卡美哈美国王企图征伐各地以统一夏威夷各岛屿时,可爱岛是唯一一个反抗而不愿被占领的岛屿,她也因此而闻名。可爱岛的高国王最后终于让步,在自己垂危之际决定死后才让可爱岛归依为卡美哈美哈国王的领土,所以这个岛屿直到1810年还是一个独立的王国。航海家詹姆士船长是在可爱岛登陆而发现夏威夷的西洋人,他在1778年登陆,自此永远改变了这个隐蔽之岛的生活方式。
夏威夷岛在与西方世界开始接触的一千多年前,就已发展出自己的文明。华人是最早一批移民到此地的其他族裔,紧接着是日本人、中国外藩朝鲜人及波多黎各人,主要是制糖工业吸引他们来此工作。岛上的居民非常珍视他们的文化遗产,到处都可见不同族裔对自身文化的骄傲感,而这种感觉表现在食物、风俗习惯、建筑、语言、民俗、工艺品,及生活方式上。
夏威夷人在不同的场合和时间,以一套夏威夷布裁制的夏威夷衫通行各处。夏威夷衫剪裁极简,色调却鲜艳浓郁,配合着夏威夷亮丽热烈的海岛风光,显得舒适应景。男人穿的叫阿罗哈衫(Aloha Shirts),女性的花衫有长短之分,白天穿的略短,叫“慕”(Mu),晚上穿的长衫叫“慕慕”(Mumu),以衣服长短命名名字,也算是当地人一大发明。
在夏威夷,无论男女都跳“草裙舞”。跳舞时,男性只缠着一条腰带,女性则不着上装。第一批到达夏威夷的传教士们,立刻被这种过分暴露的服装吓坏了,颇为性感的舞蹈动作也令他们反感,因此草裙舞被禁止了。然而草裙舞被秘密地保留了下来。1874年卡拉考阿国王执政后,恢复了这种传统舞蹈,但要求女性不得裸露上身并穿上长裙。岛上有很多学校教授草裙舞,教草裙舞的老师也受到极大的尊重。每年4月,在希洛岛为纪念卡拉考阿国王而举办的“梅里女王节”吸引着夏威夷最好的草裙舞舞蹈家,舞会的门票往往提前几个月就被一抢而空。
夏威夷人淳朴好客。当观光轮船接近夏威夷外海时,热情如火的夏威夷女郎,就会驾着小舟靠近轮船,把一串串五颜六色的花环送给游客,且高喊着欢迎口号“阿罗哈”。阿罗哈是夏威夷土语,意为欢迎、你好,等等,表示友好和祝福,每个来到夏威夷的人都学会了这句话。
巴厘岛
巴厘岛,行政上称为巴厘省,是印度尼西亚33个一级行政区之一,也是著名的旅游胜地,距该国首都雅加达1000多公里,与爪哇岛之间仅有3.2公里宽海峡相隔,面积约5630平方公里,人口约315万。
巴厘岛是印度尼西亚13600多个岛屿中最耀眼的一个岛,居民主要是巴厘人,是印度尼西亚唯一信奉印度教的地区,以庙宇建筑、雕刻、绘画、音乐、纺织、歌舞和风景闻名于世。
大约在公元前300年时的青铜器时代,巴厘岛已有非常进步的文化。现在仍在使用的农田灌溉组织和灌溉系统就是沿袭自当时。大约公元10世纪时,印度文明影响全东南亚,经过爪哇岛传入巴厘岛,提供了后来巴厘文学、艺术、社会组织和政治的雏形。13世纪时,信奉印度教的爪哇人开始统治巴厘。公元1515年伊斯兰教入侵爪哇,促使了大批印度教的僧侣、贵族、军人、工匠和艺术家逃亡巴厘,促成16世纪巴厘的黄金时代。
1588年西方人第一次来到岛上,据说3个荷兰航海家船只失事后到达岛上,后来能够搭船回国时却只有1人愿意回去,由此也可见巴厘岛的魅力。在很长一个时期里,西方殖民者只专注于爪哇岛和苏门达腊的资源掠夺(香料、木材等)和海上贸易,并未将巴厘岛纳入进来。一直到20世纪初,荷兰人决定征服该岛,巴厘岛土著在抗争无效之后,选择大规模集体自杀,1906年登巴萨王室贵族几乎全部自杀于荷兰军队面前(现在登巴萨市政广场的纪念碑即是纪念此事件)。自杀事件经新闻传到欧洲后引发震动,迫使殖民者实行较人道的统治,巴厘岛的传统文化特色也由此能够保持下来。
荷兰人统治了巴厘岛34年,接着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日本人又占据了三年;直到1949年,在联合国的干涉下,荷兰才退出印度尼西亚,巴厘岛成为独立后印度尼西亚的一省。
风情万种巴厘岛
巴厘岛不但天然景色优美迷人,其文化和社会风俗习惯的丰富多彩也驰名于世。由于深厚的宗教氛围,巴厘岛几乎所有的文化从形式到内容都与宗教有关,每年举行的宗教节日近200个。
巴厘岛人的古典舞蹈典雅多姿,在世界舞蹈艺术中具有独特的地位,亦是印尼民族舞蹈中一枝鲜艳的奇葩。其中,狮子与剑舞最具代表性。
巴厘的雕刻(木雕、石雕)、绘画和手工业品也以其精湛的技艺,独特的风格遐迩闻名。在岛上处处可见木石的精美雕像和浮雕,因此,又有“艺术之岛”之誉。玛斯是该岛著名的木雕中心。
巴厘的绘画别具一格,大都是用胶和矿物颜料画在粗麻布或白帆布上,主题取材于田园风光和人民生活习俗,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因此,巴厘岛素有“诗之岛”、“东方的希腊”的美称。位于岛中部的鸟穆是绘画中心,博物馆内保存着许多历史文物和巨幅绘画。
巴厘岛的手工作品中编织和蜡染很有特色,也许很多人认为中国的蜡染很多,不足为奇,可是巴厘岛的“仁辛科”是世界上仅有分经纬染色后编织而成,一件服装需耗时数年,不过现在也极少见到。
东北部的阿贡山,海拔3142米,是巴厘岛上的最高峰,被奉为圣山,巴厘岛人认为这座山是“世界的中心”,故又有“世界的肚脐”之称。据巴厘神话,诸神以群山为神座,将最高的神座阿贡山置于巴厘島。又有神话说诸神见巴厘岛摇动不稳,便将印度教的神山马哈默鲁镇压在巴厘岛上使之稳定,更名为阿贡火山。岛上每座神庙中都有一座神禽祭祀这座山的山神。在岛中部的生宜有著名的猴子庙,庙中猴子成群结队。
由于巴厘岛万种风情,景物甚为绮丽。因此,它还享有多种别称,如“神明之岛”、“恶魔之岛”、“罗曼斯岛”、“绮丽之岛”、“天堂之岛”、“魔幻之岛”等。
在自然科学上,1869年生物学家华莱斯发现巴厘岛是亚洲大陆的“末梢”,典型的亚洲动物分布至此为止,而在它东方仅隔宽度不到40公里的龙目岛,动物却属大洋洲种。
对巴厘岛人来说,心诚敬奉万物是唯一的必须,正神邪魔同受牲礼绝不偏颇,早晚供奉不得有误。巴厘岛人都是生活的哲学家,工作时认真工作,用餐时喜悦的吃,睡觉时安详的睡,与万物众神和平相处,心无旁鹜的过每分每秒,生活自然逍遥。
北方四岛
北方四岛,主要是指俄罗斯堪察加半岛与日本北海道间的国后、择捉、齿舞、色丹四个岛屿。在地理上属于千岛群岛,因此,俄罗斯也称其为南千岛群岛,日本方面称之为北方领土或北方四岛,总面积5038平方公里。不仅具有重要的地理位置,而且拥有优良的港湾和丰富的渔业资源。目前实际在俄罗斯控制之下。
18世纪起,日本及俄罗斯先后在此进行开发。1855年,两国签署《日俄和亲通好条约》,约定得抚岛以南的南千岛群岛归日本所有,日本先后在南千岛群岛设置行政区划,直到1945年苏联在二次大战结束前发动八月风暴军事行动占领南千岛群岛。在1945年雅尔塔会议当中,美英承诺苏联在战后取得南库页岛以及千岛群岛全部主权,并签订雅尔塔协定。在日本投降后,苏联即依据雅尔塔协定宣布拥有该地主权。
2004年俄罗斯决定归还较小的齿舞和色丹岛(占争议地区领土面积的6%),但被日本拒绝。2012年3月,新当选的俄罗斯总统普京再次表示俄罗斯愿意归还北方四岛中的色舞群岛和色丹岛,日本首相野田佳彦于3月8日在众院预算委员会上就此表示:“这不是四岛归还一半就可以的问题。这两个岛的面积仅占(北方四岛总面积的)7%,其余93%不归还就谈不上公平。”
俄重要入海通道
北方四岛是俄罗斯所剩无几的自由出入海洋的重要通道。俄罗斯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都有出入海洋的通道。在西方,有波罗的海通道。这一通道由于立陶宛、拉脱维亚,特别是爱沙尼亚的独立,俄罗斯只剩下芬兰湾一隅的出海口,其出入波罗的海的一切行动都在芬兰湾沿岸国家的监视之下。因此,波罗的海通道的战略意义已大不如以往。
在南方,有黑海、土耳其海峡通道。这一通道由于土耳其海峡掌握在土耳其人手中,该通道的出入本来就不够畅通,又由于原苏联黑海沿岸国家的独立,这一通道的战略意义大大下降。
在北方,由于受北极气候的影响,这一地区的海面全年大部分时间里无法通航。此外,即使在可以通航的季节,从俄罗斯北极地区进入太平洋也只有一条通道——白令海峡。白令海峡的一侧为美国的阿拉斯加州,出口处横着美国的圣劳伦斯岛,稍远又有美国的阿留申群岛。因此,从俄罗斯北极地区进入太平洋也不自由。
在东方,俄罗斯有经日本海出对马海峡的南下通道,有堪察加半岛的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出海口,有出入太平洋的千岛群岛诸通道。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出海口虽然直接面对太平洋,可以不受“人制”,但由于地处俄罗斯远东地区的东南端,加之堪察加半岛的地理条件十分复杂。交通主要以海运和空运为主。所以,交通是限制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出海自由的最大问题。
而千岛群岛,这里多海峡,出入太平洋不受地理条件的限制。从气候条件上看,俄罗斯整个远东地区的众多港口到冬季多要封冻,然而,由于受日本海暖流的影响,在千岛群岛则有一些可以全年通航的天然良港。所以,比较而言,千岛群岛诸通道的出入是自由的。
苏岩礁
苏岩礁是中国东海上的一个礁石,其附近还有虎皮礁、鸭礁和丁岩礁。该礁石在低潮时仍处在海面以下,离海面最浅处达4.6米,处于中国东海大陆架上,是中国大陆在海底的一部分,在中国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内。
苏岩礁是江苏外海大陆架延伸的一部分,在地质学上是长江三角洲的“海底丘陵”。苏岩礁,即为江苏外海之岩石、海礁之意。
苏岩礁附近海域自古以来是我国鲁、苏、浙、闽、台五省渔民活动的渔场,1880~1890年,苏岩礁的位置被明确标注在清政府北洋水师的海路图中。近代以来包括日本、韩国在内无任何国家对此提出过异议。中国沿海渔民数千年前即在大海上俯视这块礁岩,还构思出许多神话故事,如东海仙山、东海龙宫等,至今江浙沿海还流传着许多民间故事与苏岩有关。《山海经·大荒东经》卷十四(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当中有记载:“东海之外……大荒之中,有山名日猗天苏山。”这里所说的苏山正是苏岩,而处于东海深处也互相符合。
隋唐以来,日本、高丽循海路来中原进贡的使臣和留学生,以及唐、宋、明、清历代东渡扶桑的中华人士均曾目睹过苏岩礁,并留下了文献记载,历史古籍确认苏岩礁属中国无误。清末民初地质学、地理学进步以后,证实了苏岩礁的地理位置。1949年后,中国海军东海舰队和交通部测量大队即对苏岩礁进行了精密的测量,绘制了高质量的海图。
2012年3月,韩国总统李明博宣称苏岩礁“可自然而然属于韩国”,中国外交部对此回应称苏岩礁地处重叠区,争议需同韩国协商解决。
独岛
韩国独岛,日本称竹岛,欧美国家称利扬库尔岩。本岛是由东、西两个小岛及周围37块岩礁构成。据西方有关日本海考察探险史籍记载,1849年法国捕鲸船“利扬库尔”号曾来此查勘,他们据船名将此命名为利扬库尔岩。现今英国出版的国际上最有影响的《泰晤士地图集》,仍将该岛标以这一法语名称——利扬库尔岩。
在地质成因上,独岛由460万年至200万年前熔岩喷发而形成,现在岛上还可以看到3个火山口,全部位于东岛,西岛无喷出口。
两岛四周悬崖峭壁,航船难以停泊,只有东岛南部有点滩涂。东岛和西岛间有兄弟洞,东岛还有天顶洞和海蚀溶洞,其海蚀阶地和海蚀崖地形十分发达。由于湿润的气候条件和长期风化的作用,这里的火山岩土壤中生长有属于31科75种草本植物,后又发现蒲公英、野玫瑰等品种。每年夏秋两季,色彩斑斓的山花在独岛争奇斗艳。
独岛原本是个无人居住的岛屿,所以该岛自身并没有利益可言,但独岛位于日本海寒流和暖流交会处,四周海域是一片丰饶的渔场,周围广大的专属经济区的渔业权和海底资源(鱼类和贝类、海藻类水产)十分丰富。海底还可能蕴藏着比较丰富的油气田。
韩国与日本均主张拥有该岛群的主权,但自二战结束以来,该岛群实际由韩国管辖。
克什米尔
克什米尔全称“查谟和克什米尔”,又称喀什米尔,是南亚次大陆西北部的一个地区,面积19万平方公里,77%居民信仰伊斯兰教,20%信仰印度教,还有少数锡克教与佛教徒。
克什米尔包括克什米尔谷和查谟平地,本来是两个独立的邦国,查谟居民主要信奉印度教,克什米尔居民却基本上信奉伊斯兰教。1830年代英国殖民者从印度侵入,1846年查谟首领从英国人手中买下了被占领的克什米尔,而克什米尔人口数倍于查谟,这就种下了后来争端的根源。现为印度和巴基斯坦分别控制。
克什米爾全境多山,大部分地区海拔在4000米以上。北有喀喇昆仑山脉,平均海拔在6000米以上,有8000米以上的山峰4座,7500米以上的8座。中国和克什米尔之间的乔戈里峰海拔8611米,是世界第二高峰。中部属喜马拉雅山脉西段,13个山峰超出6000米,帕尔巴特峰海拔8126米。南为查谟丘陵,高度一般在1200米。
南北气候差异很大,降水量自西南向东北递减:查谟达1150毫米,东北部最少仅50~80毫米;气温自南而北递降。矿藏有煤,多矿泉与温泉,森林占总面积八分之一。克什米尔河谷地与查谟地区是重要农业地区,产稻米、玉米、小麦和油菜籽、苹果。畜牧业以养羊和牛为主,所产羊毛世界闻名。
克什米尔的经济基本以农业为核心。在历史上,克什米尔曾以世界著名的开什米羊毛成为经济带动点而出口到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克什米尔人都是编织和制造围巾、丝地毯、垫子、kurta以及陶器的能手。克什米尔还是世界上最好的藏红花——克什米尔/印度藏红花的产地。
克什米尔的伊斯兰教义受到苏菲派影响较深,使得这里的伊斯兰教与其他南亚地区的正统逊尼和什叶派很不同。在历史上,克什米尔就以对文化的包容而闻名。克什米尔人还以喜好各种不同的音乐而闻名。男性和女性着装颜色都非常鲜艳。克什米尔华特尔地区的男性多能表演当地著名的舞蹈“独哈”。当地女性则表演另一种民俗舞蹈“鹿弗”。
占有现在克什米尔一半土地的拉达克地区,文化主要受中国西藏影响。现在拉达克居民儿平全为藏族,西方拍摄反映西藏的电影亦多在此取外景。
马尔维纳斯群岛
马尔维纳斯群岛简称马岛,英国称福克兰群岛,英国和阿根廷争议领土。由两个主要岛屿索莱达(东福克兰)、大马尔维纳(西福克兰)以及200个左右的小岛构成,总计1.2万平方公里的陆地面积,人口总数3060人,97%是英国人后裔。首府为其唯一城镇史坦利(亦称史坦利港),位于索莱达岛上。
1592年“渴望号”上的英国航海家戴维斯可能是第一个看到福克兰群岛的人。但是荷兰人威尔德却无可争议地于1600年左右看到它们。最早有记载的登陆福克兰群岛者是1690年的英国船长斯特朗,他以英國海军官员福克兰子爵的名字命名两个主岛间的海峡,后即成为整个群岛的名称。早期法国航海家从圣马洛港出发对群岛进行探险,因此在南美洲通用马尔维纳斯群岛。
岛上多丘陵,河流短小流缓。气候寒湿,年平均气温5.6℃,年均降水量625毫米,一年中雨雪天气多达250天左右。岛上植物低矮、浓密,分布在无天然树木生长的草原上,以白草和岩高兰为主,寒冷湿润的气候抑制草木质的完全腐烂,从而堆积了深厚的泥煤层,当地人就用这些泥煤作燃料。
岛上最吸弓1人的是奇花异草、种类丰富的海鸟、海洋哺乳动物以及拥有特殊地理构造的岩石形态。海狮岛便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动物乐园,岛上唯一一个人类建筑物小木屋中的所有物资,都来源于直升机空运。游客数量被严格控制在小范围之内,也可以说岛上的40多种鸟类和5种企鹅才是这里的绝对主人。从小木屋出发,走上一小段路,人们便会被数千只企鹅、野鹅、野鸭和海鸥所环绕,而海滩则是上百只海狮和巨大海象的领地。
地质学家的研究结果显示,马岛附近海域蕴藏约600亿桶的石油,不远的将来,这里将成为南大西洋地区的资源宝库。不过,阿英两国一直未能就联合开采这一海域石油资源达成协议。
舍巴农场
合巴农场是一个黎巴嫩村落,位于叙利亚、黎巴嫩与以色列的交界处。面积约有14公里乘2.5公里,海拔150至1880米高,包括约有十二块被废弃的农地。它的主权一直备受争议,至今仍未确定它属于黎巴嫩还是以色列从叙利亚占领的戈兰高地。
白礁
白礁岛位于新加坡海峡与南中国海交汇的地点,距离马来西亚南部的柔佛7.7海里、新加坡以东25.5海里,面积2000平方米。这块面积比一个足球场还小的礁石,并没有居民居住,礁上终年都被白色的鸟粪覆盖而得名。
白礁在1847年之前是个无人拥有的荒岛,从未被任何国家并入辖区。从1847年至1979年这130年期间,新加坡在“公开、连续而又众所周知”的情况下占有白礁,从来没有人挑战新加坡的主权。直到1979年,马来西亚突然在所出版的新地图中首次把白礁划入它的领土范围,开始争夺主权。2008年5月23日,设在荷兰海牙的国际法庭对备受关注的白礁主权归属问题作出裁决。新加坡赢得白礁岛主权。
白礁最早见于1583年荷兰航海家林斯霍滕所著的《早期东印度的葡萄牙航行者》,它因礁上终年都被白色的鸟粪覆盖而得名。英国殖民地政府在1840年代占领了白礁岛,并干1851年在岛上建造了一座灯塔,称为霍士堡灯塔,随后交由新加坡管理,从而成为新加坡争取主权的最有利武器。
马凯特岛
马凯特岛是一个位于波罗的海和波的尼亚湾之间,被瑞典和芬兰奥兰自治省分治的无人小石礁。自1809年俄罗斯和瑞典签订《弗里德里克斯哈姆条约》后,该岛一直为瑞芬两国所分治。一般估算,该岛的面积只有3万平方米(3公顷),因此有观点认为,马凯特岛是世界上最小的被两国分治的海岛。
在马凯特岛上有一座属于芬兰的无名灯塔,建于1885年。但立塔之时却无该岛的地图,落成后才发现灯塔建在了瑞典一侧。直到1985年,瑞芬两国才达成协议,把原来直线通过该岛的边界,改成“之”字型的通过,这个无名灯塔才正式立于芬兰领土上。而这段边界划分的如此奇怪,是由于两国边界在岛上的两个离岸点变动不得,否则会触动两国海上边界的改变和捕鱼权纷争。另一方面,为公平起见,两国需要交换相同面积的土地,因此无名灯塔和岛上其余的芬兰领土只有一条狭窄的走廊相连。值得一提的是,该灯塔也是芬兰领土的最西一点所在。岛上的无名灯塔,由于年代久远,一直需要维修保养。在芬兰有一个组织,长期致力于为该灯塔的维修保养作筹款。1976年,灯塔的设施被改装成可无人自动运作,因此灯塔附近的建筑现已被丢空荒废。
在全世界的业余无线电爱好者之间,马凯特岛更多的被称为马凯特礁。而来自当地的无线电台广播,恐怕是他们最想听到的,因为平均一年只会有一到两支业余无线电爱好者远征队,在天气许可的情况时上岛设台供全世界的爱好者呼叫。每次远征队都要处理上万通来自世界各地的呼叫。岛上的临时无线电台具有独自的“国家呼号”OJOMA和“国家特别呼叫前缀”OJO。但该岛的瑞典部分却无这个地位。值得一提的是,马凯特岛最美的俯瞰照,会在无线电爱好者的通讯确认卡(QSL Card)中找到。
梅利利亚
梅利利亚是一个面积为12.3平方公里的西班牙自治市,是一块位于北非地中海海岸的飞地,四周被摩洛哥的领土所包围。梅利利亚古城堡建于出露海中的巨大岩块上,新市区分布于古城西面与南面的陆地上。1497年起被西班牙占领至今。
梅利利亚是典型的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暖。最主要的产业是渔业,还有纺织、食品、鱼类罐头、船舶修理、建筑材料等工业。
梅利利亚作为一个多种文化共存的城市而受到赞扬,在这个小城市里你可以发现三大宗教的信徒。在以前占绝大多数的基督教徒正在减少,而从伊斯兰国家移民的人数增长使得穆斯林的数量在稳步的增加。圣地亚哥教堂或者称为詹姆斯教堂,位于城市的防护围墙边,是非洲唯一的真正的哥特式建筑。
1936年,后来成为西班牙独裁者的弗朗哥将军使用这座城市作为他的后勤基地,以支持他对抗西班牙共和国政府。至今他的一座雕像,也是西班牙最后一座他的雕像,仍然在城市中心显著的耸立着。
2007年11月6日,西班牙国王胡安卡洛斯一世和皇后索菲娅访问了这座城市,引发了大范围的群众游行,这次访问也使得摩洛哥政府发出抗议,这也是80年来西班牙君主第一次访问梅利利亚。
直布罗陀
公元711年,北非的穆斯林在柏柏尔人塔里克带领下开始征服西班牙。他们从北非渡海北上,在西班牙海岸登陆,登陆地点就是现在的直布罗陀——Gibraltar。“Gibraltar”一词来自阿拉伯语“Jebel Tarik”,意思是“塔里克之山”。当年的“塔里克之山”今天依然矗立在直布罗陀的海岸,其实它只是一块伫立在海边的巨大岩石。
公元8世纪,阿拉伯人入侵伊比利亚半岛时从直布罗陀登陆。直到1410年才被西班牙人收复,1501年正式纳入其版图。1909年英国在直布罗陀与西班牙本土之间的中立地带修筑军事基地并设栅栏,形成现今的边界。然而西班牙从未放弃收复直布罗陀的要求。
1987年12月,英西两国政府达成《关于共同使用直布罗陀机场的协议》。西班牙外交大臣认为这是西班牙恢复对直主权进程中迈出的重要一步。由于直布罗陀当局有不同意见,上述协议尚未实施。1991年3月18日,英国撤走其驻直的最后一个营的陆军。直布罗陀的归属问题迄今没有解决。
马约特岛
马约特岛全称为马约特集体领地,位于莫桑比克海峡,与大科摩罗岛、昂儒昂岛、莫埃利岛共同组成科摩罗群岛,是法国的海外领地之一。马约特岛包括大陆地岛、小陆地岛以及周围一些小岛,面积为374平方公里,居民约18万人,经济以农业为主。首府为马穆楚,也是该岛的最大城市。岛屿也被临近的东非印度洋岛国科摩罗宣称所有。
马约特岛属温暖、潮湿的海洋性气候,植被为繁茂常绿的热带林,岛上火山山脉为南北走向,沿海有珊瑚礁环绕,珊瑚礁围绕着一些岛屿起到了保护船只和栖息鱼群的作用。地质学上来说,大陆地岛是科摩罗地区最古老的岛屿,有39公里长、22公里宽。由于是火山岩构成的岛屿,一些地区的土地特别的肥沃。
岛上大部分居民为源自马拉加西的摩哈莱人,他们是深受法国文化影响的穆斯林;另有相当数量的天主教徒,官方语言为法语,但大多人仍操科摩罗语。马约特沿岸的一些村落则以马拉加西方言为其主要语言。
自1976年起马约特与法国保持一种特殊的关系,是法国的集体领地,这是一种介乎海外领地与海外省之间的行政建制。它在法国国民议会与参议院中各有一名代表。该领地由一名高级专员和经选举产生的有17名议员的总议会管理。司法制度则仿效法国体制。
索科特拉岛
索科特拉岛位于也门沿海的印度洋中,岛状呈蛋形,由4座小岛和2座岩石小岛组成。东西长135公里,南北宽42公里,海岸线长达300公里,总面积3650平方公里,相当于香港的3.5倍,相当于巴林国的6倍多。它不仅是也门第一大岛,也是阿拉伯世界第一大岛。尽管它距索马里东南端大陆角仅250公里,但它隶属于也门。
该岛坐落在阿拉伯海与亚丁湾的交接处,处于亚丁湾东南端,是印度洋通向红海和东非的海上交通要道,构成连接亚非欧三大洲的海上生命线,战略位置极为重要。据专家介绍,在地球演变过程中,印度洋与阿拉伯海连接处曾发生过强烈的地壳运动,随着海底火山岩的隆起,形成了索科特拉岛。
该岛与大陆板块已经隔绝1800万年,长期的地理隔离生成了很多只有在该岛才存在的动植物。在索科特拉岛825种植物中,有37%是其特有的,90%的爬行动物和95%的蜗牛也是岛上独有的。由于其稀有生物品种多,因此被认为是“印度洋的加拉帕戈斯”。
在这座岛屿上生存的树木和植物渡过了漫长的地质隔离时期,许多物种具有2000万年历史。例如:龙血树、沙漠玫瑰、锐叶木兰。在过去,龙血树的深红色树汁,命名为龙血,被高度珍惜作为医药、染料使用。在一些旧版本的微软Windows系统中,使用的树的网络图标即是龙血树。
戈兰高地
戈兰高地是叙利亚西南边境内的一块狭长山地,位于叙利亚西南部,约旦河谷地东侧,南北长71公里,中部最宽处约43公里,水资源丰富,被称为中东地区的“水塔”,以色列国内使用的40%的水源都来自这里。
戈兰高地有人居住以来,就一直都是兵家必争之地。戈兰高地西与以色列接壤,居高临下,是叙利亚西南边陲的战略要地,从戈兰高地可以俯瞰以色列加利利谷地和大马士革,战略地位可想而知。
根据考古纪录,现时最早在当地居住的是亚摩利人,从公元前3千年到前2千年就已在当地居住。公元前4世纪,亚历山大大帝东征,占领了戈兰高地。当地从此一直受到希腊文化所熏陶,直到罗马帝国扩张至此为止。“戈兰”这个名称是从罗马帝国才开始使用,而这个名称源自之前占领该地的希腊人。他们一直称呼该地为“高卢人的地方”。
境内的吉尔加巨石阵是一个非常巨大的圆圈型的巨石阵,与著名的苏格兰巨石阵非常相似。戈兰文物博物馆内有这个巨石阵的3D模型。境内的尼姆罗德堡垒曾被阿尤布王朝军队,十字军、蒙古军队、玛木路克王朝的军队使用过,是发生过许多惨烈战争的战场。现在已经作为一个自然保护区,留待人们研究探索。
在1967年的“六·五”战争(即六日战争)中,以色列曾担心叙利亚和约旦会改变约旦河上游的流向,切断以色列水源,于是用武力控制了戈兰高地和约旦河整个河道,同时占领了这些河流发源地的大部分地方。因此以色列是否归还戈兰高地是以色列和叙利亚谈判的中心议题之一。
阿拉斯加
阿拉斯加原属俄罗斯,面积171.7万平方公里,1867年以720万美元的价格卖给了美国,成为美国第49个州,也是美国最大的州、世界最大的飞地地区。阿拉斯加幅员辽阔,在各州中拥有最长的海岸线。美国有一句最著名的谚语:“如果把阿拉斯加一切两半,那么德克萨斯就是第三大州”。
1898年中国的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曾到美洲新大陆作了一番考察。梁启超的足迹仅到现今维多利亚港海域,再北上一点兒就是阿拉斯加。
1745年俄国猎人在阿留申群岛建立了稳固的狩猎基地,从而开始了阿拉斯加的殖民时期。1854年克里米亚战争爆发,俄国害怕阿拉斯加殖民地被英国夺走,才提议卖给美国。
最后在1867年3月29日,美俄双方同意以720万美元(含手续费20万)成交。而土地合约的生效日期在1867年10月18日,故一直到今日,阿拉斯加为了庆祝这天,特定为阿拉斯加纪念日(Alaska Day)。这笔土地交易成为世界土地交易史上面积最大的一笔交易,且平均单价每英亩才二分钱。
实际上,由于中间人受贿,俄国沙皇政府没有实收720万美金,美国人也没有按照讲好的及时付金子,而是拖延,付一张支票了事。
负责此购地案的美国国务卿威廉·亨利·西华德(williamSeward)以大量金钱买下冰天雪地的阿拉斯加,当时很多美国人觉得这并不值钱,并揶揄这是“西华德的蠢事”或“西华德的冰箱”。西华德讲了一句话,他说:“现在我把它买下来,也许多少年以后,我们的子孙因为买到这块地,而得到好处。”事实证明西华德的确富有远見,随着金矿及石油的发现,美国人意识到阿拉斯加的重要性。
阿拉斯加享受美国所有主要的假日,还包括3月的最后一个周一的“Sewards Day”和10月18日阿拉斯加加入美国纪念日。“Seward。s Day''是为纪念从俄国手中购买阿拉斯加立下大功的威廉·亨利·西华德(williamH.Seward)。在白令地区,每年5月10日太阳升起后,在随后的3个月里将不再落下;而每年11月18日日落之后,将有2个多月看不见太阳升起,因此阿拉斯加又有“最后的边疆”、“午夜阳光之地”之称。
哈拉伊卜三角区
哈拉伊卜三角区面积约2万平方公里,位于非洲红海沿岸,当地人口不足1万,由最大的城市哈拉伊卜而得名。哈拉伊卜三角区的主权存在争议,尽管埃及和苏丹都宣称对这块土地拥有主权,但实际有约18,000平方公里的土地被苏丹统治。
1899年,英国政府同埃及签署协议,划定北纬22度线为埃苏国界线,该线以南归苏丹,以北属埃及。殖民主义者这种“一刀切”的划界法,把生活范围分别横跨该线的白沙利亚和阿巴伊达两个部落“切成两半”。为解决由此而产生的问题,英国建议埃及同意苏丹在该地区建立行政机构管理当地的苏丹人。于是1902年,英国又划出一条单独的“管理边界”,在北纬22度线以北的三角区区域被划归苏丹管辖,在哈拉伊卜地区形成了领土归埃及、管理权归苏丹的复杂矛盾,使埃苏长期就哈拉伊卜归属问题争执不断。
1992年,两国又起争端,原因是苏丹政府授予一家加拿大石油公司在哈拉伊卜三角区附近水域的石油钻探权,埃及表示强烈反对。双方因此再度开始谈判。而这家加拿大公司也放弃了这项生意,除非主权问题解决。
最近在该区域新发现的石油储藏可能已经促使苏丹政府决定重新提出苏丹对该区域的主权要求,但这只能增加双方宣称拥有该地主权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