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树叶
以“公益先行、基金衔接、商业跟进、整装勘查、快速突破”地质找矿新机制诞生为标志,新中国地矿事业进入了新的起点新的高度,开始了新的征程。但在新困难新考验下,很多认识尚需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探索和完善,以确保地质找矿新机制各个环节不掉链子。
公益先行贵在“先”字。
要保证它的先进性,就要按计划体制建设好管理好公益性地勘队伍。具体说,就要做到:隶属直接,资金保障;队伍精干,装备精良;管理严格,退出商业;收入中上,成果社会。要尽快厘清公商不分的模糊状态。
基金衔接贵在“接”字。
其性质介于计划和商业的过渡阶段,一头接地勘单位,一头接矿业企业,明显地显示出中国特色的特点。要保证“接”得住,不掉链子,就要由国家主导,为商业地勘工作承担一定风险,同时与矿业企业接得上,起到引导的作用,不与企业争利,保障资金的平衡性,循环发展。需要用规范的政策和规章加以约束,提高有效性。
商业跟进贵在“跟”字。
要能跟得上,就要搭建良好的市场平台,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最主要的是投资者的利益和承担找矿主力军的地勘单位的利益。实现找矿突破的两大关键要素是资本和地质勘查技术的有机结合,调动资本所有者和地勘单位的积极性。
目前,从政策层面和实践上都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对投资者来说,找到矿就要缴纳“价款”,属超前行为,门槛设置太高,不利于社会资金“跟”进。当然资源所有者的利益也应当考虑,但它应该在资源开采阶段通过税收手段体现。对找矿主力军的地勘单位来说,如果承担的是社会项目,找到矿后其权益属投资者的;如果承担的是国家或地方的财政项目,其找矿的权益是国家或地方的。更不可理解的是,即使地勘单位用自有资金或主管部门的投入实现的找矿权益在有的地方也视为国家的,也全部纳入地方财政。要么就招拍挂,从市场上再买回矿业权,这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
人人皆知,地勘单位或其主管部门的有限投入是勒紧裤带的血汗钱,投融资能力极其有限,是冒着风险的拼搏行为,怎么能如此对待呢?如此,还怎么调动地勘单位的找矿积极性和推进企业化呢?也不符合2010年6月《国土资源部关于促进国有地勘单位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关于“完善勘查成果收益分配政策”的精神。解决的办法是:国家有关部门尽快将政策法规化,加强中央的权威性、提高执行力。
整装勘查贵在“整装”。
整装勘查打破了常規的地勘工作程序,对地勘人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是近年来各地摸索并还在完善的一种找矿模式。它的主要特点是:投资主体既可是单一的也可是多元的;找矿主体既可是单一的也可是多元的;找矿目标既可是单一的也可是多元的;矿业权设置既可是单一的也可是多元的;勘查区域已不是“点”或“线”,而是一个动辄上千平方公里的超大型的“面”;找矿手段也不是一两个兵种作战,而是集群式的多兵种同时协同会战,对信息、技术、装备、人才、资金、质量统一调控;找矿程序也往往是公益、基金、商业、甚至开采集于一体;国家对整装勘查区的设置采取的是动态管理的办法。基于整装勘查的特点,如实施得好,确实能缩短勘查周期,避免重复勘查,实现找矿快速突破的目的。
但其难点在于各方面利益关系链的协调和衔接。从目前各地实施的整装勘查的经验看,要保证整装勘查得以顺利实施,政府的裁判职能不可或缺,如整装勘查区的科学设立和运行管理、矿业权配置、各方面的利益调整、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质量管理等。切忌政府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
总之,“新机制”既不同于以往的完全计划经济时代的地矿管理体制,也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市场化体制。它是以市场手段为主、计划手段为辅的混合型体制,贯彻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带有很强的探索性。国家要在政策调控上通过有效的手段使公益、基金、商业定位准确,各方面的利益调整合理到位,才能最终通过整装勘查实现找矿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