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溶药器对减少静脉药物配置中不溶性微粒的研究

2012-09-22 05:50:50王晓红崔秀彦李红娜赵丹宁王耀华
护士进修杂志 2012年10期
关键词:氨苄西林滤器溶性

王晓红 崔秀彦 李红娜 赵丹宁 王耀华

(河北大学附属医院静脉药物调配中心,河北 保定071000)

静脉输液是临床上使用最为广泛的给药方式,而静脉输注给药时,其90%需要重稀释或重购置(从固态到液态)[1]。笔者经过调查大多数医院都在使用注射器加药,操作过程中需要多次穿刺瓶塞及反复抽拉活栓,使不溶性微粒进入液体瓶内。我院自配液中心成立一年来,在加药后对成品输液的核对中经常发现肉眼可见的瓶塞碎屑,且与配药器具、瓶塞质量有着密切的关系,这是困扰大家的一个重要难题,也是引起医疗纠纷的隐患。目前,基于塑料瓶装液体的大量应用,笔者研制了一种新型溶药、加药器,在净化环境下,与注射器配置的液体所产生的微粒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明显优于注射器加药法,现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仪器 ZWF-6F型注射微粒分析仪(天津天河医用电子仪器厂);CHB1800-Ⅰ水平层流净化工作台(上海振梓创空气净化设备有限公司)。

1.2 实验材料及药品 新型溶药器(图1):溶药器的一端为侧孔针头1,针头的的尾部连接滤器2,滤器的另一端连接三通、四通或多通装置3,后者分别安装上数量不等的双腔针头6(图2)。该针头内有两通道,一通道为药液流通的通道,另一通道与大气相通,通道的外口装有过滤器5,滤器外套一活塞。使用时,根据需要溶解西林瓶药物的数量,选择三通、四通或多通装置3,将侧孔针头1刺入塑料液体瓶中,双腔针头6插入西林瓶中,挤压塑料液体瓶,液体同时流入三个、四个或更多的西林瓶,此时不要拔出针头,摇动西林瓶溶解后,将西林瓶抬高倒置,可松手、挤压、松手反复的操作,利用负压的作用,所有西林瓶的药液可同时回抽致液体瓶,整个操作完全在一密闭状态下进行。

另外备有:20ml一次性注射器(山东威高集团生产,批号20100301),氨苄西林钠粉针0.5g/支(齐鲁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6090213BF),100ml装0.9%氯化钠(中国大冢制药有限公司,批号9L9913)。

图1 新型溶药器

图2 双腔针头构造图

1.3 实验环境 万级净化环境,百级操作台。

1.4 实验方法

1.4.1 实验分组 分为注射器组(A、B、C)和溶药器组(D、E、F),共计6个小组,按2010版的中国药典规定[2],以下每小组选取5个样本,共计30个样本。

1.4.2 供试液的配置 以下操作中,每个注射器只用于一瓶液体,每个溶药、加药器也仅限于一瓶液体。样本瓶塞的穿刺次数(表1)。

表1 注射器组与溶药器组供试液配置中穿刺次数的比较 (次/组液体)

A组:在百级净化操作台上常规开启消毒瓶塞,用20ml一次性注射器从规格为0.9%氯化钠100ml中抽取3ml,溶解氨苄西林钠1支,摇匀后抽吸入注射器加入原液体中,同样的方法制备5份。

B组:方法同A组,常规开启消毒瓶盖,用一次性20ml注射器,从规格为100ml瓶装0.9%氯化钠中一次抽取9ml,按照每瓶3ml分别加入0.5g/支氨苄西林钠粉针,共溶解3瓶,摇动瓶身,待溶液充分溶解后,一并抽吸入注射器并加入原液体中。

C组:方法同B组,一次抽取0.9%氯化钠18ml,溶解氨苄西林钠6支。

D组 :同样的操作环境下,用新型溶药、加药器溶解氨苄西林钠1支,将侧孔针头插入液体瓶,三通装置的其余针头卡住,1个双腔针头插入西林瓶,液体瓶和西林瓶只穿刺1次。

E组:方法同D组,用新型溶药、加药器一次溶解氨苄西林钠3支。

F组:方法同E组,使用三通装置两次溶解氨苄西林钠6支,但中间不要拔出液体瓶的针头。

1.4.3 检测方法 按2010版的中国药典注射液不溶性微粒检查法进行测定[2]。取样杯用微粒检查用水冲洗处理。取供试品,用水将容器外壁洗净,小心翻转20次,使溶液混合均匀,开启容器,倒出部分供试品冲洗开启口及取样杯,再将供试品5ml倒入取样杯中,静置2min脱气,置于取样器上。每一样品的检测值弃去前1次后,连续测定3次,取均值作为该样品的微粒数,5个样品取(±s)值。

2 结果(表2,3)

表2 注射器和新型溶药器在不同的加药剂量下溶液中≥10μm不溶性微粒的比较(个/ml,±s)

表2 注射器和新型溶药器在不同的加药剂量下溶液中≥10μm不溶性微粒的比较(个/ml,±s)

1)注射器组内比较:B组与A组比较、C组与B组比较、C组与A组比较★P<0.001 2)溶药器组内比较:E组与D组比较、F组与E组比较▲P>0.05;D组与F组比较◆P<0.001

组别 加1支药 加3支药 加6支药注射器组 56.333±14.787 131.333±6.121★309.333±15.921★溶药器组 10.833±1.835◆ 26.167±3.430▲ 42.667±7.891▲q 11.268 26.044 66.039 P<0.001 <0.001 <0.001

表3 注射器和新型溶药器在不同的加药剂量下溶液中≥25μm不溶性微粒的比较(个/ml,±s)

表3 注射器和新型溶药器在不同的加药剂量下溶液中≥25μm不溶性微粒的比较(个/ml,±s)

1)注射器组内比较:B组与A组比较★P<0.01;C组与B组比较、C组与A组比较◆P<0.001;2)溶药器组内比较:E组与D组比较、F组与E组比较▲P>0.05;D组与F组比较△P<0.05

?

3 讨论

3.1 新型溶药器减少了穿刺次数,降低了溶液中微粒含量 使用注射器加药尤其是多支加药,需要反复抽吸、穿刺瓶塞或装卸针头,不仅直接或间接增加针头及针栓活塞暴露的机会,而且容易造成手的污染。而该溶药器实现的是一完全密闭状态下的操作,尤其是三通装置的使用可以完成一次对多支药物的抽吸,从表1中可以看出溶解相同数量的西林瓶穿刺次数减少了一半,减少了微粒的来源,而且溶药器的侧孔针头也能明显地减少微粒的产生[3]。从表2数据看,相同的配液环境,测试≥10μm不溶性微粒,使用新型溶药器与注射器进行比较,加入相同数量的药物后,微粒含量具有极显著差异,D组<A组,E组<B组,F组<C组,新型溶药器的使用使不溶性微粒明显较少。在测试≥25μm微粒的表3数据中分析,加入1支药物后,溶药器组与注射器组组间无显著意义(P>0.05);加入3支药物后,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加入6支药物后,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01),由此表明,随着加药数目的增多,溶药器在减少较大微粒的优越性愈加明显。另一方面,在表2和表3的组内比较中,无论是≥10μm的微粒还是≥25μm微粒,注射器组随着加药数目的增多,溶液中不溶性微粒增多,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1或P<0.001);而溶药器组组内比较显示随着加药数目的增多微粒含量虽然有增高趋势,但E组与D组比较、F组与E组比较均无显著意义(P>0.05),说明使用新型溶药器加入多支药物对于降低微粒含量更为明显,更为安全。

3.2 溶药器过滤器的安装最大限度的截留了药液中的不溶性微粒 根据2010年出版的《中国药典》规定,100ml及大于100ml静脉滴注用注射液中不溶性微粒,每1ml中≥10μm的微粒不得超过25粒,≥25的微粒不得超过3粒;静脉注射用无菌粉末,每个供试品中≥10μm的微粒不得超过6 000粒,≥25的微粒不得超过600粒[2],对复配以后的输液未做要求。为了减少微粒的产生,除去药物本身的因素外,我们应对配液环境、器具、操作等因素严加控制和管理,将进入体内的微粒降到最低。临床上,95%的输液都加入药物1~2种,多者近10种,加入粉剂比注射液针剂的微粒更多,前者是后者的4~5倍,而且50μm以上的异物也大大增加[4]。加入中草药制剂的微粒更多[5]。人们为了截留微粒,大输液普遍使用终端滤器,简洁[6]对158例输液反应的因素进行分析:输液器材不合格的占13.9%,微粒数超标的占38%,赵广娟[7]的临床输液反应288例分析及对策中提出:输液反应的引发因素以不溶性微粒超标占首位,占总例数的37.5%,因此单纯依靠输液器的滤器作为阻止微粒进入人体的最后一道防线还值得探讨。而且对于静脉注射的患者微粒仍可直接进入体内。为了克服以上不足,加强配液过程的环节控制,减少微粒的产生势在必行。我们研制的溶药器其液体通道的管腔中间设置了滤器,其双腔针头的气体通道的针柄侧壁也安装了滤器,可防止大气中的微粒进入药液,滤器的孔径为0.45μm,采用先进的核孔滤膜作为过滤介质,具有流量大、密度高等优点,最大限度的截留了药液中的不溶性微粒。

3.3 配液过程中不受液量限制,操作方便、易行临床实践中发现,部分药品在配置时经溶媒溶解后产生大量气体,如头孢替安粉针经氯化钠溶解后释放出CO2,西林瓶内压力剧增,将注射器的活塞顶出,极易导致活塞滑脱污染,且不利于操作,该溶药器的使用避免了此类情况的发生。配置中不受西林瓶液量的限制,更适合大容量的包装,弥补了注射器的不足。调配30ml、80ml等非整瓶用量时,使用该溶药器,只要把侧孔针头插入液体瓶,挤出多余的液体至需要量即可,操作方便,一次完成。

综上所述,使用新型溶药器进行药物配置完全在一密闭状态下进行,避免了反复穿刺抽吸的污染,减少了不溶性微粒的产生,配置中不受液体量限制,适合各种容量的包装,省时省力,提高了工作效率,且有无液体滴漏,操作方便等优点。

[1]吴永佩,颜青.建立“静脉药物混合配制室”应重视发展方向与定位[J].中国药房,2004,15(5):260.

[2]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71-72.

[3]秦秀丽,商月娥,徐今宁,等.临床治疗中减少输液微粒污染的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07,22(13):1159-1160.

[4]王华生,宋婉丽.药液注射过滤器在临床上的应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0,10(5):378-379.

[5]楼亚敏,林海丹.药物配置后不溶性微粒的观察研究[J].药物分析杂志,2005,25(9):1125-1128.

[6]简洁.临床输液反应的分析[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1,21(9):573.

[7]赵广娟.临床输液反应288例分析及对策[J].中国实用医药,2008,3(12):61-62.

猜你喜欢
氨苄西林滤器溶性
氨苄西林钠合成工艺研究
氨苄西林预报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亚胺培南敏感性的可行性研究
检验医学(2022年2期)2022-03-14 02:14:14
Denali和Celect下腔静脉滤器回收单中心经验
两种工况下8 种腔静脉滤器疲劳强度的对比研究
工程力学(2020年9期)2020-09-17 08:58:34
脂溶性维生素:营养需求之外的功能
猪业科学(2018年8期)2018-09-28 01:27:22
黔产丹参脂溶性成分的研究
中成药(2018年7期)2018-08-04 06:04:22
花粉过滤器
浅谈国产注射用氨苄西林钠杂质谱及生产工艺
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
Aegisy型可回收性下腔静脉滤器的动物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