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光明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改变,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逐渐升高。糖尿病已成为仅次于肿瘤、心血管病之后的发病率最高的第3大慢性疾病。老年糖尿病多有不同程度多脏器功能减退,低血糖易发且耐受性差,故有效安全地控制血糖很重要[1]。瑞格列奈是近年来新推出的治疗2型糖尿病的口服降糖药[2],为新一类的胰岛素促分泌剂。本研究旨在探讨瑞格列奈对老年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及副作用。
1.1 一般资料 入选121例老年2型糖尿病为我院2008年1月~2010年12月住院部确诊患者。均符合WHO的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患者年龄≥65岁。随机分为瑞格列奈组61例和格列齐特组60例。瑞格列奈组男31例,女30例,中位年龄75.2岁;格列齐特组男30例,女30例,中位年龄74.8岁。入选者不存在酮症、肝肾功能不全、心力衰竭以及药物禁忌证。两组性别组成、年龄及临床资料(如表1所示)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瑞格列奈组使用丹麦诺和诺德公司生产的瑞格列奈(批准文号,进口药品注册证号:@H20040677),三餐前10min口服lmg,如果餐后血糖超过10mmol/L,每餐前加至2mg。根据空腹及餐后血糖变化调整药物剂量。格列齐特组给予北京海联公司生产的格列齐特片(生产批号20090201)80mg/d,根据空腹血糖及餐后血糖变化调整至160~240mg/d。2组均根据病情及肥胖程度,配合口服二甲双胍0.75~1.5g/d。
1.3 指标观察 治疗3个月后对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肝肾功能、低血糖情况进行比较。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数表示,组间比较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的FBG、2hPG、HbAc比较 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者FBG、HbA1c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FBS、HbA1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瑞格列奈组2hPG下降较格列齐特组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安全性比较 瑞格列奈组治疗中出现低血糖3例,发生率为4.9%;格列齐特组治疗中出现低血糖6例,发生率1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见严重肝肾功能损害。
表1 两组2型糖尿病患者的FBG、2hPG、HbAc比较(±s)
表1 两组2型糖尿病患者的FBG、2hPG、HbAc比较(±s)
注:FBG:空腹血糖,2hPG:餐后2h血糖,HbA1c:糖化血红蛋白;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与格列齐特组治疗后比较,bP<0.05。
组别 例数 FBG(mmol/L)2hPG(mmol/L) HbA1c(%)瑞格列奈组 61治疗前 13.51±2.35 14.52±3.20 8.12±1.25治疗后 6.35±1.30a 7.52±1.12ab 6.12±0.56a格列齐特组 60治疗前 12.98±2.08 14.35±3.08 7.91±1.20治疗后 6.42±1.32a 9.86±1.58a 6.32±0.64a
瑞格列奈与格列齐特均为促胰岛素分泌降糖药。以格列齐特为代表的磺脲类降糖药主要刺激餐后晚相胰岛素分泌及空腹胰岛素分泌,对FBG控制效果好,但对餐后血糖作用较小。餐后血糖控制不理想。餐前饥饿感、夜间低血糖为其副作用。瑞格列奈是新型非磺脲类短效促胰岛素分泌降糖药,通过抑制ATP依赖性钾离子通道,促发胰岛素分泌,主要刺激胰岛素的早相分泌,快速降低餐后血糖[3];持续时间短,快进快出,低血糖发生率低,避免了晚相胰岛素分泌导致的餐前饥饿感及夜间低血糖;促进餐后早期胰岛素分泌,也降低了餐后持续高血糖诱导高胰岛素血症[4];进餐时服药,不进餐时不服药,患者服药方便,依从性提高[5]。本研究中,两组患者FBG、HbA1c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P<0.05)。治疗后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瑞格列奈组2hPG血糖下降较格列吡嗪组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瑞格列奈组治疗中出现低血糖3例,发生率4.9%,格列齐特组治疗中出现低血糖6例,发生率1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也证实瑞格列奈对餐后血糖控制有优势,出现低血糖的副作用较格列齐特低。
总之,瑞格列奈能有效控制空腹血糖及餐后血糖,以餐后血糖为主,使HbA1c达标,低血糖副作用较格列齐特等磺脲类降糖药少见,适合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使用。
[1]刘玉琼,曾向阳,刘洪涛.瑞格列奈治疗2型糖尿病50例疗效观察[J].赣南医学院学报,2010,30(1):126.
[2]方振勤.瑞格列奈与格列美脲在初发2型糖尿病中的临床应用[J].当代医学,2011,17(10):131-132.
[3]毕艳,朱大龙.2型糖尿病病人早期胰岛素分泌功能受损的研究进展[J].中国糖尿病杂志,2003,11(1):63-64.
[4]光伟,贾伟平,潘长玉,等.瑞格列奈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口服降糖药控制不良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08,24(1):50-54.
[5]叶山东.餐后高血糖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2004,31(4):154-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