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农业劳动生产率变动及影响因素分析

2012-09-20 00:24于淑艳
大连交通大学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劳动生产率生产率辽宁

于淑艳

(大连交通大学 管理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8)*

0 引言

农业生产力作为衡量一个地区农业经济运行状况的综合性指标受到学者们的关注.已有关于农业生产力水平研究的文献主要集中于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分析.陈卫平运用非参数的Malmqusit指数法,研究了1990~2003年期间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构成的时序成长和空间分布特征[1].汪小平基于线性规划的 Malmquist指数方法测算了中国农村改革以来农业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变动趋势,并把TFP的增长构成分解为技术进步和生产效率变化两个部分[2].辛翔飞、秦富认为,全要素生产率是一个加总的结果,并不能知道经济增长的效率到底是哪方面出了问题,认识中国的经济增长不仅需要全要素生产率,更需要单要素生产率[3].黄兴磊对江西农业劳动生产率进行了分析,认为耕地产出弹性、技术进步、结构调整系数是影响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主要因素[4];高帆从结构转化和资本深化的角度对上海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5];车维汉分析了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6].本文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按照时间序列分析辽宁1978~2009年间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变动趋势,通过构建生产率决定模型分析影响辽宁农业生产率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1 辽宁农业劳动生产率变动趋势分析

反映农业劳动产出效率的最直接指标是农业劳动生产率.本文选用农业劳动生产率指标,即劳均农业产出作为辽宁农业生产力水平的研究对象,通过计算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历史变化趋势,直观反映辽宁农业发展变化状况.

本文以第一产业为农业产出值(GDP1),以全社会从业人员中第一产业从业人员(L1)为农业就业人数.用平减指数对(GDP1)进行调整,则农业劳动生产率公式为:LDT1=GDP1/L1.按照上面公式得到可比价格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及其变动趋势,见附图.

附图 辽宁1985年~2009年农业劳动生产率

从附图可以看出,辽宁农业劳动生产率经历了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1985年~1988年,农业劳动生产率增长较快.按照可比价格计算,3年间年均增长率为14.9%.这一时期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普遍推行并发挥作用的时期.全省农村形成了以集体统一经营和家庭分散经营的双层经营体制.这一时期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从1985年的118.1亿元增加到1988年的227.4亿元,年均增长15.5%.粮食产量从1985年的976万吨增加到1988年的1 307.2万吨,年均增长10.1%.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85年的485.7元增加到1988年的699.6元,年均增长13%,恩格尔系数从1985年的51.6下降到1988年的48.5,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1988年~1992年,农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缓慢.4年间农业劳动生产率年均仅增长2.5%.这一期间,农民对土地的投入逐渐减少,影响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了稳定土地承包关系,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农业发展的政策与文件.这些对稳定农村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这一时期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从1988年的227.4亿元增加到1992年的330.1亿元,按照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3.9%.粮食产量从1988年的1 307.2万吨增加到1992年的1 568.7万吨,年均增长4.7%.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88年的699.6元增加到1992年的995.1元,年均增长9.2%,恩格尔系数从1988年的48.5上升到1992年的51.7,与上一阶段比较农民生活水平增长缓慢.

1992年~1996年,农业劳动生产率出现了较快增长.4年间农业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16.6%.1992年9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决定》,明确提出要以市场为导向,继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快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发展.1993年7月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用法律的形式确立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导地位,将土地承包期再延长30年.这一期间,鼓励农业发展的政策、法律的出台促进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1996年~2003年,辽宁农业劳动生产率出现负增长,由1996年的16.02万元/万人,减少到2003年的13.04万元/万人.这一时期从国际环境看,1997年发生了东南亚金融危机,对我国及辽宁经济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从国内环境看,在控制通胀政策的惯性作用下,出现了产品供过于求,农产品出现结构性过剩,内需不足,市场物价持续回落.这一时期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从1996年的804.74亿元增加到2003年的1 215.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0.03%.粮食产量从1996年的1 660.1万吨增加到2003年的1 498.3万吨,年均增长-1.46%.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96年的2 150元增加到2003年的2 934.2元,年均增长4.5%,恩格尔系数从1996年的56.5下降到2003年的43.2,说明这一时期居民的消费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

2003年~2009年,这一时期农业劳动生产率在2003年~2004年的快速增长后,2005年、2006年经历了徘徊阶段,从2007年开始又进入快速增长时期.这一时期国家加大了对农村的扶持力度,把“三农”问题放在突出重要的地位,各地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农业劳动生产率显著提高.2006年~2009年,农业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10.7%.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从2006年的1738.1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2 704.6亿元,年均增长10.9%.粮食产量从2006年的1 767万吨增加到2009年的1 591万吨,年均增长9.7%.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6年的4 049.4元增加到2009年的5 956元,年均增长13.3%,恩格尔系数从2006年的41.2下降到2009年的36.7,居民的消费结构和生活水平发生了显著变化.

2 农业劳动生产率影响因素分析

为了分析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因素,构建了劳动生产率决定模型.模型中,因变量为劳均农业产出,自变量包括:人均耕地面积;灌溉率,即有效灌溉面积与耕地面积的比重、劳均化肥施用量 ;结构调整系数,用林牧渔三业的产值与农业总产值的比率加以表示;机电灌溉面积占有效灌溉面积比重等,原始数据略.

采用应用面板数据(paneldata)计量模型对原始数据作实证分析.将劳均农业产出(Y)作为被解释变量,人均播种面积(X1)、结构调整系数(X2)、劳均化肥施用量(X3)、灌溉率(X4)、机电提灌面积占有效灌溉面积比重(X5)作为解释变量.考虑到被解释变量与解释变量的数量级差距较大,我们对模型中的被解释变量进行对数变换.则模型的形式为:

运用这个公式,我们可以分析模型中5个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程度.

通过SPSS统计软件对上述数据做回归分析,估计模型的参数,结果如表1:

表1 模型汇总

表1是对回归方程拟合情况的描述,相关系数的取值(R),相关系数的平方即决定系数(R Square),校正后的决定系数(Adjusted R Square)和回归系数的标准误差(Std.Error of the Estimate).决定系数的取值为0~1,它的含义就是自变量所能解释的方差在总方差中所占的百分比,取值越大说明模型的效果越好.

表2是对模型进行方差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到方差分析的结果 F值为181.956,P值小于0.05,所以该模型是有意义的.

表2 Anovab

表3给出了回归方程中常数项、回归系数的估计值和检验结果.从表中可以读出α和β的值,通过它可以写出回归方程,如下:

表3 系数a

从上式中可以看出,人均播种面积(X1)、结构调整系数(X2)、劳均化肥施用量(X3)、灌溉率(X4)、机电提灌面积占有效灌溉面积比重(X5)每增长1个单位,会促使劳均农业产出依次平均增长0.002、6.509、3.979、3.146、0.016 个单位.说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劳均化肥施用量、灌溉率对劳均农业产出的影响非常显著,机电提灌面积占有效灌溉面积比重对劳均农业产出的影响比较显著.

3 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对策建议

3.1 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一是加快发展非农产业,实现农林牧渔协调发展.改革开放以来,辽宁林、牧、渔业发展迅速,林牧渔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从1978年的20.9%上升到2009年的60.4%,农、林、牧、渔的产值构成由1978年的79.1∶2.2:14.3∶4.4调整为2009 年的33.8∶2.6:43.3∶16.3,牧业、渔业发展发展很快,同时农林牧渔服务业有了很大发展,由2003年的33.3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107.8亿元.今后辽宁在协调发展农林牧渔的同时,结合辽宁实际,进一步挖掘渔业与牧业资源,根据渔业发展规划,充分发挥沿海渔业资源丰富的优势,提高渔业资源的附加值;

二是优化农业内部结构.改革开放以来,辽宁主要农产品产量在发展中结构不断优化.粮食产量不断增加,由1978年的1 117.2万吨增加到2008年的1 860.3万吨,2009年减少到1 591万吨,其中主要是玉米产量下降较多.棉花、麻类产量锐减,棉花由1978年的23 372吨较少到2009年的956万吨,麻类由1978年的14 994吨减少到2009年的9吨,主要是由于产量较低,农民种植棉麻的面积缩减.蔬菜产量则从1978年的652万吨增加到2009年的2 604.4万吨,较好的满足了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对蔬菜的需求.伴随耕地面积的不断减少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辽宁应该进一步优化农产品种植结构,一方面,在保障粮食稳定生产的同时,调整粮食生产结构,减少大宗粮食的生产,增加杂粮的生产,满足居民对健康食品的需求.另一方面,增加油料、蔬菜等经济作物的生产,这不仅可以增加农民收入,还可以满足城市化进程中消费者对相关商品的需求.

3.2 推进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一是走高产、优质、高效、环保之路.在耕地面积日趋减少的情况下,为了满足社会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必须转变发展方式,走集约化发展道路,通过积极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新品种,大力推广先进农业适用技术,实现良种、良技、良好相配套;

二是做到科学施肥,提高土壤效力.为了提高产量,农民更多的选择增加化肥使用量.然而,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农业存在边际报酬递减,同样的产出,需要投入更多的化肥,这不仅会降低土壤肥力,同时也会增加农民负担.而科学施肥不仅会减少投入,还会保障土壤肥力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此,各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应该下放到基层,通过技术指导,提高农民科学施肥的能力.

3.3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加强农村水利设施建设,提高灌溉效率,增强预防自然灾害的能力.改革开放之初,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制度提高了农业生产率,增加了农民的收入.然而,农田水利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无人问津,原有的水利设施因无人管理处于弃用状态,农民常常因为浇灌不及时遭受自然灾害之苦.为此,应采取有效措施、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强水利设施建设,保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是提高机电灌溉水平和灌溉效率.实证分析表明,机电灌溉率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主要因素.因此,在加大农业投入的过程中,应该通过提高机电灌溉率提高灌溉的效率,采用节水灌溉措施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3.4 完善和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一是要全面贯彻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确保各项支农惠农政策落实到位,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切实改善农民要求最迫切、受益最直接的生产生活条件;

二是制定各种优惠政策,积极引导大城市工业生产能力和物流、中介等服务业向县域延伸,促进公共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向农村扩展.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形成多元投融资机制.动员社会各界力量,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三是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和信息化服务.重点支持一批大型农产品加工销售龙头企业,培育农产品优质品牌.努力用先进的技术设备装备农业,加强农业综合配套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科技开发和应用水平.

[1]陈卫平.中国农业生产率增长、技术进步与效率变化:1990~2003年[J].中国农村观察,2006(1):18-23.

[2]汪小平.中国农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的特点与路径介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4):14-25.

[3]辛翔飞,秦富.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的地区差距及其结构分解[J].农业技术经济,2007(4):23-27.

[4]黄兴磊.江西省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实证分析[J].企业家天地,2007(3):19-20.

[5]高帆.结构转化、资本优化与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以上海为例的研究[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0(2):66-73.

[6]车维汉,杨荣.技术效率、技术进步与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基于国际比较的实证分析[J].财经研究,2010(3):113-123.

猜你喜欢
劳动生产率生产率辽宁
中国城市土地生产率TOP30
辽宁之光
读辽宁 爱辽宁
读辽宁 爱辽宁
中国劳动生产率及其区域差异的时空演变*
国外技术授权、研发创新与企业生产率
跟踪导练(三)4
辽宁舰
应该重视提高我国服务业劳动生产率
中国劳动生产率增速远超世界平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