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鹏飞
【摘要】各科教学在学生人格形成过程中都起着一定的作用。比如语文教学,对人格的培养是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毕业贯穿始终的,学生无一不在其中受其影响。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语文教材,充分体现了对学生生命教育的重视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意识,积极实现其生命的价值。广大高中语文教师应结合教材中的经典篇章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自觉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
【关键词】语文教学;经典阅读;陶冶情操;健全人格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在新世纪来临之际,健康人格的培养已成为当今世界教育的主题之一。如何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采用什么方法去培养?在诸多学科中,是否只有思想品德课才有助于健康人格的培养?答案是否定的。实际上,各科教学在学生人格形成过程中都起着一定的作用。比如语文教学,对人格的培养是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毕业贯穿始终的,学生无一不在其中受其影响。因此,本文想就语文学科教学对人格形成的作用进行尝试性的探索。
一、人格形成与学科教学的一般关系
我们要弄清楚语文教学在人格形成中的作用,首先必须了解人格形成与学科教学的一般关系。
人格的内涵包括三层意思,一是指个体特有的、区别于他人的性格;二是指这个性格是在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形成的;三是指性格通过外显的行为习惯表现出来。实质上在西方心理学上,人格就是性格,而性格则是指一个人一定不变的特有品质。这种特有品质内在表现为心理特征,外在表现为行为,心理特征支配、指导着行为,而行为表现着心理特征。与人格有关的心理特征主要包括动机、情绪、态度、价值观、自我观念等。
过去,我们有一种片面的认识,认为青少年人格形成主要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德育学科有关,与其他学科无关,至少关系不大。正是在这种片面观点的影响下,使其他学科的教师不重视本学科对青少年人格形成的影响。
事实上,青少年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人格形成的时期,而人格形成本身是一个漫长而又复杂的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这个时期,他们大多数时间都在学校中度过,而在学校的大多数时间都在上课和学习。因而各门学科的教学对青少年人格形成必然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挖掘经典文学作品的精神示范作用
我始终认为文学是语文教学的主流,在高中课本里也精选了许多优秀的小说,这些作品无论在形式还是内容上都堪称是典范,他们比较贴近生活,生动感人,情节曲折,格调高尚,是很好的阅读材料,同时也为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构筑精神世界提供了很多的实例。因此,在我看来,语文课的意义就在于它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代表人类创造精神财富的文学,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一个人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并最终积淀成为他精神世界中最深沉最基本的东西——价值观和人生观。
高中课本里的小说虽然篇数不多但是涉及的范围很广,这些作品风格迥异,色彩分呈,体现了小说各种美的形态特征。我以为小说中的美可以有多种形态有诙谐之美、婉约之态、高尚之风、悲凉之感。所以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学会感受小说中的美。
所谓婉约之态往往借助清丽的文辞,优美的情境和浓郁的抒情笔调表现出来,婉约的美带给人的是情感上的愉悦的享受,引导学生领会婉约美的特征,可以帮助他们养成一种顺化自然与人生的心态,在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能够保持一颗自然平和之心是多么的重要啊。比如欧·亨利的《最后的长春藤叶》,小说讲述了老画家贝尔曼为了鼓励贫病交加的青年画家顽强地活下去,在风雨之夜挣扎着往墙上画了一片永不凋零的常春藤叶。他为此杰作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但青年画家却因此获得勇气而活了下来。歌颂了艺术家之间相濡以沫的友谊和苍凉人生中那种崇高的艺术家品格。
高尚之风在作品中往往与战争和反抗意识结合在一起,这样的小说美的形态往往表现为庄严肃穆的格调,主人公往往具有高尚的品格,是人们心目中的英雄形象,学生在阅读作品时不仅可以得到审美的享受,还可以得到灵魂的净化,情感的升华。比如《我与地坛》,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史铁生著,是史铁生文学作品中,充满哲思又极为人性化的代表作之一。其前第一段和第二段被纳入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高一教材中。前两部分注重讲地坛和他与母亲的后悔,对于中学生来说,这是一篇令人深思的优秀文章。
悲凉之感不等于就是悲剧,带有这种色彩的文章往往表现小人物的悲哀,表现他们在生活中与周围环境的冲突与不协调,它不会像悲剧那样激发人的感奋之心,而总是能够引发人们的怜悯之情。像鲁迅的《孔乙己》中的孔乙己,就是一个可气可笑可怜的小人物,他可有可无,受尽嘲弄,最后孤独地离去。悲凉之感有着独特的审美意义,它可以引发人们对历史与现实的思考,提高审美能力。《孔乙己》是鲁迅先生最满意的小说,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最经典的短篇小说之一。小说以极俭省的笔墨和典型的生活细节,塑造了“孔乙己”这位被残酷地抛弃于社会底层,生活穷困潦倒,最终被强大的黑暗势力所吞没的读书人形象——这是小说深刻的思想意义。先看孔乙己未出场时,作者对他的概括性介绍:“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句话是对孔乙己特殊身份的简略介绍,也是全文点睛之笔!这句话大有咀嚼的价值:“站着喝酒”,说明孔乙己已经没有资格像那些身穿长衫的阔绰者一样,踱进酒店的“豪华间”去“慢慢坐喝”了,那见缝插针地向伙计卖弄“学识”的沉醉神态,都足以显示出他对自己曾经是读书人“身份”近乎疯狂般的固守与痴迷。
三、语文学科教学对健康人格培养的作用
语文学科教学与健康人格的培养有些什么关系?这是我们应当从理论上搞清楚的问题,只有把这些基本问题从理论上搞清楚了,才能进一步在教学实践中自觉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马克思认为,全面发展的人是一种“新型的完整的人”;人的一切潜能的最充分发展;人在身体和精神,脑力和体力得到充分和谐的发展,“成为全面占有自己本质的主人——自由人”;个人全面发展的职责、使命和任务就是全面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具有高度的创造才能,人的全面发展的最高目标是“从全部才能的自由发展中产生创造性的生活表现”。
参考文献
[1]曾淑兰.经典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经典阅读》 [J].江西教育.2007年15期
[2]沈致隆. 加德纳.艺术.多元智能[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34-35.
[3]刘慧娟.子课题中期报告——在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EB/OL〕.
[4]石一宁.阅读文学经典 继承优秀文化[EB/OL]. 2006-8-31 /2009-09-25 .
[5]刘惠《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学》 [M]. 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8.10
(责任编辑:李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