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帆
(新疆艺术学院音乐学院理论教研室,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由徐文心、黄悦谷两位先生共同撰写的《丝竹民族音乐会同期录音效果浅析》与《浅析“江南韵”音乐会的现场同期录音调试》①两篇文章,均总结了作者在南京艺术学院录制“江南韵”音乐会时使用ORTF拾音制式的实践体会,笔者在阅读后产生了一些困惑,现以《丝竹民族音乐会同期录音效果浅析》(以下简称《丝竹》)文中所记ORTF拾音制式的使用方法为分析对象,提出一些个人的粗浅思考,与文章作者和业界同仁作学术探讨与交流。
“ORTF的命名是使用法国电视台(Office de Radio diffusion Télévision Française)的法语缩写。它因为法国这家电视台最早使用这种拾音制式而命名。”②ORTF拾音制式是混合拾音方法各制式中使用最普遍的一种,拾音时必须使用两支心形指向性传声器,除要求拉开17 cm的间距产生时间差外,同时还要求形成110°的传声器主轴夹角产生强度差。
在《丝竹》一文中记录了录音时所用传声器及基本设置情况:“现场具体布置为:Earthworks QTC50拾音器为2支有线电容传声器。双电容传声器组合成ORTF拾音制式录制本台节目。此制式首先由法国电台使用,……本次录音将2支拾音器分别接入火线声卡的1和2通道(003 Rack 音频接口/声卡),声卡与电脑连接,……在现场录音制作中,采用同时录制两条声轨的办法来控制录音电平,录制出了优良的数字声节目源”。③
从上述文字可以得知,《丝竹》一文在录音中使用了两支Earthworks QTC50,并采用同期分轨的录音工艺,将两支传声器分别接入两个通道,拟设置为ORTF立体声拾音制式,这成为笔者第一个不解之处,因为Earthworks QTC50是全指向性传声器而不是心形指向性传声器。这一点在Earthworks QTC50的技术说明书中已有说明:“Description Earthworks QTC50 is an omnidirectional (pressure) prepolarized condenser microphone directly coupled to a dedicated wideband,……”。④并附有Earthworks QTC50的指向性图为证(见图1) 。
因此,本次录音采用两支Earthworks QTC50全指向传声器来构成ORTF拾音制式,实际是不可能实现的,这是因为全指向性传声器间所拾取到的信号只存在时间差、相位差及由于人头遮挡所产生的音色差异,并不能产生ORTF拾音制式中至关重要的声道间强度差信息。所以说,文中所用录音制式并非ORTF拾音制式,如按其拾音原理来区分,应属于以拾取立体声声道间时间差为主要目的的AB拾音制式。
图1 Earthworks QTC50指向性图示
《丝竹》一文中提到“本次现场录音的ORTF 拾音制式是由两个心形指向的传声器构成的,心形指向的传声器对传声器振膜前方的声音最为灵敏。因此,前方47%区域是 ORTF制式理想的拾音范围……建立ORTF拾音制式以保证录制的声音集中在前方110°之内。若超出110°区域,声音会在还音之后不是极左、极右就会被消声……现场录音时,调整立体声对与舞台间的距离,保证两支传声器振膜轴线的延长线包容整个声源……”。④
中国传媒大学李伟先生在所著《立体声拾音技术》一书中通过计算立体声重放声像的正常展开与信号间强度差与时间差成分的比例,明确了ORTF拾音制式的拾音范围:“ORTF拾音制式当声源入射角度为48°时,立体声传声器系统拾取到的声道音时间差为0.37 ms;强度差为8.2 dB……0.37 ms的声像定位百分数是40%;……8.2dB的声像定位百分数是60%。……所以,ORTF拾音制式当声源入射角度为48°时,声像定位百分数达到100%。也就是说,±48°是ORTF拾音制式的‘拾音范围角度’,拾音范围是96°。”⑤据此,笔者窃以为在《丝竹》一文中同时出现了47%与110°两个不同的拾音区域,究其原因,是否是文章作者忽视了传声器轴线夹角与拾音范围这两个概念的区别呢?
传声器轴线夹角是指分别垂直于两支传声器振膜中心的两条法线所形成的夹角,在ORTF拾音制式中必须设置为110°,这个夹角可以使用肉眼观察并做精确的角度测量。而“拾音范围是立体声传声器系统拾取的全部声信号能在立体声重放系统中正确声像定位的声源范围”⑥。这个范围用肉眼是无法观察到的。由于拾音范围的大小受拾音制式、传声器指向性、传声器轴线夹角等因素影响会产生拾音角度及拾音范围的变化,因此,为了使处于舞台不同位置的声源在录音重放时能获得正确的、符合现场实际的左右声像展开,录音中,拾音范围应覆盖全部声源,即呈扇形的拾音范围的两条直边应恰好将乐队最外侧的演奏员涵盖在内。
文章作者在录音中将“两支传声器振膜轴线的延长线包容整个声源”,是将呈110°的传声器轴线夹角的两条直边对准了乐队外沿,这意味着其宽度已经远大于ORTF拾音制式在节目重放时能够实现正确声像定位的96°扇形拾音范围,重放中将不能得到正常的声像展开。
由前文分析可以看出,此次录音由于选用了两支全指向性的传声器,因此,有悖于ORTF拾音制式所规定的心型指向性设置要求,其技术路线实为AB拾音制式。
AB拾音制式是使用最早的时间差拾音方法。它是将两支电气性能尽可能一致的全指向性传声器拉开一定间距所构成的立体声拾音制式。采用AB制式不仅可以得到自然、松驰的音质,还可以较好地记录厅堂环境特征,因此,使用非常普遍。
在此次所使用的AB拾音制式中,《丝竹》作者提到“经过现场调整,2支拾音器之间的振膜距离为17 cm,振膜轴线夹角为110°,建立一个ORTF制式的立体声拾音对,……从而得到较为松弛的声音和较好的定位感。”⑦这引起了笔者的注意,因为在立体声录音节目重放时,扬声器系统能否实现左右声道间声像的完全展开是评价立体声节目优劣的硬性指标之一。由于乐队宽度、传声器系统与乐队距离等参数文中并没有提及,笔者只能粗略计算文章作者在采用间距为17 cm的AB拾音制式所录节目在重放时的声像展开范围。
我们知道,在以AB拾音制式为代表的时间差各拾音制式中,当左右声道信号间的时间差为1.5 ms时,声源方位即可以在重放得到完全的展开。处于舞台一定区域内的声源,所产生的声音信号到达两支传声器的时间差如果保持在1.5 ms以内,那么,这个区域即为AB拾音制式有效的拾音范围。从文章中可以得知两传声器间的距离为17 cm,因此,计算中设声源与两传声器中线的夹角为最理想状态,即θ为90°,那么,通过计算左右声道在重放时的时间差Δt,即可推算出重放信号立体声的展开范围。
Δt=0.5 ms
式中:
α=传声器间距(17 cm)
θ=两传声器与垂直于连接线的中线夹角(90°)
c =声速(取值340 m/s)
通过计算,当AB拾音制式两传声器间的距离为17 cm时,左右声道即使是在最佳角度条件下,重放的时间差也仅为0.5 ms,远低于AB拾音制式声像获得 100%正常展开所需的1.5 ms,因此,在重放时只能实现约52%的不完全声像展开⑧。
在《丝竹》一文的摘要与结论中均提到“通过精确计算和设置拾音器振膜轴线间的夹角、距离,制作出‘高保真’的录音作品。”对于此种说法,笔者认为也值得商榷,这是由于混合拾音方法中常用的6种拾音制式各具业界统一且唯一的设置标准,见表1。
可以看到,这6种拾音制式均采用了不同间距与相应夹角的固定搭配。实践中,如果选择了某种拾音制式,就必须按上述参数进行设置,无须再对传声器间距、传声器轴线夹角等参数进行计算与调整。
表1 混音拾音方法中常用的6种拾音制式
同样,在ORTF拾音制式的设置中,如果改变了传声器的间距、夹角等任一参数,均不能再称为ORTF拾音制式。因此,文章作者所提到的计算和设置拾音器振膜轴线间的夹角与距离,其本意是否是指计算和设置ORTF传声器系统与乐队间的夹角与距离呢?
ORTF拾音制式以其拾取信号真实、自然的音质表现,简单方便的使用方式等诸多优点成为很多录音师首选的拾音制式,各传声器制造厂家也开发了多种固定的ORTF拾音系统,使得这种拾音制式的使用愈加广泛。因此,笔者对徐文心、黄悦谷两位先生文章中ORTF的使用方式提出了一些个人的粗浅看法,不当之处,还请两位先生与同行们不吝赐教、悉心指正。
注释
① 《丝竹民族音乐会同期录音效果浅析》一文原载于2011年第4期《音响技术》;《浅析“江南韵”音乐会的现场同期录音调试》原载于2012年第1期《电声技术》.
② 李伟.立体声拾音技术[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116.
③ 徐文心,黄悦谷.丝竹民族音乐会同期录音效果浅析[J].音响技术,2011,04:49.
④ Earthworks,Inc.QTC50manual.7.11[R].Version 3,2011.
⑤ 徐文心,黄悦谷.丝竹民族音乐会同期录音效果浅析[J].音响技术,2011,04:50.
⑥ 李伟.立体声拾音技术[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117-118.
⑦ 李伟.立体声拾音技术[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72.
⑧ 徐文心,黄悦谷.丝竹民族音乐会同期录音效果浅析[J].音响技术,2011,0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