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良久
(中国国家话剧院,北京 100055)
舞台道具(以下简称道具),是戏剧演出中所用的家具、物品及其他有关用具的通称。道具是戏剧演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与戏剧表演有机地融为一体,自从戏剧诞生以来,它就如影随行、始终相伴。道具可以点明人物的年龄、性别、身份、社会地位、所从事的职业及性格喜好,反映出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和地域特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道具是无声的演员,默不作声地展示着丰富内涵。一件得体的道具,有时甚至起着画龙点睛的效果,给演员表演增色不少。道具和布景、服装、灯光、化装等各种造型因素一样,是舞台艺术的一部分,本文结合笔者所担任道具设计的剧目,主要谈戏剧中的道具设计。
戏剧是人类百态生活在舞台上的体现,题材广泛,涉及军事、工业、农业、教育、卫生及家庭等,因此,戏剧中的道具也是五花八门,大到飞机坦克,小到蛐蛐蝈蝈、针头线脑,无所不有。道具的设计创作,要把握道具与整体的关系,与剧情内容风格、场景氛围呼应相融。
戏剧有写实与虚拟、抽象与科幻等风格流派,不同风格戏剧的道具在设计创作上也有所区别。
(1)写实类戏剧强调对生活的真实再现,要求道具形象逼真、还原事物的本来面目,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
话剧《这是最后的斗争》是中国国家话剧院在2009年推出的一部典型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品,剧中何家一家三代人在年关将至之际齐聚老宅,演绎了一出真实感人的悲欢离合,反映出社会转型期中三代人的困惑与坚守。离退休干部何光明是一家之主,早期的革命经历铸就了他坚韧的党性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克己奉公、生活简朴。在家庭用具和装饰设计上,以其身份地位及意识形态为出发点,既不能奢华时尚,也不失典雅厚重。本剧场景设定为南方某城市的一座老式小洋楼,室内色调以棕白色为主,故道具的总体色调与此相近,如窗帘为浅咖啡色。照明灯具以欧式枝形吊灯和老式吸顶灯为主。因南方气候比较炎热,沙发没有选用豪华、宽大、厚重的全包真皮沙发,而是宽大的木质扶手沙发,给人一种清爽的感觉,符合当地气候特征和人物性格特征。本剧发生在春节,室内增设了一些灯笼、春联、“福”字等喜庆的装饰,使人一看就明白故事发生的时间(见图1)。
(2)虚拟、抽象、科幻类戏剧的道具,可根据剧情需要进行夸张、变形、怪异等处理,不受客观事实和日常逻辑的限制。
中国国家话剧院2007年创排的《失明的城市》,取材于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葡萄牙作家若泽·萨拉马戈的代表作《失明症漫记》,是一部充满魔幻色彩和诗意氛围的话剧。从本剧的内容和风格出发,道具不能采用写实手法进行真实再现。因剧中失明者的眼前不像盲人的一片漆黑,而是雪白,整个舞台采用了黑、白、灰色调,道具亦以此为基调。在摆放道具时,没有按常规放在合理的位置,而是把它们紧紧地挤放在一起,打破了固有的逻辑理念(见图2)。
(3)有些戏剧综合了写实和虚拟两种风格,道具应根据剧本内容有所区别,使之相互协调,共同为演出服务。
中国国家话剧院2005年推出的话剧《纪念碑》,讲述一位饱受战争之苦的母亲梅加,有条件地救出了被判死刑的士兵斯考特,逼迫斯考特找到被他奸杀的女儿和另外22具少女尸体,并用她们建立起揭露战争真相的纪念碑的故事。剧中母亲与士兵之间一场心灵的较量与人性的反思,震撼人心。本剧是一部虚实结合的话剧,剧中没有时代背景,没有指出是哪一场战争,因此,它可以是世界历史中的任何一场战争。剧中的场景是惨烈战争之后留下的一片断壁残垣,道具与场景布置风格相一致,要使故事在细节上更生动鲜明、更富有感染力。
母亲的目标是寻找包括女儿在内的23具少女尸体,为展现战争的残暴,在尸体陈设上,有的支离破碎,有的衣衫褴褛……充分展现了少女生前惨遭屠戮的景象,令观者悲愤。剧中罪犯行刑时使用的坐椅,没有采用现实中的刑椅,而是以电动轮椅改装而成,在其底部加装了灯具(强烈的灯光从下而上照在演员脸上)和固定手铐,给临刑前的罪犯以从肉体到心灵的震撼,使其恐惧、绝望并产生对生的渴望。罪犯身上的一副镣铐(见图3),设计时特别强化了其宽大、粗壮、厚重和锈迹斑斑,制作时,采用了较粗的铝合金材料而非现实中的钢铁材料。这是因为钢铁镣铐过重,会导致演员在表演时不堪重负;铝合金镣铐经过特殊处理后,表面看起来沉重,实际上却很轻,方便演员表演。镣铐本身给人以冰冷、狰狞、无情之感,碰撞时发出的清脆的哗啦声,与演员表演相结合,营造出一种压抑、恐怖的氛围,充分体现了对罪犯的惩罚力度。
图1 《这是最后的斗争》的道具陈设
图2 《失明的城市》中道具挤放在一起
道具按其使用性质,可分为陈设道具、手持道具、装饰道具和消耗道具。
2.2.1 手持道具的应用
手持道具是演员在表演过程中所使用的物件,如手提包、手杖、手枪等,它要符合人物的年龄、性别、身份、社会地位、职业特性、所处时代及地域等特征。
《这是最后的斗争》中,何光明的子女和老伴的手持道具与剧情内容、人物的关系都较为贴切。何光明的大儿子何大明为大学教授,其手持道具为公文包;三子何晓明为商人,用老板手包;二子为外企高管,按照职业也应该用公文包,但根据剧情,他是从外地回家探亲,因此不能机械地依常规让其用公文包,而需要更灵活地设计道具——让其使用出差常用的旅行箱和密码箱。大姐是何光明在战争年代因无暇抚养而留在农村的女儿,生活比较贫困,其道具为一个装着土特产的大竹篮子和一个大蛇皮编织袋(见图4);二姐为国家机关干部,用女式手提包和下班后随路置办的年货。何光明的老伴因为年事已高、身体欠佳,道具为一把轮椅。
《纪念碑》中有一只兔子,既不是宠物也不是家畜,是作者有意安排用来将强暴与善良进行强烈对比的“道具”,因此,笔者挑选了一直雪白、大耳、红眼睛的兔子,温顺、活泼、十分可爱。当杀人不眨眼的罪犯看到它时,也心生怜爱;战后食物匮乏,即便饥肠辘辘,他也不忍心吃掉这只兔子。这个道具被罪犯抱在怀中,揭示出人性的另一面。
又如现实中从事军旅生涯的人,或多或少会接触枪、炮、子弹袋、行军包、发报机、望远镜、军事地图、帐篷、弹药箱、飞机、坦克等军械设备。舞台上军人形象的塑造同样离不开这些元素,道具师要根据军人的职位、时代、背景、地域等不同元素,有针对性地设计手持道具。话剧《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讲述的是前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故事,若在这部剧中使用中国抗战时期用的三八大盖、汉阳造等枪支,会显得很滑稽,戏也会减色三分,且让观众反感。道具师在使用道具时,一定要对历史、事实进行考证,要明确此时此地、此情此景是否存在此物。
2.2.2 陈设道具的应用
陈设道具又称实用道具,如桌、椅、柜等,表面似乎与演员表演没有太大关系,其实不然。如《这是最后的斗争》中的陈设道具,家具反映了何光明的社会地位和生活习惯;何光明在钢铁厂与中央领导的合影照片,带有党徽的奖杯、奖状等,从侧面反映何光明的经历以及坚定的党性原则;用弹壳粘合成的坦克和飞机模型(见图5),则显示出担任国防大学教授的何大明的喜好。可见,陈设道具不是泛泛地摆上一些物件,其可交代剧中的时代背景和特定环境,与剧情内容及人物相互呼应。有了陈设道具,剧才会更加丰满,才会有骨有肉。
2.2.3 装饰道具及消耗道具
装饰道具是具有装饰性的物件,如《这是最后的斗争》中所用的窗帘、欧式枝形吊灯和老式吸顶灯、灯笼、春联、“福”字,是对剧中场景细节的补充。消耗道具则指食物、香烟等演出中可消耗的物品,有一些戏剧会用到这类道具。
图3 《纪念碑》中的镣铐设计
图4 《这是最后的斗争》中的手持道具
图5 用弹壳粘合成的坦克和飞机模型
道具色调要与舞台场景的色调相一致,如此,二者才能浑然一体、相得益彰,否则会格格不入,让人感觉不舒服。《纪念碑》中的场景是惨烈战争之后留下的断壁残垣、烈火燃烧后的黑色残迹,在设计时,同一环境下的道具,如耕地用的犁和镰刀、破损的瓦罐、装兔子的破烂的篮子、大石块等,均以黑色为基调(见图6),既显示其是战争留下的痕迹,也与整个大场景相互呼应、互为补充。
图6 《纪念碑》中场景与道具色调协调一致
戏剧中的道具五花八门、包罗万象,对道具师设计提出了严峻挑战。道具师必须了解各行各业,要走入社会、了解社会,要体验生活、观察世间百态,要亲自实践。对社会的深入了解和认识,是准确地创作出与剧情相吻合的道具的基础。
道具设计创作涉及到文学、历史、美术、数学、化学、物理等诸多学科,还包括各地的民俗民风。一名称职的道具师,要具备这些学科的相关知识,还要善于学习,不断充实自己,如此才会更加深刻地理解剧本内容、剧中角色情况及人物关系、所处时代和地域特色,也才会设计出符合演出要求的道具。
准确地制作道具,需要掌握一定的工艺技术。道具制作的技术性强,没有技术做保障,再好的设计也难以付诸实施。除了需要美术、雕塑方面的技能,还应懂得车、钳、铣、刨、瓦木、油及电等工种的技术。此外,制作道具的材料多种多样,还要了解各种材料的质地、性能和加工方法,正确使用材料。掌握这些工艺技术和材料知识,制作道具才能游刃有余。
知识拓展视野、使人才思敏捷,熟稔的技能将设计变为现实。道具师有知识和技术的支持,并将理论联系实际,做出来的道具才经得起推敲。所以,要成为一名合格的道具师,应该文武双修。
道具师还要有缜密的思维能力,要全方位考虑问题,事无巨细、面面俱到,要有耐心、细心,要勤奋。每部戏的道具有几十甚至上百件,每件道具要在式样、质地、色彩等方面与剧情相吻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道具师在设计之前认真仔细地分析剧本,了解舞台美术其他部门及表演要求,尤其在一些历史背景不详的戏中,道具的相关资料信息很少,需要通过各种渠道锲而不舍地搜寻。这对道具师来说,是脑力、体力和精力上的多重考验。可见,道具工作决不是一项简单的体力劳动。
道具工作看起来琐碎、繁杂,只有真正深入细致地下马看花,密切地接触、了解、体验,才能体会到它的知识性、艺术性、技术性、复杂性和艰巨性。戏剧中的道具就像一部大百科全书,等待着每位道具师去探索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