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大潮中的红色师范

2012-09-19 09:00■耿
党史博览 2012年4期
关键词:师范学校师范学生

■耿 耿

1902年5月,张謇创办中国第一所师范学校——通州师范学堂。百余年间,师范院校无论是对国家建设、教育事业,还是对中国革命,都作出了重要贡献。师范师生在普及教育、传播科学文化的同时,忧国忧民,奋发进取,积极传播进步思想,掀起了一拨又一拨的爱国学生运动,培养、造就了无数革命志士。最早研究、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人中,有许多是师范师生,中共一大代表中有七位是师范师生。不少地区的第一位共产党员、第一个党支部都出自师范学校。五四运动以来,许多师范院校在当地人民群众眼中,在北洋政府、国民政府、日伪政权眼中,均被视为“红色师范”。本文将介绍部分具有代表性的 “红色师范”的简要历史,及其对中国革命所作出的重要贡献。

南通师范学校

中国第一所师范学校——南通师范学校,创建于1902年5月,创办人张謇,最初名为通州师范学堂,先后更名为民立通州师范学校、私立通州师范学校、江苏省第一代用师范、私立张謇中学、苏北私立通州师范。1952年改为公立,称苏北南通师范学校。1953年改为现名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

1926年,(长) 江(黄)海平原最早的党支部之一——通师支部,诞生于南通师范学校。在历次反帝爱国学生运动中,南通师范学校都被称为“红色通师”、“红色堡垒”。通师支部是江浙地区的一颗火种,是为江浙地区培养革命种子的摇篮。

1924年6月,南通师范学校的丛永琮、徐家瑾等发起组织了进步社团——晨光社,把京沪等地的进步书籍、刊物带回学校,组织大家阅读和讨论。1926年,南通师范学校部分学生经恽代英介绍,加入了共青团和共产党。经恽代英的指导和帮助,成立了党支部。刘瑞龙便是这一时期的进步学生之一。

刘瑞龙,1910年生于江苏南通陆洪闸村,1924年就读于南通师范学校。1926年,刘瑞龙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9月转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共南通师范学校支部书记、中共南通特别支部书记、中共南通城区区委和县委书记、中共(南) 通海(门)特委书记,在苏北参与创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

抗战初期,刘瑞龙跟随中原局书记刘少奇奔赴华中敌后,先后任豫皖苏区党委副书记、苏皖军政委员会书记、淮北行署主任等职。解放战争期间,任华野副参谋长兼后勤司令部司令员、政委。1949年5月后,先后任中共上海市委秘书长、中共中央华东局农委书记,国家农业部常务副部长、顾问。1988年5月25日在广州市病逝。

“一二·九”运动爆发后,南通师范学校的师生冲出校门,走上街头,游行示威。

1938年3月,南通沦陷后,学校校舍被日军炸弹夷为平地。南通师范把学校迁出南通后,坚持敌后办学。抗战期间,师生们颠沛流离,但仍保持民族气节,无人叫苦。新四军一师师长粟裕等苏北抗日根据地的领导,十分关心南通师范学校的师生,经常来看望他们,给师生作形势报告。新四军的一个大队曾在南通师范学校驻了半年之久。师生们爱国热情高涨,组织歌咏队,配合新四军下乡宣传减租政策。与此同时,一批接一批的学生走出学校,参加了新四军。

抗日战争胜利后,南通师范学校于1946年在原址上重建。在校党支部领导下,师生们反内战、反饥饿、反迫害。在“南通惨案”中,学校的多名师生惨遭国民党杀害。解放战争期间,南通师范学校几度掀起参军热,很多学生经党组织安排,秘密离开国统区,来到解放区,参加了革命。

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的前身,是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3年改为北京师大)和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1924年改为北京女师大)。从五四运动起,两校就是北京历次爱国学生运动的主力军,活跃在校园里的革命家赫赫有名,优秀学生如群星璀璨。李大钊、鲁迅曾在两校任教,学生则有李达、魏野畴、杜斌丞、楚图南、周谷城、老舍……

1902年12月17日,清政府创办京师大学堂师范馆,这是我国第一所高等师范学校。

1904年师范馆改为京师大学堂优级师范科,1908年改为京师优级师范学堂,1912年改为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3年成立北京师范大学。1908年清政府创办的北京女子师范学堂,1919年改为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1924年改为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1931年2月,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决定,北平师大和女师大合并为国立北平师范大学。

李大钊是两校革命斗争的实际领导者。

李大钊1918年任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兼图书馆主任,同年参加《新青年》的编辑工作。1922年,两校合建了党支部。他领导教职员发起向军阀政府索要欠薪的请愿,带领师生声援京汉铁路大罢工,领导女师大师生驱逐反动校长杨荫榆。1927年4月6日,李大钊被张作霖逮捕。北京大学、北师大、女师大等9校校长联合召开校务讨论会,共商营救办法。4月28日李大钊牺牲后,北师大学生李实挺身而出,为其收尸装殓。

在北京师范大学的学生中,有一位中共一大代表——李达。李达1909年考入京师优级师范学堂,1913年后两次赴日本留学,1920年到上海与陈独秀、李汉俊等发起组织中国共产党,是中共的创建人之一。

1919年5月初,巴黎和会决定将德国在山东特权转让给日本的消息传来,群情激愤。5月3日夜,北高师的十几个青年,在操场北端西花厅秘密开会,确定了次日游行示威的计划。5月4日上午,北京大学、北高师等13校学生代表商定游行示威事项。下午1时,3000多名学生拥向天安门广场,五四运动爆发。

北京师范大学的师生们继承了五四运动的光荣传统,在此后的“一二·九”等爱国学生运动中,始终冲在革命斗争的第一线。北京师范大学是中共北平地下党组织的工作重心之一。

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

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的前身是湖南师范馆,1903年创建。1903年11月,湖南师范馆与宋代建的长沙城南书院合并,称为湖南省全省师范学堂。1904年改为中路师范学堂,1912年改为湖南公立第一师范学校,1914年改为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

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拥有两位中共一大代表:毛泽东、何叔衡。1921年6月,毛泽东、何叔衡就是从第一师范出发,前往上海,参加了中共一大。

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还涌现出许多著名的革命家、学界名流。曾在校任教的有毛泽东、徐特立、杨昌济、黎锦熙、李达、周谷城、田汉、谢觉哉等。第一师范和附小的学生有毛泽东、何叔衡、蔡和森、任弼时、李维汉、萧三、袁国平、毛泽覃、毛泽民、廖沫沙、吕骥等。1971年,夏曦入省立一师学习。1922年春至1923年5月任第一师范党支部书记。夏曦参加过八一南昌起义,曾任中共第五届中央委员、第六届中央候补委员,红六军团政治部主任等职。1936年6月,夏曦长征至贵州毕节时牺牲,年仅35岁。

1950年12月,毛泽东亲笔为母校题写校匾“第一师范”,并题词“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学生”。徐特立为第一师范题写了匾额“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

湖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

湖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的前身是湖南官立南路师范学堂,创办于1904年,1912年改为湖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1927年后,先后改为湖南省立第五中学、衡阳中学、第二师范、衡阳师范。1962年复名为湖南第三师范学校。湖南三师的第一个党小组、党支部,是湘南地区最早的基层组织,是毛泽东建立起来的。湖南三师是“湘南革命摇篮”。

湖南第三师范学校的校园里,耸立着一尊蒋先云的塑像,青石像座上镌刻着“蒋先云烈士纪念碑”八个大字。

蒋先云,1902年7月生于湖南新田。1917年春,蒋先云初小毕业后,被湖南三师破格录取,一时成为奇闻。

1921年,蒋先云加入共产党。1924年4月,蒋先云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学习。蒋先云、陈赓、贺衷寒被誉为“黄埔三杰”。1927年5月,蒋先云在北伐战斗中牺牲,年仅25岁。

从湖南三师毕业的学生还有陶铸、黄克诚、张际春、张经武、张平化、曾希圣等。

抗战期间,衡阳屡遭日军飞机轰炸,为避战火,湖南三师奉命撤出衡阳,先后迁至耒阳、常宁、宁远、蓝山。抗战胜利后,迁至耒阳化龙桥,六个班的教室全是破旧的泥墙平房,光线阴暗,不遮风雨。学生们自发组织了“迁校促进委员会”,在校长李启礼的支持下,向湖南省政府呈文,强烈要求迁回衡阳,但国民党要员忙于内战,无暇顾及,屡屡搪塞拖延。

湖南解放后,三师师生把一份迁校的报告,呈送给了中共湖南省委书记黄克诚。

黄克诚于1922年考入湖南第三师范学校。入校那一年,正逢毛泽东来三师宣传马克思主义,建立党组织。黄克诚由此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并参加爱国学生运动。1925年,黄克诚加入中国共产党。

黄克诚看罢母校师生的迁校报告后,不胜感慨,对身边的工作人员深情地说:“物归原主,校归原处。三师要求迁校衡阳,理所当然。三师历史悠久,有光荣的革命传统,三师许多青年学生为革命献出了生命。我们有责任努力恢复她的历史面貌。转告人民政府,请准予迁校。”

湖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

湖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的前身是两湖师范学堂,创办于1906年。1913年改为湖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1927年并入湖北省立第一中学,成为该校的师范科。1929年以师范科为基础成立湖北省立武昌师范学校。1938年8月日军逼近武汉时,并入湖北省联合中等以上学校(湖北联中),迁往鄂西北。1972年改为武汉第二师范学校。

中共一大代表董必武,曾担任湖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的训育主任。

1906年两湖师范学堂招生,1913年改为湖北一师后,除了聘请当时的著名学者、外籍和留学归来的知识分子外,还邀请蔡元培、陶行知来校讲演。武昌起义之前,《猛回头》、《革命军》等进步书刊就在两湖师范学堂流传。许多师生秘密加入了同盟会等革命团体,参加了武昌起义,并在新成立的湖北军政府中担任要职。五四运动期间,湖北一师的学生思想活跃,成立了“人社读书会”、文学会、戏剧组等进步团体。1923年,董必武到湖北一师任训育主任。“人社读书会”成为中共的外围组织。

武昌起义爆发后的第三天,董必武就剪掉辫子,从黄安(今红安)赶到武汉,参加了三道桥革命军与清军的战斗。

董必武在湖北一师任训育主任时,兼授国文。他授课的班级摒弃了陈腐的内容,另新编教材,有秋瑾、徐锡麟的诗文,易卜生的剧本,莫泊桑的小说等。1924年,董必武讲的第一堂国文课,就阐述了孙中山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1920年秋,董必武和陈潭秋在武汉创建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董必武、陈潭秋以湖北代表的身份参加了中共一大。董必武回到湖北后,负责建立湖北党组织,先后任中共武汉区执委、汉口地委书记等职。1924年,他领导筹建国民党湖北省党部,任国民党中央候补执行委员、湖北省政府常委。这期间,董必武还保留着教师的身份,经常到湖北一师等校授课,直到1925年10月才离开教育界,从事职业革命活动。

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武昌女子师范学校

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武汉大学前身)的师生中,有两位中共一大代表:陈潭秋、李汉俊。陈潭秋是武昌高等师范学校英语部的学生,曾任武昌女子师范学校(今武汉第三十九中学)的英文教师。李汉俊曾任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历史社会学部教师。

1907年,清政府颁布《女子师范学堂章程》,女子师范由此兴起。1909年,原武昌私立女子师范学堂改为官立,后发展成武昌女子师范学校。1913年创办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后发展成武昌师范大学。

陈潭秋,1896年生于湖北黄冈,16岁考入武昌省立一中,18岁中学未毕业就进入中华大学补习,20岁考入武昌高等师范学校英语部。陈潭秋学习刻苦,成绩优秀。他关心国家大事,追求进步,1917年以武昌高师学生代表的身份,参加了武汉市学生联合会。五四运动时,陈潭秋作为市学联的成员,参与领导了全市的学生运动。

1919年陈潭秋从武昌高师毕业。1920年8月,参与创建武汉早期党组织。1921年秋,陈潭秋应聘到湖北省立武昌女子师范学校任英文教员。同在女师任教的董必武、陈潭秋利用课堂,选用《新青年》等刊物上的文章作为教材,向学生宣传五四运动以来的新文化、新思想,并成立了“妇女读书会”。

陈潭秋历任中共湖北省执委会组织部部长,中共第五届、六届中央候补委员,中共江西省委书记、满洲省委书记、福建省委书记等职。1935年赴苏联,1939年回国,任中共驻新疆代表和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负责人。1942年9月被军阀盛世才逮捕,1943年9月27日在新疆迪化(今乌鲁木齐)被秘密杀害。

李汉俊是1922年2月从上海到武汉,担任武昌高师教师的。

李汉俊,1890年生,湖北潜江人,1902年赴日本帝国大学留学,留学期间系统地研读了马克思主义著作。1918年毕业后回国,创办《劳动界》周刊,翻译出版《马克思资本论入门》。1921年7月,李汉俊出席了中共一大。因反对陈独秀专权,他自动脱党后,来到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任教师。

李汉俊主讲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资本论入门等课程。1923年2月,李汉俊率4名学生和陈潭秋、林育南、施洋同去郑州参加京汉铁路总工会成立大会,后参加工人大罢工。1925年夏,李汉俊等发动武汉各界罢工、罢课、罢市,声援上海的五卅运动。

1926年,李汉俊加入国民党。1927年夏,他愤怒声讨蒋介石、汪精卫叛变革命的罪行。依据董必武、李富春的意见,李汉俊、詹大悲等利用国民党员的公开身份,团结左派人士,巧妙地解救出了二三百名被捕的共产党人。1927年12月17日,李汉俊、詹大悲等被桂系军阀逮捕,当晚9时即遭杀害。董必武事先得到詹大悲的通知,及时转移,才幸免于难。新中国成立后,李汉俊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

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省立一师)的前身是山东优级师范学堂,1912年改为山东高等师范学校,1914年改为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学制5年(预科1年,本科4年)。

中共一大代表王尽美是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的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他领导济南市的学生投身到五四运动的洪流中。

继上海、北京、长沙、武汉建立共产主义小组之后,在李大钊和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帮助下,1921年初,山东共产主义小组秘密诞生,成员有王尽美、邓恩铭、王翔千。7月,王尽美、邓恩铭以山东代表的身份,出席了中共一大。会后回到济南,中共山东区支部成立,王尽美任书记,支部成员有邓恩铭、王翔千、王象五等11人,青岛、淄博、潍县等地相继建立了党组织。

1922年1月,王尽美、邓恩铭、高君宇、张国焘去莫斯科,参加了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列宁接见了王尽美等中共代表。王尽美回国后,以共产国际代表的身份,在7月份召开的中共二大上,传达了莫斯科会议的精神和列宁的指示。此后,王尽美在济南、山海关、秦皇岛领导工人运动。1924年11月重回山东,任中共山东地方执行委员会书记。1925年8月19日,王尽美在青岛病逝,年仅27岁。

山西省立一师、第一女师、国民师范

20世纪初在太原市先后创办的三所师范学校山西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山西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山西省立国民师范学校,培养出了一大批中小学师资骨干,为山西省的教育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与此同时,三所师范学校也是山西省革命斗争的中心、培养革命人才的“红色摇篮”。

山西省立国民师范学校的创办人是阎锡山。徐向前、薄一波都曾是享受过由阎锡山提供免费教育的国民师范的学生。

1905年,山西巡抚张曾扬在太原创办了山西第一所官立师范学堂,次年更名为山西两级师范学堂,1912年3月改为山西师范学堂,1913年改为山西省立第一师范学校。

太原官立女子师范学堂于1909年创办,1914年改为山西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

1913年,阎锡山任山西督军兼省长。为了强化统治,培植势力,培养己用人才,阎锡山于1919年提议创办了山西省立国民师范学校。国民师范的办学宗旨是培养国民学校教师。

五四运动爆发后,5月5日,太原市成立了“山西大中学校学生联合会”。6日,省立第一师范学生会成立。7日,太原市11所大中学校数千名学生集会游行,通电声援北京学生的爱国运动。从5月6日起,太原省立第一女师、运城省立第二师范、大同省立第三师范、长治省立第四师范的学生,纷纷走上街头,站在运动的最前列,把这场轰轰烈烈的爱国学生运动推向了高潮。

五卅惨案发生后,太原市的三所师范学校,以及运城省立第二师范、运城省立第二女师、大同省立第三师范、大同省立第五女师、长治省立第四师范、长治省立第四女师、代县省立第五师范、代县省立第三女师、临汾省立第六师范、临汾省立第六女师的学生们,无不义愤填膺,走上街头,抵制日货,声讨帝国主义的罪行。

1924年,太原省立第一师范、国民师范的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相继成立。1925年春,中共张家口地委组织部部长王振翼等,在省立第三师范组建了大同地区第一个团支部,三师成了大同地区革命的中心。1926年至1927年春,省立一师、省立第一女师、国民师范、省立二师、省立四师先后建立党支部。仅太原国民师范,党团员就发展到200多人。

徐向前是省立国民师范学校第一期学生。

1981年6月2日,徐向前高兴地接见了母校——太原师范学校的领导和教师代表。徐向前回首往事,异常兴奋。在两个小时的谈话中,话题离不开师范教育,徐向前尤其强调要重视小学教育。

薄一波是省立国民师范学校1923年秋招收的学生。

薄一波,原名薄书存,山西定襄人。1924年冬,国民师范地下团支部发动了罢课斗争。1925年春,国民师范等校数千名学生到省公署请愿,迫使阎锡山取消了横征暴敛的“房产税”。薄书存和学生们与校方斗争,使学生会成为合法组织,并成立了青年学社、青年墙报社、话剧团等10多个进步团体。1925年薄书存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春,国民师范党支部成立,薄书存任书记。1927年5月9日,太原大中学校师生云集在国民师范大礼堂,悼念李大钊。薄书存、张勋(张文昂)担任大会主席。8月,薄书存任中共山西临时省委委员。因阎锡山公开倒向蒋介石,抓捕共产党人,薄书存被迫离开学校,与几个同学逃离省城,星夜向西安转移。薄书存是被阎锡山通缉的“要犯”,经同学提议,依“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之意,改名为薄一波。1936年秋,他任中共山西工委书记。1937年8月1日,在国民师范大礼堂举行了青年抗敌决死队成立大会,薄一波任山西新军第一纵队政委。该部队是中共和阎锡山合作时期在山西创建的第一支在统战名义下,实际上由中共领导的军队。1941年8月,这支部队编入八路军太岳纵队。

由山西师范学校培养出来的名人还有:女作家、教育家石评梅(1915年入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1919年毕业),泰斗级的新闻、法学专家张友渔(1918年入省立第一师范学校,1923年毕业),北京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团长、电影表演艺术家赵子岳(1924年入省立第一师范学校,1930年毕业),以小说《小二黑结婚》成名的作家赵树理(1925年入长治省立第四师范,因参加学生运动1928年被开除),中国首任驻美大使、外交家柴泽民(1933年入运城师范学校,因参加学生运动1935年被迫休学),等等。

陕西省立第四师范学校

陕西省立第四师范学校不仅是陕北地区的教育中心,也是陕北党组织的诞生地和活动中心。该校的历史,就是一部陕北的建党史,陕北早期革命的斗争史。

1922年,陕西省当局拟建省立第四师范。正在北京大学读书的李子洲得知后,马上联络陕北旅京津学生。暑假期间,李子洲等学生代表回到榆林、绥德,向各界游说,力争将第四师范校址设在绥德。在榆林中学校长杜斌丞等名流的支持下,陕西省当局同意把四师设在绥德。

1923年5月,陕西省立第四师范学校正式成立。

李子洲,原名李登瀛,1892年生于绥德。1917年8月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9年入哲学系,1923年毕业。五四运动时,李子洲是北京大学学生会干事、五四游行大会主席团成员,直接参与了包围曹汝霖宅院,火烧赵家楼的行动。1923年春,经李大钊、刘天章介绍,李子洲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4年5月任省立第四师范学校校长。

李子洲在学校建立了公开的学生组织——四师青年社,给学生推荐进步书刊,从中选择先进分子加入共进社。青年社、共进社的成员,后来大多加入了社会主义青年团。

1924年10月,陕北第一个党小组诞生,四师教师田伯英任组长。1925年陕北第一个党支部诞生,李子洲任书记。1925年6月,青年团绥德地委成立,四师教师王懋廷任书记。1926年5月,中共绥德地委成立,田伯英任书记,地委设在四师。至1927年,四师大部分的教师、学生加入了党团组织。

绥德党团组织建立时,直接由李大钊主持的北方区委领导,不仅在校内、在绥德发展党团员,还专门派人,或是利用师生在各县的渠道,迅速向陕北各县发展。

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党组织要求共产党员用国民党作掩护,用国民党员的身份参加国民党工作。1925年,绥德县国民党县党部开始筹备,“党部筹备处”的牌子就挂在省立第四师范学校的大门口。1927年,县党部成立前,已吸收国民党员一千五六百人,其负责人和骨干都是共产党员。中共绥德地委还派出党团员深入农村,多次领导了陕北的农民运动。

1926年11月,李子洲奉中共北方区委指示,调任中共陕甘区党委组织部部长。省立四师仍然是陕北党组织的活动中心,被反动派视为眼中钉,几度更换校长,三次查封学校。1929年2月,因叛徒出卖,中共陕西省委遭破坏,省委副书记李子洲被捕。李子洲在狱中坚贞不屈,于1929年6月18日牺牲,年仅37岁。1942年,毛泽东为李子洲题词:“共产党奠基人”。1944年,中共中央西北局和陕甘宁边区政府新设子洲县。1956年,当地政府在绥德县城西大理河畔修建了子洲陵。

直隶第一女子师范学校

直隶,是我国一个大地区的名称,也是旧省名。永乐十九年(1421年)明朝迁都北京后,北京、南京两都和所辖府州县,分别称为北直隶、南直隶。清初设直隶省,以保定府为省治,辖境包括现在的北京、天津、河北大部、河南和山东一小部、内蒙古一部。1914年,直隶省长城以北地区划出,分别改属热河、察哈尔两区。1928年,直隶省改为河北省,热河、察哈尔两区改为热河省、察哈尔省。民国年间,直隶(河北)省会城市是保定。

1904年4月,直隶总督袁世凯聘请严范孙主持直隶学校司,负责直隶全省教育工作。严范孙是近代爱国教育家,也是近代师范教育的奠基人之一。

1905年,严范孙在天津筹办北洋女子师范学堂(直隶第一女子师范学校的前身),1906年正式成立,为初等和高等小学堂培养女教师。

五四运动时,直隶第一女子师范学校在天津反帝爱国斗争中,是一支特别能战斗的力量,其杰出代表有邓颖超、许广平、郭隆真、刘清扬等。

1919年5月4日北京爆发爱国学生运动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直隶第一女师。5日晚自习和次日,全校各班级积极分子会议连续召开,郭隆真(1913年入校)主持会议,邓颖超等纷纷发言,群情激愤。5月7日是国耻日,许广平、王桐华等咬破手指,用鲜血写下“勿忘国耻五月七日”、“抵制日货”等标语,贴在走廊上,震惊全校。邓颖超、郭隆真、刘清扬联络中西女中、高等女校、竟存女校、普育女中等校学生及毕业校友和女教师,于5月25日召开了天津女界爱国同志会成立大会,刘清扬任会长,邓颖超、郭隆真为评议委员,许广平负责编辑《醒世周刊》。

天津女界爱国同志会组织演讲队,邓颖超、郭隆真任队长,向妇女进行爱国宣传。邓颖超演讲时热情奔放,感染力强。6月26日,天津各界联合会选派8名代表(女界代表是刘清扬),到北京总统府请愿,反对在和约上签字。

8月底和10月初,为了抗议反动军阀的暴行,天津各界联合会两次派代表进京请愿。第三次进京请愿时,郭隆真等30多名代表被逮捕。为营救第三次进京请愿的代表,10月10日,天津各界联合会举行“双十节”万人大会,周恩来、邓颖超等14人为大会主席团成员。大家准备游行时,遭到反动军警镇压。

第二次进京请愿期间,周恩来特意到北京照料请愿代表,在返回天津的火车上,商定了合并组织、出版刊物等事宜。9月16日觉悟社成立,男女社员各10人,女社员邓颖超、郭隆真、刘清扬等都是直隶第一女子师范学校的学生和毕业生。觉悟社公推周恩来为领导人,所办的刊物《觉悟》也由周恩来负责。觉悟社促成了天津女界爱国同志会、天津学生联合会两大群众组织的合并,成为天津市爱国学生运动的领导核心。

1920年8月,周恩来主持召开觉悟社年会,总结了一年来的工作。此后,周恩来、郭隆真、刘清扬赴欧洲勤工俭学。1921年春,刘清扬、张申府介绍周恩来加入旅法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邓颖超到北京从事小学教育工作。1923年,许广平考入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曾任学生会总干事,后与鲁迅结为伴侣。

1986年6月13日,河北师范大学隆重集会,庆祝建校80周年。82岁的邓颖超以校友身份出席了庆祝大会。参加大会的河北师大师生翘望邓颖超,掌声雷动。

直隶(河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

直隶省立第二师范学校的前身,是创建于1909年的府立保定师范学堂(府,指保定府),1912年改为直隶省立第二师范学校,1928年改为河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1933年改为河北省立保定师范学校,1949年后与保定女子师范等校合并,几度更改校名,1976年改为河北省保定师范学校。该校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因历史的原因,在讲到学校革命斗争史时,习惯上称之为保定二师。

1922年,在直隶省立第二师范学校时期,二师就有进步学生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4年,二师建立了中共党支部,这也是保定地区建立最早的党支部之一。此后,保定二师的党团组织活动一直没有中断。五四运动以后,学校爆发过四次学潮,赶走了四任反动守旧的校长。

“九一八”事变之后,华北地区的爱国救亡运动,一浪高过一浪。此时,保定二师占全校学生总数一半以上的或是党团员,或是反帝大同盟、左联、社联的成员。因而,保定二师是保定地区革命斗争中的一个坚强堡垒。

1932年春,保定二师联合河北大学、志存中学等校学生,南关搬运工会的工人,捣毁了贩运日货的“运输合作社”,一路高呼口号,把奸商和日货交给了国民党保定市党部,要求严惩。没想到,第二天奸商就被释放了,日货如数奉还。国民党投降卖国的行径,激怒了二师的学生。保定二师的学生在张贴抗日标语,向驻保定东北军部队宣传抗日时,不断被保定当局跟踪、监视和干涉,并数次在光天化日之下被逮捕。

1932年4月,河北省教育厅派督学鲁清泉查封了保定二师,登报开除50多名学生,勒令30多名学生休学,撤换了比较开明的校长。派来的新校长顽固反动,把学校改组为“乡村师范”,并宣布提前放假。

中共河北省委指示保定特委,开展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二师学生组成了护校委员会和纠察队。6月20日,上千的军警、宪兵和包括骑兵在内的正规军队,把二师围得似铁桶一般。

因反动军警行动突然,二师被围困的第三天,校内的粮食就用完了。保定学联组织了“二师学潮后援会”,派人在距离二师仅一墙之隔的河北大学后院高岗上,夜间向二师投掷大饼等食物。经校外党组织协助,学生们两次巧妙地从校外购粮,并运进校内。即使断了粮,校内的学生也毫不动摇,采摘树叶、野菜充饥。

1932年7月6日,国民党河北省政府、平津绥靖公署下令,由驻保定第十四旅旅长陈贯群亲自指挥,对保定二师的爱国学生进行了血腥屠杀。7名学生当场牺牲,其中6人是共产党员,1人是共青团员。5名学生受重伤被送到医院后,2人(党员) 经抢救无效而牺牲。38名学生被捕。被捕学生在狱中受尽酷刑,仍坚贞不屈,三次绝食,顽强斗争。9月初,反动当局以莫须有的罪名,判处4名学生死刑,10名学生被判10年徒刑,7名学生被判2年8个月徒刑。

1950年12月1日,在中共河北省委书记林铁、河北省政府主席杨秀峰、石家庄市副市长臧伯平等领导倡议下,保定师范学校建起了“七六”殉难烈士纪念亭,以纪念牺牲的烈士们。

猜你喜欢
师范学校师范学生
北京高等师范学校音乐教育史考释
郑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河南省幼儿师范学校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作品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美术作品
衡士玉美术作品
赶不走的学生
学生写话
论民国中后期武冈中等师范学校训育实践*——以武冈境内师范学校学生自治会为例
学生写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