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动物利用态度调查及分析

2012-09-18 11:11:20陆锋张伟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12年11期
关键词:公益广告野生动物本科生

陆锋 张伟

(东北林业大学,哈尔滨,150040)

野生动物资源作为一种可更新的自然资源,有着难于估算的巨大潜在生产力。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野生动物资源都会也必将会为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1]。自人类文明起源,对于野生动物的利用就没有停止,然而,野生动物资源的减少对人类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在人与野生动物关系中占主导地位的人类自身担负着保护和持续利用野生动物资源的责任[2]。如何正确引导公众树立正确的野生动物利用态度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近期,动物园笼养东北虎饿死事件、活熊取胆、归真堂上市、野生动物狩猎等被广泛的热议,媒体及公众的反响极其强烈,人们对于这一类的事件大多数持批评的态度,从这一类事件本质来看,可以归结为对野生动物利用的态度问题。笔者对公众所关心的热点——野生动物利用问题进行系统、具体的调查,并统计各个问题的调查结果。根据结果分析当前公众对野生动物相关问题形成的深层次原因;并由得出的结果归纳出促进野生动物可持续发展与利用的合理化建议、纠正当前对于野生动物利用态度的极端认识,旨在为促进我国野生动物的可持续发展与利用事业、改变长久以来人们在野生动物相关问题认识上的误区等方面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参考。

1 研究方法

采用分层抽样和层内简单随机抽样[3]相结合的方法,于2011年9月3日至10月16日,对黑龙江省东北林业大学的本科入学新生、在读本科生、在读研究生以及新生家长进行了调查。调查问卷结合当前野生动物相关的热点问题进行编写,内容包括野生动物的生存状况、利用状况,野生动物相关公益广告的合理性、相关野生动物物种的利用态度等(表1)。对有效问卷进行统一编码问卷,录入Excel2003数据库并核查,用Spss17.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问卷回收情况

共发放调查问卷300份,回收288份,得到有效问卷285份,回收率96%,有效率95%。其中被调查对象中男性124人(43.5%),女性161人(56.5%);本科生 38 人(13.0%),新生 55 人(19.0%),研究生 78 人(27.0%),家长 41%;所有被调查对象均来自黑龙江省。

2.2 野生动物利用态度调查结果

2.2.1 动物园中野生动物来源认知状况

目前我国的动物园中野生动物的来源已从过去的主要依靠野外捕捉过渡为既有人工驯养繁殖又有野外捕捉,人工繁殖科研投入及野外物种的笼养驯化水平已经显著提高。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动物园发挥其社会职能的作用已日益增强,动物园已成为珍贵动物繁殖、救护和迁地保护的基本力量,为游客特别是青少年学生进行生态保护宣传和教育提供的科普教育基地,为游客提供观赏动物的游憩空间,成为实现物种保护、人类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场所[4]。调查结果显示(表2),本科生与研究生对于野生动物的来源情况正确认知程度较高,分别达到78.9%和78.3%,高于发放问卷70.2%的总体水平,新生的认知情况也比较好,但与本科生及研究生存在一定的差距,而家长对于野生动物来源情况的认知程度较本科生、研究生与新生都低很多,仅占家长调查量的59.6%。在野外捕捉选项中,本科生和研究生的选择率为0,新生为1.8%低于3.1%的总体水平,家长认为来自野外捕捉的为7.0%高于总体水平,选取的4个调查对象的正确认知选择率在59.6% ~78.9%,波动较小。

表1 野生动物利用态度调查问题表(1-4题标注√的选项为合理选项)

表2 动物园中野生动物来源认识状况调查结果

2.2.2 野生动物对生活的影响状况

野生动物是自然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与人类有着重要的关系,公众对于野生动物与自身关系的认识,直接关系到了公众对于自然保护意识的培养、形成及对自然环境的重视,调查中设置问题“野生动物减少是否会对您的生活造成影响?”,用以了解公众对于野生动物与自身关系的认知程度。由表3可见,家长与新生关于野生动物对自身生活影响的认知较高,分别达到71.9%与85.5%,高于70.2%的总体水平;而学历相对较高的本科生与研究生则认知程度低于家长选择的比例分别为50.0%与66.7%,低于总体水平,为50.0% ~85.5%,波动较大。

表3 野生动物对生活的影响状况调查结果

2.2.3 杜绝利用野生动物及产品态度

野生动物及产品为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提供了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虽然当前的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成效很大,人们对于野生动物的保护意识得到了很大地提高,但保护的呼声明显高涨,以致于社会舆论割裂了保护与利用的辨证关系,倒向绝对保护。所以本调查设置问题“杜绝一切利用野生动物及产品的行为能否实现?”,来调查当前公众对于野生动物产品利用的态度。调查结果显示(表4),认为杜绝一切利用可以实现的选择数由多到少的排列依次为家长、研究生、本科生、新生,其中家长(42.1%)高于总体水平,随着学历层次的提高,选择数呈现逐渐减少的趋势,本科生、新生、研究生选择率的波动性较小,对于相关问题的认识趋于理性。认为杜绝一切利用不可以实现的选择数由多到少的排列依次为新生、本科生、研究生、家长,新生、本科及研究生的认知程度均高于家长(52.6%)及总体水平(67.0%),并且其选择率的波动性较小,但与家长相比则波动较大。

表4 公众对于野生动物产品利用的态度的调查结果

2.2.4 公益广告合理性态度

由于长期的保护宣传成效较大、人们对于野生动物的保护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对于野生动物可持续发展的宣传力度不够、对于辩证的处理好保护与利用关系的认知模糊不清,人们对于野生动物的态度逐渐被引导为“偏向绝对的保护”,形成了“让所有的动物在自然中自由生活就是关爱生命”、“利用就是破坏,闲置、销毁才是对野生动物的保护”、“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等似是而非的野生动物利用的认识。本调查设置问题“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的野生动物利用态度是否合理”这一问题,来调查当前公众对于野生动物的利用态度是否合理及被媒体的误导程度。从表5可以看出,不论哪种类型的公众,认为此公益广告合理的比例均占到50.0%以上,并且各层次群体之间的波动性较小。其中家长认为合理的选择比率最大,达到70.2%;其次为在读本科生认为合理的为60.5%;研究生认为合理的达到了59.0%;新生认为合理的为52.7%。

表5 公益广告合理性态度调查结果

2.2.5 野生动物可持续利用相关国家政策认知情况

公民对于野生动物国家政策的认知水平,会影响到他们对于野生动物保护及利用现状的了解水平,也可以体现公众对于当前野生动物一系列问题的关注度,这对于国家政策的正确制定、社会对于野生动物保护与利用关系的正确引导、媒体对于野生动物事件进行客观、准确的宣传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调查了公众对于《国家林业局关于促进野生动植物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意见》的认知程度进行了调查,对问题进行了梯度设计。由表6可见,所有类型的群体选择不知道的都在53.8% ~70.9%,对这一政策的认知程度普遍较低,研究生的认知程度最高,其次为本科生,然后为家长,认知程度最低的为新生。如果除去家长,随着学历程度的升高,认知程度有缓慢增加的趋势。完全知道此政策内容的比例相当少。

表6 野生动物可持续利用相关国家政策认知情况调查结果

3 影响公众野生动物利用态度形成的因素分析

受教育程度: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任何事物都是作为过程出现的,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也是一个过程,是在实践基础上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无限发展的过程[5]。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公众的认知从感性趋于理性,对于某些问题的看法更为客观,对已有的常识及国家政策更加熟悉。由统计值可知,家长的平均受教育程度为高中,家长选择问题的方式往往以感性认知为主,对待某些问题的态度比较主观。对于第1、3、4、5问题的调查结果正证明了这一点:他们往往倾向于对于不合理选项(表1)的选择,并且不合理选项的选择率也最高。

生活经验:对于第2题的调查结果与其他问题的结果截然相反,家长对于野生动物减少对于生活的影响的选择率高于比其学历层次高的本科生、研究生。这一结果是由于家长的年龄比在校学生大很多,从生活中获得的实际经验比在校生也多,所以对这一问题的选择的准确性会高一些。

媒体的宣传:当今时代的主流媒体正在对公众的世界观、价值观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对媒体所报导的相关公益广告应进行极其慎重的审查,以免对公众产生不良的影响及认识上的误导。以“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为台词的公益广告在电视台播放。而调查中的问题3与问题4的结果显而易见是相互矛盾的:由于媒体的影响,大部分公众被混淆了视听,大部分公众认为杜绝一切利用的行为无法实现。对野生动物的过度利用当然不被提倡,但对于某些野外野生动物,自然环境对某一物种的承载力是有限的,种群的数量是靠诸多因素来维持相对平衡的比如因疾病或衰老的死亡、因环境气候变化的死亡以及因上级食物链物种的捕杀,由此可见,即使没有野生动物交易,野外物种在一定比例上也会自生自灭或者被捕杀,而公益广告则完全以偏概全给公众带入了一个怪圈:一切利用野生动物的行为都应该禁止,利用野生动物就是对资源环境的破坏。

国家政策的了解程度:由第5题可知,公众对于野生动物可持续利用的相关国家政策知之甚少,完全不知道的占到了一半以上,其他大多数也都是略有耳闻,完全知道其内容的则几乎没有。这一现状会对公众形成正确的野生动物合理的利用态度造成极大的阻碍。

某些非政府组织(NGO)的误导:自人类社会诞生开始,野生动植物资源不仅为人类提供了衣食住行等各方面的基础物资,而且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粮食种植和畜牧培育物种,直到现在依然是种植、畜牧等基础产业的重要种源[6]。然而推行极端的保护主义,是某些非政府组织的一大特点:①戴着伪善的面具,从道德层面给公众洗脑,并以儿童、青年学生、老年人为对象。②运用丰富的理论,强烈地反对利用野生动物,即使是最丰富的物种,即使超过了环境容纳量、对人们生产生活造成影响的物种。③谴责、诽谤一切有关野生动物利用的相关政策。④毫无根据的抵制、反对对野生动物的合理合法的和可持续的利用。以上几点因素都对公众对于野生动物利用正确、合理态度的形成造成负面的影响。

4 促进野生动物可持续发展与利用的建议

根据本次调查结果与影响因素的分析,对野生动物可持续发展与利用提出如下建议:

①加强对媒体及舆论的导向作用,避免不利于野生动物可持续发展的似是而非的言论与公益广告的出现,对相关问题作出更加客观、合理的报道。人类从诞生之日起就是与野生动物在不断的协调与斗争中才发展到如此的文明高度。人类从古至今从未停止过对野生动物的利用,在当今社会所提倡的则是合理的开发利用野生动物以促进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稳定、维护生态平衡、促进生产发展。

②基于整体论思想看野生动物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当前盛行的对于野生动物的似是而非的保护认识,要给予坚决的抵制。关于野生动物保护与利用的关系,长期以来持不同意见者各持己见,无论是强调保护还是争取利用,都能抛出一系列道理,往往是从单方面出发,缺乏对保护与利用关系的辨证认识。应该说:野生动物的保护与利用是辩证统一的整体,保护的对立面是对自然生态的破坏,不是利用;利用的对立面是闲置浪费,不是保护。保护不等同于闲置,利用不等同于破坏。这正与整体论思想与还原论思想的辩证关系相吻合:不要还原论不行,只要还原论也不行;不要整体论不行,只要整体论也不行;不还原到元素层次,不了解局部的精细结构,对系统整体的认识只能是直观的、猜测性的、笼统的,缺乏科学性,没有整体观点,对事物的认识只能是零碎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不能从整体上把握事物,解决问题,科学的态度是把还原论与整体论结合起来[7]。

③加强对于公众认识的正确引导。在野生动物保护意识得到普遍提高的大背景下,也要加强宣传国家对于野生动物可持续发展与利用事业所取得的骄人成绩,同时针对不同学历层次的群众大力宣传国家关于野生动物相关政策法规。

④中国野生动物事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是由多种因素促成的,必须要不断完善法律体系,加强与时俱进的政策引导以及完善关于群众对于野生动物可持续发展正确认识的形成。在野生动物的管理上要树立相关的法律、政策、认识为辩证统一整体的科学保护观,这更加的有利于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安全的全面实现,也更加有利于新时期和谐社会的目标的实现。

[1]马建章,邹红菲,贾竞波.野生动物管理学[M].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2004:7-8.

[2]马建章,程鲲.管理野生动物资源:寻求保护与利用的平衡[J].自然杂志,2008,30(1):1 -5.

[3]李金昌.应用抽样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40-80.

[4]范丽琴.成都动物园动物保护效益调查分析[J].四川林业科技,2010,31(5):108 -111.

[5]文军,王冬梅,叶玉蕾.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互相渗透[J].经营管理者,2011(6):53.

[6]陈文汇,公培臣,刘俊昌.国外野生动植物保护培育及利用[J].世界林业研究,2009,22(4):22 -28.

[7]许国志,顾基发,车宏安.系统科学与系统工程研究[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34.

猜你喜欢
公益广告野生动物本科生
公益广告
党员文摘(2022年15期)2022-08-04 09:16:04
公益广告
秀江南(2022年2期)2022-04-29 00:44:03
公益广告
党史纵览(2022年2期)2022-02-21 14:04:18
保护野生动物
少先队活动(2020年7期)2020-12-18 01:48:39
保护野生动物
少先队活动(2020年8期)2020-09-11 06:43:12
保护野生动物
保护野生动物
中医药大学本科生流行病学教学改革初探
探索如何提高药学本科生实习的质量
让教授回归本科生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