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海探索求真道 又见新绿上枝头——访第二十一届孙越崎能源大奖获得者于斌

2012-09-18 03:13李锦朱晓莉本刊通讯员李子文
当代矿工 2012年11期
关键词:总工程师矿井科技

□本刊记者 李锦 朱晓莉 本刊通讯员 李子文

“今天我在这里收获了孙越崎能源大奖,心情无比激动。这不仅是对我个人工作的肯定,更是对同煤集团的肯定,是对同煤集团为煤炭行业科技进步所作贡献的高度认可。我要感谢孙越崎科技教育基金会的领导把分量这么重的一个奖项授予我,给予我莫大的信任和关心 ”

身着深色西装、白色衬衫的于斌在领奖台上发表的获奖感言,一如平常的风格,诚笃,谦和,低调,实在。

孙越崎科技教育基金会能源大奖作为我国能源系统的最高奖项,历来备受社会各界瞩目。大奖的获奖者均是在能源应用基础理论研究和推进企业科技进步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专家,而每届给予煤炭企业的名额仅为一个。今年花落谁家,在这一刻已然揭晓。

2012年10月15日上午,第二十一届孙越崎科技教育基金会颁奖大会上,大同煤矿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工程师于斌荣获了能源大奖的殊荣。此刻,领奖台上的于斌以从容自信的气质,道出了他对发展煤炭科技事业的信心和决心。“作为一个在煤炭企业一线的科技工作者,我深知自己肩上的责任。我捧着这个奖杯,除了喜悦之外,想到更多是的责任和使命。在今后的工作当中,我一定要向孙越崎老先生学习,努力工作,为我国的煤炭事业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于斌长期致力于煤矿安全高效开采技术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出了火灾防治新理论,解决了极复杂条件下的煤炭自燃火灾防治技术难题,攻克了大同矿区侏罗系近距离多层采空区下防灭火安全开采技术,这不仅让他在矿山工程领域取得了突破性成就,也让同行们看到了在极复杂条件下的煤炭自燃火灾防治技术给安全生产带来的希望。他48岁担当重任,成为同煤集团这个亿吨级特大型煤矿企业历史上最年轻的总工程师。

利用颁奖仪式结束后的短暂休息时间,记者现场采访了于斌总工程师。

记者:您从1982年毕业走进矿山,已经在大同矿区工作了整整30个年头,成长为同煤集团科技工作的总负责人。煤矿科技工作千头万绪,责任重大,您是怎样应对困难和挑战的?

于斌:同煤集团一直以来对科技工作都是非常重视的,中国煤炭工业科技进步,可以说同煤集团是科技成果的孵化基地,我们国家煤炭工业取得的很多科技成果,都来自于同煤。比如说,中国第一套综采装备、第一个综采工作面、第一个千万伏供电系统等等,都是出自于同煤。特别是这几年以来,同煤集团的科技投入每年都在成倍增长,科技创新能力也不断提高,今年申报国家级创新型企业也很顺利地通过了。这些成绩的取得,绝不是我作为总工程师做了多少工作、取得了多少成就,关键是得益于领导的支持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得益于集团公司有一个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

于斌接受本刊记者采访

众所周知,煤矿企业科技工作具有极大的难度,特别是大同矿区安全生产的压力非常大,科技发展的任务非常重,要想作出成绩,最重要的是要有责任,有责任才会有担当,工作才有动力,才会尽心尽力去做。

记者:同煤集团科技发展已经取得巨大的进步,下一步您对人才培养有什么设想?

于斌:我今天为什么能站在这里领奖,是因为同煤集团取得了丰硕的科技成果,我也是受益人。这几年同煤集团科技成果非常多,每年都能拿到国家奖、省部级奖,仅2011、2012两年就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51项,申请专利上百项,不管是数量还是质量上都得到了明显提高。同煤集团多元发展,靠的是什么?靠的是科技和人才双轮驱动,在这方面张有喜董事长和集团公司各级领导都非常重视,可以说,集团公司现在真正形成了崇尚科学、尊重知识的良好氛围。也只有在这种氛围中,科技工作才能取得实质性进步,也包括培养了我这样的人才。

下一步我们要做的工作还很多。我们“十二五”的主要目标是转型跨越发展,在煤炭主业这方面还有很多的科技攻关工作,尤其是对于转型产业,像煤化工、新型能源等,我们的基础还比较薄弱,这些项目该如何发展,如何能够产生效益,还是要靠科技作支撑、作保证。我们还要多引进人才,多立项攻关。同煤集团在培养人才、引进人才上政策都非常宽松,今年还出台了一个政策,设立了首席专家、首席工程师制度,经过评选,只要在科技战线上是领尖的人才,作出了贡献的,都能获得这个荣誉,待遇比行政领导还要高。

于斌从孙孚凌顾问手中接过能源大奖奖牌

同时,企业要长久发展,必须要培养后备力量。同煤集团出台了很多政策鼓励大学生学习,帮助他们成长。今年的同煤青年科技大会专门设立了一个奖项,选出100名优秀大学毕业生进行表彰、奖励。对于青年科技人员的再教育,包括他们读硕士、读博士等各个方面,我们也出台了很多政策,鼓励他们学习。我们都应该关注青年科技工作者,关注青年大学生的成长,我觉得我不论是作为一个科技工作者,还是作为一个企业主管科技的领导干部,这都是应尽的职责。

记者:您的工作十分繁重,面对企业多元发展的趋势,还要大量学习新知识,您是怎样做到学习工作两不误的?

于斌:同煤集团已经成为一个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以煤炭、电力为主,煤化工、冶金、机械制造、建筑建材、物流贸易、文化旅游等多业并举的特大型综合能源大集团,而现在同煤集团遇到的最大挑战也在于此。新知识、新课题层出不穷,说实话,我总是觉得时间不够用。我每天工作之余,都要回到办公室翻阅资料学习直到深夜。不夸张地说,30年来,我几乎没有节假日。这些年先后在《煤炭学报》和《煤炭科学技术》等刊物上发表30多篇学术论文,有数篇论文被EI等国际权威检索机构检索,出版了《多层采空区流场局部动态平衡理论与技术》等专著3部共130余万字。

时间是挤出来的。人在班上,应该迅速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工作中,先把本职工作做好。白天实在挤不出时间来学习,那就充分利用晚上时间。学习是艰苦的,同时也有很大的乐趣,要学会享受学习。

短暂的会场休息时间很快过去了,因为于总要出席接下来的座谈会,在会议工作人员的催促中,我们结束了这次采访。当我们怀着抱歉的心情,感谢于总接受我们的采访时,于总说:“我们更要感谢《当代矿工》。《当代矿工》作为煤炭行业唯一一本面向广大矿工发行的杂志,一直关注着大同矿区的发展,深受大同矿工的喜爱,希望杂志越办越好。”

煤海探索求真道,又见新绿上枝头。于斌30年坚持不懈地探索,为中国煤炭工业作出了突出贡献,先后荣获了“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山西省学术带头人”“三晋学者”等荣誉称号。今天,他在领奖台上用30年的执著与奉献精神,再次诠释了孙越崎能源大奖的深刻蕴意

于斌在颁奖会上代表获奖者发表获奖感言

于斌,1962年生,黑龙江海伦县人,成优高工,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曾任同煤集团公司副总工程师,国家级技术中心主任(同煤集团技术中心),现任大同煤矿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工程师,兼任中国煤炭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大同分会理事长,山西省煤炭学会开采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务。

于斌成长足迹回放

于斌出生在黑龙江,黑土地酝育了他倔强不服输的性格。他小的时候,由于采矿资源匮乏,每逢冬季乡亲们烧不到煤,寒冷像是恶魔似的困扰着他们,渴望火炉,渴望温暖,成了他们当时最大的奢望。从那一刻起,他心中便滋生了一种冲动,长大了要到煤矿去出好多好多煤,满足乡亲们对温暖的渴望。

1978年,于斌在当时升学率极低的情况下,以优异成绩被煤炭工业部重点院校——阜新矿业学院录取,他义无反顾选择了采煤工程专业。1982年毕业时,他放弃了优厚待遇,选择到远在千里之外的大同矿务局大斗沟矿当了一名普通的技术人员。

初出茅庐 崭露头角

当时大同煤矿作为全国动力煤生产基地,人才匮乏,设备陈旧,生产技术落后,而生产任务却非常繁重,矿上天天开足马力搞生产,支援国家经济建设。于斌在井下埋头苦干,认真向一线的矿工们学习,白天下井,晚上还与矿上的技术人员一起探讨生产上的技术难题。从那时起,矿领导开始关注这个工作有思路、说话严谨、表达沟通能力强的东北小伙子。

1984年的一个晚上,于斌像往常一样刚从井下升到地面就接到通知,要他到总工程师办公室去一趟,后来他才知道,井下2#、3#层属于坚硬顶板,采后放不下顶,严重制约着安全生产和矿井产量,矿上为了提高单产,决定把在坚硬顶板下开采技术攻关项目交给初出茅庐的他,他既兴奋又担心地接受了重任。为了尽快攻克难题,他在与老员工的交谈中寻找灵感,从现场环境中寻找突破,从理论中寻找支点,历时两个多月,提出了砾岩条件下综合机械化开采的建议,通过制定方案、设计参数、组织实施,终于解决了坚硬顶板条件下的开采技术难题,使生产队组的单产大大提高。

1984年,矿党政决定让于斌担任技术科科长,那一年他才24岁。在担任技术科科长期间,他总是问得比别人多,说得比别人少,干得比别人细,发现技术难题总是千方百计地想办法解决。在生产中,他发现现有的掘进方式落后,员工劳动强度大,生产率低,无法满足矿井正常衔接。于是他向矿上提出采用刀柱式连续采煤技术的构想,得到矿党政的大力支持。在设计期间,他白天在井下查看现场、构想布局,晚上在宿舍里一本书一本书查国内外采煤技术资料,在资料短缺、地质结构复杂的情况下,终于研究出了刀柱式连续采煤机开采技术。在试运转期间,他每天不辞辛苦地守在工作面现场了解情况,现场处理存在的问题。为了收集第一手数据,设计最佳采掘运能力,需要掌握运煤梭车能力。测试梭车速度是一项苦差事,必须在1000多米的巷道来回跟随着梭车测速度,一个班下来他不知跑了多少个来回,汗水湿透了全身,累得疲惫不堪,但他硬是咬牙坚持了下来。经过试转,他设计的“刀柱式连续采煤机开采技术”获得了巨大成功,为国内首创,实现了月进尺1000多米,得到了集团公司领导的高度认可。当时的集团公司总工程师来到大斗矿调研时,看到他的成果,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并在他的办公室了解项目情况,与他亲切地交谈两个多小时。总工程师望着眼前这个学识渊博的年轻人,语重心长地说:“年轻人,好好努力。”望着总工程师寄予厚望的目光,于斌坚定地点点头。

攻坚克难 闪烁智慧

命运之神总是垂青真正付出的人。1990年,矿上向大同矿务局推荐于斌为大斗矿副总工程师,负责全矿的采煤技术工作,成了当时矿务局最年轻的副总工程师。那一年,由于大斗矿为抓好接继,扩充资源,计划延伸矿井。他知道,这是一项巨大的改造工程。面对种种困难,他发挥专业优势,论证审查方案,亲自组织实施,严格把关,一连几个月在现场亲自指挥,使大斗沟矿在短短几年的时间内实现了质的跨越,矿井生产能力从45万吨跨越到225万吨。

在难采煤层的开采工艺和装备研制方面,于斌善于总结、研究。他研究的《两硬条件短壁综采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薄煤层开采技术》解决了两硬条件下1.3米以下煤层的开采问题;《登空开采技术》解决了在下层掏空情况下的采煤难题,为提高煤炭资源回收率发挥了重要作用。参加工作仅两年,他就先后发表学术论文4篇。1998年,他被评为全国煤炭行业专业技术人才。

2000年10月,于斌调任同煤集团通风处处长,主管全集团17对矿井的通风工作。他心里清楚矿井通风是矿井生产的根本保障,瓦斯管理、通风安全监控、井下爆破管理、防治煤(岩)与二氧化碳突出、瓦斯抽放、防治自燃发火、综合防尘等均建立在矿井通风系统的基础上。在担任通风处处长的两年时间里,他狠抓矿井通风系统基础建设,从根本上消除了矿井通风隐患,矿井通风未发生一起事故。

于斌总工程师(右一)出席同大科技研究院揭牌仪式

2002年5月,于斌被任命为同煤集团副总工程师兼生产技术部部长。当时同煤集团正在实施国家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设计生产能力1500万吨的塔山矿正在组建,建井中遇到了一项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涉及到14~20米特厚煤层开采。集团公司高度重视,经向上级有关部门申报,《特厚煤层大采高综放开采成套技术与装备研发》项目被列为“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于斌向集团公司主动请缨,参与项目的研究。四年里,他组织攻关,成功研发了特厚煤层综放开采工艺技术和国产化成套装备,解决了特厚煤层(20米)开采形成的巨大空洞上方的顶板控制、顶板大面积突发性垮落的监控和预防、顶板垮落引起的瓦斯突然大量涌出的实时监测和预防、特厚煤层开采自燃发火的综合防治及主要的开采装备等难题。

这期间,于斌还针对塔山、同忻、四台等矿的地质断层、防灭火难题,亲自抓现场,组织技术攻关,解决了100多项困扰安全生产的技术难题。其中《煤炭自燃理论及其应用基础研究》揭示了大同矿区煤炭自燃的发生机理,使同煤集团的防灭火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技术达到了新的高度,获国家科学技术二等奖;《坚硬顶板与煤岩动力灾害条件下安全开采技术》获中国煤炭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大同矿区复杂开采条件煤炭火灾防治关键技术》获中国煤炭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并通过了2012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评审。

敢为人先 勇于探索

2010年4月,于斌被任命为同煤集团总工程师。在新世纪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阶段,于斌认识到同煤集团高强度、高污染、低效益的传统生产方式已严重制约企业的发展,导致产业结构矛盾突出,解决这些问题已刻不容缓。他采取强强联合的方式,联合多所科研院校,组织相关技术人员,根据现场实际,对建设特大型矿井安全高效开采模式和资源循环高效利用等关键技术进行了科技攻关,开展了塔山特大型矿井安全高效开采模式研究,实现了高产高效高、安全开采。他提出了全新的设计理念,将工业广场布置在井田外,并沿大巷直接布置工作面,简化了矿井系统,减少了盘区巷掘进和维护,综合布局煤炭及伴生资源的开采与循环利用,充分考虑坑口电厂、高岭岩厂等绿色产业链的场地,使各个生产单位首尾相接,环环紧扣,实现了效益最大化。

于斌总工程师在中国国际矿业大会上作经验交流

在推进全国最大循环经济示范园区的建设过程中,于斌大胆地提出了经济园区规划目标、设计理念、方法程序、优化途径,以园区资源禀赋为约束条件,以物料平衡关系为主线,以提高能量转化效率和企业效益为目标,结合行业特点,将煤炭产业链纵向延长、横向拓展、闭环运行,科学规划并建设了“两矿十厂一条路”的塔山循环经济园区,成为全国最大的循环经济园区,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肯定。

为组建企业自己的研究院,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产、学、研合作体系,推进企业科学发展,于斌向集团公司党政提出建立同大科技研究院,得到了领导的大力支持。在筹建过程中,他事无巨细,经常深入到现场指导工作,并与中国矿业大学多次沟通联系,邀请全国知名专家加入,直到同大科技研究院于2011年正式挂牌。

于斌关心和支持企业技术发展,通过抓思想、抓管理,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2011年同煤集团技术中心在两年一届的国家级技术中心评估中,一举扭转了落后的被动局面,名次大幅度提升,全国排名跃升200位,煤炭行业排名第四。在近期召开的2012年山西省技术创新暨技术中心建设工作会上,同煤集团技术中心获得“山西省技术中心建设成就奖”殊荣,并被山西省劳动竞赛委员会记集体一等功一次。

于斌积极为技术人员搭建成长平台,营造浓厚的科技创新氛围。他以科协为平台,完善了各级科协组织,成立了76个二级科协组织,481个专业学组,634个科协分会,建立健全了科技创新体系,完善了《大同煤矿集团公司首席专家和首席工程师选拔管理办法(试行)》和《大同煤矿集团优秀人才管理办法》等机制,设立了“科技创新基金”,每年在集团公司评选特殊优秀人才、优秀大学生,给予表彰。同煤集团科协2011年被中国科协评为“全国科协系统先进集体”。

天马扬蹄嫌地窄,大鹏展翅恨天低。我们坚信,于斌总工程师凭着对煤矿生产技术严谨、细致、负责的精神,凭着担当、拚搏、创新的勇气,一定会带领广大工程技术人员,在企业转型跨越的征程中,瞄准世界最高水平,向科技高峰迈进。

猜你喜欢
总工程师矿井科技
以机器人研发应用引领矿井“四化”建设
建立三大长效机制 保障矿井长治久安
工匠精神要“薪火传承”——司尔特公司副总工程师陈卫星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矿井下的歌声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水循环高效矿井乏风热泵系统分析与应用
精益求精,矢志不渝——记东北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刘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