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甫胜,陈志文,杨正云
(1.成都理工大学 管理科学学院,四川成都 610059;2.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天津 300461)
隧道仰拱GPR无损检测实例分析
樊甫胜1,陈志文1,杨正云2
(1.成都理工大学 管理科学学院,四川成都 610059;2.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天津 300461)
这里基于某铁路隧道仰拱400MHz天线探地雷达的实际采集数据,采用Radan7软件处理方法所检测的缺陷结果,与施工单位及相关质量控制单位所组织的破检验证完全相符。通过对检测缺陷展开全面分析与解释,为隧道缺陷检测提供了依据和方法,将其应用于该工区后续隧道施工和隧道缺陷的检测处理与解释,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探地雷达;无损检测;隧道仰拱;数据处理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速铁路以及高等级公路建设项目的迅猛增长,隧道衬砌质量无损检测作为隧道施工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施工环节,已经成为规范隧道施工、保证隧道施工质量的至关重要的手段。探地雷达(Ground Penetrating Radar,简称GPR)方法以其经济、无损、快速、直观、抗干扰强、分辨率高、操作方便、可实现连续测量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隧道衬砌质量检测中,成为隧道衬砌质量无损检测中最重要、最有效的手段之一[1]。隧道衬砌质量无损检测内容主要包括二衬、初支和仰拱。仰拱相对于二次衬砌和初期支护来说,具有较厚及有混凝土浇筑成的仰拱填充。在仰拱检测时,对天线的参数和解释处理具有其独特性。作者在本文主要研究的是对仰拱缺陷的检测和缺陷的判断。在实际的工程中,由于工作量大和工程进度的要求,使得某些里程段的仰拱在浇筑时存在填充不密实,脱空或者厚度不足的情况。这样对仰拱检测和缺陷的后期处理,以及对后期确保工程质量都具有重要意义。
探地雷达方法利用天线向地下发射电磁脉冲,并接收由地下不同介质界面的反射波。电磁波在介质中传播时,其路径、电磁场强度与波形,将随所通过介质的电性质(如介电常数εr)及几何形态的变化而变化,其测试原理和基本组成如图1所示。
作者根据接收到的回波时间、幅度和波形等信息,可判定地下介质的结构与埋藏体的位置与形态
式中 t为脉冲波走时(ns);h为目标深度(m);x为发射天线与接收天线的距离(m);v为电磁波波速(m/ns)。
常见的介质为非磁介质,在探地雷达的频率范围内,一般有(σ/ωεr)1。
图1 地质雷达探测原理示意图Fig.1 Schematic diagram of detection principle of GPR
式中 光速c=0.3m/ns;εr为介质相对介电常数。
当发射天线和接收天线相距很近时,检测目标深度的计算公式为:h=(t/2)·v。
目前常用的时域地质雷达测试方法有剖面法、宽角法、环形法、多天线法等。作者在探测数据时采用剖面法,并结合多次覆盖技术进行测试。
剖面法的测试结果可以用地质雷达时间剖面图像表示,其横坐标记录了天线在地表(或衬砌面)的位置,纵坐标为反射波双程走时,表示雷达脉冲从发射天线出发,经过地下界面反射回到接收天线所需要的时间。这种记录能够准确描述测线下方地下各反射界面的形态。
某隧道地处青海省境内,起讫里程:DKX+098-DKX+503,为双线隧道。隧道里程DKX+186.5-188.5和DKX+220.5-224仰拱出现裂缝,为了确定引起裂缝的原因,作者应用GSSI探地雷达对这两段进行检测,检测内容为仰拱回填密实度,内部缺陷状况及规模大小。
(1)测线布置[5]。在对具体缺陷进行检测时,首先应确定测区,根据被测目标体的大小规模,一般采用网格布线。根据被测目标的水平尺度及要求的水平分辨率确定侧线的间距,侧线间距应小于或等于目标尺度与分辨率,以防漏测。由于本次检测是对仰拱右边测线发现裂缝的位置进行检测,故对检测的位置进行网格布线,具体测线布线位置如图2所示。
(2)天线中心频率的确定。天线中心频率的选择需要兼顾目标深度、目标最小尺度,以及天线尺寸是否符合场地的要求等。在实际检测的过程中,天线的中心频率在满足分辨率和场地条件时,应尽量采用中心频率低的天线。由于该隧道仰拱的厚度在1.8m~2m左右,故本次检测采用400MHz天线。
(3)时窗选择。采样时窗大小取决于最大探测深度hmax(m)与介质电磁波传播速度v(m/ns)。由于hmax和v的变化,选择采样时窗应预留出30%以上的余量。采样时窗w(ns)可以由w估算出来:w=1.3 hmax/v。根据该检测段仰拱的最大厚度hmax及电磁波在混凝土中的传播速度v,选取时窗w=45ns。
图2 仰拱检测测线布置示意图Fig.2 The schematic diagram of tunnel invert testing line layout
(4)扫描样点数(Samples/scan)。扫描样点数指每道波形的采样点数。一般的仪器有128、256 512、1 024、2 048五种采样点供选择。为了保证在一定频率下每个波形至少有10个采样点,扫描点数应满足:扫描样点数≥10时窗长度(ns=10-9×天线频率(MHz=106),故本次检测是扫描点数取1 024。
(5)扫描速率(Scans/s)。扫描速率为每秒扫描采集的扫描线记录数,扫描速率大时扫描线密集,可提高天线的移动速度。扫描速率确定后,根据探测目标体尺度决定天线的移动速度,估算移动速度的原则是要保证在最小的探测目标内,至少有20条扫描线:移动速度(cm/s)≤扫描速率(Scans/s)×最小探测目标尺度(cm/Scan),由此确定本次检测扫描速率为70Scans/s。
(6)增益点数。增益点数的作用是使用扫描记录线上不同时段有不同的放大倍数,使各时段的信号都能清晰的显示,尤其是使用反射信号强度达到满度的60%左右。本次检测采用5个增益点。
(1)数据处理。数据处理的目的是压制随机的和规则的干扰波,最大限度地提高雷达剖面的信噪比,提取电磁回波各种有用参数,用来解释不同介质的物理特征。数据处理的另一目的是将数据元素重置,以补偿由于来自不同方向的反射迭加产生的空间畸变(如偏移处理等)。在实际处理中,可以根据所采集原始数据的好坏增加或者减少处理步骤。通过对现场已知厚度混凝土实际测量,计算出本隧道衬砌混凝土介电常数约为6.5,电磁波速度为0.12m/ns。数据处理可按图3探地雷达数据处理一般流程进行。检测发现的明显缺陷雷达剖面图如图4所示。
图3 探地雷达数据处理一般流程图Fig.3 GPR data processing flow chart
(2)缺陷解释。对雷达剖面图像进行解释的基础是提取反射目标,只要被测介质中存在电性差异,可以在雷达剖面中找到相应的反射波,根据相邻道上反射波的对比,把不同道上同一个反射波的相同相位“连接”起来形成“同相轴”。在均匀无异常区域:同一组波的相位特征,即波峰、波谷的位置基本不变或者变化很缓慢;在水平电性分界层,产生的反射波组往往有一组光滑平行的同相轴与之对应;由于雷达记录的点距与介质的变化相位相比要小得多,因此相邻记录道上的同一个反射波组形态的主要特征会保持不变,其反射波组的波形、振幅、周期及包络线形态有一定的特征。根据反射波组的特征,就可以在雷达图像中提取反射层[5]。以c测线DK104+186横向不密实缺陷图为例进行分析,雷达图像如图5所示。
见图5,对比正常部位的反射波与不正常部位的反射波的波形图,可以发现:在离仰拱表面0cm~43cm的范围内,反射波的振幅及相位基本相同;在43cm~125cm的范围内,两道反射波的相位发生反向,并且随着距离的增加,不正常部位反射波的振幅是正常部位反射波振幅的2~3倍,高频波丰富,这说明在该范围内,介质的介电常数发生了明显变化;当距离超过125cm之后,两道反射波的振幅及相位回归正常。
在43cm~125cm的范围内,带状绕射发育,出现很强的杂波,同相轴不连续。作者由此对其它缺陷图做同样的处理分析,得到结论:①f测线DK104+186.5-188.5:平均深度0.52m、面积1.12m2的带状长条形分布范围内绕射发育,出现强反射杂波,同相轴不连续;②g测线DK104+188.5-186.5:平均深度0.52m、面积1.12m2的带状长条形分布范围内绕射发育,出现强反射杂波,同相轴不连续;③c测线DK104+186横向:平均深度0.43m、面积1.77m2的带状长条形分布范围内绕射发育,出现强反射杂波,同相轴不连续;④d测线DK104+187横向:平均深度0.46m、面积1.24m2的带状长条形分布范围内绕射发育,出现强反射杂波,同相轴不连续;⑤p测线DK104+224-220.5:平均深度0.72m、面积1.4m2的带状长条形分布范围内绕射发育,出现强反射杂波,同相轴不连续;⑥q测线DK104+220.5-224:平均深度为0.53m、面积1.75m2的带状长条形分布范围内绕射发育,出现强反射杂波,同相轴不连续;⑦m测线DK104+222横向:平均深度0.55m、面积1.75m2的带状长条形分布范围内绕射发育,出现强反射杂波,同相轴不连续;⑧n测线DK104+224横向:平均深度0.58m、面积1.62m2的带状长条形分布范围内绕射发育,出现强反射杂波,同相轴不连续。上述特征表明:局部范围内混凝土填充不均匀,胶结密实度差。
综上所述,隧道进口共计检测完成86延米,检测发现仰拱右侧测线存在DKX+186.5-188.5和DKX+220.5-224不密实缺陷。其中,DKX+186.5-188.5缺陷:纵向长度2m,横向长度2.3m,深度0.52m,水平面积4.6m;DKX+220.5-224缺陷:纵向长度3.5m,横向长度2.5m,深度0.53m,水平面积8.75m。这里纵向即为沿隧道进向方向,横向即为垂直于隧道进向方向。检测结果如表1所示。
为验证上述处理解释成果,施工单位及相关质量控制单位对所检测的缺陷区域组织了破检验证。其结果为:在DKX+186.5-188里程段长2.3m、宽2m的矩形范围内做了三处钻孔验证,发现离仰拱表面0.52m~1.2m的范围内出现蜂窝状填充且有细小裂纹;在DKX+220.5-224里程段长3.5m、宽2.5m的矩形范围内做了三处钻孔验证,发现离仰拱表面0.53m~1.28m的范围内出现蜂窝状填充且有细小裂纹见下页表2。
表1 隧道仰拱缺陷统计表Tab.1 Statistical list of X tunnel invert defect
表2 破检结果统计表Tab.2 Statistical list of destructive testing
仰拱检测对探测深度有较高的要求,并且要有较高的分辨率,在用探地雷达400MHz的天线进行检测时,采用Radan7软件对采集数据进行处理。施工单位及相关质量控制单位通过对所检测的缺陷组织破检验证,结果完全相符,证明数据采集与处理、解释方法是正确、有效的。施工单位对存在缺陷的位置进行了注浆处理,有效地保证了隧道的质量。
作者在本文所述隧道缺陷检测的依据和方法,已经应用到该工区后续隧道施工和隧道缺陷的检测处理与解释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1] 穆维超,刘方元,霍二伦.探地雷达在隧道衬砌检测中的应用[J].山西建筑,2009,35(1):337.
[2] 王兴泰.工程与环境物探新方法新技术[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6.
[3] 薄会申.地质雷达技术实用手册[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6.
[4] 杨峰,彭素萍.地质雷达探测原理与方法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5] 李大心.探地雷达方法与应用[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4.
[6] 李二兵,潭跃虎,段建立,等.地质雷达在隧道工程检测中的应用[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6(2):267
[7] 曾昭发,刘四新,王者江,等.探地雷达方法原理及运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8] 李晋平,邵丕彦,谷牧.地质雷达在铁路隧道工程质量检测中的应用[J].中国铁道科学,2006,27(2)56.
[9] 苏红旗,杨峰,王均双,等.地质雷达信号采样定时控制[J].中国铁道科学,2005,26(3):59.
[10]罗方.地质雷达在隧道健康诊断中的应用[J].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6(3):51.
[11]王惠濂.探地雷达概论-暨专辑序与跋[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1993(3):1.
[12]林维正.土木工程质量无损检测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13]TB 10223-2004铁路隧道衬砌质量无损检测规程[S].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4.
[14]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铁路隧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417-2003)[S].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4.
[15]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工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中国工程地球物理检测技术[M].北京:地震出版社,2001.
book=39,ebook=39
1001—1749(2012)03—0365—05
P 631.4
A
10.3969/j.issn.1001-1749.2012.03.23
樊甫胜(1984-),男,硕士,研究方向为数字优化仿真技术应用。
2012-01-09改回日期:2012-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