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统为借鉴*
——对现今我国居住区发展的反思

2012-09-18 03:16唐若莹
中国城市林业 2012年4期
关键词:空间传统建筑

唐若莹

华南农业大学林学院 广州 510642

在千百年来的世界历史发展过程中,居住作为城市最基本的功能之一,始终主宰着人们的生活,其特殊地位和重要职能一直没有被动摇过。曾经,棋盘状布局的城市、沿水而生的村落、以院落和巷道连接起一座座平房的传统居住方式,对现今的我们开始变得遥远和陌生了。现今的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各种摩天大楼拔地而起,尤其在当今我国市场经济迅猛提升的大背景下,商品住宅楼更是以前所未有的生命力在发展。这就出现一个问题,随着西方先进科技的步伐,我们亦步亦趋地向他们学习,但在变革和学习中流失了自我,流失了传统的“根”。曾几何时,有着丰富的独具特色的中国居住空间文化不仅引领过世界建筑界的潮流,更成为日本、朝鲜、以及东南亚各国居住空间发展史的标杆。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有着优秀文化根基的当代中国设计师们应该有能力从历史中获得启示、努力挖掘地方建筑特色,并将之与一些当今世界中科学的、先进的、合理的技术和观念相结合,创造出有中国传统特色的居住空间文化。

1 地域特征下的中国传统建筑空间文化

漫漫5 000年的中国传统文化,为后人留下了无数灿烂的知识宝库。关于帝王抑或平民居住场所内房屋修建与环境改造的论述与经验,经常以阴阳五行和堪舆学的方式被我国古代文献记载。最早的理论和学说可见于《管子》《墨子》《商君书》等史籍中。这些理念与思想在岁月变迁过程中,被后人不断丰富、完善并逐渐成型。回顾中国的居住空间历史,其体系大约发源于距今8 000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公元前2 000年,夏王朝开始修筑城市和宫殿,其“廊院式”居住空间结构造就了中国自此往后大概的雏形。到了周代和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代建筑体系已初步形成。从此,中国古代的空间体系大体上都是在平面布局上以“间”为基本单位,再以此组成庭院,最后以庭院为基本单位组成各种聚落群体[1]。

2 近现代我国居住区的演变

近几十年来,我国居住区的发展有自己的演变过程,规划者和建设者们普遍形成了一套清晰和成熟的思路。例如,从采纳我国古代传统的廊院—里弄—大街模式,到借鉴西方的邻里单位概念;从小范围试点小区到大面积小康示范工程;从单纯引用前苏联居住街坊布局方式到多方位发展小区规划理论的应用推广;以及近年流行的“欧陆风”等各种风格的商品住宅,并形成了现阶段住区规划中常见的规模与布局。相对而言,我国居住区规划建设的发展可以说是理性的、多样的、同时也是逐渐成熟的。

3 对现代小区发展存在问题的反思

3.1 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近年来我国居住区发展有很多经验值得借鉴,一套套相对成熟和清晰的建设模式不断形成。然而,由于部分设计师设计理念的偏颇,设计市场的混乱,开发商过多把重点放于商业利益上,同时一些开发商利用人们过度追求社区建筑景观形式化与西式化的误区,导致住宅区环境设计出现许多弊病。

3.1.1 理论层面

1)过度设计。在居住区规划设计中,开发商过度追求景观的奢华,造成过度设计现象。例如,为了追求视觉效果,过度设计大尺度的气派空间,导致缺乏小尺度的邻里交流空间,使整个景观只是作为一种观赏空间被感受,而不是作为一种与人亲近的人性化社区被使用;另外,设计不考虑地域性,使设计出来的东西完全没有了地域特征与地域文化,流失了场所精神。欧陆式的设计手法中,超长的中轴线、过大的广场、放射形交叉的道路、大型的跌水,符合了豪华排场的定义,却不一定被使用者所喜爱[2]。

2)不利于人际交往。由于对居民区居民的生活方式状态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和了解,生搬硬套地应用中外先例和一些现成的规范设计,没有深层次考虑住区内社会活动与社会关系之间的相互作用,没有充分调查不同地区不同居民的动态活动与需求,按照这个模式完成的居住区规划设计不但难以形成良好的室外环境及其空间场所感,也不会满足居民的基本生活需要,更不能为往后该地,的居住区规划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关于这个研究,哥本哈根建筑学院曾得出如下结论:“社会交往的形成与否主要取决于居民之中是否在经济、政治或意识形态方面有共同兴趣。如果找不到这些因素,就没有相互交往的基础。[3]”使居民的公共活动向深层次发展为目的的设计与规划,才能创造一个设计合理、尺度适宜的邻里交往空间。

3)对“欧陆风”等设计形态的盲目追求。对西方崇尚的心态是欧陆风居住区盛行的社会基础[4]。不可否认的是,西方欧陆风格的居住区模式以它的美的形态和奢华的效果以及大众化的特征征服了许多人。但是,由于文化背景与观念的差异,一味过度地追求“欧陆风”往往显得格格不入,也不是一种健康的导向,还可能会带来场所精神的流失。

3.1.2 实践层面

1)千篇一律,千城一面。现阶段许多居住区的设计直接模仿甚至克隆他人的方案,设计没有个性。规划建设缺乏风格、内涵和地方文化的延续,导致许多居住区的建筑形式及布局等都缺乏特色,导致一定数量的居住区空间环境相似、场所平淡无味及缺乏个性等。例如,许多居住区内会所或商业街等公共场所周边及节点位置会建造造型各异的塔楼,并把塔楼作为该居住区的特色标志物之一,不可避免导致了千城一面与场所特色缺乏 (如图1,2,3)。

图1 广州雅居乐塔楼

图2 番禺星河湾商业街塔楼

图3 深圳华侨城塔楼

2)设计程序不当。一些居住区景观设计往往被放在建筑施工开始后而不是在规划设计阶段,这就导致缺少对居住区场地自然环境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在国外,景观设计是在建筑规划设计之前开始的。目前不少居住区在规划设计和建设过程中,无论项目是属于何种性质,都习惯于完全推倒重建,完全不考虑原始场地与原生植物。人们对于全方位改造环境的兴趣,大大超过了他们对于原有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兴趣。这无疑是当前居住区景观建设的一个严重误区。利用好原始地形、原生植物和本土特征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可以节约成本,同时可保持本地化的特色[5]。

3.2 对现代住区的反思

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讲求“天人合一”,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东方先哲告诫我们,人与自然息息相关[6]。所以,东方的美讲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景观环境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景观设计是将人的内在理念通过有效的规划与建设得以实现。人居于自然,融于自然,才能最真实地感受生命,感受美。

利用传统空间理念对现在居住区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需要对传统空间进行定义。

3.2.1 内部与外部空间共生

建筑与其外部环境之间的过渡空间,也就是黑川纪章提出的“灰空间”理念,在中国传统住宅中早有应用,例如中国传统民居中的庭院、天井、檐廊、廊棚、门楼、门道等就是此类空间的典型案例[7]。以北京四合院为例:四合院是封闭式的住宅,院内四面房子都向院落方向开门,打开门和窗就可以看到室外景色,人们可以在这里养花栽树,一家人其乐融融。可将室内室外的景观融入到对方,从而达到了室内外环境的共生[8]。对于江南水乡,可结合当地的气候特征,多采用穿堂、天井、院落等形式,扩大人们的空间感受。室内外空间与自然的结合体现了“虚”和“实”的关系,模糊了室内外空间的界线,也拉近了人和人之间的距离。这些实例充分证明了我国早期建筑非常重视创作手法在过渡空间中的应用。

特定环境中的过渡空间可以有利于或者阻碍交往的发展和形成。既可以利用过渡空间创造一种人与自然亲近、与自然交流以及人与人交往的最好方式,但也可能因为设计不当阻碍接触的发生。如何在现代城市住宅小区建设中更多以融合自然为目的,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基调,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达到传统过渡空间的现代化延续、改造和发展?这是值得设计师去探索的。当现代设计师在设计气势恢宏的大广场、严谨对称的中轴线、磅礴奢华的喷泉等的时候,应当留心于既与人亲近又可供人交往交流的空间。一个合理的过渡空间虽毫不起眼,却是最贴近人们生活,可以满足住户最基本需求。这就需要设计师遵照自然规律,更好地将住区与社会生活及邻里交往联系在一起。

3.2.2 因地制宜

现阶段部分商品住区千城一面,布局特色相似、建筑形式雷同、房屋朝向接近、景观设计相仿,甚至就连植物种植也相互模仿,毫无特色,不仅不能满足当地居民的实际需求,也会带来很多因设计不当引起的麻烦。千城一面只会导致一个好的设计因不适应当地的人文环境而不被当地住户喜爱。

中国传统居民区的建筑与空间在建筑形式、构筑形态、构造作法、材料运用、装饰风格等方面都是千姿百态的。同时,为了适应和利用自然环境,在不同的自然区域内,不同的传统空间及建筑群落在建筑处理上会有许多不同点。在现今高速发展的城市建筑群中那些具有地域性的乡土建筑文化与空间文化融合着过去和现在,存在于人们的智慧和观念形态里,有待设计师们去发掘和利用。

3.2.3 美的感受与体验

在全球化背景下,“越具有地方特征的文化越具有国际性”已成为业内共识。深圳万科第五园 (图4,图5),被视为比较成功的一次“新中式”的尝试,在空间布局建筑设计和景观营建方面都有独到之处,其对于传统继承的同时又有创新之处。对古典要素的熟练运用也为整个设计增添了色彩。所谓“新中式”不单只是有两个亭子放几个假山而已,传统的骨架与精神是更值得追求的东西。在神圣的东方国土上,中国古典元素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积淀,它的存在方式优美而华丽,富丽堂皇。因此,挖掘具有强烈传统文化的空间设计对丰富当今建筑设计和景观营造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图4 深圳万科第五园楼盘模型

图5 深圳万科第五园的景观之一:新古典主义的中式风格

4 总结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说过这样的话:“人,诗意的栖居”。

联合国人类居住区《温哥华宣言》称: “一个人类居住区不仅仅是一伙人、一群房屋和一批工作场所。”所以,没有地域特色的居住区是没有价值的,没有文化的建筑是不可思议的。但同时,这种延续与发展并不是固步自封,因陈守旧。对于传统的东西我们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更不仅仅是一味继承与模仿。对于现代世界先进的设计建造理念,我们要持秉承“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想法。因此,无论是群体建筑空间的组合还是住宅小区,尽管其功能大小各不相同,但如果其有某些设计精华值得借鉴,我们就应该学习和研究。

[1]孙锦红.中国传统庭院空间的围合与构成[J].工程建设与档案,2005,19(5):352-353.

[2]张文英.对城市居住区环境设计现状的反思[J].中国园林,2005(1):62-66.

[3]扬·盖尔.交往与空间[M].4版.何人可,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4]王丹丹.透过“欧陆风”现象思考中国建筑[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理工卷,2008,5(3):294 -296.

[5]吕燕红.城市生态型居住区环境规划设计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07.

[6]吴晓,阳建强.住区规划中的城市设计应用初探[J].城市规划.2008,32(07):62 -69.

[7]陈燕.江南传统建筑环境“灰空间”解析[D].苏州:苏州大学,2008.

[8]林畅雄,李娴.现代住宅中传统空间的引入[J].华中建筑,2007,25(12):42-45.

猜你喜欢
空间传统建筑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空间是什么?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创享空间
建筑的“芯”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