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秀萍
(日照日报社,山东 日照276800)
新闻评论是媒体阐述立场、观点,影响、引导舆论的“灵魂”和“旗帜”。近年来,新闻时评作为新闻评论中的一个受欢迎的特殊载体,活跃在媒体上。它以快捷、深刻、尖锐的特点和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优势,赢得了读者。时评的影响范围扩展后,其导向作用不可忽视。时评运用得好,对于净化社会风气、促进社会和谐大有裨益。反之,有害的评论比有害的新闻具有更强的煽动性和更大的破坏性。因此,要发挥新闻时评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引导舆论的作用,时评编辑选择新闻时评时应具备明辨是非的政治头脑、较高的新闻敏感。
时评编辑要经常关心国内外时事,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修炼辨别是非的本领。同时,还要积累丰富的社会经验和生活经验。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自己能够理清事件的是非曲直,看清事情的本来面目,从而正确地把握时评的观点和导向。
面对大众的新闻媒体,掌握着话语权和社会舆论的导向权。社会是个万花筒,时刻都有新的新闻发生。时评应该把握新闻事件的本质,将事件中符合社会基本道德观和价值观提倡的因素以及符合构建和谐社会主旋律提炼出来,昭示读者,弘扬正气,深化新闻报道的影响。
我国正处在黄金发展期和矛盾凸显期,社会热点和突发事件对社会心理、群众情绪有着重要影响。时评一方面解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弊端及后果,提请相关决策部门引起重视。另一方面,也缓解了群众积压的不满,稳定了公众情绪,起到了通达社情民意的疏导作用。
“人民时评”栏目曾刊登过一篇时评,题为“我们怎样表达爱国热情”。这篇评论的背景是,日本右翼势力再次通过修改教科书来篡改历史,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无比愤慨,一些网民言辞过激,个别群众行为过激。针对这种情况,评论从历史和现实的情况进行了分析和说理。文章指出,反对日本右翼势力通过修改教科书来篡改历史,不是意气用事、宣泄愤怒的情感能解决得了的问题,需要我们促进更广泛的交流,更多地展示理性的力量。要用这种力量来让日本人民,让世界人民更多地认识日本右翼的真实面目和危害,营造一种让右翼难以生存的国际舆论环境。因此,激情加理性才是我们表达爱国热情的正确态度。人民网日文版和《人民日报》的“人民论坛”也刊发了这篇评论。这篇评论发表及时,从正面解读了新闻,对当时社会和国际关系的稳定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
同时,编辑在选择新闻时评应该防止“批评过度”的问题。新闻时评要将稳定大局的社会效果放在第一位,其观点要力求科学、严密、严谨,论证过程要力求客观、全面、合乎逻辑,结论要力求公允、准确、服人。比如温州动车事故,有些新闻就对其大肆渲染,导致许多的评论对中国的高铁技术产生质疑,发挥了错误的导向作用,使很多人谈高铁色变。
评论是新闻的衍生物,是对新闻的进一步拓展,时评的由头新闻性强,受众的关注度就高。这就要求时评编辑要苦练“新闻眼”,从每天的信息之海中捞取新闻价值高的由头。
关注身边的民生新闻,增强贴近性。就是要从生活出发、从实际出发、从百姓出发,关注热点,选择亲民近民的稿件。
对涉及民生、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新闻予以充分关注,是都市类报纸亲民的生动体现。关注民生,除了对一些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举措的宣传外,应更多地关注现实生活中影响群众正常生活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如看病难看病贵,一直是困扰群众的一大难题,难在哪里?难在费用太高,群众看不起。
许多新政策、新举措一经公布后,往往能在读者群中产生“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并由此广泛流传,这也是时评在“上情下达”方面的积极作用。编辑亦有责任、有义务当好“传声筒”、“二传手”。像曾经有很多人质疑刚出炉的新婚姻法司法解释,认为它保护的是男人的财产权利,有可能导致许多婚姻的破裂。因此,在选择评论的时候应从司法解释保护婚姻和双方财产权利的方面入手,正确解读司法解释,使更多人了解政策的积极意义。
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批评性的时评必不可少。这种驳论性的时评担当着社会的良知、公正和正义的责任,对编辑和作者的要求更为严格。时评的编辑和作者要掌握好评论观点的方向和范围,明辨是非,“言者有疆”,既擅长于“解构”,更善于“建构”。
评论者要树立理性的批判精神。质疑和批判是评论的最主要的表达方式,但是这种批评是需要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观察时下流行的网络评论,最吸引眼球的还是言辞激烈批评政府的言论。批评者习惯于通过一个新闻事件、一种现象,然后无限上纲向政府问责,有的无论大事小情,都要扣上“腐败”和“不作为、乱作为”的大帽子。这种评论只是更多表现出个人情绪的宣泄,很容易给人观点牵强和批评偏激的感觉。当然,并不是说不需要对现行体制中存在的一些弊端,以及一些政府部门的行为进行批评和质疑。但是,评论者也需要对批评的对象有更多的了解和理解,甚至是通过“换位思考”和理智的分析,才能使自己的观点更加公允。
评论要建立在客观、直面事实的基础上。评论的庸俗化、肤浅化最明显的表现就是“为评而评”,一些作者在没有搞清事实真相,没有做深入的研究情况下就匆忙下结论。这方面的例子比如前不久的“十万元的病几毛钱治好”,在正式结论没有出来之前,网络评论几乎一边倒的把事件的原因界定为“医院的医德问题”,而事实证明当时医院的诊断是正确的。这种“快餐化”的急评、快评,甚至是凭借主观猜测的评说,是有些评论过分追求时效性所催生的产物。脱离了客观事实的评论在一定程度上不仅会误导公众,甚至会影响政府部门的决策,最终还会影响到时评的生存和发展环境。
注重评论与新闻的配合,发挥评论的互动作用。评论是新闻的衍生物,是对新闻的进一步拓展。时评编辑结合当日上报热点新闻,组织一些互动性的评论,让读者对相关新闻发表自己的意见建议,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关注新闻事件,拉近报纸与读者的距离。
总之,时评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是大有可为的。新闻时评的编辑只有具备明辨是非的政治头脑、较高的新闻敏感和百姓的贴近性,选择的评论才能发挥正确导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