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入寻常百姓家——“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体会

2012-09-17 08:59王春霞
中国地市报人 2012年3期
关键词:水窖晚报小姑娘

□王春霞

(平顶山晚报,河南 平顶山 467000)

2010年以来,中宣部号召新闻战线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这是一场及时雨,也许能淋醒媒体人日渐倦怠的心灵,带来一股清新的空气。

自从1998年进入平顶山日报社工作以来,笔者一直在晚报一线从事采访工作。晚报贴近生活、贴近百姓,本身就是市民生活报,因此作为晚报记者,笔者跟普通老百姓打交道的机会较多。多年的采访实践,让笔者深切体会到,只有深入基层,走进寻常百姓家庭,才能写出百姓喜闻乐见的新闻。

以平民的心态去采访

《人民日报》评论员在关于“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评论中说,“接地气才能有灵气,俯下身才能心贴心。”笔者个人理解,“接地气”就是走进基层,“俯下身”就是转变作风。

我们耳边常听到“记者是无冕之王,见官高半级”这样的说法,这多少会让记者们产生一些身份上的优越感。其实仔细想想,人生来是平等的,掏大粪是工作,记者也是一种工作,只是分工不同而已。笔者出身城郊农村,父亲是矿工,母亲是菜农,也许是贫苦的家境让笔者对身处底层的农民、城市平民有一种深切的同情,让笔者愿意走近他们,了解他们的苦乐酸甜。

如今,回忆起采访过的一些往事,笔者最感欣慰的是,自己始终以平民的心态去采访,用真情与采访对象交流,与很多普通百姓成了好朋友。

记得2001年9月,13岁的孤女陈天娇成了笔者的采访对象。

她从小被父母遗弃,靠理发、捡破烂为生的养父将她艰难抚养至13岁。不幸的是,她在世上唯一的亲人——养父又因脑出血死在医院里。

从平顶山市殡葬管理部门得知这一线索后,笔者当即赶到医院了解情况,随后又赶到陈天娇与养父栖身的某家属院车子棚采访,接着又和殡葬管理人员一起替小姑娘向火葬场求情。所幸,火葬场答应免费火葬小姑娘的养父。可是,让一个孤苦无助的小姑娘独自完成葬父这样一件大事,想想就让人觉得鼻子发酸。

为了获得第一手材料,同时给予小姑娘情感上的支持与安慰,笔者主动要求陪她一起葬父。

那天,从跟随运尸车到医院停尸房拉尸体,尸体火葬后到沙河里撒骨灰,只有笔者和摄影记者一直陪着小姑娘,她身边没有出现一个亲人。摄影记者坐在驾驶室里方便拍照,笔者陪着小姑娘坐在运尸车的车厢里,面前停放着伸手可及的盖着床单的尸体。

小姑娘的泪早已哭干,眼神中一片茫然,笔者一路扶着她,希望传递给她一些温暖和力量。

陪小姑娘葬父之后,笔者用饱含同情的笔触写出了消息《孤女葬父鹰城关爱》及通讯《一场特殊的葬礼》。报道刊发后,反响强烈,众人纷纷为小姑娘捐款,福利院接纳她为院民,一所民办学校将她接去供她免费读书。

如今,10年过去了,小姑娘早已长大成人,读完卫校就到南方打工去了。笔者一直关注着她的成长,她也不忘常联系,把笔者当成了她的大姐姐。

此外,笔者曾经报道的优秀贫困母亲罗惠英、高春晓的妈妈、剪纸艺人郭增怀等,曾经多次走进他们的家庭,跟他们成为忘年交。他们身边有什么新闻就给笔者说,笔者也时常会去看望他们。从他们身上,笔者不仅获得了新闻,也获得了友情。

城市的基层在社区

晚报的读者群主要在城市,它可以说是一份都市报。晚报记者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市区跑新闻。在城市里,社区是行政区划中最小的单位,离老百姓最近,城市的基层就在社区。因此,走进基层,也就是走进社区。当然,走进社区,不能止步于社区居委会这个办事机构,应该深入到社区下面的小区、家属院、居民楼。

“和谐家园”就是近年来晚报特别关注的一个小区,它其实是平顶山市黄楝树社区下辖的一个家属院。笔者家就住在黄楝树社区,2008年4月中旬的一天,经过这个家属院门口时,笔者偶然看到门口贴着一封真挚感人的倡议书,名字为《化粪池堵塞这么多天,我们该怎么办?》。

“这个倡议书有点意思。”笔者当即走进小区,找到门卫询问是怎么回事。一问之下得知,门卫师傅同时也是该小区居民,刚被选为门卫,上任还没几天呢。至于那个倡议书,是十多天前贴的,现在小区成立了业主自治委员会,正在实施自治的事儿。

笔者一听就特兴奋,“小区自治”这是多好一个题呀,现在好多无主小区都在发愁应该怎么办呢,晚报热线每天都会接到大量市民类似的投诉及反映。如果这个小区自治成功的话,不是一个很好的典范吗?

笔者当时就想采访门卫师傅,可他让笔者找牵头组织的居民小韩。小韩还没下班,笔者就在门卫室等。很快,小韩下班了,一听说是晚报记者,便热情地介绍起小区实施自治的情况。

随后,笔者向晚报领导汇报这个选题,领导很重视,指示认真采访挖掘,冲击奖项。于是,笔者将和谐家园自治的前前后后采访得很仔细,又访问了家属院里多位居民,写出了消息——《“和谐家园”走上小区自治之路》。该消息刊登在2008年4月18日的《平顶山晚报》头版头条位置,反响强烈,并获得了2009年度赵超构新闻奖一等奖。

值得一提的是,经过此次采访,笔者与该小区的小韩成了好朋友,小区业主自治委员会把笔者当成了“和谐家园”的荣誉居民,小区管理方面的每一项创意策划、小区里发生的故事,小韩都不忘通过短信形式发送给笔者。

由于线索不断,接下来的两年里,笔者又报道了发生在“和谐家园”的新闻10余篇,比如,《和谐家园再奏民主和谐曲:办班遭否决住户致信道歉》、《和谐家园同贺和美姻缘》、《律师为自治保驾护航 法律顾问“进驻”和谐家园》、《和谐家园的孩子知感恩鲜花献给交通协管员》、《楼道卫生谁来打扫?业主轮流值日制度解难题》、《和谐家园韩笑语喜获2010国际少年书信写作比赛国内金奖》等,均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晚报见证了“和谐家园”成长,同时也发掘出了如此多的新闻。

2009年的记者节,“和谐家园”派代表专程给本报送来了感谢信,向晚报采编人员表示节日的问候,同时还送来了一本厚厚的剪贴本,名字叫作“小社区大新闻”,里面粘贴的是晚报关于“和谐家园”的20余篇报道。笔者由此心生感慨:只要你真心付出了,老百姓是不会忘记你的;只要你的报纸一心想着老百姓,老百姓就会喜欢你。

除了“和谐家园”,这些年笔者还深入到平顶山市许多小区采访,诸如神马尼龙社区、明珠城市花园小区等,写出了不少百姓关注的身边人、身边事。

好新闻是用脚“写”出来的

提起“精神侠客”张朝岑,晚报读者都不陌生。笔者与张朝岑相识已10多年,从他第一次贷款助学到十多次赴贵州带头援建河南水窖,一切都很清楚,因为经常在一起交流。关于他的新闻笔者也写了不少,但最重要的一篇要数2011年获得赵超构新闻奖一等奖的通讯《河南水窖在大湾》。

2006年,由张朝岑发起,鹰城人在贵州省大方县大湾村援建了167座“河南水窖”。当时笔者也曾对此进行报道,但由于未跟随去贵州采访,所得信息均是通过张朝岑电话中讲述获得,写出的报道缺乏真情实感,没有冲击力。

2010年春,南方特大旱情引发了媒体的热切关注,“河南水窖”再次成为媒体关注的热点。为了获得贵州旱情及河南水窖的第一手资料,报社领导派笔者和一名摄影记者飞赴贵州进行实地采访,这让笔者有了走进贵州贫困山区、走进现场的机会。

在赶往大方县大湾村的途中,笔者亲眼目睹了旱情的严重。随后笔者在大方县达溪镇大湾村、二湾村及该县羊场镇石板村等偏远山村实地走访了3天。贵州到处是山,不少村居散布在长长的山沟里,进村之后就无法通车了,山路崎岖都是靠步行,笔者要一户一户到村民家里查看水窖贮水的情况。

石板村海拔1500多米,村民吃水要翻山越岭到几里外的山泉去背,一个来回要费时2个小时左右。为了体验村民背水的艰难,笔者翻山越岭,累得腰酸腿疼,到下午两三点还没吃上午饭。

有位新闻前辈说过一句话:好新闻是用脚“写”出来的。的确,贵州之行让笔者对这句话有了深切的体会。不过,虽然累了双脚,可笔者才从当地村民口中真实了解到“河南水窖”给村民带来的滋润与甘甜,感受到他们那份发自内心的感激,也体会出当地缺水山村对水窖的渴盼。正因如此,写出的报道才会因深入而生动,因真切而感人。也正因如此,《河南水窖在大湾》才有了获奖的可能。

笔者认为,只要不怕辛苦深入基层,弯下腰身转作风,真情实感改文风,我们的新闻一定会更有亲和力、吸引力和公信力。■

猜你喜欢
水窖晚报小姑娘
采茶小姑娘
母亲水窖二十周年
春天的小姑娘
《圣诞夜》晚报
新型混凝土钢丝网薄壳水窖的设计及施工
采蘑菇的小姑娘
采蘑菇的小姑娘
精耕本土新闻:地市晚报自强的法宝——《上饶晚报》探索与实践
无量山泉润华叶——云南省南涧县烟草公司小水窖建设大旱之年显神威
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会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