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佘雪锋 台州职业技术学院台州经济研究所
发展循环经济视角下的物质流分析方法的应用:以山东省物质投入与产出为例
■ 佘雪锋 台州职业技术学院台州经济研究所
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德国、奥地利揭开了经济系统物质流分析方法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应用的序幕。这三个国家首先对各自国家经济系统的自然资源和物质的流动状况运用物质流分析方法进行了分析。1991年,德国成立乌柏塔能源、环境和气候研究所(Wuppertal Institute),其主要职能是对德国的物质流动进行分析,同时对经济可持续发展进行理论指导。欧盟委员会(European Commission) 于1996年组建了“ConAccount”平台。经济系统物质流分析从此在国际间展开了合作。世界资源研究所(WRI,World Resource Institute)从1997年开始全面分析德国、荷兰、美国、日本、奥地利这5个国家经济系统的物质流动状况。该研究所的第一份研究报告给出了衡量物质输入状况的相关指标,通过这些指标得到了各个国家经济系统的物质输入总量。该研究所在第二份研究报告给出了衡量物质输出状况的相关指标,由此得到了各个国家经济系统的物质输出总量。与此同时,瑞典、英国、中国、意大利、丹麦、芬兰等国家也开始运用物质流分析方法对本国经济系统进行分析。2001年,第一部经济系统物质流分析研究方法手册由欧盟统计局(EUROSTAT)出版发行。这部手册的出版对深入研究经济系统物质流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2005年美国国家环境项目组于乌柏塔研究所合作建立了可持续消费和生产合作中心(CSCP)。本文主要应用物质流分析方法,初步分析了山东省经济系统的物质代谢过程,识别山东省目前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高资源投入,高污染排放”的特征。
本文以“欧盟统计局”2001年出版的经济系统物质流分析研究方法指导(Economy-wide material flow accounts and derived indicators A methodological guide,确立的框架为基础,并根据山东省的具体情况以及区域物质流分析特点进行了必要的修正。下文将对山东省经济总的输入、消耗与输出进行分析研究。框架如图1所示。
输入过程用“直接物质输入量”来描述。投入到生产和消费活动中且具有经济价值的一次资源的总和被称为直接物质输入量。具体包括本地采掘量和进口量两部分。国际常用总物质需求描述总的物质流通量,总物质需求为直接物质输入量和隐流的加和。本文研究直接物质输入量,不用总物质需求表示。这是因为按照欧盟的统计方法,隐流的计算量是用直接物质输入量乘以隐流系数而得到的。生产力水平、生产方式、资源的特点等因素都影响隐流系数的大小,因此隐流系数在不同国家、不同区域是有差别的。由于生产力水平、生产方式是发展变化的,同一地区的隐流系数也是一个动态值,不断发生变化。山东省现有的数据无法精确计算出山东省的隐流系数。如果用其他国家或地区的隐流系数来替代,会使最后的研究结果出现一定程度的误差。借鉴国际上已有的研究结果,我们知道直接物质输入量与总物质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用直接物质输入量取代总物质需求,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物质流动的规模、强度、效率。
图1 物质流分析框架
本文在物质流分析方法的应用研究中选取直接物质投入量(DMI)、物质生产力作为分析指标,同时增加了物质消耗强度作为新指标。因为本文的研究侧重于资源利用与环境影响领域,笔者对隐藏流和净存量等部分指标不予考虑。
根据欧盟统计局的研究方法指导,本地开采分为生物量、化石燃料、金属矿物、工业非金属矿物、建筑非金属矿物五种类型。中间消耗、进口和出口,除本地开采的5种类型外还包括半成品及制成品,共6种类型。污染排放分为废水、废气、工业固体废物排放3种类型。
山东省物质流分析系统的活动范围,既包括整个生产活动(一、二、三次产业),也包括人的各种消费活动。本研究的时间跨度,原则上按2000-2010年。物理边界按山东省域考虑。
本文选择的时间范围为2000-2010年,分析数据主要来自历年的《山东省统计年鉴》,在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时,需要进行部分筛选和处理:
1.生物量包括农作物、林产品、水产品和畜产品,在实际计算中,以农产品为饲料的水产品和畜产品会产生重复计算问题,为了避免这一问题,这类产品不计入物质输入中。
2.我国现阶段没有的统计,而这类物质构成了建筑非金属矿物的主要内容。本文暂以石灰岩生产的水泥产量和基础设施建设的表土移动(主要包括房屋、交通及水利设施等的工程挖方量)来代替粘土、砂和各种石料的开采量。
表1 山东省2000-2010年经济系统的直接物质输入量 单位:万吨
3.区域物质流分析的难点在于物质进出口数据,鉴于进出口数据的难以获得性,本文在此暂不计算进出口量。
4.由于我国尚无单位面积房屋和单位长度道路建设挖方量的数据,暂采用荷兰的计算标准作为近似值。
按照上述5个物质类型的划分,将逐年各种原材料的开采量进行加和,即可得到该年直接物质输入的数值。计算结果如表1。
直接物质输入量是衡量一个区域经济系统动用自然界物质量的指标,由表1可以看出山东省的直接物质输入量总体在上升,增长幅度较大。说明山东省经济的增长对资源的依赖性很大,经济的增长是以大量资源的使用为代价的。
从直接物质输入量的构成来看,所占比重最大的是建筑非金属用量,这里主要计算的是基础建设的挖方量,包括交通、房屋、水利等建设工程的挖方量。如2010年,直接物质输入量的64%为基础设施建筑挖方量。由表1可以看出,山东省的建筑非金属用矿石用量最大,2010年建筑非金属用矿石输入量占年度直接物质输入量的65.8%。第二大贡献者是原油、原煤等化石燃料,2010年该年物质输入量占了年度直接物质输入量的15.6%,其中原煤的消耗量占了83%。从时间序列上看,各物质所占的比例变化不大,建筑非金属从2000年的61.1%上升到了2010年的65.8%,金属矿物从4.2%上升到了7.6%,化石燃料从13.7%上升到了15.6%,而生物量从2000年的19.3%逐步下降到9.9%,工业非金属从1.8%下降到1.8%。
物质生产力即每投入一吨物质量所创造的GDP,GDP按当年的价格计算。表2是山东省2000-2010年的物质生产力。统计结果表明,山东省物质生产力2002年为一谷值,达到953.2元/吨,其后物质生产力呈上升趋势,2010年为最高值,为1299.54元/吨,说明2000年到2002年,山东省经济增长速度低于物质消耗增长速度,资源利用率偏低。从2003年开始,这一情况有所改观,经济增长速度开始高于物质消耗增长速度,资源利用率有所提高。
表2 山东省2000-2010年物质生产力
表3 山东省2000-2010年物质消耗强度
物质消耗强度即人均物质消耗量。表3显示,山东省2000年的物质消耗强度为8.28吨/人,2010年这一指标上升到30.13吨/人,增长了3.64倍,年增长率为13.79%,增长速度比较快。相比天津市物质消耗强度11年增长了1.27倍,可以看出山东省快速的经济发展消耗了大量资源,并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并且资源消耗量和环境破坏程度随着时间推移还有加大的趋势。源的生产链,充分挖掘和利用可再生资源,以达到实现资源永续利用的目的。
(四)全面推行清洁生产。通过大力推行清洁生产,进行源头控制,科学调整原料结构,积极利用再生资源,加大技术创新,达到资源和能源的最佳利用。
(五)进一步加强资源与环境的立法、管理和规划,加强立法执法工作,提高依法管理水平。逐步完善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法规制度体系,抓紧研究制定有关法规规章,适时制订促进报废汽车、电子垃圾、废旧轮胎、建筑废弃物、包装废弃物资源化的法规。
本文利用物质流分析方法对山东省经济——环境系统中的物质流进行了分析。由于统计资料不完备,本文计算出的直接物质输入量只是山东经济系统物质消耗量的一个低估计值。通过物质流分析,可以发现山东省的资源投入量很高,山东经济目前依然是“资源高投入,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以资源的过度消耗和对环境的破坏为代价,阻碍了山东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是以资源循环和高效利用为核心,以减量优先、再利用、再循环为操作原则,以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为主要特征,可以有效缓解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具有显著的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属性,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理想经济模式。发展循环经济是改变山东省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的必然选择。鉴于以上情况,提出以下措施和建议:
(一)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资源总投入量,进一步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构筑稳定、经济、清洁的能源供应体系。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从科技上为实现节能减排提供强有力的配合。发展新能源直接减排,发展洁净煤提高能源效率,发展智能电网,发展风电和太阳能发电等新能源。
(二)按照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和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要求,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建立资源节约产业体系。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发展节水农业、生态农业、高效农业,推行标准化生产。调整工业结构,加快发展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附加值高的新型工业。加快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三大高新技术产业和节能环保、新能源、资源综合利用等相关产业,改造提升轻工、纺织、化工、机械、建材、冶金等传统产业。调整第三产业结构,加快发展与资源节约相关的第三产业。
(三)加强可再生资源的回收和再生利用。建立以供销系统或其他流通企业为主体的综合利用可再生资源回收网络体系,同时形成回收、加工、再生产可再生资
[1]Eurostat.Economy-wide material flow accounts and derived indicators---A methodologicalguide[M].Luxembourg Official Publications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2001.
[2]刘伟,鞠美庭,于敬磊,李智.天津市经济-环境系统的物质流分析[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6年第19卷6期
[3]陈效逑,乔立佳.中国经济—环境系统的物质流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00年第15卷第1期.
[4]徐一剑,张天柱,石磊,陈吉宁.贵阳市物质流分析[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第44卷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