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美,于 翔,邢惠丽,
(1.南通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信息工程系,江苏 南通 226001;2.滨州医学院 医学信息系,山东 烟台 264003)
高职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与实践
沈 美1,于 翔1,邢惠丽2,
(1.南通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信息工程系,江苏 南通 226001;2.滨州医学院 医学信息系,山东 烟台 264003)
借鉴国外成熟的软件人才培养模式,准确定位高职院校软件人才培养目标,将校企合作办学理念融入教改实践中。联合企业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嵌入企业技能培训课程、改革软件专业课程体系结构、开发校企合作教材、建设师资队伍五个方面来阐述新型高职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软件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
Abstract:With the reference of software talent training mode of foreign countries and accurate orientation of the software talent training objective in high vocational college,the idea of cooperation between college and enterprise can be practiced into teaching reform.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new mode of software talent training from the aspects of school-business training bases in and out of the school,enterprise specialty courses,reform of the software curriculum,development of schoolbusiness cooperative textbook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a software teaching team.
Key words:software talent;training mode;cooperation between school and enterprise
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十一五”专项规划显示,这一期间,我国软件产业的产值年均增长速度超过了30%,到2010年,软件业产值已超过1.3万亿元,软件出口达到125亿元,软件从业人员达到250万人左右.随着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企业对IT人才的需求逐步增长.从统计来看,一方面软件市场发展潜力较大,对软件人才的需求量是巨大而又紧迫的;另一方面软件技术专业的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岗位.分析这一供需矛盾产生的主要原因,不难得出:在传统高等教育理念为主导的人才培养模式下,软件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实际工作能力达不到企业对软件人才的需求标准.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还没能完全实现从“学科本位”到“能力本位”的转换,使得所培养的学生难以适应日新月异的技术岗位发展变化.也就是说,软件人才培养目标与当前高职院校的培养模式不协调,不匹配[1].
美国的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由高等学校、企业以及社会构成了全方位的软件产业人才培养体系[1].印度软件人才职业教育较为突出的有:NIIT推出的软件技术专业的职业教育培养模式,即MCLA(model centered learning architecture)[2].德国“双元制”也是职业教育很成功的例子,学生既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和相关的专业知识培训,又在职业学校里接受专业理论和普通文化知识教育的教育模式,这是一种将企业与学校、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紧密结合,以培养高水平的应用性专业技术人才为目标的职业教育制度.如上所述,国外成功的职业教育模式都是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为驱动,强调实践教学,值得我们借鉴.
随着国内软件企业高速发展,对软件人才需求提出了新形式下的要求: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和职业道德.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这一目标可以从行业的技术要求和职业发展两个方面阐述高职软件人才的培养目标.一方面,从高职软件人才的职业定位来看,主要集中在软件编程、软件测试、文档编写和项目配置管理工程师等,都属于软件产业生产第一线、中底层技术型和技能型软件人才,是软件企业中人才需求量最大的一类.另一方面,每个企业都希望雇用训练有素的员工,要求程序员具备一定的编程基础,熟练掌握一至两门编程语言,能够熟练使用成熟的工具和相关产品,并有一定的代码经验[3].根据软件人才的特征及培养原则,新型软件人才的培养目标应从三个方面入手: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4],如图1所示.
图1 新型软件人才培养目标框架
借鉴国外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的成功经验,结合笔者所在单位南通农职院实际情况,采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嵌入式教学,开放式合作办学”等多种培养形式,形成了一套特色鲜明的高职软件人才培养模式.
结合当前的软件技术主流,大力开展符合新型软件人才培养目标的软件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目前软件开发有两大阵营,即J2EE和.Net.因此,软件技术专业也分为软件技术.Net方向和软件技术Java方向.改革以往以知识能力培养为主的课程体系,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的新型课程体系.两个方向的课程体系设置详见表1所示.
表1 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此课程体系为阶梯式,符合事物认知从单一到复杂、从基础到综合的普遍性规律,充分体现了重实践、重技能的高职特色.第一阶段主要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包括公共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第二阶段为提升专业素质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其中.Net方向和Java方向各有侧重;最后是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编程强化,重在知识点的综合应用并融于软件工程的思想,在校内校外实训基地进行项目开发实战演练.
发挥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积极作用,不断更新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推进教学改革与创新,构建校企合作的新型软件人才培养模式[5].在三年制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办学形式下,教学计划由校企双方共同商定,确保课程设置能真正为企业所需.针对高职软件人才培养中理论与实践脱节、学校教育与企业需求脱节等问题,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采取灵活的策略,主动与企业联系,根据企业生产任务的阶段性需求,适当调整教学计划,根据企业岗位需求增设或变更课程,有组织地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由学校或企业组织岗前培训,企业负责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考核,并用岗前培训成绩和顶岗实习考核成绩替换教学计划中相应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成绩.学生顶岗实习期间,学校安排专职教师做好学生的管理和校企之间沟通与协调,保证顶岗实习的有序进行.学生在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工程师和项目经理的带领下,在企业环境里,参与真实的企业项目,实践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锻炼.
软件专业学生的培养采取“2+1”模式,即入学前两年在校内组织教学,主要由学校负责基础课程的教学,企业负责师资的培训和“嵌入”课程的教学.每学期初、期末进行有关实践课程的校内实训项目,第三年开始,学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或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实岗训练”,主要由企业组织学生进行模拟项目训练,并进入项目组进行真实项目的开发.在政府主管部门的组织协调下,学院与苏州软件园、无锡信息产业园内一些软件企业进行校企合作,形成了“产学研”交流合作的机制.尤其在这些软件企业建立的校外实训基地,强化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也显著提升了学生的职业素养.学院与微软ATA、新东方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软件技术专业.Net方向将微软ATA课程嵌入到教学计划中,技术的发展也促使课程不断在更新,Java方向通过引入新东方标准,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培养计划,由企业一线软件工程师讲授部分课程,将软件实战带入了课堂,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提高很快.
通过这种培养模式培养的高职软件人才,无论在软件技能方面,还是在职业素养方面(实践动手能力强,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自学能力等)都取得了显著成绩,得到合作企业的肯定,毕业生成为软件企业或用人单位“拿来就能用,拿来就好用”的复合型人才.“顶岗实习、实岗训练”这种模式,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实现了学校教育与企业需求的“零距离”、学生毕业与就业的“零过渡”.
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按照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则,积极联系行业企业,不断改善实训、实习基地条件,积极探索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以企业为主组织校外实训.在大力推进校外顶岗实习力度的同时,对校外实训基地更要加强管理,要以高度负责任的态度,对学生是否顶岗、参与项目情况、参与培训情况、以及项目进度方面都要做到一一跟进管理,将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提升职业素养真正落到实处.
2010年,校内实训基地投资项目中,兴建了3个软件专业实验机房.并安装了CC++Java实验教学平台,学生在课堂上就能开发互动式游戏或小型动画.除了在硬件设施方面的投资外,软件专业实训中心还实施了一套层次培养法,螺旋式提升学生的技能和职业素养,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在教材建设上,一是积极采用获得广泛认可的、优秀的、最近出版的高职高专教材;二是编写反映新知识、新技能的理论与实践教学教材或讲义,特别是专业实训教材.分析职业与岗位对实际工作能力与素质的要求,以实际工作任务为重要切入点,调整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按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工作过程导向的顶岗实习等教学模式编写教材.校企合作教材开发,是把企业一线具有丰富软件项目开发经验的工程师加入到教材编写的团队中,将最新的思想、方法、技术导入到课程中[6].教材知识的及时更新符合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特点.积极推进与企业联合编写教材、讲义的教改活动,推出了一系列课程教材和实训指导教材.例如,校本教材《C语言与数据结构》、《编程强化》、《Java项目化案例教程》等,这些教材的使用得到了师生的肯定和好评.
软件技术专业的教师队伍建设要适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按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内在要求,增加专业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或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满足实践技能课程的教学要求.没有任何项目开发经验的教师很难教好软件开发课程.信息时代学生了解和学习一项新技能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因此教师的职责从传统的“讲授教学”,开始向“导学”和“解惑”转变.为了符合这种转变,软件技术专业教师定期参加微软ATA师资培训、新东方师资培训.此外,选派一些综合性实践课程的授课教师到苏州工业园、无锡信息产业园等进行企业顶岗实践,以积累软件项目开发的经验.
鼓励教师“走出去、引进来”——即走出校园到企业进行实践,在技术方面不断更新,把新思想、新方法、新技术引进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这样的制度保障体系,使教师有机会不断提高实践能力,达到新型软件人才培养的师资要求.
软件人才供需矛盾促使高职院校不断探索新型软件人才的培养模式.高职院校要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借鉴国外成功的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结合实际进行新型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准确定位高职院校软件人才培养目标,将校企合作办学理念融入教改实践中.联合企业大力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同时引入企业的一些软件技能培训课程,以“嵌入”的方式融合于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
另外,要大力推进软件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新的课程体系充分体现了重实践、重技能的高职特色.着手校企合作教材开发,把企业一线具有丰富软件项目开发经验的工程师加入到教材编写的团队中,将最新的思想、方法、技术导入到课程中.同时,加大师资队伍的建设,在制度保障体系前提下,鼓励教师“走出去、引进来”,使得教师不断提高实践能力,达到新型软件人才培养的师资要求.
[1]李杏彬.软件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石家庄理工职业学院学术研究,2009,4(3):23-25.
[2]雷吉平.高职软件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当代教育论坛,2007(4):116-118.
[3]陈红霞,毛京一,腾月鹏.计算机蓝领到软件蓝领:高职软件开发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计算机教育,2010(1):135-137.
[4]李英梅,付伟,邢恺,等.新型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林区教学,2011(1):1-2.
[5]王秀平,刘燕.产业转型背景下的高职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0(6):9-11.
[6]曹文.高职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08(5):21-22.
(责任编辑:李 平)
Practice and Reform of Software Talent Training Mode in High Vocational College
SHEN Mei1,YU Xaing1,XING Hui-li2
(1.Departmeut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Nantong Agricultural College,Nantong 226001,China;2.Departmeut Medical Information,Binzhou Medical College,Yantai 264003,China)
G712
A
1008-5475(2012)02-0086-04
2012-03-02;
2012-04-14
全国农业职业教育“十二五”科研立项课题(职教研〔2011〕2号).
沈 美(1978—),女,青海乐都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软件工程、人工智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