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信杰
泰山医学院附属医院,山东泰安 271000
五更泻是一种慢性、反复发作性的黎明之时腹泻,又称晨泻、鸡鸣泻,其主要症状为每至黎明寅卯之时脘腹作痛或不痛,肠鸣即泻,泻后即安,病情缠绵难愈,严重危害患者的身心健康。笔者2005年7月~2011年10月采用温补脾肾法结合艾灸治疗五更泻患者42例,获得了较好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研究对象全部来自我院专科门诊和住院病例,按照纳入研究的先后,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79例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2例,男27例,女15例;年龄20~65岁,平均43.8岁;病程最短0.5年,最长11年,平均4.3年。对照组37例,男24例,女13例;年龄19~64岁,平均42.6岁;病程最短0.5年,最长12年,平均5.2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和病情轻重程度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中泄泻病肾虚证的诊断标准进行判定:①腹泻多发生在凌晨4∶00~7∶00,可伴现腹痛,便稀溏或夹杂未消化食物,甚则完谷不化,泻后痛减或消失,反复2~3次即止;②可伴有食少纳呆、腹胀、腰酸腿软、四肢不温、怕凉等;③病程至少半年以上,反复发作;④电子结肠镜检查可见结肠表面充血水肿、糜烂或出血点。纳入标准: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的且年龄在18~65岁患者;②所有患者纳入研究前1周内均做过电子结肠镜检查;③停用中西药物治疗1周以上;④患者自愿参加本研究治疗。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胃肠道疾病者;②电子结肠镜检查有结肠重度炎性改变者;③合并有严重心、脑、肝、肾、血液系统疾病及精神病患者;④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⑤未按疗程用药或失访患者。
1.3.1 对照组 采用温补脾肾法治疗,方选四神汤加减:补骨脂 10 g、吴茱萸 10 g、肉豆蔻 10 g、五味子 15g、制附子 9 g、干姜 9 g、党参 15g、白术 15g、茯苓 30 g、升麻 10 g、黄芪 20 g、乌梅10 g、金樱子20g、煨诃子 10 g、煨葛根 30 g、炙甘草 10 g。水煎服,每日1 剂,疗程为4周。
1.3.2 治疗组 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艾灸神阙穴治疗。患者取仰卧位,充分暴露腹部。在神阙穴先放置食用盐,在盐上放置约0.2 cm厚的鲜生姜片,在鲜生姜上放置底径约1 cm,高1.5cm的艾炷,点燃艾炷,使之燃尽,灸5~7 壮,生姜片灸至无水分可更换。治疗期间禁食生冷、油腻之物,疗程为4周。
按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中的症状量化分级标准,将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表现(腹泻次数、大便变化、腹痛腹胀程度、食欲变化、乏力改善等)分为无、轻度、中度和重度,依次记0、1、2、3分。治疗过程中观察并统计治疗前后的积分变化。
治愈:大便成形,次数正常,凌晨无腹痛、腹泻、肠鸣等症状。显效:大便呈膏状或稍稀,凌晨无腹痛、肠鸣等症状,次数明显减少或偶有腹泻。无效:大便稀溏或夹杂不化食物,凌晨仍存在腹痛、腹泻、肠鸣等症状。总有效=治愈+显效。
采用SPSS 18.0 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组治愈24例,显效1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2.9%。对照组治愈11例,显效17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75.7%,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例)
治疗组治疗前后腹泻、腹胀腹痛、食欲变化、神疲乏力等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腹泻、食欲变化、神疲乏力等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胀腹痛积分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后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积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积分比较(±s,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例数 时间 腹泻 腹胀腹痛 食欲变化 神疲乏力对照组37治疗组42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2.34±0.69 1.47±0.57*2.39±0.750.92±0.36**#2.24±0.750.85±0.44**2.29±0.71 0.48±0.29**#2.33±0.79 1.38±0.35*2.22±0.750.98±0.41**#1.93±0.54 0.88±0.59*1.87±0.61 0.61±0.45**#
五更泻属于现代医学 “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肠易激综合征”、“克罗恩病”、“慢性腹泻”范畴。中医学认为,五更泻多因泄泻日久,导致脾肾阳虚,五更之时阴气最盛,肾阳亏虚无力升阳,脾阳难受肾阳温煦,火不暖土而致腹痛肠鸣泄泻。本病临床表现为黎明之前脐下作痛,肠鸣即泻,泻后即安,或兼腹部畏寒,腰背酸冷,舌淡苔白,脉沉细弱。《景岳全书·泄泻》篇指出:“肾为胃关,开窍于二阴,所以二便之开闭,皆肾脏之所主,今肾中阳气不足,命门火衰,而阴寒独盛,故子丑五更之后,当阳气未复,阴虚盛极之时,即令人洞泻不止也。”故本病应以脾肾阳虚为本,治疗当以温补脾肾为基本治法。
根据基本治法,笔者对四神汤进行了加减变化,以求更适合患者病情。方中补骨脂、肉豆蔻、吴茱萸、五味子温肾暖脾,固肠止泻;制附子、干姜温补脾肾;党参、白术、茯苓、黄芪补气健脾利湿;乌梅、金樱子、煨诃子涩肠止泻;升麻、煨葛根升阳止泻;炙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温肾暖脾止泻之效。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四神丸既可降低腹泻率与稀便率,又可明显减轻腹泻程度,表明本方具有良好的涩肠止泻功能[3]。党参、黄芪、葛根等补气升阳药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调节胃肠运动,乌梅等收涩药有保护创面及黏膜、抗菌止泻作用[4]。
治疗中选用神阙穴进行艾灸,因神阙可联系十二经脉、五脏六腑,又为经络之总枢,经气之汇海,用灸法及药物通过脐部经络循行,能迅达病所,起到疏通经络,通达脏腑,扶正祛邪,调整阴阳的作用[5]。现代研究证实,由于脐的特殊部位和先天性发育的特点,用隔姜灸神阙穴具有穿透力强,弥散快的特点,能迅速发挥治疗作用,并可作用于神经末梢,调整神经功能,激发抗病能力,增强机体免疫力[6-8]。生姜辛温,盐咸而入肾,协同药物起到温肾阳、补脾阳、止泻的作用,达到治愈五更泻的目的。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5-16.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3:126-130.
[3] 高长玉,李冀,柴剑波,等.四神丸止泻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医药学报,2005, 33(2):40-41.
[4] 沈映君,陈长勋.中药药理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156.
[5] 何巍,李凤玲,李茜.神阙灸治法临床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8,15(1):103-104.
[6] 王松梅,李兴国,张立群,等.神阙隔药灸疗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观察[J].中国针灸,2006,26(2):97-99.
[7] 呼荟茹,贾育新.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用药规律研究[J].甘肃中医,2011,24(6):11-13.
[8] 王高峰,朱生樑.中医典籍中对溃疡性结肠炎的认识[J].甘肃中医,2011,24(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