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卫华 倪银枝 刘玉洁
随着新生儿重症监护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早产儿尤其极低出生体重儿的成活率已显著提高,但这类孩子的喂养问题也越来越受到新生儿科医生的关注,因早产儿胃肠功能不完善,易出现腹胀、胃储留,从而导致喂养困难[1]。为了避免宫外发育迟缓必需肠道外营养,但长期肠道外营养不仅价格昂贵,而且不利于胃肠功能的建立,易发生高胆红素血症等静脉营养并发症[2]。我科自2000年2月至2011年2月间,对喂养不耐受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采用静脉滴注小剂量红霉素治疗,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把在我NICU科2000年2月至2011年2月间住院治疗的符合喂养不耐受判断标准的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60例,按就诊先后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男18例,女12例;胎龄28~30 W 6例,~32 W 22例,~36 W 2例;出生体重800~1000 g 6例,~1500 g 24例。对照组 :男17例,女13例;胎龄28~30 W 5例,~32 W 23例,~36 W 2例;生体重800~1000 g 7例,~1500 g 23例。喂养不耐受的判断标准:呕吐(>3次/d);胃潴留(残留奶量>前次奶量的1/3);胃残留物被胆汁污染;胃内咖啡样物或便潜血试验阳性[3]。除外:先天性胃肠道畸形;已患NEC;腹部器质性病变;同时用其他胃肠动力药物。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儿均予置暖箱、预防感染、防治并发症、对症及营养支持等综合治疗。全部以早产儿配方奶于滴管、胃管或奶瓶喂养。对照组采用抬高上半身30度体位疗法,并适当减少喂奶次数及喂奶量,严重者停止喂养。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小剂量红霉素(湖南中南科伦药业有限公司,批号:国药准字 H43020028),按3~5 mg/(kg·d),加入5%或10%葡萄糖中静脉点滴,浓度1 mg/ml,维持1~2 h/次,分1~2次给予,至患儿喂养耐受后2~3 d,5~7 d为一疗程。治疗期间密切观察并记录生命体征变化、每日奶量、呕吐次数、胃潴留及腹胀消失时间,每天测体重、每周验肝功、观察大小便情况及达到自己吸吮的时间。
1.3 疗效评定 显效:用药3 d症状消失;有效:用药3~5 d症状改善;无效:用药5 d症状无改善。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χ2检验,以P<0.01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儿治疗效果 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治疗效果比较(例,%)
2.2 毒副作用 所有患儿用药期间均未发现胃肠道不适及肝功能异常等不良反应。
早产儿尤其极低出生体重儿,由于解剖生理和胃肠神经内分泌调节不够成熟,易出现胃食管返流、胃排空延迟、肠蠕动慢等而致早期喂养不耐受,但适于极低出生体重儿的胃动力药物较少,过去曾使用过多潘立酮、甲氧氯普胺、西沙比利、胰岛素等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因近年发现这些药物有各自的不良反应而使应用受到限制。红霉素是非肾上腺素能、非胆碱能的胃动素受体激动剂,能增加胃窦收缩的频率和幅度,并引起胃的Ⅲ期收缩[4]。近年大量的临床研究和基础研究发现红霉素具有胃动素样作用。红霉素分子糖苷链上的二甲胺基团和14元内酯环的空间结构与胃动素相似,可作为胃动素受体激动剂,产生模拟胃动素的作用。红霉素通过作用于胃动素受体第三跨膜束上的结合位点而激活胃动素受体,促进胃肠蠕动,提高食管下段括约肌压力促进食管蠕动,刺激胃窦收缩,使胃内容物有规律的自胃底向幽门方向流动,排入十二指肠抑制返流、呕吐。空腹状态,红霉素对胃肠道平滑肌的收缩作用一部分通过直接激动平滑肌胃动素受体导致内源性胃动素释放,一部分通过胆碱能和5-羟色胺产生作用。餐后状态时主要通过胆碱能和5-羟色胺产生作用。红霉素对全胃肠道均有促动力作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效应:①促进食管收缩,增加下食管括约肌压力;②促进胃窦收缩,改善胃窦、十二指肠功能协调性;③诱导移性复合运动,促进结肠运动及胆囊收缩等[5]。
本组病例治疗效果显示,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效果明显,无胃肠道反应及肝损伤等毒副作用,且价格低廉,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
[1] 邵肖梅.早产儿消化系统的特点及喂养.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0,15(12):716.
[2] 谢秋霞.多潘立酮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疗效观察.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2005,11(7):985.
[3] 薛辛东,芦惠.极低体重儿的肠道喂养.小儿急救医学,2002,9(1):51-52.
[4] 董梅.小儿胃轻瘫的诊断治疗进展.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8,23(19):1483.
[5] 郭少丽,陈路,黄月梅,等.红霉素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疗效观察.中国热带医学,2004,4(1):72-73.